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禅净中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0111|回复: 287

每天发几个常见的佛学名词。师兄们有什么好建议请说一下,

[复制链接]

22

主题

901

帖子

299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94
发表于 2017-3-4 19: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阿含经
摘自:佛学大词典

阿含,梵语a^gama,巴利语同,又作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阿鋡,意译法本、净教、归、法归、法藏、藏、教法、传教、趣无、教、传、来。阿含一词,意指所传承之教说,或传承佛陀教法之圣典;有时与‘法’(梵dharma )同义。称阿含为‘阿含经’,乃中国古来之惯例。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闻之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之形式,以口口相传之方式记忆传承。换言之,其根据记忆所传承者,实乃佛陀教说之梗概;复因佛弟子领纳之不同,而各有其相异之思想;故至教团确立时,如何将佛陀之教说作一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其结果,佛陀之教说渐次充实完备,且逐渐发展为一种特定之文学形式,而终至成为圣典,此即阿含经之由来。
 关于阿含经成立于何时,应就佛典结集之次第而论:(一)佛陀入灭后,第一个夏季,五百阿罗汉会聚于王舍城外之七叶岩,以大迦叶为上首,举行第一次结集,由阿难诵出法(即经),优婆离诵出律,此即历史上著名之‘五百结集’。阿含经之渊源,即导源于此时。(二)佛陀入灭百年顷,七百比丘会聚于毗舍离城,以耶舍为上首,举行第二次结集。此次结集以律藏为主,此即著名之‘七百结集’。(三)佛陀入灭后二三六年顷,即阿育王之时期,在华氏城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举行第三次结集,至此三藏教法始告完成。(四)佛陀入灭后四百年,在迦腻色迦王护持之下,于迦湿弥罗国以胁尊者、世友为上首,举行第四次结集,此次结集以论释三藏为主。综上所述,阿含经于第一结集时诵出,于第二结集以后,即西元前三世纪前后,为阿含经正式成立之时期。
 阿含经之文学形式,有九分教、十二分教二种分类。其中九分教如下:(一)经,(二)重颂,(三)记说,(四)偈颂,(五)感兴偈,(六)如是语(本事),(七)本生,(八)方广,(九)未曾有法。以上九项再加因缘、譬喻、论议等三项,则为十二分教。上述九分教比十二分教较早成立,然佛教圣典之部类学,则以十二分教为定论。
 佛陀入灭后一百年,原始佛教之统一教团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其后复细分为小乘二十部,各部派均各有其独自传承之经藏。依现今资料之显示,当时至少有南方上座部、有部、化地部、法藏部、大众部、饮光部、经量部等所传之经典存在。然至今日仅有南方上座部之经典完全保存下来,计有五部,系以巴利语书写,即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即屈陀迦阿含),此即南传五部,又称南传五阿含。至于北传方面则汇集其他诸部片断之经典,成立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等四阿含,系以梵文书写,此即北传四阿含。其中南传之长部、中部相当于北传之长阿含、中阿含,相应部相当于杂阿含,增支部相当于增一阿含。此外,因南传五部以巴利文书写,较接近佛世所用之俗语,故一般以为南传比北传更富于原始色彩,故近世学者于原始资料之采证上,多喜用巴利文圣典来对照研究。
 传统上,中国佛教学者,尤其是大乘佛教学者,往往将阿含经视为小乘经典,故在中国、日本教理史上向来未被重视。直至近世欧洲诸国加以研究,自一八二○年代始渐受重视,而确认阿含经并非仅为小乘经典,乃是原始佛教之经典,其内容包含佛陀之世界观、人生观及实践之方法条目等,具有多重意义及价值。
 北传之四阿含中,长阿含经共二十二卷,内有四分三十经。第一分诸经为有关佛陀之记载;第二分为修行、教理之经典;第三分为外道之论难;第四分论述世界之生灭成败。中阿含经共六十卷,内含二二二经,旨在揭示四谛、十二因缘、譬喻,及佛陀与弟子之言行。增一阿含经共五十一卷,系汇集各类法数之经典,因其汇收一法至十一法等诸法数,故称为增一。杂阿含经共五十卷,汇集短而杂之经而成,故称杂阿含。
 南传之五阿含与北传之四阿含,内容未必全然相符,间亦有彼此出入者。南传阿含有五分说,北传则有四分、五分两说,下图为各说之对照表:
 四汉译阿含经之同本异译、别生经表:
[般泥洹经卷下、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三、大智度论卷二、异部宗轮论、俱舍论卷二十九、分别功德论卷一、出三藏记集卷九、玄应音义卷二十三、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印顺)](参阅‘阿含’3617、‘结集’518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901

帖子

299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94
 楼主| 发表于 2017-3-4 20: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七道品
摘自:佛学大词典

