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2|回复: 0

界分别经 (中部 第140经)

[复制链接]

1359

主题

0

回帖

4429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429
发表于 2025-5-4 15:16: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我所听见的:
  有一次,世尊在摩揭陀游行说法,去到王舍城,前往一位陶师那里,然后对他说:“陶师贤友,可否让我在工场住一晚呢?这会否打扰你呢?”
“大德,不会打扰,只是先前已经住了一位出家人,如果他允许的话,你便可以随便住了。”
  住在陶师工场的出家人名叫富拘娑提,他因为对世尊有信而出家,过没有家庭的生活。
  世尊前往富拘娑提尊者那里,然后对他说:“比丘,可否让我在工场住一晚呢?这会否打扰你呢?”
“贤友,请随便。尊者可随便住在这里。”
  于是,世尊进入陶师的工场,在一个角落铺设草堆,然后盘腿坐下来,竖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系念的地方。
  世尊在晚上用了很多时间来盘坐,富拘娑提尊者也是在晚上用了很多时间来盘坐,这时世尊心想:“这是一个有净信的人,他出自于哪个师承呢?让我问问他吧。”
  于是,世尊问富拘娑提尊者:“比丘,你是跟随谁人出家的呢?你的老师是谁呢?你喜欢哪种法义呢?”
“贤友,乔答摩沙门是释迦族人,从释迦族出家,他声名远播,是一位阿罗汉.等正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者.天人师.佛.世尊。我就是跟随这位世尊出家的,我的老师就是这位世尊,我喜欢这位世尊的法义。”
“比丘,这位世尊.阿罗汉.等正觉现在住在哪里呢?”
“贤友,在北方国土有一个称为舍卫城的都城,这位世尊.阿罗汉.等正觉现在住在那里。”
“比丘,你之前见过世尊吗?若见面时,你能认出世尊吗?”
“贤友,我之前没有见过世尊。在见面时,我不能认出世尊。”
  这时世尊心想:“这人是跟随我出家的,让我为他说法吧。”
  于是世尊对富拘娑提尊者说:“比丘,我要对你说法。留心听,好好用心思量,我现在说了。”
  富拘娑提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说:“比丘,人由六界所组成。人有六触入处。人有十八意行。有四超越处:不失智慧、守护真谛、常作放下、修学寂静。确立四超越处的人,不受我慢所转,当一个人不受我慢所转的时候,可称为一位寂静的牟尼。
“比丘, '人由六界所组成'这句说话是基于什么原因而说的呢?
“比丘,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人由六界所组成'这句说话就是基于这个原因而说的。
“比丘, '人有六触入处'这句说话是基于什么原因而说的呢?
“比丘,有眼触入处、耳触入处、鼻触入处、舌触入处、身触入处、意触入处。'人有六触入处'这句说话就是基于这个原因而说的。
“比丘, '人有十八意行'这句说话是基于什么原因而说的呢?
“比丘,眼看到色之后,意念在喜、恼、舍的色境之中活动;耳听到声之后,意念在喜、恼、舍的声境之中活动;鼻嗅到香之后,意念在喜、恼、舍的香境之中活动;舌尝到味之后,意念在喜、恼、舍的味境之中活动;身感到触之后,意念在喜、恼、舍的触境之中活动;意想到法之后,意念在喜、恼、舍的法境之中活动──当中有六种喜的活动,六种恼的活动,六种舍的活动。'人有十八意行'这句说话就是基于这个原因而说的。
“比丘, '有四超越处'这句说话是基于什么原因而说的呢?
