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迦牟尼佛(佛教创始人) 释迦牟尼佛(佛教创始人)[shì jiā mù ní]

梵名S/a^kya -muni ,巴利名Sakya-muni 。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又作释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释迦牟曩、释迦文。略称释迦、牟尼、文尼。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 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迦牟尼佛。[1] 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梵Kapila -vastu )净饭王(梵S/uddhodana )之太子。该城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里克(Tilori-Kot)附近,拉布提河(Rapti)东北。国土面积约三百二十方里,为憍萨罗国(梵Kosala^ )之属国。其时北印度实行贵族共和制度,该处分成十个小城邦,由十城中选出最有势力之城主为领导者,净饭王即当时共和国之领袖。母摩耶夫人(梵Ma^ya^ )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梵Devadaha )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梵Lumbini^ )小憩,即于无忧树(梵as/oka )下产子,即是释尊。据修行本起经卷上降身品载,释尊诞生时,行七步,举手言(大三·四六三下):‘天上天下,唯我为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2]
本 名乔达摩·悉达多
别 称佛陀(觉者)、世尊、释尊、佛祖等
字 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等
所处时代佛陀时代
民族族群释迦族
出生地蓝毗尼
出生时间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五世纪(据说公元前565)
去世时间公元前十世纪~公元前四世纪(据说公元前486)(无住涅槃)
主要作品《佛经》
主要成就彻悟成佛,佛教创始人,讲经说法49年。
父 母父:净饭王 母:摩耶夫人
妻 儿妻:耶输陀罗 儿:罗睺罗
徒:头陀第一摩诃迦叶
徒:多闻第一阿难陀
徒:智慧第一舍利弗
徒:解空第一须菩提
徒:说法第一富楼那
徒:神通第一摩诃目犍连
徒:论义第一摩诃迦旃延
徒:天眼第一阿那律
徒:持戒第一优婆离
徒:密行第一罗睺罗
云冈石窟藏品
基本信息 释迦牟尼佛(云冈石窟)
规格:高17米
位置:中部窟区第5窟后室北壁
文物介绍此像为云冈石窟51000尊造像中最高大的一尊,高17米,盘坐的双膝间距为14.6米,仅右手中指的长度就有2.3米,有着云冈第一大佛的美称。此像所表现的是三世佛中的现在佛释迦牟尼,面庞丰满,鼻准方直,双耳垂肩,嘴角微微上扬,身披袈裟,双手环抱呈禅定印,充分显示了佛祖庄严肃穆,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博大情怀。但可惜的是,此像经过清顺治年间的包泥彩绘贴金之后,已失去了云冈石窟的原始风格,不过仍不失为云冈石窟目前发现的包泥彩绘中艺术水平较为高超的一例。
1佛陀生平降生修行佛陀的家世
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麓,有一条恒河的支流,名罗泊提河。古尼泊尔时在河谷两岸,散布了十个释迦族的小城邦,其中位于河东的迦毗罗卫城,由于政治修明,最为强大,成为他们当中的盟主。
因为古印度社会阶级制度很森严,释迦族属高贵的刹帝利阶级之一,所以迦毗罗卫城和邻近的拘利城的释迦族人互通婚嫁,以保持血统的纯净。
佛陀的降生
佛陀父亲是迦毗罗卫城的城主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是拘利城公主。可在很多年后都没有身孕,直至梦见一头白象钻进她的左肋,才发现自己才有了身孕。夫人临分娩时依照俗例,要返回娘家拘利城去。途中经过蓝毗尼园,她看见一棵无忧树,花朵盛放,正想伸手采摘,太子便诞生了。诞生后,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前后左右各走七步,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并且天上降了两股圣水,一股是温暖的、一股是清凉的,给太子洗了个澡。
摩耶夫人那时年过四十,身体衰弱,生了太子七天后便离世。从此,她的妹妹波阇波提夫便负起了抚育太子的责任。
净饭王晚年得子,后继有人,心中很欢喜,于是和有德望的婆罗门商议,为太子取名乔达摩·悉达多。
其时,有一位隐居的修道者阿私陀,到来为太子占相,预言太子将来,若是在家,便成为转轮圣王;若是出家,必为觉者。净饭王闻说,不禁愁恼,深恐儿子他日会修行。
童年的生活
太子由七岁开始,每天须研习经典;年纪稍长,又要学习骑、射、剑击等武艺。他虽然于文、武二途都渐渐得到很高的造诣,但他最喜欢的,还是思索人生的奥秘:
生命从何而来?
人生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生命的尽头有没有归宿?
这些人生问题,就算哲学家也不易解答,年轻的悉达多太子自然也难免迷惘起来。
有一天,净饭王携太子到郊外游览。太子看到农人们在田中耕种,烈日晒背,满身泥浆,十分辛苦;耕牛拖着笨重的犁耙,弄得皮破血流,行动稍慢即遭鞭打;在翻开的泥土中,有些小虫受了伤,小鸟看到,便飞下来争啄。
在大自然里,万物弱肉强食。小虫死,小鸟得而生存。生和死,互相依附。每个生命都是极短暂的,最后更不免要死亡。
悉达多太子在绿油油的树荫下端坐默思,慈悯的心顿生,而出离世间的意念也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
太子的婚姻
随着岁月的消逝,净饭王由于年迈力衰,希望太子能继承王位,又忧心阿私陀的预言实现,所以在太子十九岁的时候,便替他娶了拘利城的公主耶输陀罗为妃。
奢华的生活
父王为太子筑了寒、暑、温三时的宫殿和美丽的花园,又挑选了一些宫娥彩女来侍候他,希望透过奢华的生活享受使他不要生起修行的意愿。
欢乐的日子,如行云流水般过去。但这并不是世尊所要追求的理想修行方式。
毅然出家
日后,太子得到父王的同意,带着侍从出游,在东门看见曲背贫困的老人;在南门看见痛苦呻吟的病人;在西门看见送葬中的死人,他看见了这些人生不可避免的苦难,不禁向随从说:
「我非为众生脱离这生、老、病、死的苦才好!」
不久,太子来到北门,遇见了一位修梵行的沙门;这时沙门看见他高雅的仪容,又听到他说出自己的修行,是为求脱离生、老、病、死的痛苦,不禁连声赞许。
自此之后,太子渴望出家修行。就在二十九岁那年,他的儿子罗睺罗诞生了。在一个午夜,他带着侍从,跨上巨马,默然出离了王宫,向城外驰去,然后进入一座森林,割断长发,脱去服饰,换上蓑衣,又遣走侍从。释尊从此成为一个修行菩提。
访道悟道访求道法
太子离开森林,再继续向东南行,到毗舍离城附近拜访修道者跋伽婆。世尊在苦行林中,看到许多修苦行的人,用种种奇怪的方法来折磨自己的身体。他们以为只要这样做,来世便可生天,享受快乐,可不合理的「苦因」,又怎能得到合理的「乐果」呢?
