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增一阿含经》第二卷
2018年1月18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已修行一法,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佛。”
佛告诸比丘:“云何修行念佛,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诸法之本,如来所说。惟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义,诸比丘从如来闻已,便当受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广分别之。”
答曰:“如是,世尊
诸比丘前受教已,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佛。
观如来形,未曾离目;已不离目,便念如来功德。
如来体者,金刚所成,十力具足,四无所畏,在众勇健。
如来颜貌,端正无双,视之无厌;戒德成就,犹如金刚,而不可毁,清净无瑕,亦如琉璃。
如来三昧,未始有减,已息永寂,而无他念;骄慢强梁,诸情憺怕,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犹豫慢结,皆悉除尽。
如来慧身,智无崖底,无所罣碍。
如来身者,解脱成就,诸趣已尽,无复生分言‘我当更堕于生死’。如来身者,度知见城,知他人根,应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来生死之际,有解脱者,无解脱者,皆具知之。
是谓修行念佛,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佛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词解 六念之念佛: 摘自杂阿含经: 何等为六。谓圣弟子念如来.应.等正觉所行法净。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圣弟子念如来.应所行法故。离贪欲觉.离嗔恚觉.离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
何等为染着心。谓五欲功德。于此五欲功德离贪.恚.痴。安住正念正智。乘于直道。修习念佛。正向涅槃。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第一出苦处升于胜处。一乘道净于众生。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法
念如来事: 摘自杂阿含经: 谓圣弟子念如来事。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圣弟子如是念时。不起贪欲缠。不起嗔恚.愚痴心。其心正直。得如来义。得如来正法。 于如来正法.于如来所得随喜心。随喜心已。欢悦。欢悦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其心定。心定已。彼圣弟子于凶崄众生中。无诸挂阂。入法流水。乃至涅槃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概要:本品所叙述的大意,乃将上面的十念一再的布衍说明。首先指示当观如来的形体,念如来的十力具足等诸功德,自会成就大果报。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之时。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修行一法,应当广演传布一法。如果已修行一法的话,便会有名誉,而会成就大果报,种种之善都会普至,而会得甘露味,而至于无为处(回到无造作的本源,而脱离生死轮回的境界),便会成就神通,便会除去诸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其么为一法呢?所谓念佛是。」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为甚么修行念佛,便会有名誉,便会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能得甘露味,而至于无为处,便能成就神通,便能除去诸乱想,而获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呢?
那时,诸比丘们白世尊说:「诸法的根本,乃为如来所说的。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义,诸比丘如从如来之处听到其教义之后,便当会受持!」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谛听!谛听!(你们要注意的听!要专心一意的听!)听后,应当要善思念其义,我当会为你们广演分别(解释)其中的真义。」大众回答说:「如是!世尊!」诸比丘们,乃趋前(提高精神)而受教。
世尊告诉他们说:「如果有一位比丘,正其身,整其意,结跏趺之坐(趺就是足背,故为两脚交结,而将两趺放置在于两腿之坐法,所谓坐禅的型态),系念在前(注意其念头),并没有其它的杂想,专一精神的怀念佛陀。
观想如来的形体,未曾离开其眼睛。已经不离开其眼睛的话,便思念如来的功德。
所谓如来之体,乃为金刚所成的,为十力具足,也具有了四无所畏(1.说了知一切法无所畏。2.说一切漏灭尽无所畏。3.说染法为修道之障阻无所畏。4.善能说出离之道无所畏。)在大众当中,为非常的勇健的,
如来的颜貌,乃为端正无双,怎么看,也不会厌足。是戒德成就,有如金刚,不可能毁废那样。也非常的清净而没有瑕疵,有如琉璃那样。
如来的三昧(正定)并未有始而减(没有开始退减的现象),已息灭而永寂(已没有烦恼心的动静之象),而没有他念(无杂念)。那些憍慢刚暴强横等诸性情,都已憺怕(恬静寡欲),那些欲意(贪欲)、恚想(瞋恚之念)、愚惑之心,以及犹豫(疑念)、慢结(我见)等,统统除尽。
如来的慧身,其智慧并没有崖底,并没有所罣碍。
如来之身,可说就是解脱成就(脱离一切系缚烦恼),诸趣都已灭尽(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趣,也就是生死轮回的六道,已和佛无关),已不再有生在六趣之分,不再说:『我当会更堕入于生死』等语。
