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禅净中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遨游

《释迦牟尼传》

[复制链接]

146

主题

238

帖子

128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0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04: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释迦牟尼传》一、出家前的生活
5.郊游所见(上)


悉达多太子十九岁了,宫中的生活虽然是日日笙歌,夜夜欢娱,但那快乐、平静底下所隐含的生命的无聊之感总使人感到是如此的压抑和浪费。富丽堂皇的王宫永远装不下博大而宽广的思想,花枝招展的采女也永远无法慰藉那颗多愁善感的心灵。悉达多太子喜欢独自在花园幽静的小径中缓步而行,喜欢坐在浓密的树荫下沉思默想。天上的白云悠悠,那是太子心中拨弹的琴弦;地下的流水淙淙,那是太子心底奔涌的生机。笼中的鸟儿就要推开紧锁的铁门振翅高飞,自由的心灵即将冲破被困的樊篱翱翔天际。悉达多太子从过惯了的柔软奢华的生活中走了出来,他要到人世间去看看,看看这个真实世间的另外一副模样。

悉达多太子跟父亲净饭王说:“父王,我在宫中呆的日子太久了,我想暂时离开王宫中的园林,到城外的郊野去看看。”净饭王听太子说要出去游玩,心里很高兴,他以为太子是不愿意在王宫行夫妇之礼,以受拘束,所以要到郊外去放松自己。净饭王当即满口答应。

动身之前,净饭王特地叮嘱手下,将太子所经道路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将郊外园林寺观也修治一新,一切布置停妥,悉达多太子便到王宫去向父王告别,然后动身出了王宫。

当时,太子是从城东门出去的,前后导从,煞是壮观。沿路观看的人群如山如海,如风如云,拥挤不堪,他们听说太子出行,都纷纷从自己家里走出来,为的是一睹太子的丰姿。悉达多太子看到这么多人来看他,感到十分奇怪;但他刚从王宫出来,身心突然轻松,见到大家这么热闹欢乐,也受到了巨大感染,从而将深锁的眉额暂时舒展开来。太子与路边的男男女女打着招呼,浩浩荡荡的车队在围观人群的簇拥下,一路向前行去。

一行人出了都城,太子的心中充满着欢喜。突然,远处的路边有一个满头花白的老人正拄着手杖,一步一步地蹒跚着向太子这个方向走过来。他的背几乎弯了下去,一副异常衰弱疲倦的样子。太子觉得很奇怪,忙叫马夫车匿将车停住,问车匿说:“这是个什么人?”车匿回答说:“是一个老人。”太子又问道:“什么叫做老?”车匿回答说:“这个人过去也曾经是婴儿,是童年,是少年,由于时光不停地流逝,他便从一个小孩渐渐地变成了一个老头。到了这个时候,形体也跟小时候不一样了,变得衰弱;颜貌也跟过去年轻时候不一样,变得老丑;身体整个地就虚弱了下去,吃下的饭,也不容易消化了;气力也逐渐变得微弱了;无论坐着还是站着都感到十分痛苦;像他这样,剩下来的生命已经没有几天了。因此,这个就叫做老。”太子又问道:“是不是只有这一个才老,还是一切生命都要变老呢?”车匿回答说:“一切生命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都应当从年幼到变老的。”

太子听到车匿的话,一股巨大的苦恼腾地涌上太子的心头。太子心里默默地想着,“日月不停地流逝,时间迁徙,岁月变移,衰老就像电一样快地降临到人身上,人身立刻就会变得脆弱与不可依恃。我现在虽然非常富贵,难道能免除这样的遭遇吗?为什么世上的人对这样的境况而不感到害怕?”太子年幼时就不大喜欢生活在这个有情世界,现在见到如此情景,触动本已潜藏的厌苦心绪,当下更加深了那种对人世悲伤厌离的心理。太子长叹一声,骤然打消了出外游玩的念头,便当即叫车匿掉转车头,向王宫回驶而去。

回到王宫,太子更加感到忧愁。他感觉到人生的短暂、空虚和寂寞有如一条毒蛇纠结盘绕在他心里,他应当并且需要摆脱这个困境,但他找不到办法。他只好独自将自己锁在房间里忧苦地思索着。在他的心里,除了这条毒蛇的存在需要排除外,他已经忘记了自身的存在。

净饭王见到这一切,是忧在心里,但他无法排解太子的忧伤。他只有增加宫娥采女、增加外在的欢乐来时时娱乐太子。然而,太子对这一切已经熟视无睹了。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这一切。

又过了些天,太子又向父王禀告要到郊外去游玩。净饭王听了太子的禀告,心里泛起了一丝忧虑,他想,“上一回,太子到郊外去,在外面见到一个老人,便使得他如此忧愁不乐。才过了不长时间,却又要出外游玩,说不定还会碰到什么稀奇古怪的事,那又得愁上加愁,闷上加闷了。但有意不叫太子出去,又没有适当理由。这可怎么是好?”正当净饭王犹豫不决之时,一股慈爱的心绪油然回到净饭王的心中,他实在太喜爱这个太子了,怎么能违逆爱子的意愿呢!只要太子心里喜欢,就是明知此行有再大的风险也必须答应。于是,净饭王说:“你去吧,只是路上要当心,不要玩得过头了而伤了身子。”