太子认为这种方法,决不能解脱生死,所以住了七日夜,便漠然离开了。
拒绝回宫
当净饭王听到太子已经出家的消息,心中很悲痛,立即派遣宫中亲信和大臣去劝籍太子,他们远远窥见太子在一棵树下端坐静思,便上前劝他回宫,太子回答说:
「我修行,是要为众生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立志坚定,先不回宫。」
朝臣无奈,只好留下憍陈如等五人,陪伴太子学道。
婉辞让位
太子继续向南行,渡过了恒河的急流,来到摩揭陀国,在首都王舍城托钵。居民看到他的风姿,赞叹不已。
国王频婆娑罗知道了,便请他入宫相会。当国王见到他的庄严容貌,听到他的深妙哲理,大为折服,恳切地要求释尊留下来教化人民,而且愿以王位相供养。
但世尊一心寻求解脱生死之道,坚决地回绝了国王的好意。
修持苦行
世尊来到王舍城附近的一个林谷,拜访两位著名的宗教大师阿罗逻和郁陀罗,两人认为修道的方法是:应先出家,托钵为生,修行禅定。
太子留在这里好几个月,禅定境界修得很高,可对解脱生、老、病、死之道,仍无所得,只好离去。
辞别以后,太子来到尼连禅河边,迦耶山的南面,会合了憍陈如等五人,便在那里同修苦行,静坐沉思。
太子每日或隔日进食一秕一米,后来还七日才进食一次,这种刻苦的修行,让释尊报身消瘦,皮骨相连;一直度过了六个年头。
放弃苦行
六年的苦行,仍未能解脱生、老、病、死。太子无奈,只好放弃这种修行,走进尼连禅河去沐浴,洗涤身上的积垢,还接受牧女牛乳糜的供养,因此身心的健康都马上恢复如初。
随伴他的憍陈如等五人,认为世尊的道念不坚,悄悄地离开释尊,走到波罗奈国鹿野苑去继续修他们的苦行
。
降伏心魔

世尊独自来到迦耶山,在一棵毕钵罗树下,敷草而坐,发誓说:
「我若证不到无上正等正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
他在树下静思解脱生、老、病、死之道,于成道前的一个深夜,在定中显现魔境扰乱,魔王派遣魔女来诱惑他,又令魔兵魔将来威胁他。释尊的道心坚定,始终不为魔境所动摇,结果魔王莫嚣,便隐没了。
悟道成佛
世尊降伏恶魔之后,摒除一切杂念,全力以赴去证道,在十二月初八日黎明,以手按地明心,眼见明星见性顿悟成佛,彻见宇宙人生的真相,完成了无上正等正觉,获得了最高的智慧,此后被世人尊称为释迦牟尼佛。
普渡众生教化众生
释尊自三十五岁在菩提树下成佛后,直到八十岁入大涅槃,在这四十多年间,从未间断为弟子说法,足迹踏遍了恒河两岸。
度五比丘
释尊离开了迦耶山,便准备到跋伽婆.阿罗逻和郁陀罗的修道处,去引导他们走上正途;可是,三人已经先后逝世了,于是只好改往波罗奈国鹿野苑,寻找憍陈如等五位旧同伴。
这五个苦行者,还以为释尊以前放弃苦行,是由于立志不坚,所以相约不去欢迎他。但当他们见到 释尊 后,竟被他的威德所感召,立即上前恭敬礼拜,聆听佛说「四圣谛法,终于成为著名的五比丘。
这是 释尊 的第一次说法,所以叫做「初转法轮」。也从这时开始,成立了一个雏型的佛教僧团,初具了三宝。
化三迦叶
释尊来到摩揭陀国,一路上,不少人受到他的教化而皈依,其中有拜火教的领袖迦叶三兄弟:大哥优楼频罗迦叶,有五百徒众;二弟那提迦叶、三弟伽耶迦叶,各有二百五十徒众,合共一千人,都皈依了释尊,这时释尊已为远近所尊仰。
竹林精舍
频婆娑罗王知道了,带着侍臣,恭敬地迎请释尊 ,虔诚皈依。并且建筑了一座竹林精舍,供养释尊和弟子;这是国王皈依释尊的第一人,也是佛教拥有寺院的一个开始。
释尊在竹林精舍说法,王舍城著名的外道大师舍利弗和目犍连,听到了马胜比丘所说缘起的道理后,便放弃原来的信仰,带着二百徒众,跟释尊出家,后来成为释尊的左右肋侍。在十大弟子中,舍利弗被称为智慧第一,摩诃目犍连被为神通第一。
祇园精舍
在憍萨罗国有一位巨商名叫须达多长者,平日喜欢救济贫苦的人,很受国人敬仰,被尊称为「给孤独长者」。他来到王舍城受了释尊的教化,得益不少,于是,恭请释尊到他的国家去,并且用巨量的资财,向祇陀太子买了一座优美的园林,建成祇园精舍,献给释尊作为说法的道场。
国王波斯匿也率领了百官大臣,来到精舍,聆听释尊说法,诚心皈依三宝。
返国行化
数年后,释尊回到祖国迦毗罗卫城探望父王,还为亲族说法。皈依的人很多,跟随释尊修行的有异母弟 难陀 、堂弟阿难陀和独子罗睺罗等人。阿难陀后来长期随侍释尊,被称为多闻第一。
释尊的姨母波阇波提也皈依了佛 ,成为第一个出家的比丘尼。
在佛教,出家的男众入寺守比丘戒称做比丘,出家的女众入寺受比丘尼戒称做比丘尼;在家的男众守八关斋戒叫做优婆塞,在家女众守八关斋戒叫做优婆夷,合称四众。
入大涅槃
后来,释尊年逾八旬。释尊离开王舍城,北行到毗舍离城,适逢饥馑,释尊惟有遣散了大众,只留下阿难陀一起度过雨季。这时释尊偶感染疾,受了铁匠纯陀供献的食物之后,病情加剧。释尊来到拘尸那城的一条河流,洗了澡,上岸后在两棵娑罗树的中间,由阿难陀铺设了睡床,释尊枕着右手,侧身而卧。这一晚,有一个外道名叫须跋陀罗求见,佛陀向他说了八正道法,收了他为最后的弟子。
这时,释尊在弥留之际,众弟子到来探望,释尊便向他们作出最后的遗训:
「你们不要以为失掉我,便没有导师了。我灭—度后,以往所说的言教和戒律,就是你们的戒师、行师呀!」
释尊吩咐完毕,就在公元前四八六年(周敬王三十四年)的二月十五日夜半,右胁而卧,入大涅槃。
拘尸那城城主和释尊的弟—子,用最隆重的礼节,为释尊举行火化;灵骨舍利则由摩揭陀国和释迦族的八位城主请去建塔供奉。直到现今,灵骨舍利塔还在照耀人间。
法身永存豁然彻悟宇宙人生真理,证悟后之太子称为佛陀,佛为大觉智者之意。证果之佛陀,决意奉献所证心得给世人,帮助众生解脱苦恼,获得心灵清净快乐。遂游历诸国,教大家于现实生活中认识苦,了解苦之根源为无常变迁,一切存在之物并无主宰之我存在,树立“无我”观念,无我之现象世界由“缘起”而生,说“十二因缘”阐释缘起道理,教修“四谛”及“八正道”为还灭“缘起”法,更以戒定慧三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及四神足等为基本教义。佛陀住世80载,说法49年,讲经三百余会,于二月十五日在拘尼那城之娑罗双树间,安然离世。佛之应化身虽灭,其法身却永恒存在。佛灭度后,由弟子摩诃迦叶召集、整理记录佛陀一生所说之教法,通过七次结集,成为经教,流传后世。[3]
