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禅净中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972|回复: 1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

[复制链接]

145

主题

237

帖子

125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55
发表于 2018-12-22 08: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


吴·康僧会·序


夫安般(数息观)者,诸佛之大乘,以济众生之漂流也。其事有六,以治六情。情有内外,眼、耳、鼻、舌、身、心谓之内矣,色、声、香、味、细滑、邪念谓之外也。经曰:“诸海十二事。”谓内外六情之受邪行,犹海受流、饿夫梦饭,盖无满足也。


心之溢荡,无微不浃;怳惚彷佛,出入无间。视之无形,听之无声;逆之无前,寻之无后。深微细妙,形无丝发。梵释仙圣,所不能照。明默种子,此化生乎?彼非凡所睹,谓之阴也。犹以晦曀,种夫深芬,闿手覆种;孳有万亿旁人,不睹其形,种家不知其数也。一朽乎下,万生乎上。弹指之间,心九百六十转;一日一夕,十三亿意。意有一身,心不自知,犹彼种夫也。


是以行寂,系意著息,数一至十;十数不误,意定在之。小定三日,大定七日;寂无他念,泊然若死,谓之一禅。禅弃(禅心不著,看破放下,故名禅弃)也,弃十三亿秽念之意。


已获数定,转念著随,蠲除其八,正有二意。意定在随,由在数矣。垢浊消灭,心稍清净,谓之二禅也。


又除其一,注意鼻头,谓之止也。得止之行,三毒四走,五阴六冥,诸秽灭矣;煚然心明,踰明月珠。淫邪污心,犹镜处泥,秽垢污焉。偃以照天,覆以临土;聪叡圣达,万土临照。虽有天地之大靡,一夫而能睹。所以然者?由其垢浊;众垢污心,有踰彼镜矣。若得良师,划刮莹磨;薄尘微曀,荡使无余。举之以照,毛发面理,无微不察;垢退明存,使其然矣。情溢意散,念万不识一矣。犹若于市,驰心放听,广采众音;退宴在思,不识一夫之言;心逸意散,浊翳其聪也。若自闲处,心思寂寞,志无邪欲;侧耳靖听,万句不失;片言斯著,心靖意清之所由也。行寂止意,悬之鼻头,谓之三禅也。


还观其身,自头至足,反复微察,内体污露;森楚毛竖,犹睹脓涕。于斯具照天地人物,其盛若衰,无存不亡。信佛三宝,众冥皆明,谓之四禅也。


摄心还念,诸阴皆灭,谓之还也。


秽欲寂尽,其心无想,谓之净也。


得安般行者,厥心即明;举明所观,无幽不睹。往无数劫、未来之事、人物所更、现在诸剎;其中所有,世尊法化、弟子诵习,无遐不见,无声不闻。怳惚彷佛,存亡自由;大弥八极,细贯毛厘。制天地,住寿命。猛神德,坏天兵。动三千,移诸剎。入不思议,非梵所测。神德无限,六行(数、随、止、观、还、净)之由也。


世尊初欲说斯经时,大地震动,人天易色;三日安般,无能质者。于是世尊,化为两身:一曰何等?一尊主演于斯义。出矣!大士上人,六双十二辈,靡不执行。有菩萨者,名【安清】,字【世高】,安息王嫡后之子。让国与叔,驰避本土;翔而后集,遂处京师。其为人也,博学多识。贯综神摸,七正盈缩;风气吉凶,山崩地动;针脉诸术,睹色知病;鸟兽鸣啼,无音不照。怀二仪之弘,愍黎庶之顽;先挑其耳,却启其目,欲之视明听聪也。徐乃陈演正真之六度,译《安般》之秘奥。学者尘兴,靡不去秽浊之操,就清白之德者也。


余生末踪,始能负薪;考妣殂落,三师凋丧。仰瞻云日,悲无质受;眷言顾之,潜然出涕。宿祚未没,会见南阳韩林、颖川皮业、会稽陈慧;此三贤者,信道笃密,执德弘正,烝烝进进,志道不倦。余从之请问,规同矩合,义无乖异。陈慧注义,余助斟酌;非师所传,不敢自由也。


言多鄙拙,不究佛意;明哲众贤,愿共临察。义有疣腨,加圣删定,共显神融矣。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卷上)


                          ——后汉·安息国·三藏法师·安世高·译


佛在越祇国,舍羁瘦国(亦说一名:遮匿迦罗国)。时佛坐,行安般守意(数息观)九十日。


佛复独坐九十日者,思惟校计;欲度脱十方,及蜎飞蠕动之类。复言:“我行安般守意九十日者,安般守意,得自在慈念意。还行安般守意已,复收意,行慈念也。”


安为身,般为息,守意为道。守者为禁,亦谓不犯戒;禁者亦为护,护者遍护一切无所犯。意者息意,亦为道也。


安为生,般为灭,意为因缘,守者为道也。


安为数,般为相随,守意为止也。


安为念道,般为解结,守意为不堕罪也。


安为避罪,般为不入罪,守意为道也。


安为定,般为莫使动摇,守意莫乱意也。


安般守意,名为御意,至得无为也。


安为有,般为无;意念有,不得道;意念无,不得道;亦不念有,亦不念无,是应空定,意随道行。有者谓万物,无者谓疑,亦为空也。


安为本因缘,般为无处所;道人知本无所从来,亦知灭无处所,是为守意也。


安为清,般为净,守为无,意名为;是清净无为也。无者谓活,为者谓生;不复得苦,故为活也。


安为未,般为起;已未起,便为守意。若已意起,便为守意;若已起意,便走,为不守,当为还。故佛说安般守意也。


安为受五阴,般为除五阴,守意为觉因缘,不随身、口、意也。守意者:无所著,为守意,有所著,不为守意。何以故?意起复灭故。意不复起为道,是为守意。守意莫令意生,生因有死,为不守意。莫令意死,有死因有生,意亦不死,是为道也。


安般守意有十黠(智慧):谓数息、相随、止、观、还、净、四谛,是为十黠成。谓合《三十七品经》为行成也。


守意,譬如灯火,有两因缘:一者、坏冥;二者、见明。守意:一者、坏痴;二者、见黠也。


守意,意从因缘生;当缘因缘,莫著,是为守意也。


守意有三辈:一者、守令不得生;二者、已生,当疾灭;三者、事已行,当从后悔,计亿万劫不复作也。


守与意,各自异。护十方一切,觉对不犯,是为守;觉彼无为,是为意,是守意也。


守意中有四乐:一者、知要乐;二者、知法乐;三者、为知止乐;四者、为知可乐;是为四乐。法为行,得为道。


守意六事,为有内外:数、随、止是为外;观、还、净是为内;随道也。何以故?念息、相随、止、观、还、净,欲习意,近道故;离是六事,便随世间也。


数息为遮意,相随为敛意,止为定意,观为离意,还为一意,净为守意。用人不能制意,故行此六事耳。


何以故数息?用意乱故。何以故不得?用不识故。何以故不得禅?用不弃习、尽证、行道故也。


数息为地,相随为犁,止为轭,观为种,还为雨,净为行;如是六事,乃随道也。


数息断外,相随断内,止为止罪,行观却意,不受世间为还,念断为净也。


意乱当数息,意定当相随,意断当行止,得道意当观,不向五阴当还,无所有当为净也。


多事当数息,少事当相随,家中意尽当行止,畏世间当观,不欲世间为还,念断为净也。


何以故数息?不欲随(远离)五阴故。何以故相随?欲知五阴故。何以故止?欲观五阴故。何以故观阴?欲知身本故。何以故知身本?欲弃苦故。何以故为还?厌生死故。何以故为净?分别五阴不受故。便随黠慧八种道(八正道),得别,为得所愿也。