如来之身,已度脱知见之城(已超脱世知世见),能知他人的根智,能知应度与不度,知道死于此,而生于彼,在周旋往来于生死之际当中的有解脱者,没有解脱者,等事,均能知道的详尽。
这就是所谓修行念佛之行的话,便会有名誉,便能成就大果报,便为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于无为之处。由于是这样,便能成就神通,除灭诸乱想,而获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
因此之故,诸位比丘们!应恒常的思惟,永不离佛念(念佛),便会当然的获此诸善功德!应该要如是!比丘们!当应作如是之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后,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日19号,继续来扩展学习今天的内容。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1月19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注:凡共修复习回顾部分由香严师兄编辑整理祖师大德论述。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今天回顾学习广演品之念佛: 诸比丘前受教已,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佛。 观如来形,未曾离目;已不离目,便念如来功德。
如来体者,金刚所成,十力具足,四无所畏,在众勇健。 如来颜貌,端正无双,视之无厌;戒德成就,犹如金刚,而不可毁,清净无瑕,亦如琉璃。
如来三昧,未始有减,已息永寂,而无他念;骄慢强梁,诸情憺怕,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犹豫慢结,皆悉除尽。
如来慧身,智无崖底,无所罣碍。
如来身者,解脱成就,诸趣已尽,无复生分言‘我当更堕于生死’。 如来身者,度知见城,知他人根,应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来生死之际,有解脱者,无解脱者,皆具知之。
是谓修行念佛,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佛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经文词解 遍观佛一切色身相: 摘自观无量寿经: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
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其光明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观佛三昧法: 摘自思惟略要法: 佛为法王。能令人得种种善法。是故习禅之人先当念佛。念佛者。令无量劫重罪微薄得至禅定。至心念佛佛亦念之。如人为王所念怨家债主不敢侵近。念佛之人诸余恶法不来扰乱。若念佛者佛常在也。
云何忆念。人之自信无过于眼。当观好像便如真佛。先从肉髻眉间白毫下至于足。从足复至肉髻。如是相相谛取还于静处。闭目思惟系心在像不令他念。若念余缘摄之令还。心目观察如意得见。是为得观像定。
当作是念。我亦不往像亦不来。而得见者由心定想住也。然后进观生身便得见之。如对面无异也。人心驰散多缘恶法。当如乳母伺视其子莫令坠于坑井险道。念则如子行者如母。若心不住当自责心。念老病死甚为切近。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1月20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注:凡共修复习回顾部分由香严师兄编辑整理祖师大德论述。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各位大德师兄,今天再来加深学习一下广演品的念佛
大般涅槃经(六念)之念佛: “善男子,云何念佛?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常不变易,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大师子吼,名大沙门、大婆罗门、大净,毕竟到于彼岸,无能胜者,无见顶者,无有怖畏,不惊不动,独一无侣,无师自悟,疾智、大智、利智、深智、解脱智、不共智、广普智、毕竟智,智宝成就,人中象王、人中牛王、人中龙王、人中丈夫、人中莲华分陀利华,调御人师,为大施主、大法之师。
以知法故名大法师,以知义故名大法师,以知时故名大法师,以知足故名大法师,以知我故名大法师,知大众故名大法师,以知众生种种性故名大法师,以知诸根利钝中故名大法师,说中道故名大法师。
(此处略去如来十号的解释)
“善男子,何故名为如来、应、正遍知乃至婆伽婆,而有如是无量功德大名称耶?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昔无量阿僧祇劫恭敬父母、和尚诸师、上座长老,于无量劫常为众生而行布施,坚持禁戒,修集忍辱,勤行精进、禅定、智慧,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是故今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金刚之身。
又复菩萨于昔无量阿僧祇劫,修集信、念、进、定、慧根,于诸师长恭敬供养,常为法利,不为食利。 菩萨若持十二部经若读若诵,常为众生令得解脱安隐快乐,终不自为。
何以故?菩萨常修出世间心及出家心、无为之心、无诤讼心、无垢秽心、无系缚心、无取著心、无覆盖心、无无记心、无生死心、无疑网心、无贪欲心、无瞋恚心、无愚痴心、无憍慢心、无秽浊心、无烦恼心、无苦心、无量心、广大心、虚空心、无心、无无心、调心、不护心、无覆藏心、无世间心、常定心、常修心、常解脱心、无报心、无愿心、善愿心、无误心、柔软心、不住心、自在心、无漏心、第一义心、不退心、无常心、正直心、无谄曲心、纯善心、无多少心、无坚硬心、无凡夫心、无声闻心、无缘觉心、善知心、界知心、生界知心、住界知心、自在界心,是故今得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常乐我净,是故得称如来乃至婆伽婆。是名菩萨摩诃萨念佛。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念)之念佛: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菩萨摩诃萨从初已来,以一切种智相应心,信解诸法无所有性修六念——所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念佛?菩萨摩诃萨念佛,不以色念,不以受、想、行、识念。何以故?是色自性无,受、想、行、识自性无。若法自性无,是为无所有。何以故?无忆故是为念佛。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念佛,不以三十二相念,亦不念金色身,不念丈光,不念八十随形好。何以故?是佛身自性无故。若法无性,是为无所有。何以故?无忆故是为念佛。