所述经文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典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卷数达二万多卷、字数达三亿之多。现列举一些各宗各派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净土宗主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禅宗主修《金刚经》、《首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维摩诘所说经》、《六祖坛经》;天台宗主修《法华经》;华严宗主修《华严经》;唯识宗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常见的还有《地藏三经》、《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药师经》、《弥勒三经》等,以及从各经中节录的独立品章,如《普贤行愿品》、《观世音普门品》、《净行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等等。各种经典都是对治各种烦恼的,每个人根基不一样,喜欢的经典也不一样。以上都是比较常读的经典,学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4]
等身佛像
菩提迦耶正觉塔内之殊胜释迦牟尼佛像
正觉塔内供奉的佛像是佛陀35岁降魔成道的模样,用黑石雕刻的,后来佛教信徒为其涂上了黄金。据说这是弥勒菩萨所塑的释迦佛像。
玄奘当时在菩提伽耶见过金刚座尊像,谓「像今尚在,神功不亏」,但却未将图样。《大唐西域记》卷八有专篇记述,金刚座像原造之时,慈氏菩萨(弥勒)化形婆罗门,自愿请造「如来妙相」,约定以六月为限,六月期满,方可开观。
初唐继玄奘法师之后,对传印度佛教像轨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有王玄策和求法僧义净。王玄策出为唐朝使者,曾经先后四次赴印度,曾在释迦成佛地摩诃菩提寺求得弥勒菩萨塑金刚座释迦成道像。
佛祖传法释迦佛入涅槃说无常偈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至尊释迦牟尼佛传法之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2佛陀圣地编辑蓝毗尼蓝毗尼(2张)
蓝毗尼,佛陀出生的地方。蓝毗尼(Lumbini)位于尼泊尔狭长领土中间位置的最南端,距离尼泊尔重要边境城市白尔瓦(Bhairahawa)约21公里,离尼印边境处仅七、八公里。蓝毗尼在尼泊尔特莱平原上,属恒河平原的一部分,海拔30—70米。属热带气候,最高气温可达47摄氏度,6至9月为雨季。蓝毗尼在古代属于北印度,相传为古印度拘利国天臂城主善觉王(Suprabuddha)为其夫人蓝毗尼建造的花园。蓝毗尼园位于古印度拘利国与迦毗罗卫国之间。
 璞度坊《心经》手卷
根据佛传记载,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u)王后摩耶夫人(善觉王之女)从迦毗罗卫国王宫出发(约在蓝毗尼以西27公里处),回娘家(约在蓝毗尼东北80公里处,在今尼泊尔布多尔市东)生产。途经蓝毗尼花园时,摩耶夫人下车沐浴。当她上岸后用右手攀住一棵无忧树的树枝略作休息时,自右胁产下了释迦牟尼太子。今园址(东西约30公尺,南北约20公尺)内有方形的浴池、塔基数座及赤砖的堂宇。堂宇称为鲁穆米迭祠堂,其内部正面墙壁上有摩耶夫人石像,为笈王朝时代或其后的作品。
菩提伽耶菩提伽耶(Bodh Gaya) ,又称菩提道场(梵Bodhi-maṇḍala )、摩诃菩提(梵Mahā -bodhi ),释迦牟尼佛悟道成佛处。 位于印度比哈尔(Bihar)南部伽耶市近郊七公里处之布达葛雅(Bodhgayā),面临恒河支流尼连禅河(梵Nairañjanā ,今法尔古河),其地原为古印度摩揭陀国伽耶城南方之优楼频螺(梵Uruvelā )聚落。
经典记载,佛陀经历六年苦行之后,行至此地,于毕钵罗树下之金刚座上结跏趺坐,证悟缘起性空、空性、六根、六识、十二处、十八界、中道、缘起、四谛、五蕴、无常、无我、三法印、十二因缘、三界、八正道、三学、因果、六道、涅槃、菩提心、五乘教法、戒律、三皈依、五戒、十戒、具足戒等,而得正觉,故毕钵罗树又称菩提树,即“觉树”之意。
(一)摩诃菩提寺
菩提迦耶(4张)
又称大觉塔、大觉寺、大菩提寺、摩诃菩提寺、摩诃菩提僧伽耶(梵Mahābodhi -samghārāma )。即位于菩提树北之精舍。其始建年代有二说,或谓二世纪,或谓四世纪。五世纪初,法显入天竺巡礼时此地已有此塔,附近另有三座伽蓝,其时之住僧以持律精严着称。六世纪中叶,唯识大论师护法离开那烂陀寺后,一度栖隐于此,撰述《唯识三十颂》之释文。玄奘西游印度时,对此塔及塔附近之其他遗迹皆详加记载。另据《法苑珠林》卷二十九载,于唐贞观十九年(645),黄水县令王玄策曾至此,并于塔西立碑。现存之大塔系十二、三世纪间之缅甸国王所修造者,塔高五十二公尺,外观九层,内部实仅两层,四面刻有佛像佛龛,雕镂精致庄严。每年朝圣之佛教徒不计其数。
(二)菩提树
位于大塔外侧接基台处,高达十二公尺,为传法之故,阿育王之女僧伽蜜多(巴Samghamittā )尝以此树分枝移植狮子国(今斯里兰卡)。遂又从狮子国移枝回菩提道场,即今之菩提树。
(三)金刚座
位于菩提树下,佛陀在此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其处现置一石刻高座,长二点三公尺,宽一点二公尺,高零点九公尺,其上安置佛陀之石像。唐代时,我国高僧玄奘、道希、智光、悟空等十余人先后至此礼拜金刚座,其中,玄奘曾驻锡四年,研学俱舍、律仪等,智光亦留止两年,研学俱舍、因明等。至五代及两宋之际,志义、归宝、蕴述等亦陆续至此,于附近建碑、塔等。
此外,菩提伽耶另有许愿场、佛陀行经处、观树处、成道后沐浴处(尼连禅河)等圣迹。
鹿野苑鹿野苑,即 Sārnāth,曾名为 Mrigadāva、Rishipattana、Isipatana,(中文另名为仙人论处、仙人住处、仙人鹿园等),位于印度北方邦瓦拉那西(Vārānasī)以北约10公里处,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初转法轮处,佛教的最初僧团也在此成立。Mrigadava 意为鹿园;Isipatana 则常见于巴利藏,意为圣者(巴利语:isi,梵语:rishi)来临之地。Sārnāth 源自 Sāranganātha,意为鹿王。在一个佛教典故中,菩萨化现为鹿王,为了保护鹿群,将自己献给了国王,而国王也因此感动,而建立了公园,以保护鹿群。该公园仍存在。
鹿野苑(2张)
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觉悟成佛后,来到鹿野苑,找到了原来的五位侍者,为其讲演四圣谛,他们五位因此有所证悟,随即出家为五比丘僧,是为佛教僧宝成就。在接下来的雨季中,佛陀就在鹿野苑的穆拉甘陀库底精舍。(Mūlagandhakuṭī vihāra)意译根本香室精舍,僧团逐渐扩大到60人左右,后来佛陀派遣他们到各地弘法。在当地国王与富商的支持下,佛教在鹿野苑附近传播开来。到公元3世纪时,鹿野苑已经成为重要的艺术中心,在笈多王朝时期(公元4世纪到6世纪),更是达到了顶峰。唐朝高僧玄奘于公元7世纪来到这里,见证了鹿野苑当时的盛况。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对鹿野苑有这样的记载:至鹿野伽蓝。台观连云长廊四合。僧徒一千五百人。学小乘正量部。大院内有精舍。高百余尺。石阶砖龛层级百数。皆隐起黄金佛像。室中有鋀石佛像。量等如来身作转法轮状。精舍东南有石窣堵波。无忧王所建。高百余尺。前有石柱。高七十余尺,其是佛初转法轮处。
