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2|回复: 0

须深经(相应部12因缘相应第70经)

[复制链接]

1359

主题

0

回帖

4429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429
发表于 2025-4-15 01:22: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须深经

       这是我所听见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竹园松鼠饲喂处。
       这时候,世尊受到照料、恭敬、尊重、供养、尊崇,取得衣服、食物、住处、医药用品;比丘僧团受到照料、恭敬、尊重、供养、尊崇,取得衣服、食物、住处、医药用品。外道游方者不受照料、恭敬、尊重、供养、尊崇,不能取得衣服、食物、住处、医药用品。
       这时候,须深游方者和游方者大众一起住在王舍城。大众对须深游方者说:"须深贤友,来吧,你去乔答摩沙门那里修梵行,学会了法义之后便回来教我们。当我们学会了法义之后便对在家人说法,这样我们也会受到照料、恭敬、尊重、供养、尊崇,也会取得衣服、食物、住处、医药用品了。"
       "贤友们,好的。"须深游方者回答大众之后,便前往阿难尊者那里,和阿难尊者互相问候,作了一些悦意的交谈,然后坐在一边。
       须深游方者对阿难尊者这样说:"阿难贤友,我想在这里的法和律之中修习梵行。"
       于是,阿难尊者便带须深游方者前往世尊那里,对世尊作礼,然后坐在一边。阿难尊者对世尊说:"大德,这位须深游方者说,想在这里的法和律之中修习梵行。"
       "阿难,既然这样,帮他剃度出家吧。"
        须深游方者在世尊座下出家,受具足戒。
        这时候,一些比丘在世尊跟前宣称得到究竟智,自己知道:生已经尽除,梵行已经达成,应要做的已经做完,没有下一生。
        须深听到一些比丘得到究竟智的消息,便前往那些比丘那里,和那些比丘互相问候,作了一些悦意的交谈,然后坐在一边。须深游方者对那些比丘这样说:"听说尊者们在世尊跟前宣称得到究竟智,自己知道:生已经尽除,梵行已经达成,应要做的已经做完,没有下一生。这是真的吗?"
       "贤友,是的。"
       "尊者们有这样的知、这样的见,能否具有无数的神变,能由一人化身多人,由多人化身一人;能随意显现,随意隐没;穿越围栏、墙壁、大山有如穿越空间那样没有阻碍;从大地进出有如在水中进出那样;在水上行走有如走在地上那样不会沉没;能盘腿而坐,有如鸟儿那样飞上天空;手掌能触摸宏伟的日月;身体能走到梵世间呢?"
       "贤友,不能。"
       "尊者们有这样的知、这样的见,能否以清净及超于常人的天耳,听到天和人两种声音,听到远处和近处的声音呢?"
       "贤友,不能。"
       "尊者们有这样的知、这样的见,能否清楚知道其他人、其他众生的心,有贪欲的心知道是有贪欲的心,没有贪欲的心知道是没有贪欲的心;有嗔患的心知道是有嗔患的心,没有嗔患的心知道是没有嗔患的心;有愚痴的心知道是有愚痴的心,没有愚痴的心知道是没有愚痴的心;集中的心知道是集中的心,不集中的心知道是不集中的心;广大的心知道是广大的心,不广大的心知道是不广大的心;高尚的心知道是高尚的心,不高尚的心知道是不高尚的心;有定的心知道是有定的心,没有定的心知道是没有定的心;解脱的心知道是解脱的心,不解脱的心知道是不解脱的心呢?"
       "贤友,不能。"
       "尊者们有这样的知、这样的见,能否忆起过去无数生的事情一﹣不论一生、两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论无数的成劫、无数的坏劫、无数的成坏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么姓名,什么种族,什么种姓,吃什么食物,体会什么苦与乐,寿命有多长,死后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么姓名,什么种族,什么种姓,吃什么食物,体会什么苦与乐,寿命有多长,死后又再投生到另一生呢?能否忆起过去无数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细节呢?"
       "贤友,不能。"
       "尊者们有这样的知、这样的见,能否以清净及超于常人的天眼,看见众生怎样死后再次投生呢?能否知道不同的业使众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种姓或低种姓、善趣或恶趣的地方投生﹣﹣这些众生由于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责难圣者,怀有邪见,做出由邪见所驱动的业,因此在身坏命终之后投生在恶趣、地狱之中;那些众生由于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称赞圣者,怀有正见,做出由正见所驱动的业,因此在身坏命终之后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呢?"
        "贤友,不能。"
        "尊者们有这样的知、这样的见,能否超越色界的定境,亲身体验寂静的无色界解脱呢?"
        "贤友,不能。"
        "现在尊者们宣称不能得到以上的法。这是什么原因呢?"
        "须深贤友,我们是慧解脱的人。"
        "尊者们这样简略地说,我不能明白当中的道理。如果尊者们为我详细地说,使我明白当中的道理就好了。"
        "须深贤友,不管你明白与不明白也好。我们是慧解脱的人。"
        于是,须深尊者起座前往世尊那里,对世尊作礼,坐在一边,然后把跟比丘对话的事情全部告诉世尊。