“比丘,有智慧超越处、真谛超越处、放下超越处、止息超越处。'有四超越处'这句说话就是基于这个原因而说的。
“比丘, '不失智慧、守护真谛、常作放下、修学寂静'这句说话是基于什么原因而说的呢?
“比丘,什么是不失智慧呢?有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比丘,什么是地界呢?有内地界,有外地界。
“比丘,什么是内地界呢?众生所执取的,内在坚性的组成物,如头发、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腱、骨、骨髓、肾、心、肝、肺、脾、横隔膜、大肠、小肠、胃、粪便等任何内在坚性的组成物,都称为内地界。
“无论内地界或外地界,都应以正慧如实视之为没有'我拥有地界' 、 '我是地界' 、 '地界是一个实我'这回事。当以正慧如实来观察地界之后,便会对地界厌离,内心对地界无欲。
“比丘,什么是水界呢?有内水界,有外水界。
“比丘,什么是内水界呢?众生所执取的,内在湿性的组成物,如胆汁、痰、脓、血、汗、膏、眼泪、脂肪、口水、鼻涕、黏液、尿等任何内在湿性的组成物,都称为内水界。
“无论内水界或外水界,都应以正慧如实视之为没有'我拥有水界' 、 '我是水界' 、 '水界是一个实我'这回事。当以正慧如实来观察水界之后,便会对水界厌离,内心对水界无欲。
“比丘,什么是火界呢?有内火界,有外火界。
“比丘,什么是内火界呢?众生所执取的,内在暖性的组成物,如体温、体热、饮食后的消化功能等任何内在暖性的组成物,都称为内火界。
“无论内火界或外火界,都应以正慧如实视之为没有'我拥有火界' 、 '我是火界' 、 '火界是一个实我'这回事。当以正慧如实来观察火界之后,便会对火界厌离,内心对火界无欲。
“比丘,什么是风界呢?有内风界,有外风界。
“比丘,什么是内风界呢?众生所执取的,内在动性的组成物,如向上出的气体、向下出的气体、腹中的气体、体腔中的气体、肢体中的气体、呼吸等任何内在动性的组成物,都称为内风界。
“无论内风界或外风界,都应以正慧如实视之为没有'我拥有风界' 、 '我是风界' 、 '风界是一个实我'这回事。当以正慧如实来观察风界之后,便会对风界厌离,内心对风界无欲。
“比丘,什么是空界呢?有内空界,有外空界。
“比丘,什么是内空界呢?众生所执取的,内在空间性的组成物,如耳孔、鼻孔、口腔、下咽食物的地方、消化食物的地方,排泄的地方等任何内在空间性的组成物,都称为内空界。
“无论内空界或外空界,都应以正慧如实视之为没有'我拥有空界' 、 '我是空界' 、 '空界是一个实我'这回事。当以正慧如实来观察空界之后,便会对空界厌离,内心对空界无欲。
“比丘,在超越了地、水、火、风、空之后,剩下来就是这个清净、明晰的识了。这个识识别些什么呢?识别什么是乐,识别什么是苦,识别什么是不苦不乐。
“比丘,以乐受的触为条件,会生起乐受;当一个人在领受乐受的时候,他知道自己正在领受乐受;当这乐受的触息灭时,他知道以这乐受的触为条件所生的乐受也会息灭、平息。
“比丘,以苦受的触为条件,会生起苦受;当一个人在领受苦受的时候,他知道自己正在领受苦受;当这苦受的触息灭时,他知道以这苦受的触为条件所生的苦受也会息灭、平息。
“比丘,以不苦不乐受的触为条件,会生起不苦不乐受;当一个人在领受不苦不乐受的时候,他知道自己正在领受不苦不乐受;当这不苦不乐受的触息灭时,他知道以这不苦不乐受的触为条件所生的不苦不乐受也会息灭、平息。
“比丘,就正如用两支木柴来摩擦能够生热,这样便能取火。当木柴分开及放在地上的时候,这种热便会息灭、平息。
“比丘,同样地,以乐受的触为条件,会生起乐受;当一个人在领受乐受的时候,他知道自己正在领受乐受;当这乐受的触息灭时,他知道以这乐受的触为条件所生的乐受也会息灭、平息。