鹿野苑后来成为佛教正量部的一个中心,但在鹿野苑也发现了黑汝嘎(Heruka)与度母(Tārā)的古迹,这说明佛教的金刚乘在此地也有过传播。
近代曾进行多次考古发掘。现存主要遗址:①乔堪祇塔。原系笈多王朝时所建,顶端有莫卧尔帝国时阿克巴修建的一座八角亭。②昙曼克塔。高约44米,是鹿野苑的象征,首建于孔雀王朝,笈多王朝时曾予重修。③阿育王石柱残柱。柱高15米,上有内容为禁止破僧的婆罗谜字体铭文,柱头已断。鹿野苑建有博物馆,保存佛教文物和艺术珍品。馆藏的阿育王石柱的狮子柱头,在印度独立后,作为印度共和国国徽的图案。馆藏另一珍品为释迦牟尼初转法轮像。
拘尸那拘尸那,梵名 Kus/inagara,巴利名 Kusina^ra。中印度之都城或国名,乃佛陀入灭之地。又作拘尸那罗、拘尸那伽罗、拘夷那竭、俱尸那、拘尸那、瞿师罗、劬师罗、拘尸城。意为吉祥草之都城。古称拘舍婆提。意译上茅城、香茅城、茅宫城、少茅城、耎草城、茅城、草城、角城。此城位于佛世时十六大国中之末罗国(梵 Malla),系末罗种族之领土。
拘尸那罗(4张)
据高僧法显传载,自佛生处之迦毗罗城东行五由延,入蓝莫国,自此东行七由延而至灰炭塔,更东行十二由延至拘夷那竭城。城北希连河边之双树间,即佛陀涅槃处。又据大唐西域记卷六载,此城周围十余里,城郭颓毁,邑里萧条,居人稀旷。城东北有无忧王(阿育王)所建之佛塔,西岸建有大砖精舍,内有如来涅槃像。
拘尸那揭罗附近尚有准陀之故宅,如来修菩萨行时之救火处、救鹿处、贤善得道处、金刚力士躄地放杵处,及诸天停金棺七日供养处、佛母哭佛处、佛陀荼毗处、八王分佛舍利处等遗址。此外,据新罗慧超之往五天竺国传载,常有禅师洒扫佛塔,每年八月八日僧尼道俗皆诣该处,大设供养,为印度八大灵处之一。我国法显、玄奘西游时,皆尝至其地巡礼圣迹。
拘尸那揭罗为佛教圣地之一,在古代,佛教徒曾于此地进行宗教与文化活动。佛陀入灭后,被并入摩揭陀国。至五世纪法显游历至此时,人烟已甚稀少,大部分寺院亦已毁圮。唐·玄奘游此城时,城郭颓毁,邑里萧条,居人稀旷。至今所发现的古迹,有下列几处:
(1)卧佛殿︰系卡莱里所发现。殿内供有佛入涅槃的大卧像,此像长二十呎,睡在一榻上,雕刻精美。榻上还刻有阿难、苏婆达(Subhadda)、瓦吉拉婆尼(Vajrapan!i)及另外五个不知名的人像,并有刻文。造像与刻文皆是西元五世纪的形式。
(2)大涅槃塔︰在佛入灭处所建的塔。塔高一六七呎,塔中发现一铜器,内装甚多贵重物品,其中较重要者,系一有刻文的铜盘,及柯玛罗笈多(Kumara Curta)时代(413~455)的铜币。
(3)发掘区︰包括少数寺院的遗址及石窟。在此发现者,较值得注意的是刻文。文中记载大涅槃寺的修建及其他寺院名称。
(4)安加罗塔(Angara Chaitya)︰相传建于佛身荼毗之地,当地人今称之为兰巴尔(Rambhar)。塔中贵重物品,已被盗掘一空。
(5)圣者殿︰系近时为供奉一尊佛像而建。此佛像乃于一小丘上所发现,高五点六呎,为迦腻色迦王时代(79~110)的作品。
3灵骨舍利编辑舍利来源及种类 佛祖等身像
南京长干寺遗址出土一座七宝阿育王塔,其中珍藏有佛教至圣之物“佛顶灵骨”。[5]
释尊 灵骨舍利有多种形式:①舍利子(粒状),传世较多;②牙齿(今存斯里兰卡);③指骨(今存陕西宝鸡法门寺);④头盖骨;⑤锁骨等。
宝鸡法门寺中的佛指舍利共有四枚,三枚影骨、一枚灵骨。灵骨指 释尊 报身舍利;中国佛教历经三武一宗法难,古代高僧大德乃仿佛陀真身灵骨精造三枚「影骨舍利」此为古人保护报身 灵骨舍利 的良苦用心。伪影骨即 灵骨舍利 之影应、应现,以证示 灵骨舍利 之不灭。
舍利是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释迦牟尼涅盘,弟子们在火化他的遗体时从灰烬中得到了一块头顶骨、两块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佛祖的这些遗留物被信众视为圣物,争相供奉。
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般死人 佛祖等身像
的骨头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有成莲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萨状;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的,也有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钻石一般。
经上说,舍利子是一个人透过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愿力,所得来的,它十分稀有、宝贵。像佛陀涅盘后,所烧出的舍利就有一石六斗之多,在当时有八个国王争分佛陀舍利,每人各得一分舍利,他们将佛的舍利带回自己的国家,且兴建宝塔,以让百姓瞻仰、礼拜。另外,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如鸠摩罗什、玄奘等及在家信徒,往生后也都能得到舍利。如六祖惠能、弘一、印光、太虚、章嘉、虚云、宣化上人、本焕等大师们,他们都留下相当数量的舍利。
佛陀真身舍利子的种类世尊佛陀将涅般前的事迹都记载在<<大涅般经>>,经中叙述了佛陀涅般的经过,其它相关经文包括了<<大善见王经>>等经书。
佛陀是在公元前483年在库系那拉(Kusinara)涅般。当时佛陀的圣骸供十方众生瞻仰了六天后,在第七日,被火化。火化的火焰被清香的净水熄灭,火化处被受守护七日。这七内佛陀十方众生都前来火化处朝拜。
火化之后的佛陀舍利子经由香姓之婆罗门分给以下之八个国王:
- 拘尸那城
- 摩羯陀国
- 毗舍离国
- 迦毗罗卫国
- 遮罗颇国
- 罗摩伽国
- 毗留提国
- 婆罗国
香姓婆罗则保留下来用于平分佛陀舍利的容器。 获得佛陀舍利子的国王后来各自建立舍利塔安置供养这些佛陀舍利子。
神圣的释迦牟尼佛舍利子及有关宗教圣物,可分三大种类:
一.佛陀 神圣之头部舍利子
体积尺寸: 1mm ~ 4mm 左右
色彩: 祖母绿 / 钻石 / 红宝石 / 菊色 / 琥珀等。(所谓的 七彩舍利子)
二.四种 佛陀 - 佛牙舍利子。
三.两种 佛陀锁骨 - 骨舍利子:
1.真身舍利:
这是由佛陀的肉身火化之后遗留下来的舍利,它包括了佛牙舍利,发舍利,骨舍利等......