行息时为随数,相随时为随念,止时为随定,观时为随净,还时为随意,净时为随道,亦为随行也。


数息为四意止(四念处),相随为四意断(四正勤),止为四神足念,观为五根、五力,还为七觉意,净为八行(八正道)也。


得息,未得相随,不为守意。得相随,未得止,不为守意。得止,未得观,不为守意。得观,未得还,不为守意。得还,未得净,不为守意。得净,复净,乃为守意也。


已念息,恶不生。复数者,为共遮意,不随六衰(六尘能衰耗人之真性)故。行相随,为欲离六衰行。止,为欲却六衰行。观,为欲断六衰行。还,为欲不受六衰行。净,为欲灭六衰。已灭尽,便随道也。


数息欲遮意,息中有长短,当复遮是长短意也。何以故守意?欲止恶故。恶亦可守、亦不可守;何以故?恶已尽,不当复守也。


数息有三事:一者、当坐行;二者、见色,当念非常、不净;三者、当晓瞋恚、痴、嫉,念过去也。


数息乱者,当识因缘所从起,当知是内意。一息乱者,是外意过,息从外入故;二息乱者,是内意过,息从中出故。三五七九,属外意;四六八十,属内意。嫉、瞋恚、痴,是三意在内;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是七意及余事属外也。得息为外,不得息为内。息从意生,念、息合为一数。息至尽数,为一亦非一。意在外,息未尽故。譬如数钱,意在五数为一也。


数息,所以先数入者,外有七恶(身口七支),内有三恶(三意业);用少不能胜多,故先数入也。


数息不得者,失其本意故。本意谓:非常、苦、空、非身。失是意,堕颠倒故。亦为失师,师者,初坐时,第一入息,得身安,便次第行。为失其本意,故不得息也。


数息,意常当念非常、苦、空、非身。计息出亦灭,入亦灭;已知是得道疾,当持非常恐意;得是意,即得息也。


入息、出息,所以异者?出息,为生死阴(行);入息,为思想阴。有时出息为痛痒阴(受),入息为识阴。用是为异,道人当分别是意也。


入息者,为不受罪;出息者,为除罪;守意者,为离罪。入息者,为受因缘;出息者,为到因缘;守意者,为不离因缘也。


数息不得,有三因缘:一者、罪到(戒不清净);二者、行不互(方法不对);三者、不精进也。


入息短,出息长。


无所从念,为道意;有所念,为罪。罪恶在外,不在内也。


数息时,有离意,为喘息长;得息,为喘息短。不安,行息为长;定,为短。念万物,为长息;无所念,为短息。未至十息,坏,复更数,为长息;得十息,为短息。得息为短,何以故?止不复数故。得息亦为长,何以故?息不休,故为长也。喘息长,自知;喘息短,自知;谓意所在,为自知长短。意觉长短,为自知;意不觉长短,为不自知也。


道人行安般守意,欲止意,当何因缘得止意?听说安般守意,何等为安?何等为般?安,名为入息;般,名为出息。念息不离,是名为安般;守意者,欲得止意。


在行者,新学者,有四种安般守意行,除两恶,十六胜;实时自知,乃安般守意行,令得止意。何等为四种?一、为数;二、为相随;三、为止;四、为观。何等为两恶?莫过十息,莫减十数。何等为十六胜?即时自知喘息长。即自知喘息短。即自知喘息动身。即自知喘息微。即自知喘息快。即自知喘息不快。即自知喘息止。即自知喘息不止。即自知喘息欢心。即自知喘息不欢心。即自知内心,念万物已去,不可复得,喘息自知。内无所复思,喘息自知。弃捐所思,喘息自知。不弃捐所思,喘息自知。放弃躯命,喘息自知。不放弃躯命,喘息自知。是为十六,即时自知也。


问:何等为莫过十数,莫减十数?报:息已尽,未数,是为过;息未尽,便数,是为减。失数亦恶,不及亦恶,是为两恶。


至二息乱,为短息;至九息乱,为长息。得十息,为快息;相随,为微。意在长,便转意:“我何以故念长?”意在短,实时觉:“不得令意止,止为著。”放弃躯命者,谓行息,得道意,便放弃躯命;未得道意,常爱身故,不放弃躯命也。息细微,为道;长,为生死。短息动,为生死;长于道,为短。何以故?不得道意,无知见,故为短也。


数息为单,相随为复,止为一意,观为知意,还为行道,净为入道也。


数时为念,至十息为持,是为外禅;念身不净,随空,是为内禅也。


禅法,恶来不受,是名为弃。


闭口数息,随气出入。知气发何所?灭何所?


意有所念,不得数息。有迟疾大小,亦不得数。耳闻声乱,亦不得数也。


数息,意在息,数为不工。行意在意,乃为止。数息,意但在息,是为不工。当知,意所从起,气所从灭;是乃应数因缘尽,便得定意也。


守意者,念出入息已;念息,不生恶,故为守意。


息见,因缘生;无,因缘灭。因缘断,息止也。


数息,为至诚;息不乱,为忍辱。


数息气微,不复觉出入,如是当守一念,止也。


息在身,亦在外。


得因缘,息生;罪未尽,故有息;断因缘,息不复生也。


数息已,为随,第二禅,何以故?用不待念,故为随,第二禅也。


数息为不守意,念息乃为守意。


息从外入,息未尽;息在入,意在尽,识在数也。


十息,有十意,为十绊。相随,有二意,为二绊。止,为一意,为一绊。不得息,数为恶,意不可绊。恶意止,乃得数,是为和调可意绊也。


已得息、弃息。已得相随、弃相随。已得止、弃止。已得观、弃观。莫复还。莫复还者,莫复数;息亦使意,意亦使息也。


有所念,为息使意;无所念,为意使息也。


息有四事:一为风,二为气,三为息,四为喘。有声为风,无声为气,出入为息,气出入不尽为喘也。


数息断外,相随断内。数从外入,为断外,亦欲离外因缘。数从中出,为欲离内因缘。外为身离,内为意离;身离意离,是为相随出入息,是为二事也。


数息,为欲断内外因缘。何等为内外?谓:眼、耳、鼻、口、身、意为内,色、声、香、味、细滑、邪念为外也。


行息,为使意向空,但欲止余意。何以为向空?息中无所为故也。


数息意走,不即时觉者,罪重意轻罪。引意去疾,故不觉也。


行道已,得息;自厌息,意欲转,不复欲数,如是为得息。相随、止、观,亦尔也。


知出入息灭,灭为得息相;知生死不复用,为得生死相已,得四禅,但念空为种道也。


行息已,得定,不复觉气出入,便可观。一、当观五十五事;二、当观身中十二因缘也。


问:息出入,宁有处否?报:息入时,是其处。出息时,是其处。数息,身坐(色)、痛痒(受)、思想、生死(行)、识,止不行,是为坐也。念息得道,复校计者,用息无所知故。