“比丘,同样地,以苦受的触为条件,会生起苦受;当一个人在领受苦受的时候,他知道自己正在领受苦受;当这苦受的触息灭时,他知道以这苦受的触为条件所生的苦受也会息灭、平息。
“比丘,以不苦不乐受的触为条件,会生起不苦不乐受;当一个人在领受不苦不乐受的时候,他知道自己正在领受不苦不乐受;当这不苦不乐受的触息灭时,他知道以这不苦不乐受的触为条件所生的不苦不乐受也会息灭、平息。
“比丘,在超越了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之后,剩下来就是这个清净、明晰、柔软、受驾驭、明亮的舍心了。
“比丘,就正如熟练的金匠或金匠的徒弟准备好熔炉的燃料后便生火,然后用铁钳把金粒放进熔炉里,他在适当的时候对炉火扇风,在适当的时候对炉火洒水,在适当的时候对炉火放舍,这时黄金得到很好的锻炼,得到完美的锻炼,清除了杂质,去掉了瑕疵,变得柔软,易于锻造、变得明亮,可随心所欲地把这些黄金锻造出金箔、耳环、项链、金环等饰物。
“比丘,同样地,一位比丘在超越了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之后,剩下来就是这个清净、明晰、柔软、受驾驭、明亮的舍心了。
“他知道,如果把自己这种清净、明晰的舍心摆放在空无边处,跟随着这种境界来修心的话,是会长时间对自己这种舍心生起依赖和执取的;如果把自己这种清净、明晰的舍心摆放在识无边处,跟随着这种境界来修心的话,是会长时间对自己这种舍心生起依赖和执取的;如果把自己这种清净、明晰的舍心摆放在无所有处,跟随着这种境界来修心的话,是会长时间对自己这种舍心生起依赖和执取的;如果把自己这种清净、明晰的舍心摆放在非想非非想处,跟随着这种境界来修心的话,是会长时间对自己这种舍心生起依赖和执取的。
“他知道,如果把自己这种清净、明晰的舍心摆放在空无边处,跟随着这种境界来修心的话,这是一种行;如果把自己这种清净、明晰的舍心摆放在识无边处,跟随着这种境界来修心的话,这是一种行;如果把自己这种清净、明晰的舍心摆放在无所有处,跟随着这种境界来修心的话,这是一种行;如果把自己这种清净、明晰的舍心摆放在非想非非想处,跟随着这种境界来修心的话,这是一种行。
“他对有或无有都不作行、不作思。他对世间没有任何执取,没有执取便没有挂虑;没有挂虑便亲身体证涅槃,自己知道:生已经尽除,梵行已经达成,应要做的已经做完,没有下一生。
“如果他感受一个乐受时,知道那个乐受是无常的,知道自己对此没有依附、没有爱喜。如果他感受一个苦受时,知道那个苦受是无常的,知道自己对此没有依附、没有爱喜。如果他感受一个不苦不乐受时,知道那个不苦不乐受是无常的,知道自己对此没有依附、没有爱喜。
“如果他感受一个乐受时,他感受那个乐受而不受束缚;如果他感受一个苦受时,他感受那个苦受而不受束缚;如果他感受一个不苦不乐受时,他感受那个不苦不乐受而不受束缚。
“他在感受一个从身体方面所带来的感受时,知道那是一个从身体方面所带来的感受;他在感受一个从命方面所带来的感受时,知道那是一个从命方面所带来的感受。他知道当身坏命终、寿命完结后,对它们没有爱喜的各种感受都会平息下来。
“比丘,就正如以油和灯芯为条件,油灯便能燃点,当不再加油和调整灯芯的时候,那盏油灯因为没有燃料补充而很快便会息灭下来。
“比丘,同样地,一位比丘在感受一个从身体方面所带来的感受时,知道那是一个从身体方面所带来的感受;他在感受一个从命方面所带来的感受时,知道那是一个从命方面所带来的感受。他知道当身坏命终、寿命完结后,对它们没有爱喜的各种感受都会平息下来。
“比丘,具有这种智慧的人,就是一个具有究极的智慧超越处的人。这种究极的圣者智慧就是将所有苦尽除。
“比丘,确立真谛而不动摇的人能得解脱。比丘,虚妄是一种虚假法;而真谛就是一种真实法,这是涅槃的境界。比丘,具有这种真谛的人,就是一个具有究极的真谛超越处的人。这种究极的圣者真谛就是一种真实法,这是涅槃的境界。