2.法身舍利:
这佛陀遗留下来的圣物,他包括了佛陀的钵,菩提树等......
3.影骨舍利:
这是由其它材料仿制或代用而成的舍利,它也受到佛徒的尊崇,'影骨舍利’包括了佛像。
根据Maying Relics and Ven。Kondana记载更详尽之信息:
佛陀真身舍利子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 Sambhinna 舍利子 较易破碎之舍利子,而令一种是不易破碎之 Asambhinna 舍利子 ,其中不易破碎之舍利子又可分为 七种 不同的舍利子,如下:
这七种 舍利子 皆不容易烧毁及破碎之。
不易破碎之 佛陀 舍利子 的供奉所在
不易破碎之 佛陀舍利子 被热心虔诚佛陀弟子供奉于全世界各地 寺院 / 皇宫 / 信徒的舍利佛塔精致舍利盒(塔)之中。
部份种类之舍利子
关于 佛陀舍利子 之形成除了以上之外尚有 肉身舍利子 / 血舍利子 / 骨舍利子 ,经过仔细确认后证实共有 18 Pyis (Pyi 的单位为 以手抓拿起来 8把为 1 Pyis 的度量单位)之多,可据 Ven/Ledi Sayadaw 证实表示佛陀舍利子共有32Pyis之多。
Mahanta Pancanaliyo = 大型 佛陀舍利子 有 10 Pyis 。(尺寸有如豆类般大小)其来自 神圣佛陀 的肌肉部份, 黄金 颜色。Chanali Khuddaka = 小型 佛陀血舍利子 有 12 Pyis 。(尺寸有如 芥末种子一般)来自 佛圣佛陀 之血的部份, 红茉莉花 颜色带有点 淡红 。
另外还有 Sisa Relics = 小型 佛陀头部七彩舍利子 ,来自 佛陀的神圣 头部部份,其颜色有 透明晶体像钻石 / 祖母绿色 / 琥珀色 / 红宝石色 / 蓝宝石色等,有些颜色身有些颜色淡一点。
Majjhima Nalipacaka = 中型 佛陀骨舍利子有10Pyis 。(尺寸有如去了壳的米粒一般)来自佛陀神圣的骨骸部份,颜色是银白珍珠色彩。
身骨舍利与法颂舍利
1 | 佛陀之头部舍利子 | 根据宗教上 佛陀之头部舍利子,最初是在巴利的Unhisa但现在供奉于斯里兰卡的Sinhalese岛上,根据缅甸的历史记载由一个中国和尚Fa-Hian(法贤) 所说这些舍利子被指定供奉在印度的Nagarhara镇相吻合,在大部份古巴利纹学者中诠释Untusa 之舍利子 也一样是佛陀舍利子,但是国际上之巴利学者认为Untusa 的舍利子才是佛陀舍利子。 | 2 | 佛陀 之 左锁骨舍利子 | 供奉在婆罗贺摩( 婆罗门)。 | 3 | 佛陀 之 右锁骨舍利子 | 供置在斯里兰卡( 新哈里斯岛)。 | 4 | 佛陀 之 上右部佛牙舍利 | 供置在Tavtimsa提婆(印度教)世界里。 | 5 | 佛陀 之 上左部佛牙舍利 | 供置在Bhogavati的旋动的Drag-snakes(舍利塔)中 | 6 | 佛陀 之 下右部佛牙舍利 | 原来供置在甘地哈拉政府中心,但现在供置在中国。 | 7 | 佛陀 之 下左部佛牙舍利 | 供置在( Kalinga Division)卡林加政府即后来之新哈里斯岛。 |
释迦牟尼佛舍利(4张)
佛告清净慧菩萨言:‘善男子!应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慈、悲、喜、舍,解脱、解脱知见,力、无所畏,一切佛法、一切种智善清净故,如来清净。若于如是诸佛如来,以清净心种种供养,香花璎珞、幡盖敷具,布在佛前,种种严饰,上妙香水澡浴尊仪,烧香普熏运心法界。复以饮食、鼓乐、弦歌,赞咏如来不共功德,发殊胜愿,回向无上一切智海,所生功德,无量无边,乃至菩提,常令相续。所以者何?如来福、智不可思议,无数无等。善男子!诸佛世尊具有三身,谓法身、受用身、化身。我涅槃后,若欲供养此三身者,当供养舍利。然有二种:一者、身骨舍利;二者、法颂舍利。’即说颂曰:
诸法从缘起 如来说是因 彼法因缘尽 是大沙门说
摘自《浴佛功德经》[6]
4家族及佛徒编辑净饭王净饭,梵名S/uddhodana ,巴利名Suddhodana ,音译首图驮那、输头檀那、阅头檀、悦头檀。又作白净王、真净王。中印度迦毗罗(梵Kapilavastu )之城主。 释尊 之生父。其子难陀、孙罗侯罗皆为 释尊 之弟—子。据起世经卷十载,净饭王为师子颊王(梵Sim!hahanu )之长子。巴利文大史(Maha^vam!sa,ii)及梵文大事(Maha^va^stu, ii)以摩耶(巴Ma^ya^ )及摩诃波阇波提(巴Maha^paja^pati^ )为王之妃。释尊 即摩耶所生。王晚年孤寂,后亦虔诚归依 释尊,成为 释尊 及其 弟—子 之外护者。七十六岁(一说九十七岁)逝世。《 净饭王般涅槃经 》载,释尊 于王临终之际,归迦毗罗城,厚表孝意。又《杂宝藏经 》卷一王子以肉济父母缘、《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一孝养品等均载有王之过去本生。
摩耶夫人摩耶,梵名Maha^=ma^ya^ ,巴利名同,又作摩诃摩耶、摩诃摩邪,意译大幻化、大术、妙。即释尊之生母。为古尼泊尔迦毗罗卫城(梵Kapilavastu)净饭王(梵S/u=ddhodana )之妃。临产前依时俗返回宫家待产,途中于其父天臂城(梵Devadaha )主须菩提(梵Subhu^ti )之别宫蓝毗尼园(梵Lumbini )休息时,诞— 释尊。七日后离世。据经传其黛后生于忉利天(梵Tra^yastrim!s/a ,欲界六天之第二。), 释尊曾经于某时,升至忉利天,为其母说法。[7]
耶输陀罗梵名Yas/odhara^ ,巴利名Yasodhara^ 。又作耶输多罗、耶惟檀。意译作持誉、持称、华色。又称罗侯罗诞母(梵Ra^hula -ma^tr! )。中印度迦毗罗城释种执杖(梵Dan!d!apa^n!i )之女,悉达太子之正妃,罗侯罗之诞母。一说为婆私吒族(梵Vas/is!t!ha^ )释种大臣摩诃那摩(梵Maha^na^ma )之女,或谓系天臂城(梵Devadaha)善觉王(梵Suprabuddha)之女,提婆之妹。相好端严,姝妙第一,具诸德貌。 释尊 成道五年后,与 释尊 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梵Maha^-prajapati)等五百名释迦族女,亦剃染受具足戒为比丘尼。
十大弟子在 释尊 的弟子中,其最杰出的十大 弟子 :
第一为摩诃迦叶,头陀第一;
第二阿难陀,多闻第一;
第三舍利弗,智慧第一;
第四是须菩提,解空第一;
第五是富楼那,说法第一;
第六是摩诃目犍连,神通第一;
第七是摩诃迦旃延,论义第一;
第八是阿那律,天眼第一;
第九是优婆离,持戒第一;
第十位是罗睺罗,密行第一。[8]
在我国一般古寺中,释迦牟尼佛像和十大 弟子 像安奉在一个殿。兹将十大弟子 的生平分述于后。[8]
头陀第一:摩诃迦叶
他专修头陀行,为第一次佛典结集的主持人。由于完成这次佛典结集任务,大迦叶遂名闻天下。其全名为“摩诃迦叶婆”,生于中印度王舍城附近摩诃婆罗村,父为有名的大富翁,夫妻结婚多年,苦无儿女,于是向毕钵罗树求子,遂生摩诃迦叶,乳名毕钵罗耶那。此子出生后,即具备三十二相,且一举一动都异于常人。八岁受婆罗门戒,已精通其中奥妙。[8]