“复次,须菩提,不应以戒众念佛,不应以定众、智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念佛。何以故?是众无有自性。若法无自性,是为无所有。何以故?无忆故是为念佛。
“复次,须菩提,不应以十力念佛,不应以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念佛,不应以大慈大悲念佛。何以故?是诸法自性无。若法自性无,是为非法。无所念是为念佛。
“复次,须菩提,不应以十二因缘法念佛。何以故?是因缘法自性无,若法自性无,是为非法,无所念是为念佛。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念佛,是为菩萨初发意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
是菩萨摩诃萨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中住,能具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修行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乃至一切种智,诸法性无所有故。是菩萨知诸法性无所有,是中无有性、无无性。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1月21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修行、广布一法已,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法。”
佛告诸比丘:“云何修行念法,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诸法之本,如来所说。惟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义,诸比丘从如来闻已,便当受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广分别说。”
对曰:“如是,世尊。”
诸比丘前受教已,佛告之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法。除诸欲爱,无有尘劳,渴爱之心,永不复兴。夫正法者,于欲至无欲,离诸结缚、诸盖之病。此法犹如众香之气,无有瑕疵乱想之念。
是谓,比丘,修行念法者,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法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六念之念法 摘自杂阿含经: 复次。圣弟子念于法事。世尊法.律。现法能离生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法。缘自觉知。圣弟子如是念法者。不起贪欲.嗔恚.愚痴。乃至念法所熏。升进涅槃
复次。圣弟子念于正法。念于世尊现法.律。离诸热恼。非时通达。即于现法缘自觉悟。尔时。圣弟子念此正法时。不起欲觉.嗔恚.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何等为染着心。
谓五欲功德。于此五欲功德离贪.恚.痴。安住正念正知。乘于直道。修习念法。正向涅槃。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第二出苦处升于胜处。一乘道净于众生。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法
悟慈法师白话译 [十二 大意:本经乃详述修行念法的人,应该要专一精神的念法。应该除诸欲爱,离开诸结缚,便会有名誉,而成就大果报。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之时。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修行一法,应当要广演传布一法。如果修行、广布一法完毕之后,便会有名誉,便会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会得到甘露之味,而能至于无为之处,便会成就神通,而除灭诸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那一法呢?所谓念法是。」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为甚么修行念法,便会有名誉而能成就大果报,诸善也能普至而得甘露味,而至于无为之处,便能成就神通,除诸乱想,获得沙门果,自致于涅槃呢?」
那时,诸比丘们白世尊说:「诸法的根本,乃为如来您所说的。唯愿世尊为诸比丘们演说这种妙义,诸比丘们从如来之处听此义后,就会将其受持!」
那时,世尊就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中的意义,我当会为你们广演分别解说(详细讲解)。」
大众回答说:「如是!世尊!」诸比丘回答后,乃趋前受教(提高精神,注意的听)。
佛陀告诉他们说:「如果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没有他想,专精念法(坐得端正,将两脚背互放在于两腿的上面,也就是坐禅的形态。此时不起杂念,专心一意的忆念于法)。这样的话,便能除弃诸欲爱,而没有尘劳(尘世的烦恼),那些渴爱之心(起烦恼时,心内如被火焚,如干渴的人之渴求凉水那样),永远不会再兴起的了。
所谓正法,乃对于欲念一事,用功把它弃掉,而至于无欲,而离诸结缚(烦恼),离开诸盖之病(烦恼。烦恼会系缚人的身心,烦恼会覆盖佛性,故结缚与盖,均为烦恼的异名)。此正法,乃如众香之气,并没有瑕疵乱想之念。