“比丘,一个人之前因无知而有执取,而现在像使连根拔起的棕榈树无法再生长那样根除这些东西。比丘,具有这种放下的人,就是一个具有究极的放下超越处的人。这种究极的圣者放下就是对所有事物放舍。
“比丘,一个人之前因无知而有贪欲、贪着、贪染,而现在像使连根拔起的棕榈树无法再生长那样根除这些东西;之前因无知而有伤害、瞋恚、恶意,而现在像使连根拔起的棕榈树无法再生长那样根除这些东西;之前因无知而有无明、迷痴、邪恶,而现在像使连根拔起的棕榈树无法再生长那样根除这些东西。比丘,具有这种止息的人,就是一个具有究极的止息超越处的人。这种究极的圣者止息就是贪欲、瞋恚、愚痴的止息。
“比丘, '不失智慧、守护真谛、常作放下、修学寂静'这句说话就是基于这个原因而说的。
“比丘, '确立四超越处的人,不受我慢所转,当一个人不受我慢所转的时候,可称为一位寂静的牟尼'这句说话是基于什么原因而说的呢?
“比丘,一个人心想:'有我所。' ──这是一种自我计着。
“一个人心想:'有一个我。' ──这是一种自我计着。
“一个人心想:'我将会怎样怎样。' ──这是一种自我计着。
“一个人心想:'我将不会怎样怎样。' ──这是一种自我计着。
“一个人心想:'我将会成为有色。' ──这是一种自我计着。
“一个人心想:'我将会成为无色。' ──这是一种自我计着。
“一个人心想:'我将会成为有想。' ──这是一种自我计着。
“一个人心想:'我将会成为无想。' ──这是一种自我计着。
“一个人心想:'我将会成为非想非非想。' ──这是一种自我计着。
“比丘,自我计着如疾病,自我计着如脓肿,自我计着如中箭。超越所有自我计着的人,可称为一位寂静的牟尼。
“比丘,一位寂静的牟尼不再有生,不再有老,不再有死,不再有动摇,不再有欲望。比丘,如果没有生,又怎会有老呢?如果没有老,又怎会有死呢?如果没有死,又怎会有动摇呢?如果没有动摇,又怎会有欲望呢?
“比丘, '确立四超越处的人,不受我慢所转,当一个人不受我慢所转的时候,可称为一位寂静的牟尼'这句说话就是基于这个原因而说的。
“比丘,你要受持这简略的'分析六界'的法义。”
  这时候,富拘娑提尊者心想:“我遇到了导师!我遇到了善逝!我遇到了等正觉!”他起座,把大衣覆盖一边肩膊,顶礼世尊双足,然后对世尊说:“大德,我犯了错!我这么糊涂、这么愚痴、这么不善。我竟然用贤友这个称谓来称呼世尊!大德,愿世尊接纳我的悔过,好让我将来约束自己。”
“比丘,你确实是犯了错。你确实是这么糊涂、这么愚痴、这么不善。你竟然用贤友这个称谓来称呼我。比丘,我接纳你的悔过,你明白这是过错之后便会依法改善。比丘,一个明白什么是过错的人便会依法改善,会在将来约束自己,能在圣者之律之中进步。”
“大德,愿我能在世尊的座下受具足戒。”
“比丘,你衣钵齐备吗?”
“大德,我衣钵还没有齐备。”
“比丘,如来是不会替衣钵还没有齐备的人授具足戒的。”
  富拘娑提尊者对世尊的说话感到欢喜,感到高兴,他起座对世尊作礼,右绕世尊,然后前往找寻衣钵。但是,富拘娑提尊者在找寻衣钵的时候,被一头失控的牛撞倒,被它夺去了性命。
  这时候,一些比丘前往世尊那里,对世尊作礼,坐在一边,然后对他说:“大德,一个名叫富拘娑提的人听了世尊简略的教导后便命终了,他的去向怎么样?他的下一生怎么样呢?”
“比丘们,富拘娑提是一位智者,依法而行,没有在法义方面的原因而烦扰我。比丘们,富拘娑提断除了五下分结,在上界化生,在那里入灭,不会从那世间回来。”
  世尊说了以上的话后,比丘对世尊的说话心感高兴,满怀欢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Discuz! X

GMT+8, 2025-5-17 06:57 , Processed in 0.02580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