一天,听说 释尊 的盛名,遂前往加入教团,其妻拔陀伽毗罗尼后来出家为尼。他少欲知足,专志于修行,所以称为头陀第一。当释尊入灭之际,他远在北方行脚,得此悲讯后,即昼夜兼程赶到,跪于圣棺之前,悲恸不已,更立志说:此后我决心结集佛典,以建立人间净土。传说他入云南鸡足山的禅房,静待龙华三会。[8]
多闻第一:阿难陀
阿难陀,又名难陀尊者,生于迦毗罗卫城,是提婆达多之弟,甘露饭王之子,与释迦佛是堂兄弟。他幼年师事十力迦叶,于释尊55岁时,始入佛门,侍从释尊前后达25年之久。当释尊入灭之际,与阿党的年代,楼陀同侍于释尊的枕边,专心守护。他博闻强记,闻一知十,故称为多闻第一。在经典结集中,大部分的经文都是凭他的记忆而口传的。其天性慈悲温和,容貌俊俏,颇得妇女的爱慕,屡蒙女难之祸。他于佛灭后20年,见大迦叶在鸡足山示寂,始觉自己的死期将近,乃在恒河边召集五百比丘,作最后的垂训,于120岁时而从容灭度。其遗骨葬于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之侧。[8]
智慧第一:舍利弗
其本名优婆底沙,全名为舍利弗多罗。关于舍利弗名字的由来,在《大智度论》里说:“摩陀罗王有一女,其眼酷似舍利鸟(一种水禽)之眼,故名为舍利,下嫁帝沙,生有一子,取名为舍利弗。”因“弗多罗”三字译作子,故又称他为舍利子。幼时因受其博学多才的父亲及贤明之母的教养,所以精通百科技艺。他与朋友俱律陀,拥有弟子多人,声势相当浩大。一日,他遇着马胜比丘,得知释尊的盛名,即钦慕不已,遂率350余弟子,在竹林精舍皈依佛陀,受具足戒,弟妹六人均出家,成为释迦弟子。此时因舍利弗的皈依,使教团的势力大为扩张,佛陀誉他为法将。舍利弗因此而占诸弟子的首座,被称智慧第一。他先释尊入灭,当他觉得自己涅槃期近时,乃返回故乡,安坐一室,澄心静虑。传说未来他将以华光佛的称号,再来人间利益众生。[8]
解空第一:须菩提
须菩提释作善吉、空生、善业,出生于舍卫城,是给孤独长者之弟、须摩那长者之子。关于他译名的由来,在《净名疏》内记载如下:此人出生之时,以其家室皆空,故名“空生”;此时家人十分惶恐,请相师前来卜封,认为此子出生时的奇瑞是为吉相,乃称善吉;此人本性慈善,不好诤论。他出家修道,起慈悲心,入无诤三昧,能常行善业,故名“善业”。他后来立志归入佛门,常好入空定,为十大弟子之一,被称为解空第一而驰名。般若的教理以尊者为祖。[8]
说法第一:富楼那
富楼那译作满意子,或满愿子,出生于迦毗罗卫城郊的罗那拔多村,是迦毗罗城长者之子,阿若憍陈如之甥。其父为净饭大王之国师,驰名一世。富楼那在少年时,他每日除努力的工作外,尚能诚意的奉侍佛陀,不惜倾其财富,建立精舍,发愿归入佛门,并非常好学。因其擅于辩论,说法巧妙,被称为说法第一而闻名。后来他在输卢那国收有五百弟子,并建有五百座伽蓝,致力于宣传佛法。[8]
神通第一:摩诃目犍连
世间多称他目连尊者,译作大赞诵,或大胡豆。在《祖庭事苑》里说他“梵名大目犍连,姓采菽,传说上古有仙,居山寂处,常采绿豆而食,因以此为姓,目连之母即司此族。”目连本名为俱律陀,出生在王舍城北方的俱律陀村,父为王家之师,母名采菽。少年时与舍利弗为密友,自幼即决心离俗修道,他俩各征得其双亲之许可,相率赴王舍城,对释尊说明其来意,释尊即收他俩为弟子。目犍连以神通第一而闻名。因他得知其生母深堕地狱,受尽苦患,遂往见释尊,请求救母之法,然后得以将生母救出地狱,因此大孝子目连的芳名,传至今日仍家喻户晓。当时的裸形外道,与释迦有宿怨,因知目犍连救母闻名天下而怀恨在心,遂乘目连于伊尸嗜利山中坐禅入定之机,将其刺杀,此实为僧团的一大损失。[8]
论义第一:摩诃迦旃延
摩诃迦旃延为梵语,译作文饰,又称好肩,其本名为那罗陀,其父为吠陀学的论师,他继承其父的血统,成为一位贤明长者,成为释迦教团的一员后,更表现出他卓越的才能,被称为论义第一,极受众人尊重。先前释迦诞生后,净饭王召请频陀山的阿私陀仙人入宫,为新生太子占封,此仙人即是迦旃延的舅父。迦旃延早已寄居其舅家中,学习四禅五通的道术,后来赴鹿野苑皈依佛陀。得道后专门弘法于乡里,被誉为巴利文典籍之祖。[8]
天眼第一:阿那律
阿那律一名阿尼卢陀,是白饭王的儿子,释尊的表弟。他天资聪敏,少年时即知其必将成为大器,于迦毗罗卫城倾听释尊的教化后,即发心出家修道,迫切要求释尊准其加入僧团。有一天,他在佛座前昏昏入睡,受到佛的呵责,遂立誓终生穿粪扫衣,昼夜不眠,以致双目失明,他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受到大家的称赞,被推为天眼第一,成为佛灭后的首领之一员。当释尊入灭之际,他侍于床前看护,并参加第一佛典结集大业,其功亦巨大。[8]
持戒第一:优婆离
优婆离为梵语,译作近取或近执。他出身于首陀罗(当时印度被视为最低贱的民族),初为王舍城的理发师,但他的本性颇为忠实,而且工作热心,得宫廷诸官及王家的信任。后来和释迦族的公子们一道发心皈依,释尊为他首先传授戒法,后来,由于他精通戒律,为僧团解决了种种问题,被视为僧团的上首,誉为持戒第一。释尊入灭后,结集佛典,他担当最难的律藏方面的工作,以其多年来所学的知识和卓越才能,不息不休,完成此一艰巨的任务。[8]
密行第一:罗睺罗
罗睺罗是释尊的嫡子,母为子输陀罗。传说他在母胎内前后达六年之久,乃命名为罗睺罗,罗睺罗译为覆障。一说罗睺罗诞生之日,适逢日蚀,因而得名。释尊成道后三年,乃令舍利弗和目连促其出家,拜舍利弗为师,加入僧团,由于他中途怠慢,受到佛陀的呵责,遂立誓严守戒律,励行道业,因而得到密行第一的称誉。[8]
杰出比丘尼释迦佛弟子中的杰出比丘尼
1.摩诃波阇波提是刹帝利女,耆宿第一。她是释尊的叔母,又是养母、难陀的生母,经阿难的恳求始准出家,为最初的比丘尼。[8]
2.差摩刹帝利女,智慧第一。生于摩揭陀国沙伽罗。初为频婆沙罗王之妃,后来受佛教化而发心出家。是七相续尼之一。[8]
3.莲花色毗舍女,神通第一。生于舍卫城,为长耆的小女。关于她出家的因缘有两种说法:一是因姿色超群,引起许多男子的追求,但她父亲怕发生意外,所以令她出家;另一说法,因她家庭不幸而流浪于各处,在懊恼之下遂决心出家。修养极深,被誉为比丘尼中的目犍连。[8]
4.拨多伽罗毗舍女,持律第一。舍卫城长者之女,曾与家丁恋爱而遭受种种挫折,一时失夫失子使精神受到极大的刺激,因此发狂流浪,后来受佛教化为佛弟子,并善于化导比丘尼。[8]
5.法与毗舍女,说法第一,生于王舍城。初嫁给毗舍怯家,后来因厌世出家,并教化其夫同入佛门。[8]
6.难陀毗舍离附近人,禅定第一。惜她先于佛陀在那利伽村而入灭。[8]
7.输那毗舍女,精进第一,出生于舍卫城,多子。她于丈夫死后受到子女的虐待而出家,因为是老年归佛,所以修行十分用功。[8]
8.奢拘梨婆罗门女,天眼第一。出生于舍卫城。[8]
9.拨陀单陀罗拘夷毗舍女,速慧第一。王舍城王者女,曾与盗贼热恋,初为尼乾子外道的弟子,后来受到舍利弗的教化而皈依佛门。[8]
10.拨陀迦毗离婆罗门女,宿命通第一。生于麻罗的沙伽罗布。嫁大迦叶,后来夫妻一同出家,拜摩诃波闻波提为师而归入佛门。[8]
11.跋陀迦旃延是悉达太子的后妃,大智得第一。传说她是耶输陀罗的后身。[8]