这一回,净饭王召集各位臣工,将到郊外沿路一线都打扫得更加干净,将道路修治得更加整齐美观,太子车队经过的地方张灯挂彩,散花烧香,一派繁华富丽的景象,更不准那些臭秽的东西摆在路边,以免太子看见而生不快的感觉。

净饭王对太子说:“上次,你是从东门出去的,这次换个地方,就从南门出去吧。”太子答应了一声,就率领车队仍像上次出行那样浩浩荡荡地向南门出发了。路边仍是里三层外三层地挤满了围观的群众,太子微笑着跟他们打着招呼。

刚刚走出城南门,突然路边出现一个病人,身子骨非常瘦弱,却长着一个奇大的肚子,不停地喘着气,呻吟着,骨头似乎都将节节散落,肌肉似乎也都变得不复存在,颜貌痿黄,全身颤抖,自己已经没有力量将身体支撑起来,而是由两人扶持着勉强站立,后来实在支持不住,便蹲在路侧一个劲地喘气。

太子见此情景,感到很奇怪,就问身边的侍从,“这是什么人?”侍从回答说:“这是一个病人。”太子又问道:“什么叫做病?”随从回答说:“所谓病,都是由于人们嗜欲太深,饮食无度,四大不调,因此转变成病的。人生了病,就会变得身上所有的地方都感到不舒服,甚至苦痛,气力虚弱,饮食也少了,眠卧也不能安稳了,人身虽然有身子,有手足四肢,但是自己动不了,需要依靠其他力量才能坐或站起来。”太子听到这里,心里油然生起慈悲之心。他看着那个病人,就像自己也生了同样的病一样,他无力解除这样的苦痛,因而心里忧愁万分。他又接着问:“只有这个人才是这样生病,还是其他人都会这样生病?”随从回答说:“所有的人都会生病,不论贵贱,不论男女老幼,都会经历生病这个过程。”太子听完这样的话,又心里默默地想道,“像这样生病,痛苦,普天下的人都将缠缚熏染上,为什么世上的人都只想着眼前的快乐而对于将来不感到害怕呢?”太子一念及此,便深深地感到害怕,感到恐怖,身心颤抖着,就像月亮的影子落在水中,风生水激,波浪粼粼,不能平静。太子于是对身边的人说:“那么,像我们这样的身体,就是极大的苦痛聚集之所,世上的人却在这苦痛中横生欢乐,无论愚蠢的,痴傻的,还是无知无识的人,都是如此地不知觉悟,真是可怜可悯啊。我们今天还要到郊外的园林去参观游玩,也同样是不知道觉悟的人。”太子当即下令不再出游,驾车回宫。

太子回到王宫,独自坐在房间里,思考着,他的心里时刻感受到忧愁不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238

帖子

128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0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04: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释迦牟尼传》一、出家前的生活
6.郊游所见(下)


太子从第二次郊游回来之后,整天闷闷不乐,净饭王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不知道如何能减轻太子心中的忧愁。他想,太子肯定又碰到了什么事了,于是就问跟从太子出游的侍从,“太子今天出去,难道不快乐吗?”侍从回答说:“太子今天刚出南门,就碰见一个病人,因此郁郁不乐,就驾车回来了。”净饭王听到这话,心里更加忧虑,他担心太子又萌生出家的念头,于是,他又问当时负责清扫街道的诸位臣工:“太子前次出游,刚出东门,就碰到一个老人,因此愁忧不乐。这回,我叫你们将道路打扫得更加干净,不要让那些老人病人在街头巷侧,怎么今天太子刚刚走出城门,就又碰到了一个病人呢?”各位臣工纷纷答道:“最近几天,我们确实已经严厉责令外面专司的官员,将道路打扫得非常干净,一切恶臭污秽的物事,以及老人病人等我们也将他们驱逐远离了,而且又派了专人相互检查,不使有一点疏漏,也不让责任者有一丝懈怠,但我们确实不知这个病人是怎么来的。”净饭王又问侍从,侍从回答说:“这个病人确实不知来自何处,好像一点预兆、一点踪迹也没有,就这样突然出现了。”净饭王觉得恐怕真的是天意如此,他生怕太子再度犹豫,从而出家修道,因此,又煞费苦心地征集了许多歌舞美女,送给太子,让她们整日陪侍太子,使太子在声色欢娱之中萌生爱恋人间欲乐之心,而逐渐将出家的念头打消。