        "须深,首先要有法住智,然后便会有涅槃智。"
        "世尊这样简略地说,我不能明白当中的道理。如果世尊为我详细地说,使我明白当中的道理就好了。"
        "须深,不管你明白与不明白也好。首先要有法住智,然后便会有涅槃智。
        "须深,你认为怎样,色是常还是无常的呢?"
        "大德,是无常的。"
        "无常的东西是乐还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会不会把无常、苦、变坏法的色,视为'我拥有色'、'我是色、'色是一个实我'呢?"
        "大德,不会。"
        "须深,你认为怎样,色是常还是无常的呢?"
        "大德,是无常的。"
        "无常的东西是乐还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会不会把无常、苦、变坏法的色,视为'我拥有色'、'我是色'、'色是一个实我'呢?"
         "大德,不会。"
         "须深,你认为怎样,色是常还是无常的呢?"
         "大德,是无常的。"
         "无常的东西是乐还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会不会把无常、苦、变坏法的色,视为'我拥有色'、'我是色'色是一个实我'呢?"
         "大德,不会。"
         "须深,你认为怎样,行是常还是无常的呢?"
         "大德,是无常的。"
         "无常的东西是乐还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会不会把无常、苦、变坏法的行,视为'我拥有行'、'我是行、'行是一个实我'呢?"
         "大德,不会。"
         "须深,你认为怎样,识是常还是无常的呢?"
         "大德,是无常的。"
         "无常的东西是乐还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会不会把无常、苦、变坏法的识,视为'我拥有识'、'我是识'、'识是一个实我'呢?"
         "大德,不会。"
         "须深,因此,对于各种色,不论是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内在的、外在的、粗大的、细微的、低等的、高等的、远处的、近处的色,都应以正慧如实视之为没有'我拥有色'、'我是色'、'色是一个实我'这回事。
        "对于各种受,不论是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内在的、外在的、粗大的、细微的、低等的、高等的、远处的、近处的色,都应以正慧如实视之为没有'我拥有受'、'我是受'、'受是一个实我'这回事。
        "对于各种想,不论是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内在的、外在的、粗大的、细微的、低等的、高等的、远处的、近处的色,都应以正慧如实视之为没有'我拥有想'、'我是想'、'想是一个实我'这回事。
        "对于各种行,不论是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内在的、外在的、粗大的、细微的、低等的、高等的、远处的、近处的色,都应以正慧如实视之为没有'我拥有行'、'我是行'、'行是一个实我'这回事。
        "对于各种识,不论是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内在的、外在的、粗大的、细微的、低等的、高等的、远处的、近处的识,都应以正慧如实视之为没有'我拥有识'、'我是识'、'识是一个实我'这回事。
         "须深,一位多闻法义的圣弟子这样观察的话,他会对色厌离、对受厌离、对想厌离、对行厌离、对识厌离,因为厌离而有无欲,因无欲而有解脱,在得到解脱时会带来一种解脱智,知道:生已经尽除,梵行已经达成,应要做的已经做完,没有下一生。
        "须深,你明白以生为条件而有老死这个道理吗?""大德,是的。"
        "须深,你明白以有为条件而有生这个道理吗?"
        "大德,是的。"
        "须深,你明白以取为条件而有有这个道理吗?"
        "大德,是的。"
        "须深,你明白以爱为条件而有取这个道理吗?"
        "大德,是的。"
        "须深,你明白以受为条件而有爱这个道理吗?"
        "大德,是的。"
        "须深,你明白以触为条件而有受这个道理吗?"
        "大德,是的。"
        "须深,你明白以六入为条件而有触这个道理吗?"
        "大德,是的。"
        "须深,你明白以名色为条件而有六入这个道理吗?"
        "大德,是的。"
        "须深,你明白以识为条件而有名色这个道理吗?"
        "大德,是的。"
        "须深,你明白以行为条件而有识这个道理吗?"
"大德,是的。"
        "须深,你明白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行这个道理吗?"
        "大德,是的。"
        "须深,你明白生的息灭带来老死的息灭这个道理吗?"
        "大德,是的。"
        "须深,你明白有的息灭带来生的息灭这个道理吗?"
        "大德,是的。"
        "须深,你明白取的息灭带来有的息灭这个道理吗?"