12.乔达弥称为弊应第一。她原是舍卫城贫家女,出嫁后,由于孩儿夭折而悲痛不已,后来受到佛的教化而出家。[8]
13.漆含罗伽麻多称信解脱第一。王舍城一长者之妻,后来舍弃儿女出家,证得道果。[8]
5大佛编辑灵山大佛灵山大佛(2张)
在美丽的太湖之滨有一座被称作"鱼米之乡"的城市--无锡。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浩浩荡荡三万六千顷太湖孕育了历代贤儿女,发凿于隋唐时代的京杭运河穿城而过,打造了水网交错、人家枕河的江南水乡风情。无锡作为长江三角洲的一颗明珠,一直是我国传统的旅游城市。无锡延伸入太湖中有一个半岛,因传说岛上留有秦始皇所骑骏马的蹄印而得名"马山"。这里山不高而俊秀、水不深而清幽,丘陵起伏、郁郁葱葱、一级空气、二级水质,国务院批准的全国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的"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就位于这个岛上。
在岛上的几十个山峰中有一座小山与众不同,这座山就是小灵山,小灵山脚下有一座千年古刹--祥符寺。祥符寺在历史上规模宏大、高僧辈出、法务兴隆、香火鼎盛。传说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曾驻锡于此,因见寺后主峰钟灵毓秀、翠霭多姿,与天竺佛陀说法处的灵鹫山颇为相似,遂将其命名为"小灵山",并由其大弟子窥基在此开宗立派,创建了佛教中著名的"慈恩宗"。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将这段历史总结为八个字--"山连鹫岭,法继慈恩",意指小灵山与印度的灵鹫山,祥符寺与玄奘法师开创的慈恩宗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时光飞逝,进入九十年代,为保存古迹、弘扬文化、落实党的宗教政策,由中国佛教协会、无锡马山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发起,恢复了千年古刹祥符寺,并邀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一代高僧茗山法师出任住持。同时,为促进佛教文化的交流、满足海内外广大佛教信众宗教生活的需要、完善中国佛教五方五佛的信仰体系、发展无锡地区的旅游业,在寺后的小灵山上修建了一座高达88米的灵山大佛。[9]
天坛大佛天坛大佛是全球最高的户外青铜坐佛,巍峨跌坐於海拔482米的香港大屿山木鱼峰上。这尊由宝莲禅寺筹建,历时12年落成的庄严宏伟大佛,寓意香港稳定繁荣,国泰民安,世界和平。
天坛大佛(3张)
天坛大佛是香港重要的地标,吸引众多中外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参观。天坛大佛除了是一项杰出的工程外,更是近代佛教造像艺术的优异成就,亦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据佛典记载,佛陀生前,中印度泼沙国优填王和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因佛陀上天为母说法,思念心起,遂召工匠分别以毡檀木和紫磨金各造一尊5尺高佛像,以慰别怀,是为佛教造像之滥觞。其後几百年,佛家子弟弘法,多借助语言和文字,而少造像,因信众以为,佛陀是具有无上智慧的圣者,其庄严法相是无法描绘的──从来没有一个人达至佛陀得大智慧以後的境界,故人的形像不足以比拟。信徒仅以足印丶法论丶菩提树和鹿的形像来象徵释迦牟尼佛的存在。
直至公元一世纪,有信徒主张礼拜佛陀以得正觉,佛陀的造像才开始出现。
佛教於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伴随教义传播的,还有大量佛陀丶菩萨丶飞天丶力士等演绎教义的造型,直接促成宗教艺术的蓬勃发展。由北魏以迄唐宋,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最璀灿的时期,敦煌千佛洞丶麦积山丶云冈丶龙门丶巩县,以至四川大足的佛湾丶宝顶山,历代开凿大型石窟寺丶雕造佛像的风气不绝如缕。尽管经过历代的天灾与战乱,大量佛像雕刻遭受破坏,今天我们站在洛阳龙门或四川乐山的巨型佛像雕刻下,依然可体会到古代宗教艺术的磅礴恢宏气象。
明清以後,佛教雕刻日渐式微,大型户外佛像并不多见,一个延续一千多年的传统显见失落了。
1973年,日本曹洞宗邀请宝莲禅寺智慧丶源慧诸位法师访问日本,法师对镰仓大佛之庄严肃穆印象深刻。其後诸位法师又访台湾,见彰化大佛之雄伟壮观,遂想到苟凡佛法宏开之地,无不矗立具象徵性的佛像;而以佛像弘扬教义,更是值得发扬的传统(佛教在古代曾被称为「像教」),诸位法师於是发愿为香港修建一尊大佛,以期透过佛像体现的稳定祥和,予大众以精神慰藉,净化心灵,使惶惶惑惑的心情有所依归,共趋和平之境。
1974年,宝莲禅寺获得政府以象徵式地价批出地广6,567平方米的木鱼峰以建造大佛。
1979年,中国开放,诸位法师应邀回国参观,初见龙门丶敦煌石窟佛像,赞叹之馀,建造大佛之心逾切;又参观北京天坛,以佛陀为「天中天」丶「圣中之圣」,而天坛是祭天的地方,因而构思以天坛为基座来承托大佛,这是天坛大佛得名之由来。
兴建大佛的意念,得到各界人士热烈响应,寺方於1981年12月26日正式成立「宝莲寺筹建天坛大佛委员会」,专责研究筹建工作,包括审定佛像艺术造型丶建筑材料及施工细则等。[10]
乐山大佛(括展)(此佛非释迦尼)(此为弥勒菩萨装像)乐山大佛(2张)
乐山大佛景区位于乐山市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巨形卧佛等组成,游览面积约8平方公里。景区集聚了乐山山水人文景观的精华,属峨眉山国家级风景区范围,是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
凌云山紧傍岷江,上有凌云寺,建于唐代。依山开凿大佛一座,通高71米,脚背宽8.5米,为当今世界第一大佛。大佛为唐代开元名僧海通和尚创建,历时90载完成。大佛为一尊弥勒座像,雍容大度,气魄雄伟,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麻浩岩墓系汉代墓葬,麻浩一带较为集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开放的是一个“前堂三穴”的大型墓。墓门上均有精工雕刻,飞檐、瓦当、斗拱,花纹图案,无一雷同,墓壁上还有许多历史故事和动物浮雕。是研究古代建筑雕刻、民俗、宗教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11]