当时,国内有一位聪明智慧的婆罗门学者,口才十分好,净饭王为了留住太子的心,于是将这位名叫优陀夷的婆罗门学者请了来,希望借他的智慧和辩才说服太子不要出家。优陀夷对净饭王说:“太子十分聪明,没有人比得上他。他书本上的知识又都非常渊博,有许多都是我闻所未闻的,现在要我去说服他放弃修道之心,恐怕是我的力量达不到的,这就像一根藕丝想吊起一座须弥山,是绝不可能的事。”然而,净饭王最终并未放弃让优陀夷说服太子的打算,他派给优陀夷一个任务:让他做太子的贴身随从,太子无论行住坐卧,他都要跟随着,不能远离。

又过了些天,太子又要出去郊游。净饭王因为有了优陀夷随从太子,他希望优陀夷能随机说法,使太子不再生厌世之心,于是放心大胆地答应了太子的申请。这回在城内城外,准备工作做得比上次更加精心细致,道路、园林、台榭、楼观等都更加齐整庄肃,老人病人、臭秽等物都已驱除干净;香花铺道,旛盖如林,比前两次更加壮观。当时太子与百官导从,吹吹打打地走出王宫,迤逦往西城门而去。

正当他们一行刚刚走出城西门,突然看到四个人抬着一具棺材,一人在侧将香花布散尸体之上;跟在后面的人有的嚎啕大哭,有的低声饮泣,有的面带忧戚之容,有的目现呆滞之色。太子见此情景,茫然不解。于是,就问优陀夷,“这是个什么人?为什么有人将香花布散在他身上,却有许多人号哭相送?”优陀夷因为受净饭王的嘱咐,只好默然不答。太子听到优陀夷没有回话,又连着问了几次,优陀夷没有办法,只好恭敬地回答说:“这是一个死人。”太子又问:“什么叫死?”优陀夷说:“所谓死,就像刀风解形,神识随之而去,人的上下四肢以及各种器官都没有了知觉。这个人在世时,贪恋执着五欲,爱惜钱财,辛苦经营,只知道积聚财富,不懂得命运无常。现在一旦舍弃这些财物权势地位欲乐而死,却又为父母亲戚眷属之所爱恋怀念,所以有这些跟在后面哭的人。然而人命终之后,就像草木,所谓人间的恩情好恶,不再与他相关。像这样死去,确实是非常哀痛的事。”太子听说,受到巨大的触动,一种异常的恐怖顿时笼罩全身。他浑身颤抖着,问优陀夷道:“只有这个人才死,还是其他人也一样会死呢?”优陀夷回答说:“一切世人都应当会死,不论贵贱,都无法逃脱。”太子素性恬静,平时难得有什么事能打动他,但是这回听了优陀夷的话,却一下子感到非常不安,心里惴惴的,像有十五只吊桶那样,七上八下。他低声对优陀夷说:“世间既然有这死的痛苦,为什么人们还要在其中做出那么多放诞纵恣、安逸快乐的事?人心真有如木石,不知道一点害怕和恐怖!”太子当即命令驾车的仆人赶紧回宫。

驾车的仆人回答说:“前两次太子才出城门,还没有到野外,就中途而返,致使国王大为嗔怪恼怒,并且波及我们受到责罚,现在,又要中途回去,那国王不知道该怎么恼怒,并对我们加以责罚呢!”优陀夷听到驾车的仆人如此说,觉得有道理,因此他劝太子姑且再往前走,到野外游玩一趟然后回去。太子勉强答应了。

到了野外,身处茂密的丛林之中,百鸟齐鸣,万花吐艳,芳草因碧色而增娇,流泉为青山而加丽,微风相拂,暖日如嬉,山川一如往昔,安详舒展地躺在生机盎然的三月春晖里。悉达多太子这才将一颗颤抖的心安顿下来,他屏去侍从,荫息树间,端坐思惟,然后便沉沉地进入到无边的思索中去了,一切外界的喧哗与骚乱仿佛都与他全不相干。在他思索的图影里,他似乎觉得他曾经某个时候也这么坐在树下,仿佛远离了欲界来着,但他记不确切了。

优陀夷见太子端坐入定,就上前对太子说:“大王命令我与太子做朋友,如果我们之间互有得失,就要彼此开悟,或者有所勉励,或者劝其改正。交朋友之法,大要有三:一、见到朋友有过失,要进行劝阻,讲明道理;二、见到朋友有好的行为,做好事,就要跟随朋友一道将它们完成;三、朋友有痛苦,有灾难,不要互相舍弃。现在,你有了难题,我根据朋友之义,理当贡献自己真实无妄的意见,如果我的言辞有所冒犯,希望你不要见怪。过去的修道之士都是先接受五欲之乐,然后才出家。太子你为什么要这样永远断绝人间的欲乐而不屑一顾呢?再说,人生在世,应当顺人情,尽人事,行人道,古往今来,不论哪一个国王,都没有放弃国家而学道的,唯愿太子能接受五欲,放弃出家修道的想法,在大王百年之后,继承王位,以分大王家国之忧。”太子回答道:“你说的有一定道理。我之所以不接受五欲之乐,就是因为我害怕老、病、死的苦痛,所以不敢贪爱,不敢执著。你刚才讲的过去那么多修道之士,先经历五欲,然后出家修行,这些人现在在什么地方,你知道么?他们因为执著爱欲,所以有的堕入地狱,有的变成饿鬼,有的变成畜生,有的处在人天之间,遭受这样的轮转之苦。因此,我只是要脱离老、病的苦痛,脱离生死的领域罢了。你现在为什么要我接受它呢?”太子说完,即仍旧默坐无言。优陀夷用尽了全部智慧和口才,也无法使太子回心转意。