道品,为梵语bodhi-pa^ks!ika 之意译,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可分七科如下:
 (一)四念处,又作四念住。(1)身念处,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2)受念处,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3)心念处,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4)法念处,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是为诸法无我。
 (二)四正勤,又作四正断。(1)已生恶令永断。(2)未生恶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4)已生善令增长。
 (三)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2)精进如意足,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3)念如意足,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四)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2)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3)念根,乃于正法记忆不忘。(4)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5)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
 (五)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恶成善。(1)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5)慧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六)七觉分,又作七觉支、七觉意。(1)择法觉分,能拣择诸法之真伪。(2)精进觉分,修诸道法,无有间杂。(3)喜觉分,契悟真法,心得欢喜。(4)除觉分,能断除诸见烦恼。(5)舍觉分,能舍离所见念着之境。(6)定觉分,能觉了所发之禅定。(7)念觉分,能思惟所修之道法。
 (七)八正道,又作八圣道、八道谛。(1)正见,能见真理。(2)正思惟,心无邪念。(3)正语,言无虚妄。(4)正业,住于清净善业。(5)正命,依法乞食活命。(6)正精进,修诸道行,能无间杂。(7)正念,能专心忆念善法。(8)正定,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俱舍论卷二十五、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901

帖子

299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94
 楼主| 发表于 2017-3-5 15: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苦集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术语)四谛之二。苦者业烦恼之结果生死之苦患,即一切生死之果报也。其集成生死苦果之业烦恼谓之集,即生死之原因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901

帖子

299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94
 楼主| 发表于 2017-3-5 15: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苦集灭道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术语)即四谛也。苦集二者如上。灭者谓灭生死苦果之涅槃。道者谓可得涅槃果之正道。盖苦集灭道者为世间与出世间,即生死与涅槃之一双因果,苦为生死之果,集为生死之因,灭为涅槃之果,道为涅槃之因也。但先果而后因者,以果显著易知,因幽微难知故也。此四种之理,皆是真实,故云谛。声闻乘之人,观此四谛之理厌生死,乐涅槃,以断烦恼(集谛)而证涅槃(灭谛)也。见四谛条。按法界次第云: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迫恼,故名为苦。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集生死之苦,故名为集。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不为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道以能通之义。有二种:一正道。实观三十七道品,三解脱门,缘理慧行,名为正道。二助道。得解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诸禅定,皆是助道。此二相扶,能通涅槃。故名为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901

帖子

299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94
 楼主| 发表于 2017-3-5 15: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苦集圣谛
摘自:法相辞典 - 朱芾煌