云冈大佛云冈大佛(2张)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地理位置为东经113o20’,北纬40o04’。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1000余尊。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第一次由一个民族用一个朝代雕作而成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成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
云冈石窟原名武州(周)山石窟寺,明代改称云冈石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灅水》记载:“武州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祗洹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迳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作为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期的大型石窟寺文化遗存,是从北魏文成帝复法启开凿之始,到北魏正光年间终结,大致历经了近70年之久,石窟艺术内容丰富,雕饰精美,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雕凿,是由一代代、一批批的能工巧匠创造出的一座佛国圣殿,是新疆以东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它以壮丽的典型皇家风范造像而异于其他早期石窟,展现的佛教文化艺术涉及到历史、建筑、音乐等多方面内容。它是东方石雕艺术的精魂,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亦代表着公元5-6世纪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亦与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并称为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12]
龙门大佛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6公里处的伊阙峡谷间。由于地处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拟己为“真龙天子”,故又称“龙门”。龙门自古为险要关隘,交通要冲,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山青水秀,环境清幽,气候宜人,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而建石窟。这里青山绿水、万象生辉,伊河两岸东西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1982年龙门风景名胜区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07年5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景区。
龙门大佛(2张)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最有代表价值。其中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崇佛的历史情态。这些形制瑰异、琳琅满目的石刻艺术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珍贵记录。
唐代龙门石窟的重点洞窟中,以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最为著名。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优美,更是许多石窟难以比拟的。龙门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龙门东山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的香山寺,是武周时代封建王朝为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诃罗的遗身而建立的一座佛教寺院。
龙门石窟这些洋溢着信仰情感的文化遗存,其极具异域格调的外在形态和充斥着人文意识的内在涵养,是古代社会广大人民对现实世界充满诉求意愿的物质折射。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和成效卓绝的创造能力,透过这一遗响千载的人文景观可以得到透彻的解说。[13]
中原大佛中原大佛(2张)
大佛总高208米(身高108米,莲花座高20米,金刚座高25米,须弥座高55米。)其中,佛眼高为1.5米,宽3.9米,佛手长19米,宽9米。它用铜近3300吨,特殊钢材15000余吨,占地面积为9.99亩,表面积11300平方米,用了13300块10毫米的铜板焊接而成,是世界上第一大铜铸立佛。他法像庄严,体魄伟岸,形态端美,根据佛教经典“32相,80种好”的佛像仪轨而塑造,这尊大佛荟萃了佛教造像史上各个时期以及不同地域的艺术精华,又经当代著名艺术家精心设计,由天瑞集团铸造公司铸造的。大佛的左手是接引,接引众生脱离娑婆世界,右手是拈花说法,示众生,让众生开智慧,共欢喜。两手手心的佛法,表示法脉相传,生生不息。大佛胸口的万字符,表示福慧永续。佛法和万字符都是佛教的标志。[14]
6释迦牟尼佛像殿编辑 西藏大昭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佛像殿是藏传佛教信徒心目中神圣的殿堂。藏传佛教各教派活佛、高僧一到拉萨,必先到此朝拜。史料记载,这尊镀金的释迦牟尼铜像是唐朝文成公主进藏时带来的,被藏传佛教各个教派所尊崇。
在僧众浑厚的诵经声中,班禅逐一朝拜了大昭寺千手一面观音殿、宗喀巴殿等。每到一个殿堂,班禅都会虔诚祈祷,念诵经文,并向佛像敬献哈达。在朝拜宗喀巴大师佛像时,面对佛像,班禅双手合十,虔诚祈祷。
之后班禅来到大昭寺措勤大殿正后方的释迦牟尼佛像前,虔诚而庄重地向释迦牟尼佛像叩头朝拜,并且在领经师的带领下念诵经文。随后班禅手持哈达徐徐走到释迦牟尼佛像前,双手合十祈福,向佛像敬献了哈达。
朝拜结束后,班禅坐上设在释迦牟尼佛像殿前的宝座,开始念诵经文,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利乐众生。此时,大昭寺措勤大殿内的百名僧人齐声诵经,声音洪亮。[15]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