问:念息得道,何以为无所知?报:意知息,息不知意,是为无所知。


人不能得校计意,便令数息,欲令意定。虽数息,但不生恶,无有黠智(智慧),当何等行,得黠慧?从一至十,分别定乱;识对行药,已得定意,便随黠慧。得校计,为堕观也。


问:何等为数?报:数者,谓事。譬如人有事,更求,是为数罪。道人数福,何以故?正为十。一意起为一,二意起为二;数终于十,至十为竟,故言十数为福。复有罪者,用不能坏息,故为罪,亦谓意。生死不灭,堕世间已,不断世间事,为罪也。


六情为六事、痛痒、思想、生死、识,合为十事,应内十息。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嫉妒、瞋恚、痴,应外十息,谓止不行也。


问:何等为十六事?报:十事者,谓数至十;六者,谓数、相随、止、观、还、净;是为十六事。为行不离,为随道也。


问:数息念风,为随色,何以应道?报:行意在道,数不念色,气尽便灭。随非常,知非常,为道也。


道人欲得道,当知二事:一者、为坐;二者、为行。


问:坐与行,为同不同?报:有时同,有时不同。数息、相随、止、观、还、净,此六事;有时为坐,有时为行。何以故?数息意定,是为坐;意随法,是为行;已起意不离,为行,亦为坐也。


坐禅法:一不数二,二不数一。一数二者,谓数一息未竟,便言二,是为一数二,如是为过精进。二数一者,谓息已入二,甫言一,是为二数一,如是为不及精进。从三至四五、至六七、至八九、至十;各自有分部,当分别所属。在一数一,在二数二,是为法行,便随精进也。


有三坐,随道:一、为数息坐;二、为诵经坐;三、为闻经喜坐;是为三也。


坐有三品:一、为味合坐;二、为净坐;三、为无有结坐。何等为味合坐?谓意著行不离,是为味合坐。何谓为净坐?谓不念,为净坐。何等为无有结坐?谓结已尽,为无有结坐也。


息有三辈:一、为杂息;二、为净息;三、为道息。不行道,是为杂息。数至十,息不乱,是为净息。已得道,是为道息也。


息有三辈:有大息、有中息、有微息。口有所语,谓大息止。念道,谓中息止。得四禅,谓微息止也。


问:佛何以教人数息守意?报:有四因缘:一者、用不欲痛故;二者、用避乱意故;三者、用闭因缘,不欲与生死会故;四者、用欲得泥洹道故也。


譬喻说:日无光明者,有四因缘:一者、用有云故;二者、用有尘故;三者、用有大风故;四者、用有烟故。


数息不得,亦有四因缘:一者、用念生死校计(贪恋世间名利)故;二者、用饮食多故;三者、用疲极故;四者、用坐不得,更罪地(怪罪山神土地)故。此四事来,皆有相:坐,数息,忽念他事,失息意,是为念校计相。骨节尽痛,不能久坐,是为食多相。身重,意瞪瞢,但欲睡眠,是为疲极相。四面坐,不得一息,是为罪地相。以知罪,当经行。若读经文坐,意不习罪,亦祸消也。


道人行道,当念本。何等为本?谓心、意、识,是为本。是三事,皆不见已,生便灭,本意不复生;得是意,为道意。本意已灭,无有痛(受);更因缘生,便断也。


定意日胜,日胜为定意。有时从息得定意,有时从相随得定意,有时从止得定意,有时从观得定意;随得定因缘,直行也。


行息亦堕贪,何以故?意以定,便喜故。便当计:“出息入息念灭时,息生身生,息灭身灭”。尚未脱生死苦,何以故?喜已计,如是便贪止也。


数息欲疾,相随欲迟;有时数息当安徐,相随时当为疾。何以故?数息意不乱,当安徐,数乱当为疾;相随亦同如是也。


第一、数亦相随,所念异。虽数息,当知气出入,意著在数也;数息,复行相随。


止观者,谓不得息,前世有习。在相随、止、观,虽得相随,止、观当还从数息起也。


数息,意不离,是为法离,为非法。


数息,意不随罪;意在世间,便堕罪也。


数息,为不欲乱意故。意以不乱,复行相随者;证上次意,知为止。止与观同,还与净同也。行道得微意,当倒意者,谓当更数息;若读经已,乃复行禅。微意者,谓不数息,及行相随也。


佛有六洁意:谓数息、相随、止、观、还、净。是六事,能制无形(制心)也。


息,亦是意,亦非意。何以故?数时,意在息,为是意。不数时,意息各自行,是为非意。


从息生,意已止,无有意也。人不使意,意使人。使意者:谓数息、相随、止、观、还、净。念《三十七品经》,是为使意。人不行道,贪求随欲,是为意使人也。


息,有垢息;垢不去,不得息。何等为息垢?谓三冥中,最剧者,是为息垢。何等为三冥?谓三毒起时,身中正冥,故言三冥。三毒者:一为、贪淫;二为、瞋恚;三为、愚痴。人皆坐是三事死,故言毒也。


数息时,意在数息。未数时有三意:有善意、有恶意、有不善不恶意。欲知人得息相者:当观万物,及诸好色,意不复著,是为得息相。意复著,是为未得;当更精进,行家中意。欲尽者:谓六情为意家;贪爱万物,皆为意家也。


相随者,谓:行善法,从是得脱,当与相随。亦谓:不随五阴六入,息与意相随也。


问:第三、止;何以故止在鼻头?报:用数息、相随、止、观、还、净,皆从鼻出入;意习故处,亦为易识;以是故,著鼻头也。


恶意来者,断,为禅。有时在鼻头止,有时在心中止。


在所著,为止邪来乱人意,直观一事;诸恶来,心不当动,心为不畏之哉也!