净饭王知道太子修道之心日益坚定,虽然日夜忧煎如焚,但也知道这是天意,非人力所可挽回,因此,除了苦恼之外,也别无他法。不过,为了社稷前途,净饭王还是想出许多办法来娱乐太子,寄希望于万一,使他有朝一日断绝出家之想。在世人眼里,任何人都逃不过美色的诱惑,不用说凡夫俗子,就是再高明的修道有德之士,也都曾因美色而废弃自己的修行,因此,每次太子回来,净饭王都安排了许多轻柔曼妙的歌姬舞女前来伺候太子,冀使太子动心爱恋,回到人间。但太子从不为之所动。

太子入定时,总是眼见许多美丽多姿的歌姬舞女在金碧辉煌的王宫中欢歌曼舞,又时时围绕左右,有如燕燕轻盈,莺莺娇软,温香满抱,殊可欢乐。然而,世事无常,转眼间这批红粉佳人变成鸡皮鹤发,全无美艳动人之处;这些画栋雕梁变成断壁颓垣,徒增无谓的感伤。太子于是想,我们来到人间,都免不了老、病、死的过程,每个人都一天天地接近衰老和死亡,千百年如一瞬间,人生柔脆,有如梦幻,岂不令人哀戚伤悼!如果终日沉溺在五欲之中,追逐爱欲欢乐,那就与无知无识的禽兽没有两样了。可叹世人把这短暂不实的现象视作永恒,看作真实,这岂不是愚痴的无明的执著吗?世间有如一巨大的苦海,苦海中有老、病、死各种过程和现象,凡夫俗子沉浸在这苦海中而不能自拔,是多么可怜啊!太子就这样担着人世的巨大苦痛而入定在无边的烦恼之海中。有一行字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岸在哪里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238

帖子

128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0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04: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释迦牟尼传》一、出家前的生活
7.决心出家


自从体悟到生老病死之苦,和人间的变幻无常之外,太子为儿子罗睺罗的诞生而感到心灵上多了一层负担。太子想,如果人无法改变生命中必须遭遇到的不幸,那么,生育生命便是一种罪过。从根本上探究,生育与爱欲是人生不幸的根源,如果断绝这种爱欲的根源,断绝生命的生育,那么人间也就不存在那种种苦痛与烦恼,不存在任何因果的循环,也不再存在命运的变幻无常这种种虚幻的影象了。然而,断绝了爱欲与生育的生命,是否真的就是表示着快乐和幸福呢?是否就是得到了人生的真正解脱,而不再入于生死之境呢?那句哲人的话又回响在太子的耳边,“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然而,这个岸,却需要太子自己去找到答案。太子为找不到答案而深深沉浸在无边的苦恼之海中。

生活的目的是什么?生命又有着何种意义?人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任随无常的海水将他们漂向那没有目的地的远方。

太子自从第三次出游,回来仍是闷闷不乐,净饭王知道太子出家的念头是愈积愈深了。但除了醇酒妇人,净饭王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可以牵系住太子这颗飘荡不定的心。

第四次出游,太子骑着马,从北门出去。这回的街上虽然仍是华丽庄严,但在太子的眼中并不见到有多少悦乐和奇异。出了北门,一直来到郊外,走到一片葱郁浓密的树林子里。太子从马上下来,停息在树下,他看了看天空,天空仍是蓝蓝的,阳光好好地照晒在头上,大自然神奇的力量抚慰着太子那颗饥渴的心。一阵熏风轻轻吹拂而来,太子顿然感到心意豁然。

太子挥手叫侍从走开,独自来到一株阎浮树下,他坐着,陷入沉思。过去见到的那老、病、死的痛苦情形一一映现脑际。生命转瞬即逝,万物变幻无常,可是没有一个人知道这究竟为的是什么。事物时起时灭,人命倏死倏生,循环转变,无有止息,这些现象难道是真实存在的吗?太子不能回答。太子想,在没有答案之前,人们却不警惕,不为生命的短暂而伤痛,依然熙熙攘攘为利而来,为利而往,直至戕害自己的身体而无所顾惜。这是何等的悲哀啊!我虽然已经看穿了这世间为一大苦海,虽然已经自觉不能与世人一样浮沉,然而战胜电光火石般转瞬即逝的青春年华,降服造成人生痛苦的老、病、死种种业障,使人生脱离轮回,求得解脱大道,达到极乐的彼岸,这伟大的工作却不是我现在所能胜任的。然而,我应当去探索它,去完成它,我应当去拯救那些沉溺在苦海中的万千生灵,同时也包括我自己。