比丘们!这就是修行念法的人,便会有名誉,便会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便会成就神通,除弃诸乱想,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恒常的思惟,不离开法之念,这样的话,便当会获得这些诸善的功德。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之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后,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继续共修,第二卷广演品第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1月22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注:凡共修复习回顾部分由香严师兄编辑整理祖师大德论述。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念法复习回顾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 复次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行胜慧波罗蜜多行时。于菩萨藏正法殊胜义利。清净乐欲。而于受持读诵正法者。应当发起善知识想。勇猛精进正摄受心。为欲发彼正愿及四正断。于一切法相应得无障碍
……复次舍利子。若菩萨行胜慧波罗蜜多行时。于此微妙清净光明法门。正善觉悟。于意处观察生入解意。何等意处云何入解。谓此菩萨。于三摩地加持处。毗钵舍那寻伺处。最上希望处。心乐欲处。相续不断处。无常处。因缘处。
缘生处。无我无人无寿者处。无住无不住无去无不去处。不集不坏因果处。空无相无愿惯习处。非空无相无愿所取处。三摩地三摩钵底所取处。非依三摩地三摩钵底发生处。神通智所取处。非漏尽处。观察无生处。非出离行处。
观察一切有情无我处。不舍大悲处。见一切生恐怖处。有执心处。出离贪处。不离现行贪法处。舍五欲乐处。不舍法乐处。离一切戏论处。不舍善巧方便处。如是诸法皆生入解。舍利子。说此是为意处入解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1月23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誉,成大功德,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僧。”
佛告诸比丘:“云何修行念僧,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诸法之本,如来所说。惟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义,诸比丘从如来闻已,便当受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广分别说。”
对曰:“如是,世尊。”
诸比丘前受教已,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众。
如来圣众,善业成就,质直顺义,无有邪业,上下和穆,法法成就。如来圣众,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知见成就。
圣众者,所谓四双八辈,是谓如来圣众,应当恭敬,承事礼顺。所以然者?是世福田故。于此众中,皆同一器,亦以自度,复度他人至三乘道,如此之业名曰圣众。
是谓,诸比丘,若念僧者,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僧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词解: 四双八辈: 摘自:佛学大词典 即四向四果。声闻依其修行之浅深而分四阶之果位及其向道。即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等四对八种。向与果合则为四双,分则为八辈。
四双八辈不住生死: 摘自增一阿含经: 有八种之人。流转生死。不住生死。云何为八。趣须陀洹.得须陀洹.趣斯陀含.得斯陀含.趣阿那含.得阿那含.趣阿罗汉.得阿罗汉。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十三】
大意:本经乃详述修行念僧的人,应当要专精于念僧。佛陀的弟子,乃为善业成就,质直而顺义,而没有邪业,这是世间的福田。念僧的人,便会有名誉,便会成就大果报。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修行一法,应当要广演傅布一法。如果修行一法完成后,便会有名誉,便会成就大功德,诸善都会普至,而会得甘露味,而至于无为之处,到这境地,便会成就神通,会除去诸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那一法呢?所谓念僧是。」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为甚么修行念僧的话,便有名誉,便能成就大果报,诸善都能普至,而能得甘露味,而至于无为之处,便能成就神通,除诸乱想,而获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呢?」
那时,诸比丘们白世尊说:「诸法的根本,均为如来所说的。唯愿世尊为诸比丘们说此妙义,诸比丘们如从如来之处听此妙义之后,便当会受持的!」
那个时候,世尊就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要谛听!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我当会为你们广演分别讲说。]
大众回答说:「如是!世尊!」
诸比丘们就趋前受教(提高精神的恭听教义)。 世尊告诉他们说:「如果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之坐,系念于前,没有其它的杂想,专一精神的念众(僧)
所谓如来的圣众,乃为善业成就,质直而顺于义,并没有邪业,上下都和穆,法法都成就。如来的圣众,都为律戒成就,三昧(正定)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知见成就。