止有四:一为、数止;二为、相随止;三为、鼻头止;四为、息心止。


止者,谓五乐六入(五欲六尘),当制止之也。


入息至尽鼻头止,谓恶不复入,至鼻头止;出息至尽著鼻头,谓意不复离身行向恶,故著鼻头。


亦谓:息初入时,便一念,向不复转;息出入,亦不复觉,是为止也。止者,如出息入息,觉知前意出,不觉后意出。觉前意,为意相观,便察出入息见败;便受相畏生死,便却意,便随道意相也。莫为相随者,但念著鼻头,五阴因缘不复念;罪断意灭,亦不喘息,是为止也。莫为相随者,谓莫复意念出入、随五阴因缘,不复喘息也。


第四、观者:观息败时与观身体异息。见因缘生,无因缘灭也。心意受相者,谓意欲有所得,心计:“因缘,会当复灭,”便断所欲,不复向,是为心意受相也。


以识因缘为俱相观者,谓识知五阴因缘,出息亦观,入息亦观。观者,谓观五阴,是为俱观。亦应意意相观,为两因缘在内,断恶、念道也。


观出息异、入息异者,谓出息为生死阴(行),入息为思想阴;有时出息为痛痒阴(受),入息为识阴。随因缘起,便受阴;意所向,无有常用,是故为异,道人当分别知是。亦谓:出息灭,入息生;入息灭,出息生也。


无有故者,谓:人意及万物,意起已灭,物生复死,是为无有故也。非出息是入息,非入息是出息。非谓:出息时,意不念入息;入息时,意不念出息。所念异,故言非也。


中信者,谓:入道中,见道因缘;信道,是为中信也。


第五、还弃结者,谓弃身口七恶。第六、净弃结者,为弃意三恶,是名为还。还者为意,不复起恶;恶者,是为不还也。


还身者,谓还恶,得第五、还;尚有身,亦无身。何以故?有意有身,无意无身;意为人种,是名为还。


还者,谓意不复起恶;起恶者,是为不还。亦谓:前助身,后助意。不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是为助身。不嫉、瞋恚、痴,是为助意也。


还五阴者:譬如买金得石,便弃捐地,不用。人皆贪爱五阴,得苦痛,便不欲,是为还五阴也。


何等为便见灭尽处?谓:无所有,是为灭处。


问:已无所有,何以故为处者?无所有处有四处:一者、飞鸟以空中为处;二者、罗汉以泥洹为处;三者、道以无有为处;四者、法在观处也。


出息入息受五阴相者,谓:意邪念,疾转还正,以生觉断,为受五阴相。言受者,谓受不受相也,以受五阴相。知起何所?灭何所?


灭者,为受十二因缘人,从十二因缘生,亦从十二因缘死。


不念者,为不念五阴也。知起何所?灭何所?


谓:善恶因缘,起便复灭。亦谓身、亦谓气。生灭,念便生,不念便死。意与身同等,是为断生死道。在是生死间,一切恶事,皆从意来也。


今不为前,前不为今者,谓:前所念已灭,今念非前念。亦谓:前世所作,今世所作,各自得福。亦谓:今所行善,非前所行恶。亦谓:今息非前息,前息非今息也。


为生死分别者,为意念生即生,念灭即灭,故言生死。当分别万物及身,过去未来,福为索尽。何以故尽?以生便灭,灭便尽。已知尽,当尽力求也。


视上头无所从来者,谓:人无所从来,意起为人。亦谓:人不自作,来者,为有所从来;人自作自得,是为无所从来也。


生死当分别者,谓:知分别五阴。亦谓:知分别意,生死人,意为常;知无有常,亦为分别也。


后视无处所者,为今现在,不见罪人,在生死会,当得无有脱于罪故。言后视无有处所,未得道迹,不得中命尽。谓:已得十五意,不得中死;要当得十五意,便随道,亦转上至阿罗汉也。中得道,亦不得中命尽。


为息意身,凡三事:谓善恶意,要当得道迹,亦复中坏。息死复生,善意起复灭,身亦不得中死也。


何等为净?谓诸所贪欲为不净,除去贪欲是为净。


何等为五阴相?譬如:火为阴,薪为相也。


从息至净,是皆为观。谓观身、相随、止、观、还、净,本为无有;内意数息,外意断恶因缘,是为二意也。


问:何以故不先内外观身体,反先数息、相随、止、观、还、净?报:用意不净,故不见身;意已净,便悉见身内外道。


行有十九行,用人有十九病故,亦有十九药。观身,念恶露,是为止贪淫药。念四等心(慈悲喜舍),是为止瞋恚药。自计:“本何因缘有?”,是为止愚痴药。安般守意,是为多念药也。


内外自观身体。何等为身?何等为体?骨肉为身,六情合为体也。何等为六情?谓:眼合色、耳受声、鼻向香、口欲味、细滑为身、衰意为种。


栽为痴,为有生物也。


内外身体,所以出者何?谓:人贪求,有大小、有前后。谓:所欲得,当分别观。观者,见为念,念因见。观者,为知也。


身观止者:坐念起,起念,意不离;在所行意,所著为识,是为身观止也。


出息入息,念灭时,何等为念灭时?谓念出入气尽时,意息灭,出息入息念灭时。譬如画,空中无有;处生死意、道意,俱尔也。出息入息念灭时,亦不说息意,息说灭时。出息入息念灭时,物从因缘生,断本为灭时也。


内外痛痒见观者:为见痛痒(受)所从起,便观,是为见观也。内外痛痒者,谓:外好物,为外痒;外恶物,为外痛。内可意,为内痒;内不可意,为内痛。在内,为内法;在外因缘,为外法。亦谓:目为内,色为外;耳为内,声为外;鼻为内,香为外;口为内,味为外;心为内,念为外。见好细滑,意欲得,是为痒;见粗恶,意不用,是为痛。俱堕罪也。


痛痒观止者:若人臂痛,意不作痛;反念他一切,身痛如是。以意不在痛,为止痛。亦可念、亦不可念。念痛无所著。自爱身,当观他人身;意爱他人身,当自观身,亦为止也。


内外痛痒,所以重出者何?谓人见色,爱有薄厚,其意不等观,多与少异故。重分别观道,当内观;有痴,当外观;以自证也。身心痛痒各自异:得寒热刀杖痛极,是为身痛;得美饭、载车、好衣,身诸所便,是为身痒。心痛者,身自忧,复忧他人及万事,是为心痛;心得所好,及诸欢喜,是为心痒也。


意相观者,有两因缘:在内断恶念道,一者、谓五乐六衰(五欲六尘),当制断之。观者,自观身;身不知粗细,以得乃觉,是为意意相观。意意相观,息亦是意,数亦是意;数时观息,为意意相观也。


意观止者:欲淫,制不为;欲瞋恚,制不怒;欲痴,制不作;欲贪,制不求;诸恶事,一切不向,是为观止。亦谓:以知《三十七品经》。常念不离,为止也。


出息入息尽定,便观者:尽,谓罪尽。定,谓息止意。定观者,谓止、观、还、净也。尽止者,谓我能说是、晓是、遍更是,是为尽止也。


所起息,若布施作福;一切善法,已起便灭,更意念耶?向习罪行,亦无数。古世今世,意不如是相随;他人亦尔。已知觉,当断,已断,为内外意意观止也。


内外法法者:内法,谓身;外法,谓他人;有持戒法,有不持戒法,是为内外法法也。内法,谓行黠(智慧),不离《三十七品经》,一切余事,意不堕中;行道,得道,是为内法。外法,谓堕生死。谓生死行,便得生死,不脱一切。当断,已断,为内外法观止也。