太子这样思虑着的时候,突然有一位穿着法服的比丘从远处走了过来。那位比丘一手持钵,一手执锡杖,低头看路,踽踽而行。他走到太子的面前,太子站起身来,向他打了一个问讯。太子恭敬地问道:“你是什么人?”那位比丘回答说:“我是一位比丘。”太子问道:“比丘是做什么的呢?”比丘回答道:“比丘是出家修行求道的僧人。我们出家修行,可以摆脱人生烦恼的束缚,不接受六道轮回的苦痛,所以叫做比丘。世间的人其实都知道人生柔脆,变幻无常,但是,他们并不想到怎样来求得解脱。我们则不一样,我们长年隐居山林,远离尘嚣,断绝世间名利财色等五欲之苦,既无嗔痴,也无爱恶,求得的是不生不灭的解脱大道,进入的是无始无终的境界。魔幻不生,心境不起,众生一体,万法平均,这就是比丘的修行。”悉达多太子听到这里,顿然觉得深合我意,因而满心欢喜。他想,我正是要远离欲乐,求得解脱大道,以普度众生,但不知如何实行;今天正好遇上了这位比丘,真是吉人天相,福德不浅。正当太子要进一步打听修行的具体步骤时,那位比丘不知什么时候突然不见了影踪。太子扬目四顾,除了远处众侍从在作着警戒之外,空旷的田野已阒无一人。

太子虽然觉得有些扫兴,但既然见到了这位比丘,又听说了比丘出家的功德因缘,其实正是比丘给自己指明了一条求得解脱的大道,而这正是太子一直所希望的,因此太子非常高兴,不,夸张点说,简直是悲喜交集。“善哉善哉,天上天下,只有这才是最伟大的,才是最高妙的,我要离家修行,要去求得这解脱的大道。”太子自言自语着。这时,日色西斜,暮烟四起,太子解下马缰,一跃而上,便即打道回宫而去。

太子回到宫中,心中欢庆无比,他一边快步走着,一边匆匆念叨着,说:“我以前出城时,见到有老、病、死等等苦痛,白天黑夜都担心着为这些现象所逼迫,今天见到了这位比丘,他向我开示解脱的大道,这真是我求之不得的机缘啊!”说到这,太子心里便暗暗地打定了主意,“我一定要像那位比丘一样出家修行,我得找一个机会离家出走。”

太子既已打定主意,暂且按下不表。且说净饭王当太子回宫之后,看到太子脸有喜色,脚步轻快,心里一喜一惊,喜的是太子平时出去,都是满脸忧伤回家,而这回却很快乐,这使做父亲的净饭王也为之神情高兴起来;一惊的是太子平时就有些古怪的想法,因此总是忧心忡忡,而这回这么高兴地跑回家,其中必定藏有蹊跷。于是,净饭王问优陀夷道:“太子今天出去,是不是有什么快乐的事?”优陀夷回答说:“太子今天出去,道路整洁,没有什么不吉利的东西。到了郊外的田野之中时,太子屏斥侍从,独自坐在树下。远远地只见一人胡须头发都已经剃除,穿着染色之衣,走到太子的面前,与太子讲了一阵话,讲完话之后,那位没有头发胡须的人就一阵风似的走了。但不知道他们讲了些什么。太子因此就骑马回来了。当时太子神情异常欢悦,只是到了宫中,才变得稍稍沉静了些。”净饭王听到这些话,心里十分狐疑,也无从揣知那位光头出现有何好处,因此不免有些懊恼,又想到阿私陀仙人的预言,于是自言自语道:“太子恐怕真的要舍家学道了,我要叮嘱他妻子看紧他,不让他外出;同时要加强守卫,不使太子悄悄地离家出走。”净饭王当即吩咐各位臣工严守城门,并在宫中加了许多岗哨,时刻注视着太子的一举一动。太子妃也遵嘱行住坐卧,时刻不离左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238

帖子

128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0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04:3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释迦牟尼传》二、出家
1.出家的阻碍


悉达多太子到了十九岁。有一天,太子心下思虑道:“现在正是我出家的时候了。”于是,他便庄严端正地前往父王的宫殿,向父王请安。宫庭大臣们见到太子要去拜见国王,纷纷向净饭王报告,说:“太子马上要到这里来了。”净饭王听到报告,真是忧喜交集。平时,太子因为喜好沉静,加上净饭王对他极其溺爱,在所有事情上对太子都十分放纵,凡是太子不高兴做的事情,绝不让太子受到委屈,勉勉强强去做;太子不高兴见到的事物,就绝不让它们出现在太子的眼前;太子不高兴听到的声音,也绝不让它们充斥在太子的耳边。因此,太子在自己的宫殿里除了读书思考,加上做各种运动,以及娱乐等事,一般就很难得到父王居住和办公的宫殿去。今天破例到净饭王处理朝政的王宫来,便引得那些大臣们十分好奇,因此当太子一动身,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快地传到了净饭王的耳朵里,使得净饭王也心痒痒的,不知太子有什么要事到宫中来,而且还是这么穿着整齐端正,净饭王想,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否则是不会做出这么严肃的姿态的。