        "大德,是的。"
        "须深,你明白爱的息灭带来取的息灭这个道理吗?"
        "大德,是的。"
        "须深,你明白受的息灭带来爱的息灭这个道理吗?"
        "大德,是的。"
        "须深,你明白触的息灭带来受的息灭这个道理吗?"
        "大德,是的。"
        "须深,你明白六入的息灭带来触的息灭这个道理吗?"
        "大德,是的。"
        "须深,你明白名色的息灭带来六入的息灭这个道理吗?"
        "大德,是的。"
        "须深,你明白识的息灭带来名色的息灭这个道理吗?"
        "大德,是的。"
        "须深,你明白行的息灭带来识的息灭这个道理吗?"
        "大德,是的。"
        "须深,你明白无明的息灭带来行的息灭这个道理吗?"
        "大德,是的。"
        "须深,你有这样的知、这样的见,能否具有无数的神变,能由一人化身多人,由多人化身一人;能随意显现,随意隐没;穿越围栏、墙壁、大山有如穿越空间那样没有阻碍;从大地进出有如在水中进出那样;在水上行走有如走在地上那样不会沉没;能盘腿而坐,有如鸟儿那样飞上天空;手掌能触摸宏伟的日月;身体能走到梵世间呢?"
         "大德,不能。"
         "须深,你有这样的知、这样的见,能否以清净及超于常人的天耳,听到天和人两种声音,听到远处和近处的声音呢?"
        "大德,不能。"
        "须深,你有这样的知、这样的见,能否清楚知道其他人、其他众生的心,有贪欲的心知道是有贪欲的心,没有贪欲的心知道是没有贪欲的心;有嗔恚的心知道是有嗔恚的心,没有嗔恚的心知道是没有嗔恚的心;有愚痴的心知道是有愚痴的心,没有愚痴的心知道是没有愚痴的心;集中的心知道是集中的心,不集中的心知道是不集中的心;广大的心知道是广大的心,不广大的心知道是不广大的心;高尚的心知道是高尚的心,不高尚的心知道是不高尚的心;有定的心知道是有定的心,没有定的心知道是没有定的心;解脱的心知道是解脱的心,不解脱的心知道是不解脱的心呢?"
        "大德,不能。"
        "须深,你有这样的知、这样的见,能否忆起过去无数生的事情﹣﹣不论一生、两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论无数的成劫、无数的坏劫、无数的成坏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么姓名,什么种族,什么种姓,吃什么食物,体会什么苦与乐,寿命有多长,死后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么姓名,什么种族,什么种姓,吃什么食物,体会什么苦与乐,寿命有多长,死后又再投生到另一生呢?能否忆起过去无数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细节呢?"
         "大德,不能。"
         "须深,你有这样的知、这样的见,能否以清净及超于常人的天眼,看见众生怎样死后再次投生呢?能否知道不同的业使众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种姓或低种姓、善趣或恶趣的地方投生﹣﹣这些众生由于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责难圣者,怀有邪见,做出由邪见所驱动的业,因此在身坏命终之后投生在恶趣、地狱之中;那些众生由于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称赞圣者,怀有正见,做出由正见所驱动的业,因此在身坏命终之后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呢?"
        "大德,不能。"
        "须深,你有这样的知、这样的见,能否超越色界的定境,亲身体验寂静的无色界解脱呢?"
        "大德,不能。"
        "须深,现在你宣称不能得到以上的法。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时候,须深以头顶礼世尊双足,说:"大德,我犯了罪!我这么糊涂、这么愚痴、这么不善,我竟然在法和律之中出家来盗取法义!大德,愿世尊接纳我的悔过,好让我将来约束自己。"
        "须深,你确实是犯了罪。你确实是这么糊涂、这么愚痴、这么不善,竟然在法和律之中出家来盗取法义。
        "须深,就正如一个衙差捉了一个盗贼罪犯后押到国王面前。"
        "大王,这是一个盗贼罪犯,请你对他作出判罚吧。'
        "国王这样说:'你拿粗绳绑着这个人,双手反绑在背后,剃光他的头,然后作出骇人的声音,敲打鼓钱,押他游街示众,之后推出南城门斩首。'
        "于是,那个衙差拿粗绳绑着那个盗贼,双手反绑在背后,剃光他的头,然后作出骇人的声音,敲打鼓钱,押他游街示众,之后推出南城门斩首。
        "须深,你认为怎样,那个盗贼会不会因此而带来苦恼呢?"
        "大德,会的。"
        "须深,那个盗贼会因此而带来苦恼,但在法和律之中出家来盗取法义会带来更重的苦报、更大的苦果,还会带来投生地狱的果报。
        "须深,我接纳你的悔过,你明白这是罪之后便会依法改善。须深,一个明白什么是罪的人便会依法改善,会在将来约束自己,能在圣者的律之中成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Discuz! X

GMT+8, 2025-5-17 06:13 , Processed in 0.02490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