如来的圣众,乃所谓四双八辈(向与果为一双,有四向四果的四双,四双就是八辈。1.预流向、预流果,2.一来向,一来果,3.不还向,不还果,4.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为弟子进修的四项次第和四种果位),这就是所谓如来的圣众,都应当恭敬,应当承事礼顺。为甚么呢?因为这是世间的福田之故。这些大众当中,都是同为一器(根器),也用来自度,又再度脱他人至于三乘之道,像作如此之胜业的人,名叫圣众。
这就是所谓,诸比丘们!如果念僧的话,便会有名誉,便会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得甘露味,而至于无为之处,便会成就神通,而除诸乱想,逮得沙门之果,自致于涅槃寂静。因此之故,诸比丘啊!应当常常的思惟,不离于僧念(念僧),便当会获得此诸善的功德。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之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1月24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增一阿含经广演品之念僧复习回顾:
大般涅槃经之念僧: “云何念僧?诸佛圣僧如法而住,受正直法随顺修行,不可睹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无能娆害,不可思议,一切众生良佑福田。虽为福田,无所受取,清净无秽,无漏无为,广普无边,其心调柔平等无二,无有挠浊,常不变易。是名念僧。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之念僧: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云何应修念僧?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念僧,无为法故,分别有佛弟子众,是中乃至无少许念,何况念僧?如是菩萨摩诃萨应念僧。
杂阿含经六念之念僧: 复次。圣弟子念于僧法。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随顺行。谓向须陀洹.得须陀洹果。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如是四双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
供养.恭敬.礼拜处。世间无上福田。圣弟子如是念僧时。尔时圣弟子不起欲觉.嗔恚.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何等为染着心。谓五欲功德。
于此五欲功德离贪.恚.痴。安住正念正知。乘于直道。修习念僧。正向涅槃。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第三出苦处升于胜处。一乘道净于众生。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法
今天共修到此,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天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2018年1月25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戒。”
佛告诸比丘:“云何修行念戒,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诸法之本,如来所说。惟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义,诸比丘从如来闻已,便当受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广分别说。”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诸比丘前受教已,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戒。所谓戒者,息诸恶故。戒能成道,令人欢喜,戒缨络身,现众好故。夫禁戒者,犹吉祥瓶,所愿便克;诸道品法,皆由戒成。
如是,比丘,行禁戒者,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戒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词解 戒: 摘自佛遗教经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念戒: 摘自杂阿含经: 复次。圣弟子念于戒德。念不缺戒.不断戒.纯厚戒.不离戒.非盗取戒.善究竟戒.可赞叹戒.梵行不憎恶戒。若圣弟子念此戒时。自念身中所成就戒。当于尔时不起欲觉.嗔恚.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
何等为染着心。谓五欲功德。于此五欲功德离贪.恚.痴。安住正念正知。乘于直道。修戒念。正向涅槃。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第四出苦处升于胜处。一乘道净于众生。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法
悟慈法师白话译 【十四】 大意:本经乃详述念戒之法益,说念戒的人,应当要专一精神的念戒。由于戒乃能灭息诸恶,而成正道,同时行持禁戒的人,必定能成就大果报。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修行一法,应当要广演传布一法。如果修行一法之后,便会有名誉,便会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同时,便会成就神通,会除诸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那一法呢?所谓念戒是。」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为甚么修行念戒的话,便会有名誉,便会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这时便会成就神通,除诸乱想,而获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呢?]