太子来到王宫,见到父王正坐在龙椅上,满脸疑问地看着自己。太子一见父王,便全身匍匐下去,有如玉山自倒,向父王恭行头面顶足大礼(将自己的头面顶礼尊者之足,谓之头面作礼)。净饭王一看太子行此大礼,心里一惊,一边赶紧将太子抱了起来。净饭王命太子坐在他身边。太子坐好后,就对父王说道:“恩爱集会,必有别离。只愿父王听从我出家学道。在这世界上,一切众生,不论富贵贫贱,谁都无法逃避老、病、死的痛苦,虽然在生时有相聚的欢乐,但一旦大限迫来,即使亲密如夫妻,也将劳燕分飞,不能避免别离的命运。人生如一大苦海,我愿做这苦海中的一叶扁舟,渡众生到达极乐世界的彼岸,使他们都得到永生的悦乐,得到真正的解脱。父王,请您不要阻拦我,允许我出家修道吧。”

净饭王听到太子请求出家,头脑顿时轰的一下,差一点从座位上掉了下来,有如金刚神力撞击在须弥山上,心底受到的巨大震撼使净饭王浑身颤抖,不能自已。一直担忧的事终于发生了,但不曾想到来得这么快这么突然。净饭王握着太子的手,说不出一句话,只一个劲地啼泣着,眼泪就像断线的风筝再也无法控制。哭到最后,整个殿上就只听到国王的哽咽声,歔欷声。大殿上的群臣们见到国王如此伤心,无法劝止,于是默默地陪着国王一起落泪。

过了很长时间,净饭王才柔声地对太子说:“你现在应当停息出家的想法。为什么呢?你现在年纪很轻,再加上国家也还没有继承人,将国家这个担子都压在我一个老头子的肩膀上,难道你就这么忍心一点不顾惜我的难处?即使要出家,也要等你的孩子长大以后,可以继承王位了才能够,希望你能郑重考虑一下,不要这么仓促轻率地作出决定。”太子回答说:“我发誓要使我的四个愿望得到满足,只有出家才能做到,因此,我必须出家。”净饭王问道:“是哪四个愿望?”太子说:“第一,人不能衰老;第二,人不受疾病侵扰;第三,人不再死亡;第四,人间不再有别离的苦痛。只要这四个愿望,父王都能使我得到满足,那么我就立即打消出家的念头,从此不再出家。”净饭王听了太子的话,明知无法办到,因此,心底更加悲痛。

太子见到父王泪流满面,一时无从劝慰,同时自己的请求并没有得到准许,心情也十分沉重,于是只好怏怏不乐地重新回到自己的住处。回去之后,太子一心想着出家的事,忧愁无比,因此总是整天地郁郁不乐。

这时,迦毗罗卫国那些大相士又都聚集在王宫,他们知道太子若不在这七日内出家,就会荣登转轮王位,同时,不仅会统治迦毗罗卫国,而且还会统一整个印度,做天下的君主。这不仅是释迦族的光荣,同时也是迦毗罗卫国的福缘所致。因此,这些相士都纷纷地将自己所知的向净饭王禀告,同时献计献策,千方百计地想将太子留下来。他们说:“只要将太子留在家里,这七天内不让太子出家,那太子就会登上转轮王位,做天下圣明的君主了。释迦种姓将要复兴,就应验在太子的身上。”净饭王听说这事,心里十分高兴。他想,如果这是真的,只要将太子留在家里七天时间,太子就可以自动登上转轮王位,那么出家的想法自然也就会被打消。这七天功夫是应当没有太大问题的。净饭王想到这里,心生一计,随即命令身边侍卫大臣,叫他们多派勇猛而有大力气的贵族子弟侍卫太子,同时紧闭城门,又在都城四门,各派一千精兵守卫,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将都城围裹得铁桶也似,防护着太子不使其偷偷逾墙而走。为了万无一失,又使城门开闭之时故意制造出巨大响声,这种响声在四十里外都能听到。只要城门一开,都城内外即时都会得知消息,因此可以及时派人前往拦阻。净饭王做了这些安排之后,又叮嘱太子妃耶输陀罗等人倍加警戒,守护太子。

一切安排停当,净饭王又宫里宫外重新巡查了一遍,当得知这些措施万无一失之后,净饭王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是多少天来净饭王第一次开颜微笑,虽然仍有些担心,但一想到算无遗策,因此便将那满天阴云霉雾般的情绪清除净尽,打从心眼里发出会心的微笑来。“只要七天时间过去,太子就会上膺天意,荣登转轮宝座。这是释迦族的福气啊!”在净饭王的脑海里,似乎这七天时间将会转瞬即逝,胜券在握,从此可以高枕无忧,因此,净饭王此时真正在享受一个胜利者的滋味,身心确实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和舒畅。