法观止者:一切人,皆自身为身;谛校‘计非我身’。何以故?有眼有色,眼亦非身,色亦非身。何以故?人已死,有眼,无所见;亦有色,无所应。身亦如是,但有识,亦非身,何以故?识无有形,亦无所轻止;如是,计眼、耳、鼻、舌、身、意亦尔。得是计,为法观止。亦谓:不念恶,为止;念恶,为不止。何以故?意行故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37

帖子

125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5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09: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卷下)
                         ——后汉·安息国·三藏法师·安世高·译
出息入息自觉,出息入息自知;当时为觉,以后为知。觉者,谓觉息长短;知者,谓知息生灭、粗细、迟疾也。
出息入息觉尽止者,谓:觉出入息,欲报时,为尽。亦计:万物、身,生复灭。心者,谓意止也。
见观空者:行道得观,不复见身,便随空。无所有者,谓:意无所著。意有所著,因为有。
断六入,便得贤明。贤,谓身;明,谓道也。
知出何所?灭何所者?譬如念:‘石出石,入木,石便灭’。五阴亦尔,出色入痛痒(受),出痛痒入思想,出思想入生死(行),出生死入识。已分别是,乃随《三十七品经》也。
问曰:何等为思惟无为道?报:思,为校计;惟,为听;无,谓不念万物;为者,如说行;道,为得;故言思惟无为道也。思,为念;惟,为分别白黑;黑为生死,白为道。道无所有,已分别。无所有,便无所为,故言思惟无为道。若计‘有所为、所著’,为非思惟。思,亦为物;惟,为解意;解意,便知十二因缘事。亦谓:思,为念;惟,为计也。断生死,得神足,谓:意有所念,为生;无所念,为死。得神足者,能飞行。故言:“生死当断”也。
得神足有五意:一者、喜;二者、信;三者、精进;四者、定;五者、通也。
四神足(欲、勤、心、观),念不尽力,得五通;尽力,自在向六通。为道人四神足,得五通;尽意,可得六通。尽意,谓万物,意不欲也。
一、信;二、精进;三、意;四、定;五、黠(智慧);是五事,为四神足念。
为力者,凡六事也:从信,为属四神足念;从喜、从念精进、从定、从黠(智慧),是为属五根(信、精进、念、定、慧)也。从喜,定谓信道;从力,定谓精进,从意,定谓意念定;从施,定谓行道也。为种,故有根。
有为之事,皆为恶;便生想,不能得胜。谓:得禅是因,为力。亦谓:恶不能胜善;意灭复起,故为力。力定者,恶意欲来,不能坏善意,故为力定也。
道人行道,未得观,当校计得观。在所观,意不复转,为得观。
止恶一法(先止),为坐禅,观二法(后观,排第二故)。有时观身、有时观意、有时观喘息、有时观有、有时观无;在所因缘,当分别观也。
止恶一法,观二法,恶已尽。
止观者,为观道。恶未尽,不见道;恶已尽,乃得观道也。止恶一法,为知恶,一切能制,不著意,为止,亦为得息想随止。得息想随止,是为止恶一法。恶已止,便得观,故为观二法。
为得四谛,为行净,当复作。
净者,识苦、弃习(集)、知尽(灭)、行道,如日出时。净,转出十二门(四禅,四无量,四空定),故经言:“从道得脱”也。
去冥见明,如日出时。譬如日出,多所见,为弃诸冥。冥为苦,何以知为苦?多所挂碍,故知为苦。
何等为弃习?谓不作事。
何等为尽证?谓无所有。
道者,明识苦、断习(集)、尽证(灭)、念道。识从苦生,不得苦,亦无有识,是为苦也。尽证者,谓:知人尽当老、病、死。证者,知万物皆当灭,是为尽证也。譬如日出,作四事:一、坏冥:谓慧能坏痴。二、见明:谓痴除,独慧在。三、见色万物:为见身诸所有恶露。四、成熟万物:设无日月,万物不熟;人无有慧,痴意亦不熟也。
上头行道行者,所行事,已行,不分别说。谓行五直声,身心并得行也。
从谛念法,意著法中;从谛念法,意著所念,是便生。是求生死得生死,求道得道。内外随所起意,是为念法。
意著法中者。从四谛,自知意生;是当得、是不生、是不得;是便却意,畏不敢犯。所行所念,常在道,是为意著法中也,是名为法正。从谛本起,本起著意。
法正者,谓道法。从谛,谓四谛。本起著意者,谓所向生死万事,皆本从意起;便著意,便有五阴所起。意当断,断本,五阴便断。有时自断,不念,意自起,为罪。复不定在道,为罪,未尽故也。
意著法中者,谛意,念万物,为随外法;中意,不念万物,为随道法中。五阴,为生死法;《三十七品经》,为道法。
意著法中者,谓:制五阴不犯;亦谓:常念道不离;是为意著法中也。
所本正者:所在外,为物本,为福所在;内,总为《三十七品经》。行道,非一时端,故言。所本者,谓:行《三十七品经》法,如次第随行,意不入邪;为正故,名为所本。正所本正,各自异行。以无为对本,以不求为对正,以无为为对无为,以不常为对道;以无有为对,亦无有所,亦无有本,亦无有正,为无所有也,定觉受身。
如是法,道说,谓法定。道说者,谓说所从因缘得道。见阴受者,为受五阴。有入者,为入五阴中,因有生死。阴者,为受正。正者,道自正,但当为自正心耳。
人行安般守意,得数、得相随、得止,便欢喜。是四种譬,如钻火见烟,不能熟物,得何等喜?用未得出要故也。
安般守意,有十八恼,令人不随道:一、为爱欲;二、为瞋恚;三、为痴;四、为戏乐;五、为慢;六、为疑;七、为不受行相(不依法行);八、为受他人相(兼修他法,或外道法);九、为不念;十、为他念;十一、为不满念(道念不具足);十二、为过精进;十三、为不及精进;十四、为惊怖;十五、为强制意;十六、为忧;十七、为匆匆(欲速成);十八、为不度意行爱(爱乐禅境);是为十八恼。不护是十八因缘,不得道;以护,便得道也。
不受行相者,谓:不观三十六物(《涅槃经》二十四曰:凡夫身有三十六物,不净充满。一、外相十二: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溺、垢、汗。二、身器十二: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三、内含十二: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脏、熟脏、赤痰、白痰)、不念《三十七品经》,是为不受行相。
