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7|回复: 0

阿含经随身剪辑 九、止诤

[复制链接]

1346

主题

0

回帖

436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368
发表于 2024-11-4 21:50: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九、止诤

因见解、利益的相冲突,争执,就经常在我们的周围,不断地发生者。争执中的主角,就是人们的主宰欲。

其实,每个人的因缘,千差万别,要取得完全的一致,几乎是不可能的。容忍着个别的差异,考虑着不同的因缘,将有助于平息争执、镇心、怨恨与敌意。

面对着不同法门的提倡,也应当以不同的因缘,不同的需求,来理解与容忍。如不如法,就只有留待选择该法门的实践者,去辨异与抉择了。

88.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

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中·七二)(长寿王本起经)

※对执着的人们来说,「理愈辩愈明」是一件做不到的事。

能平息纷争的最可贵的方法,就只有忍耐了。

89.莫见长,莫见短,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

无斗无有诤,慈心愍一切;无患于一切,诸佛所叹誉。是故,当修行忍辱。(增·二一二)

※怨怨相报,累积愈来愈多的新仇与旧恨,这样,哪有停止的时侯呢?

90.战胜增怨敌,败苦卧不安,胜败二俱舍,卧觉寂静乐。(杂·一一二三)

※不管是胜还是败,争执,是不会有赢家的。败者固然受打击,就是胜者,也难免于被报复的心里压力。

91.五法得举他罪:①实;非不实、②时;不非时、③义饶益;非非义饶益、④柔软;不唣涩、⑤慈心;不镇恚。(杂·四九六)

※要忍辱,不报怨,不争执。但这并不是意谓着,在团体中,修行者都得成为乡愿。修行人应当以①「确定是事实」、②「选择适当的时机」、③「是对他有助益的」、④「态度温和的」、⑤「内心不带镇恨的」等五个原则,彼此协助,无争地相互纠正缺失,发掘缺点,以求进步。

92.譬如一器,有一处人,名为□茨,有名荨,有名匕匕罗。如彼所知,我亦如是说。所以者何?莫令我异于世人故。 如是,有世间法,我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知见而说。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见,我其如何?(杂·八四)

※什幺是佛陀的「自知自觉」?经中说是「色、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

对于世间的人文习俗,团体的共同约定,修行者当以随顺、无诤的态度,柔软地应对。然而,对于佛法的价值观,则应当是以坚定、严格的态度,来自我要求。如果,遇上了无法理解,或不认同佛法价值观的「盲无目」者,也只能无诤地对以「我其如何」了。

93.若使此贤者:一向论不一向(决定)答者、分别论不分别答者、诘论不诘答者、止论不止答(不必回答)者、处非处(理、非理)不住(确立)者、所知不住者、说喻不住者、道迹(行)不住者,如是,此贤者不可共说,亦不可共论。(中·一一九)(说处经)

※知了适不适合共同讨论、切磋的对象,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论辩与争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Discuz! X

GMT+8, 2025-4-5 12:00 , Processed in 0.02664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