p0845
  卽集圣谛。法蕴足论五卷十页云:云何苦集圣谛?谓所有诸爱、后有爱、喜俱行爱、彼彼喜爱、如是略说苦集圣谛。若广说者;则二爱、三爱。复有三爱、四爱、五爱、六爱、及一切不善法、一切有漏善法、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等,皆名苦集圣谛。何因缘故所有诸爱、后有爱、喜俱行爱、彼彼喜爱,皆名苦集圣谛?谓此四爱,皆是过去未来现在苦因根本道路缘起;广说乃至此身坏后,由此为因,苦果生起;故说此名苦集圣谛。何因缘故二爱三爱、复有三爱四爱五爱六爱、及一切不善法、一切有漏善法、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等,皆名苦集圣谛?谓此诸法,皆是过去未来现在苦因根本道路缘起;广说乃至此身坏后,由此为因,苦果生起。如说爱等,皆是苦因,能为根本引众苦故;如是爱等名集谛者,谓此名爱等,真实是爱等。此名为集,真实是集。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集法,法住法界。一切如来,自然通达等觉宣说施设建立分别开示,令其显了。谓此是爱等,此是集;此是爱等性;此是集性;是真是实,是谛是如;非妄非虚,非倒非异;故名集谛。名圣谛者;圣、谓诸佛及佛弟子。此是彼谛。谓彼于此,知见解了,正觉为谛。由是因缘,名苦集圣谛。复次苦集圣谛者,是假建立名相言说。谓苦集圣谛,过殑伽沙佛及弟子,皆共施设如是名故。
  二解 大毗婆沙论七十八卷七页云:问:苦集圣谛云何?答:如契经说:诸所有爱、及后有爱、喜俱行爱、彼彼喜爱、是名苦集圣谛。问:诸有漏法、能为因义、皆是集谛;何故世尊但说集谛是爱,非余?答:爱于施设集圣谛中,势用增强;非余有漏。故偏说爱是集,非余。然有漏法、皆是集谛。如施设行蕴中思最胜故,说思非余;而实相应不相应行,皆是行蕴。是故偏说爱为集谛。复次爱是三世众苦因本道路由绪。能作生缘集起胜故;偏说集谛。复次爱能数数招集苦果;胜故偏说。如有颂言:如树根未拔,斫斫还复生。未断爱随眠,数数感众苦。复次爱于有情,能烧能润;是故偏说。因时能润,果时能烧。如热油滴,堕在身时,能烧能润。爱于有情,亦复如是。复次以爱能起如起尸鬼,能招生业;是故偏说。如有水处,有起尸鬼,能起死尸。有爱身中,有招生业,能招生死。复次以爱能摄有情无情内外诸事;是故偏说。摄有情者:由爱势力,摄受妻子奴婢作使象马牛羊驼驴等事。摄无情者:由爱势力,摄受宫殿舍宅珍财及谷麦等。复次爱能长养男身女身;是故偏说。谓诸有情,由爱势力,能正供养父母师长,及能养育妻子作使朋友眷属。乃至禽兽、由爱势力,从一谷中,残害生类,持至余谷,养育其子。复次以爱势力,欲得未来生趣自体。由欲得故,便起希望。由希望故,卽便求觅。由求觅故,得生趣体。故偏说爱。复次爱能滋润诸有生死,令不萎枯;是故偏说。如水能润树木药草,令不萎枯。复次爱能润识,生后有芽。谓由爱力,得入母胎;滋润精血,令住胎藏。是故偏说。复次若有所依所缘行相,能起爱者;卽此所依所缘行相,起余烦恼。犹如鱼王所游止处,小鱼皆随。此亦如是。由此说爱名烦恼王。是故偏说。复次若相续中有贪爱者;诸余烦恼,皆集其中。如润湿衣,尘垢易着,是故偏说。爱为集谛。复次若相续中,有贪爱水;诸余烦恼,皆悉乐住。如有水处,鱼虾蟆等,皆悉乐住。是故偏说。复次爱如炽火,能烧一切。又如咸水,饮无足时。是故偏说。如炽火中,投诸物类;悉皆烧尽,无充足时。又如渇人、饮以咸水;随饮随渇,无厌足时。如是身中未离爱者,贪着境界,无满足时。复次爱能和合别异有情,令不别异。是故偏说。如水和合别异砂等,令不相离。复次爱令有情善法生涩,无所堪能。爱润有情令有住着,不能出离。是故偏说。谓诸有情、由爱势力,所修善法,生涩无能。又润有情,令于生死,所在执着,不能超升。如蝇蜂等,至酥油蜜湿皮等上,胶粘翅足,不能飞空。复次爱于有情,因位果位,所作有异。是故偏说。谓所起爱,于诸有情,因时随顺,如善亲友。果时违害,如恶怨家。如诸商人,入海采宝。至一洲渚,遇逻剎斯。先现善颜,作诸爱语。以礼供事,请以为夫。后知委信,方便诱引禁铁城中,饮食血肉,渐至都尽,唯有余骨,爱逻剎斯,亦复如是。先令有情嬉戏造恶,后令堕恶趣受种种剧苦。复次爱是起因;是故偏说。如契经说:业为生因,爱为起因,生死流转。复次爱难断离;是故偏说。如人忽遇二逻剎斯。一作母形,难可免离。二作怨形,易可免离。如是有情,未离欲染,有二烦恼,数数现行。一者贪欲,难可断离。二者瞋恚,易可断离。复次爱数现行,微细难觉;是故偏说。如善旋师所用利器,所有断尽,微细难知。复次爱于有支,渐立三种;是故偏说。谓初起时,说名为爱。次增广位,说名为取。死后得果,说名无明。复次有十染法,爱为上首;是故偏说。如契经说:佛告阿难,缘爱故求;缘求故得;缘得故集;缘集故贪;缘贪故着;缘着故悭;缘悭故摄受;缘摄受故守护;缘守护故,执持刀杖,斗诤欺诳,谄诈轻侮,生无量种恶不善法。复次爱于染污八等至中,势力增强;是故偏说。如说:味相应初静虑,为在定时味?为出定已味?应言:出定已味,非在定时味。乃至味相应非想非非想处,广说亦尔。复次佛说贪爱缚诸异生,如绳系鸟;是故偏说。复次佛说贪爱如网如藤,笼缚难免;是故偏说。复次佛说贪爱深广难渡,犹如大海;是故偏说。复次佛说贪爱长远如河,难可寻堰;是故偏说。如契经说:言长河者,喩三种爱。谓欲爱、色爱、无色爱。复次佛说贪爱,难断难破,难可越度;是故偏说。复次佛说贪爱,多诸过患,炽盛坚牢;是故偏说。复次佛说贪爱,能令界别地别部别,及能生长一切烦恼;是故偏说。由如是等种种因缘,有漏法中,唯爱一种,世尊偏说为集圣谛;而集圣谛,非唯爱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禅净中心  

GMT+8, 2023-9-24 11:05 , Processed in 0.13670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