受他人相者,谓:未得十息,便行相随,是为受他人相。
他念者,入息时,念出息;出息时,念入息;是为他念。
不满念者,谓未得一禅,便念二禅,是为不满念。
强制意者,谓坐乱意,不得息。当经行、读经,以乱不起,是为强制意也。
精进为黠(智慧),走是六事中,谓数息、相随、止、观、还、净,是为六也。
何等为喘?何等为息?何等为气?何等为力?何等为风?制者,为意息;为命守;为气;为视听风;为能言语,从道屈伸力;为能举重瞋恚也。
要从守意得道,何缘得守意?从数转得息,息转得相随;止、观、还、净亦尔也。
行道欲得止意,当知三事:一者、先观:念身本何从来?但从五阴故有。断五阴,不复生;譬如寄托,须臾耳。意不解,念九道(一、世间道。二、出世道。三、加行道。四、无间道。五、解脱道。六、胜进道。七、下品道。八、中品道。九、上品道)以自证。二者、自当内视心中,随息出入。三者、出息入息,念灭时,息出小轻。
念灭时,何等为知无所有?意定,便知空;知空,便知无所有。何以故?息不报,便死。知身但气所作,气灭为空;觉空,随道也。故行道有三事:一者、观身(调身);二者、念一心(调心);三者、念出入息(调息)。复有三事:一者、止身痛痒:二者、止口声;三者、止意念行。是六事,疾得息也。要经言:“一念谓一心,近念谓计身,多念谓一心,不离念谓不离念身行”,是四事,便疾得息也。
坐禅数息,即时定意,是为今福;遂安隐不乱,是为未来福;益久,续复安定,是为过去福也。
坐禅数息,不得定意,是为今罪;遂不安隐,乱意起,是为当来罪;坐禅益久,遂不安定,是为过去罪也。
亦有身过、意过。身直,数息不得,是为意过;身曲,数息不得,是为身过也。
坐禅,自觉得定意;意喜为乱意,不喜为道意。
坐禅,念息已止,便观;观止,复行息。人行道,当以是为常法也。
佛说有五信:一者、信有佛、有经;二者、去家,下头发,求道;三者、坐行道;四者、得息;五者、定意。
所念不念为空难,不念为空。何以故念息?报曰:息中无五色(青黄赤白黑)、贪淫、瞋恚、愚痴、爱欲,是亦为空也。可守身中意者,谓:意在身观,是为身中意。人不能制意,故令数息;以黠(智慧)能制意,不复数息也。
问:何等为自知?何等为自证?报谓:能分别五阴,是为自知;不疑道,是为自证也。
问曰:何等为无为?报:无为有二辈:有外无为,有内无为。眼不观色、耳不听声、鼻不受香、口不味味、身不贪细滑、意不妄念,是为外无为。数息、相随、止、观、还、净,是为内无为也。
问:现有所念,何以为无为?报:身、口为戒,意向道行;虽有所念,本趣无为也。
问:何等为无?何等名为?报:无者,谓不念万物;为者,随经行;指事称名,故言无为也。
问:设使宿命对来到,当何以却?报:行数息、相随、止、观、还、净,念《三十七品经》,能却难。
宿命对,不可却;数息、行《三十七品经》,何以故能却?报:用念道,故消恶。设使数息、相随、止、观、还、净,不能灭恶,世间人皆不得道;用消恶,故得道。数息、相随、止、观、还、净,行《三十七品经》,尚得作佛,何况罪对?在十方,积如山;精进行道,不与罪会。
问曰:经言:作是,何以故不会?报:用作是故也。数息为堕十二品,何谓十二品?数息时,堕四意止(四念处)。息不乱时,为堕四意念断(四正勤)。得十息有时,为堕四神足。是为堕十二品也。
问:何等为念《三十七品经》?报:谓数息、相随、止、观、还、净,行是六事,是为念《三十七品经》也。行数息,亦为行《三十七品经》。
问:何以故为行《三十七品经》?报:数息为堕四意止(四念处)。何以故?为四意止,亦堕四意断(四正勤),用不待念,故为四意断。亦堕四神足,用从信,故为神足也。数息为堕信根,用信佛意喜,故生信根。亦堕能根,用坐行根,为堕能根。亦堕识根,用知谛,故为识根。亦堕定根,用意安,故为定根。亦堕黠根(智慧),用离痴意,解结,故为黠根也。数息亦堕信力,用不疑,故为信力。亦堕进力,用精进,故为进力。亦堕念力,用余意不能攘,故为念力。亦堕定力,用一心,故为定力。亦堕黠力,用前分别四意止、断、神足,故为黠力也。数息亦堕觉意(七菩提分),用识苦,故为觉意。亦堕法识觉意(择法),用知道因缘,故为法觉意。亦堕力觉意(精进),用弃恶,故为力觉意。亦堕爱觉意(喜、轻安),用贪乐道,故为爱觉意。亦堕息意觉(念),用意止,故为息意觉。亦堕定觉意(定),用不念,故为定觉意。亦堕守觉意(行舍),用行不离,故为守觉意也。数息亦堕八行(八正道),用意正,故入八行。定意、慈心、念净法,是为直身(正业)。至诚语、软语、直语、不还语,是为直语(正语)。黠在意、信在意、忍辱在意,是为直心(正思惟)。所谓以声息,是为十善,堕道行(正精进)也。数息亦堕直见(正见),用谛观,故为直见。亦堕直行(正业),用向道,故为直行。亦堕直治(正命),用行《三十七品经》,故为直治。亦堕直意(正念),用念谛,故为直意。亦堕直定(正定),用意白净,坏魔兵,故为直定。是为八行。
何等为魔兵?谓色、声、香、味、细滑,是为魔兵。不受,是为坏魔兵。
三十七品,应敛:
设自观身(观身不净),观他人身,止淫,不乱意,止余意。自观痛痒(观受是苦),观他人痛痒,止瞋恚。自观意(观心无常),观他人意,止痴。自观法(观法无我),观他人法,得道。是名为四意止(四念处)也。
避身(身),为避色(已生恶令断灭)。避痛痒(受),为避五乐(未生恶令不生)。避意(心),为避念(未生善令生起)。避法(法)不堕,愿业治生(已生善令增长)。是名为四意念断(四正勤)也。
识苦者(欲如意足),本为苦;为苦者,为有身。从苦为因缘起者(精进如意足),所见万物。苦习者(心如意足),本为苦。从苦为因缘生尽者(思惟如意足),万物皆当败坏。为增苦习,复当为堕八道中;道人当念是八道,是名为四。为四收苦,得四神足念也。
信佛意喜,是名为信根。为自守行法,从谛,身意受,是名能根(精进根)。为精进,从谛,念遂谛,是名识根(念根)。为守意,从谛一意,从谛一意止,是名定根。为正意,从谛,观谛,是名黠根(慧根)。为道意,是名为五根也。
从谛信,不复疑,是名信力。弃贪行道,从谛,自精进,恶意不能败精进,是名进力。恶意欲起,当即时灭;从谛,是意无有能坏意,是名念力。内外观,从谛以定,恶意不能坏善意,是名定力。念四禅,从谛,得黠,恶意不能坏黠意,是名黠力。念出入,尽复生,是名为五力也。
从谛,念谛,是名为觉意(念觉分)、得道意。从谛,观谛,是名法、名法识觉意(择法觉分)。得生死意,从谛,身意持,是名力觉意(精进觉分);持道不失为力。从谛,足,喜谛,是名爱觉意(喜觉分);贪道法、行道法、行道。从谛意,得休息,是名息意觉(轻安);已息安隐。从谛,一念意,是名定觉意;自知意,以安定。从谛,自在意,在所行,从观,是名守意觉(行舍)。从四谛观意。是名为七觉意也。