然而,太子出家的念头是无法阻遏的,太子出家的决心也无法控制,当他觉得必须出家的时候,他就会将决心变为行动。

一切都在太子的心中酝酿,一切都在太子的脑海成熟。当听到天上有神的声音在向太子发出招呼的时候,太子便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出家修行的程途。永不寂灭的智慧之光在天空升起的时候,黑暗的大地便从此有了一颗灿烂的闪亮的启明之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238

帖子

128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0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04: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释迦牟尼传》二、出家
2.夜半逾城


农历二月七日,到太子出家的时候了。据相士所说,过了这一天,太子自然位登转轮王,因此宫内宫外守卫格外严密,净饭王吩咐守城官兵紧闭四门,绝不使一人越城而出,当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阻止太子出家。净饭王还叫太子身边的人随时向他报告太子的行踪,因此太子的一举一动,净饭王都了如指掌。已经是夜分时间了,太子仍如常地呆在自己的居室里,太子妃都寸步不离地伴随在太子身边,侍女如流星般地进进出出,使太子没有一丝空隙能够随机行动。明天,太子就能登上转轮王位了,净饭王一想到这一天马上就要过去,心里就别提有多么高兴了。但净饭王知道太子出家的决心是无与伦比的,但这七天内,太子没有任何行动,不动任何声色,仍如往常一样,读着书,做着日常功课,大部分时间仍在沉思静坐,没有一点企图逃离王宫出家的打算,这一下反倒使净饭王感到迷惑,而且觉得十分蹊跷,“怎么会一点动静都没有呢?要是真的想出家,也该有所动作了,因为明天就是他位登转轮王的日子了,过了今天,明天就不能再出家,这是天意所安排,难道太子并不知道这中间的意义么?不,太子应当比谁都清楚其中的要害,只是为什么一点动静都没有呢?”净饭王弄不明白了。虽然心里仍有些担心,但太子毕竟好端端地呆在家里,这一点足使净饭王心里感到宽慰。“也许我的计策做对了,太子知道外面严密把守,知难而退,因此打消了出家的念头罢。”净饭王这样自我安慰着。

七天紧张的生活使太子妃以及太子身边侍候的宫娥采女们都累得差点瘫了下来,今天是最后一天,而且已经进入夜间了。“太子绝不会再出家了。”宫娥采女们如此想着,并就此放下了一颗颗空悬很多日日夜夜的心;太子妃们也同样怀有如此的想法。不过她们并没有就此放松警惕,她们仍尽力看守着太子,不使他伺机外出。然而,许多天紧张的生活使她们非常疲劳,一有机会她们恨不得就睡了过去,从此不再醒来。因此,到这第七天的时候,宫中上上下下的人们都被疲劳所征服,一入夜,每人都早早地收拾了自己的工作准备着好好睡一大觉。

太子见到守卫如此严密,欲出无门,因此,他只有暗暗等待着。尽管他的内心异常着急,但在表面上依旧如常,压根儿想不到他平静的外表下面正有汹涌的海水在奔腾翻滚。

守候在身边寸步不离的耶输陀罗几天来劳累得一到换班下来就顺势躺倒在床上,沉沉睡了过去。她做了三个非常重要的梦,而且基本上每个都是噩梦。她感到十分害怕,以致每回做梦时都在梦中惊醒过来。醒来之后,更加感到恐惧害怕,于是她将三大梦告诉了太子,说:“我这几天接连做了三个噩梦,每回都在梦中惊醒过来,因此感到十分害怕。”太子问说:“那你做的是什么样的梦呢?”耶输陀罗就将梦中所见情形一五一十讲了出来。耶输陀罗说:“我做第一个梦时,梦见月亮掉在了地上;做第二个梦时,梦见我的牙齿全都脱落了;做第三个梦时,梦见我失去了右臂。每个梦都异常可怕,醒来后仍使人心惊胆战不止。”太子便对耶输陀罗说:“你看,现在月亮仍在天上,你的牙齿又没有脱落,而且手臂也还好好地在你的身上,有什么可害怕的呢?你应当知道,这些梦都是虚假不实的,你不应当横生怖畏。”耶输陀罗对太子说道:“我私下猜想,我梦中所见之事,一定是你要出家的征兆。”太子回答耶输陀罗说:“你只要好好睡觉,不要瞎操心。俗话说,疑心生暗鬼。要不然,真会有什么不祥的事情将落在你的身上。”耶输陀罗听了太子的话,也就暂时将心思放开,又由于连日劳累,亟需睡眠,因此跟太子道了一声晚安,然后就倒在床上沉沉睡去。