那时,诸比丘们白世尊说:「诸法的根本乃为如来您所说的。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义,诸比丘们如从如来听此法后,便当会受持的!」
那候,世尊就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中之义,我当会为你们广为分别解说。」
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
诸比丘就趋前去受教。世尊告诉他们说:「如果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之坐,系念在于前,并没有他想(无杂念),专一精神的念戒,所谓戒,就是息诸恶之故。戒能成道,戒能令人欢喜。戒能缨络人之身,而现出众好之故。所谓禁戒,乃如吉祥之瓶,有所愿便能克(胜任),诸道品法,均由于戒而成就的。
像如是的,比丘们!如行持禁戒的话,便能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同时,便能成就神通,便能除诸乱想,而获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该常常思惟,不离于戒之念(念戒),这样的话,便当会获得此诸善的功德。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作如是的修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1月26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注:凡共修复习回顾部分由香严师兄编辑整理祖师大德论述。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增一阿含经广演品之念佛法僧戒复习回顾:四不坏净专题讨论:
以下经文均摘自杂阿含经:
尔时、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所谓流者,何等为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说流者,谓八圣道”。
复问舍利弗:“谓入流分,何等为入流分”?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四种入流分。何等为四?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
复问舍利弗:“入流者,成就几法”?舍利弗白佛言:“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为四?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成就四法者,当知是须陀洹。何等为四?谓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是名四法成就者,当知是须陀洹。]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于五恐怖、怨对休息,三事决定不生疑惑,如实知见贤圣正道,彼圣弟子能自记说:地狱、畜生、饿鬼恶趣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何等为五恐怖、怨对休息?若杀生因缘罪,怨对恐怖生,若离杀生者,彼杀生罪怨对因缘生恐怖休息。若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罪,怨对因缘生恐怖,彼若离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罪,怨对者因缘恐怖休息。是名罪怨对因缘生五恐怖休息。
何等为三事决定,不生疑惑?谓于佛决定离于疑惑,于法、僧决定离疑惑,是名三法决定离疑惑。
何等名为圣道如实知见?谓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是名圣道如实知见。
若于此五恐怖罪怨对休息,于三法决定离疑惑,于圣道如实知见,是圣弟子能自记说:我地狱尽,畜生、饿鬼恶趣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起哀愍心.慈悲心。若有人于汝等所说乐闻乐受者。汝当为说四不坏净。令入令住。何等为四。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于圣戒成就。
所以者何。若四大。地.水.火.风有变易增损。此四不坏净未尝增损变异。彼无增损变异者。谓多闻圣弟子于佛不坏净成就。若堕地狱.畜生.饿鬼者。无有是处。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我当成就于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亦当建立余人。令成就。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圣弟子成就四不坏净者。不于人中贫活而活。不寒乞。自然富足。何等为四。谓于佛不坏净成就。法.僧.圣戒不坏净成就。是故。比丘。当如是学。我当成就于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尔时、世尊告离车难陀言:「若圣弟子成就四不坏净者,欲求寿命,即得寿命;求好色,力,乐,辩,自在即得。何等为四?谓佛不坏净成就,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转轮王七宝具足成就,人中四种神力,王四天下;身坏命终,生于天上。虽复转轮圣王七宝具足,成就人间神力,王四天下,身坏命终得生天上,然犹未断地狱、畜生、饿鬼恶趣之苦。
所以者何?以转轮王不得于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不成就故。多闻圣弟子,持粪扫衣,家家乞食,草蓐卧具,而彼多闻圣弟子,解脱地狱、畜生、饿鬼恶趣之苦。所以者何?以彼多闻圣弟子,于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于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佛告难提:「若有智慧优婆塞,当诣余智慧优婆塞、优婆夷疾病困苦者所,以三种稣息处而敎授之,言:仁者!汝当成就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以是三种稣息处而敎授已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1月27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注:凡共修复习回顾部分由香严师兄编辑整理祖师大德论述。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广演品四不坏净与净土往生之讨论
杂阿含经: 若于此五恐怖罪怨对休息,于三法决定离疑惑,于圣道如实知见,是圣弟子能自记说:我地狱尽,畜生、饿鬼恶趣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增一阿含经: 时,阿难语长者曰:“今我是一切智人边闻,然如来今记:汝身却后七日当身坏命终,生涕哭地狱中。”
长者闻已,即怀恐惧,衣毛皆竖,白阿难曰:“颇有此因缘使七日之中不命终乎?”
阿难告曰:“无此因缘令七日中得免命终。”
长者复白言:“颇有因缘我今命终不生涕哭地狱中乎?”
阿难告曰:“世尊亦有此教:若当长者剃除须发,著三法衣,出家学道者,便不入地狱中。汝今可宜出家学道,得到彼岸。”
是时,阿难受佛教敕,即时与长者剃除须发,教令著三法衣,使学正法。是时,阿难教彼比丘曰:“汝当念修行: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当修行如是之法。是谓,比丘,行此十念者,便获大果报,得甘露法味。”
是时,毗罗先修行如是法已,即其日命终,生四天王中。
是时,阿难即阇维彼身,还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尔时,阿难白世尊言:“向者,比丘毗罗先者今已命终,为生何处?”
世尊告曰:“今此比丘命终生四天王中。”
阿难白佛言:“于彼命终当生何处?”