从谛,守谛,是名直信道(正见)。从谛,直从行谛,是为直从行念道(正思惟)。从谛,身意持,是名直治法(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不欲堕四恶者,谓四颠倒。从谛,念谛,是名直意、不乱意(正念)。从谛,一心意,是名直定(正定)。为一心上头,为三法意行,俱行以声身心(身口意)。
如是佛弟子八行(八正道),是名四禅,为四意断也。第一行、为直念(正念),属心,常念道。第二行、为直语(正语),属口,断四意。第三行、为直观(正业),属身,观身内外。第四行、为直见(正见),信道。第五行,为直行(正思惟),不随四恶,谓四颠倒。第六行、为直治(正精进),断余意。第七行、为直不堕贪欲(正命)。第八行、为直定(正定),正心。是为八行(八正道)。佛、辟支佛、阿罗汉,之所行也。
第一行,为直念(正念),何等为直念?谓:不念万物,意不堕是中,是为直念;念万物,意堕中,为不直念也。
四意止(四念处)者:一意止、为身念息(观身不净);二意止、为念痛痒(观受是苦);三意止、为念意息出入(观心无常);四意止、为念法因缘(观法无我);是为四意止也。
道人当念是四意止(四念处):一者、为我前世爱身,故不得脱。二者、今有剧怨家,何以故?所欲者,爱生,当断,已断;为外身观止也。
四意止(四念处)者:意止者,意不在身,为止意;不在痛痒,为止意;不在意,为止意;不在法,为止意。随色,识便生,是为不止也。
问:人何以故不堕四意止(四念处)?报:用不念苦、空、非身、不净,故不堕四意止。若人意常念苦、空、非身、不净,行道者,常念是四事不离,便疾得四意止也。
问:何等为身意止(观身不净)?谓:念老病死,是为身意止。何等为痛痒意止(观受是苦)?谓:所不可意,是为痛痒意止。何等为意意止(观心无常)?谓:已念,复念,是为意意止。何等为法意止(观法无我)?谓:往时为行,还报为法。亦谓:作是得是,是为法意止也。
四意止有四辈:一者、念非常,意止;二者、念苦,身意止;三者、念空,有意止;四者、念不净,乐意止;是为四意止。一切天下事,皆堕身痛痒,堕意随法,都不过是四事也。
四意止者:一者、但念息,不邪念;二者、但念善,不念恶;三者、自念身非我所,万物皆非我所,便不复向;四者、眼不视色,意在法中;是名为四意止也。
道人当行四意止:一者、眼色,当校计身中恶露。二者、意欢喜念乐,当念痛痒苦。三者、我意瞋,他人意亦瞋;我意转,他人意亦转;便不复转意。四者、我意嫉,他人意亦嫉;我念他人恶,他人亦念我恶;便不复念,是为法也。
身意止者,自观身,观他人身。何等为身?欲言:痛痒是身,痛无有数。欲言:意是身,复非身有过去意、未来意。欲言:法是身,复非身有过去、未来法。欲言:行是身,行无有形,知为非身。得是计,为四意止也。
意不堕色念,识亦不生;耳、鼻、口、身亦尔。意不在身,为心意不在痛痒。意不在念,意不在法,为心也。
问:谁主知身意痛痒者?报:有身,身意知;痛痒,痛痒意知;意意,意意知;有饥,饥意知;有渴,渴意知;有寒,寒意知;有热,热意知;以是,分别知也。身意,起身意;痛痒意,起痛痒意;意意,起意意;法意,起法意。
四意止,谓:意念恶,制使不起,是为止也。四意止,亦随四禅,亦随四意止。随四意止,为近道。不著恶,便善意生。四禅为四意定,为止意也。
行道有四因缘:一、止身;二、止痛痒;三、止意;四、止法。止身者,谓:见色,念不净。止痛痒者,谓:不自贡高。止意者,谓:止不瞋恚。止法者,谓:不疑道。
人行四意止,意起念生,即时识对行药。
得一意止,便得四意止也。
四意定:一者、自观身,亦复观他人身。二者、自观痛痒,亦复观他人痛痒。三者、自观心,亦复观他人心。四者、自观法因缘,亦复观他人法因缘。如是身一切,观内外、因缘、成败之事。当念我身,亦当成败;如是,是为四意定也。
人欲止四意,弃为外,摄为内。已摄,意为外,弃为内也。
观他人身,谓:自观身,不离他,便为观他人身苦。观他人身为非痛痒,意、法亦尔也。自贪身,当观他人身;念他人身,便自观身;如是为意止。
问:意见行,何以为止?报:意以自观身贪,便使观他人身;为意从贪转,故应止。若意贪他人身,当还自观身也。
有时自观身,不观他人身。有时当观他人身,不当自观身。有时可自观身,亦可观他人身。有时不可自观身,亦不可观他人身。
自观身者:为校计观他人身,意不止,须自念身为著,便转著他人身。观他人身为见色肥白,黛眉赤唇。见肥,当念死人胀。见白,当念死人骨。见眉黑,当念死人正黑。见朱唇,当念血正赤。校计身诸所有,以得是意,便转,不复爱身也。
观有内外:嫉、恚、疑,当内观;贪、淫,当外观。贪,当念非常败;淫,当念对所有恶露。如自观身,疾当念四断意也。
观有两辈:一者、观外;二者、观内。观身有三十六物,一切有对,皆属外观;无所有,为道,是为内观也。
观有三事:一者、观身四色,谓黑、青、赤、白。二者、观生死。三者、观九道。观白见黑,为不净,当前闻以学。后得道,未得道,为闻,得别为证,得为知也。
观有四:一者、身观;二者、意观;三者、行观;四者、道观;是为四观。譬如人守物,盗来,便舍物,观盗人;已得观,便舍身观物也。
观有二事:一者、观外,诸所有色;二者、观内,谓无所有。观空已,得四禅。观空无所有,有意无意,无所有,是为空,亦谓四弃,得四禅也。
欲断世间事,当行四意止(四念处)。欲除四意止,当行四意断(四正勤)。人除贪念,故行四神足飞。但有五根,无有五力,不能制;但有五力,无有五根,不生得四神足。尚转五力,能制上次十二品四意断,不作现在罪;但毕故罪,是为四意断也。毕故,不受新,为四意止。故毕,新止,为四意断。故竟,新断,为四神足。知足,不复求,守意,意为毕。生为新,老为故,死为身体坏,败为尽也。
四意断(四正勤),谓:常念道;善念生,便恶念断故,为断恶道念。善念止,便恶念生,故为不断也。
四意断者:意自不欲向恶,是为断。亦谓:不念罪,为断也。
四神足:一者、身神足;二者、口神足;三者、意神足;四者、道神足。
念飞,念不欲灭,不随道也。
四伊提钵:四为数,伊提为止,钵为神足。欲飞便飞:有时精进坐七日便得,或七月,或七岁也。
得神足,可久在世间不死。有药:一者、意不转;二者、信;三者、念;四者、有谛;五者、有黠(智慧);是为神足药也。