夜很深了,一轮明月静静地悬挂在高远的天空,皎洁明亮的光辉从天上悠然洒落,给金碧辉煌的王宫笼罩上一层幽丽的轻纱;远处参差的树木三五成群,它们落在地上的影子就像在水中浸洗过一样,十分清浅动人。大地恢复了本来的面目,从喧嚣的时空顿时变为空寂。这时,太子从座位上站起来,他没有去睡觉,而是到宫里宫外巡视了一番。所到之处,都是一片死寂。他穿过白日歌舞喧哗之地,他看见所有歌姬舞女都像木头人一般沉沉进入睡乡。有的披头散发,倚伏在乐器上;有的半身赤裸,手脚着地;有的互相枕卧,东倒西歪;有的眼泪鼻涕,狼藉纵横;有的嘴中流涎,极是脏污。真是一副丑态百出、令人作呕的人间世相无常画卷,哪还有丝毫美感?譬如芭蕉之树,内中全无坚实。太子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什么风华绝代,什么国色天香,竟都是如此虚假不实,使人徒生无常之感!太子又仔细地端详妻子及所有歌姬舞女,只见她们的形体,都一一分为头发、指爪、骨髓、脑壳、骨头、牙齿、髑髅、皮肤、肌肉、筋脉、血脂,以及心肺脾肾、肝胆肠胃、屎尿涕唾,外面就像是一个大皮袋,皮袋中盛着一些恶臭污秽的东西,没有一样是称得上奇异的。而她们却无一知觉,不仅争相用香气熏蒸身体,又用华丽的服饰打扮自己。然而,这一切都是外在的,短暂的,譬如借来的东西,有朝一日总要归还他人,而且借的时间也不会太长久。太子心想,一个人即使能活上百年的寿命,计算下来,睡觉就要用掉一半,平时又总是为忧虑烦恼之事所纠缠,除此之外,其中欢乐的时间就没有多少了。世上的人为什么往往见到以上情景,却总是不能觉悟,甚至还贪恋执著淫欲,而不知悔悟呢?过去、现在、未来这三界中,别的都是无法依靠的,只有一样东西是可以值得追求,值得依恋,那就是对于智慧的体察,对于道的觉悟。

太子想道,“是了,是应该到出家的时候了。”这时,内外所有人等都睡着了,万籁寂然。于是太子叫醒了马夫车匿,对他说:“车匿,你去把我的白马犍陟牵来。”车匿见到太子突然要他去牵马,而且又是在这样的三更半夜,因此,他全身发抖,非常害怕。他想,太子肯定是要出家了,国王有严令,不准任何人放太子出城,如果我去将马牵来,不就犯了欺君之罪了吗?但太子的命令又不可违背。思考了很久,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怎么办?”车匿急得眼泪都掉出来了。最后,车匿只好壮着胆子,嗫嚅着对太子说:“大王有过严厉的命令,这几天不让太子您到外面去;而且今天晚上这么夜深人静,又不是游玩观览的时候,也不是抵御仇敌的日子,您为什么要在这深更半夜忽然要我去牵马来呢?您想到哪里去?”太子见车匿犹豫着,不肯去牵马,于是耐心地对车匿说:“我现在要为天下一切众生降伏烦恼的根源,因此你不应当违背我的意愿。”车匿听到这里,知道太子马上要出家了。于是,心中一急就嚎啕大哭起来,他想让这哭声唤醒太子妃等其他人,让她们知道太子即将要出家了,从而出来拦阻。但是,仿佛有天神相佑,宫中所有的人都昏睡如故,没有一个人听到车匿的哭声。车匿哭了很久,见到没有人起来拦阻太子,于是只好遵命将太子的座骑犍陟牵了过来。太子走近前去对车匿和白马犍陟说:“一切恩爱,总有别离的时候。对我来说,世间的事情,却是非常轻易地可以得到满足;然而出家修行的因缘,竟是这么难以成功!真是不可思议啊!”车匿听到这话,心生同情,于是默默无言;白马犍陟似乎也被太子的精神所感动,静静地站在一边,不再鸣叫。

太子于是朗声说:“过去各佛都要出家修行,我今天也像他们一样做到了。”据说,当此之际,各位天神都来帮助太子,有的将白马犍陟的四足抬起来,并将车匿也捧接在空中,释提桓英手执宝盖随从在后。那些天神用大神通力,使北门自然地敞开,不曾发出一点声音。太子因此就从北门出城而去。

太子来到城外,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他已经成功地从宫中逃了出来,前面的路就是成佛作祖之路,然而这条路仍相当长,太子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走完它。然而,太子修道的心是如此的坚决,即使前面荆棘载途,他也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悉达多太子面对着城垣宫殿,朗声发出了庄严的誓言:“我如果不断绝生老病死以及忧愁悲痛等种种苦恼,誓不再回王宫!我如果不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又不能转于法轮(意即宣演佛法),就再也不回来与父王相见!我如果不能割断恩爱的情谊,就绝不回来与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以及耶输陀罗等人相见!”

悉达多太子已经没有退路了。他告别熟悉的土地,迤逦向那陌生的原野走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禅净中心  

GMT+8, 2023-11-28 22:09 , Processed in 0.07848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