得四神足,不久在世间,有三因缘:一者、自厌其身臭恶,故去;二者、无有人能从受经道,故去;三者、恐怨恶人诽谤得罪,故去也。
神足九辈,谓:乘车马,步疾走,亦为神足。外戒坚,亦为神足。至诚,亦为神足。忍辱,亦为神足也。
行神足,当飞意。问:何为飞意?报:有四因缘:一者、信;二者、精进;三者、定;四者、不转意。何等为信?信飞行。何等为精进?飞行。何等为定?飞行。何等为不转意?谓:著飞行,不转意也。身不欲行道,意欲行,便行;神足如是,意欲飞,即能飞也。
五根(信、进、念、定、慧):譬如种物,坚,乃生根;不坚,无有根。信为水雨,不转意为力,所见万物为根,制意为力也。信根中有三阴:一、为痛痒(受);二、为思想(想);三、为识阴。定根中有一阴,谓:识阴也。
五根、五力、七觉意;中有一阴者,中有二阴者,中有三阴者,中有四阴者;皆有阴(色、受、想、行、识)。
问:是道行,何缘有阴?报:以泥洹无阴,余皆有阴也。
七觉意,上三觉属口,中三觉属身,下一觉属意。何等为觉?念念为觉,念念为得;觉得是意,便随道也。外七觉意,为堕生死;内七觉意,为随道。内七觉意者,谓《三十七品经》;外七觉意者,谓万物也。觉者,为识事,便随觉意也。有觉意,便随道。觉有觉意,堕罪觉。《三十七品经》,便正意,是为随道;觉善恶,是为堕罪也。
问:何等为从谛,身意持?报:谓身持七戒,意持三戒,是为身意持也。从谛意,得休息。从四谛意,因缘休。休者,为止息、为思。得道,为受思也。贪乐道法,当行道,为爱觉意。持道不失,为力觉意。已得十息,身安隐,为息觉意。自知已安,为定觉意。身意持意不走,为持。
从谛自在,意在所行,谓得四谛。
亦可念四意止,亦可四意断,亦可四神足,亦可五根、五力、七觉意、八行,是为自在意。
在所行,从谛观者,为《三十七品经》要,是为守意。
觉者,谓谛,不复受罪也。
八行有内外:身为杀、盗、淫;声为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为嫉妒、瞋恚、痴。是上头三法(正业、正语、正念)为十事(十善业),在外;五道(正定、正思惟、正精进、正命、正见),在内也。
从谛,守谛,从为神守,为护;谓护法,不犯罪。
谛为道,知非常、苦、空、非身、不净,为直见(正见)。非常,人计为常;思苦,为乐;空,计为有;非身,用作身;不净,计为净;是为不直见也。
何等为直见(正见)?信本因缘,知从宿命有,是名为直见。何等为直行(正思惟)?分别思惟,能到善意,是为直行。何等为直语(正语)?守善言,不犯法,如应受言,是名为直语也。何等为直业(正业)?身应行,不犯行,是名为直业也。何等为直治(正命)?随得道者教戒行,是名为直治也。何等为直精进(正精进)?行行无为,昼夜不中止,不舍方便,是名为直精进方便也。何等为直念(正念)?常向经戒,是名为直念。何等为直定(正定)?意不惑,亦不舍行,是名为直定。如是行,令贤者八业行(八正道)具已;行具足,便行道也。
八直(八正道),有治有行;行八直,乃得出要。身不犯戒,是为直治;慧信忍辱,是为行身。意持,是名为直治;谓:无所念为直,有所念为不直也。
十二部经,都皆堕《三十七品经》中;譬如万川四流,皆归大海。
《三十七品经》为外,思惟为内。思惟生道,故为内。
道人行道,分别《三十七品经》,是为拜佛也。
《三十七品经》亦堕世间,亦堕道。讽经口说,是为世间;意念,是为应道。
持戒,为制身(行为得到规范)。禅,为散意(心理得到规范)。行从愿,愿亦从行。行道所向,意不离;意至佛意,不还(不退转)也。
亦有从次第行得道,亦有不从次第行得道。谓行四意止、断、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行,是为从次第。畏世间、恶身、便一念,从是得道,是为不从次第。
道人能得三十七品行意,可不顺从数息、相随、止也。
身、口七事;心、意、识各有十事,故为三十七品。
四意止、断、神足,属外;五根、五力,属内;七觉意、八行,得道也。
泥洹有四十事,谓:《三十七品经》并三向。凡四十事,皆为泥洹。
问:数息为泥洹否?报:数息、相随,鼻头止意;有所著,不为泥洹。
泥洹为有否?报:泥洹为无有,但为苦灭,一名意尽。
难:泥洹为灭?报:但善恶灭耳。
知行者:有时可行四意止(四念处),有时可行四意断(四正勤),有时可行四神足,有时可行五根、五力、七觉意、八行。谛者,为知定乱。定为知行,乱为不知行也。
问:何以故正有五根、五力、七觉意、八行(八正道)?报:人有五根,道有五根。人有五力,道有五力。人有七使,道有七觉意。行有八直,应道八种(八正道)。随病说药,因缘相应。
眼受色、耳闻声、鼻向香、口欲味、身贪细滑,是为五根。
何以故名为根?已受,当复生,故名为根。不受色、声、香、味、细滑,是为力。不堕七使,为觉意。已八直(八正道),为应道行。五根坚意,五力,为不转意。七觉,为正意。八行,为直意也。
问:何等为善意?何等为道意?报谓:四意止、断、神足、五根、五力,是为善意。七觉意、八行,是为道意。
有道善,有世间善。从四意止,至五根、五力,是为道善。不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瞋、痴,是为世间善。
谛见者:知万物皆当灭,是为谛见。万物坏败,身当死,以不用为忧,是为谛观。意横意走,便责对,得制,是为除罪。诸来恶,不受,为禅。
一心内意十二事智慧:七、为数;八、为相随;九、为止;十、为观;十一、为还;十二、为净;是为内十二事。外复十二事:一、为目;二、为色;三、为耳;四、为声;五、为鼻;六、为香;七、为口;八、为味;九、为身;十、为细滑;十一、为意;十二、为受欲;是为外十二事也。
术阇者,为智。凡有三智:一者、知无数世父母、兄弟、妻子(宿命通)。二者、知无数世白黑长短,知他人心中所念(他心通)。三者、毒已断(漏尽通)。是为三也。
沙罗惰怠者,为六通智:一、为神足(神足通);二、为彻听(天耳通);三、为知他人意(他心通);四、为知本所从来(宿命通);五、为知往生何所(神足通);六、为知素漏尽(漏尽通);是为六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禅净中心  

GMT+8, 2023-6-3 04:53 , Processed in 0.14262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