世尊告曰:“于彼命终当生三十三天,展转生艳天、兜术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从彼命终复还来生,乃至四天王中。是谓,阿难,毗罗先比丘七变周旋天人之中,最后得人身,出家学道,当尽苦际。 所以然者?斯于如来有信心故。
那先比丘经: 王又问那先:卿曹沙门言:人在世间作恶至百岁,临欲死时念佛,死后者皆生天上;我不信是语。复言:杀一生,死即入泥犁中;我不信是也。那先问王:如人持小石置水上,石浮耶、没耶?王言:其石没。
那先言:如令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其船宁没不?王言:不没。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没;人虽有恶,一时念佛,用是不入泥犁中,便生天上。其小石没者,如人作恶,不知佛经,死后便入泥犁。王言:善哉!善哉!
佛说阿弥陀经: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1月28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二卷 广演品第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施。”
佛告诸比丘:“云何修行念施,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诸法之本,如来所说。惟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义,诸比丘从如来闻已,便当受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广分别说。”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诸比丘前受教已,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施。
我今所施,施中之上,永无悔心,无返报想,快得善利!若人骂我,我终不还报;设人害我,手拳相加,刀杖相向,瓦石相掷,当起慈心,不兴瞋恚。我所施者,施意不绝。
是谓,比丘,名曰大施,便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施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大般涅槃经:云何名为施非波罗蜜: 若为恐怖名闻利养家法相续天上五欲。为憍慢故为胜他故为知识故为来报故。如市易法。善男子。如人种树。为得荫凉为得花果及以材木。若人修行如是等施是名为施非波罗蜜。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之念舍: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已来应念舍,若自念舍、若念他舍、若舍财、若舍法、若舍烦恼,观是舍不可得故,乃至无少许念,何况念舍?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念舍。
大般涅槃经: 云何菩萨不观福田及非福田。云何福田。外道持戒上至诸佛是名福田。若有念言。如是等辈是真福田。当知是心则为狭劣。菩萨摩诃萨悉观一切无量众生无非福田。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十五】
大意:本经乃详述念施所获的功德。修行念施的人,应专一精神的念施。对于所施的,要永远没有悔心,也不抱回报之想,应施意不绝,这样,便能成就大果报。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修行一法,应当要广演传布一法。如果修行一法完成后,便会有名誉,便会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同时,便会成就神通,除诸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那一法呢?所谓念施是。」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为甚么修行念施,便会有名誉,便能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同时,便能成就神通,除诸乱想,而获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呢?」
那时,诸比丘们白世尊说:「诸法的根本,乃为如来所说的。唯愿世尊为诸比丘演说此种妙义,诸比丘们如果从如来而得到听闻后,便会当于受持的!」
那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中之义,我当会为你们广演分别解说。」
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
诸比丘们就趋前受教(提高精神的听佛解说)。世尊告诉他们说:「如果有比丘,正身正意(端正其身心),结跏趺而坐,系念在于前,并没有其它之想(无杂念),专一精神的念布施。
所谓我今所布施的,乃为布施中之上,永远没有后悔之心,没有返报之想(不求他人的回报),而快得善利。如果有人骂我,我乃始终不还报?(不报复);假如有人害我,用手拳相加于我,用力杖相向于我,用瓦石相掷于我,都应当起慈心,不兴起瞋恚之念。我所布施的,都施意不绝(永怀布施心)。
这就是,比丘们!就是名叫大布施,便会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同时,便能成就神通,除诸乱想,而获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该常常思惟,不离开布施之念,这样的话,便当会获得如此的诸善功德。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之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1月29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注:凡共修复习回顾部分由香严师兄编辑整理祖师大德论述。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广演品念施之复习回顾: ①以法为赠礼②以菩提为指归③布施无相,度生无我
①以法为赠礼 金刚经: 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普贤菩萨行愿品: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②以菩提为指归 贤愚经贫女难陀品:
国中,有一女人名曰难陀,贫穷孤独,乞丐自活。 便行乞丐,以俟微供。竟日不休,唯得一钱。持诣油家……油家问曰:一钱买油,少无所逮。 用作何等?
难陀具以所怀语之。油主怜愍,增倍与油。 得已欢喜,足作一灯,担向精舍。
奉上世尊,置于佛前众灯之中,自立誓愿:我今贫穷,用是小灯,供养于佛。以此功德,令我来世得智慧照,灭除一切众生垢闇。作是誓已,礼佛而去。
乃至夜竟,诸灯尽灭,唯此独燃。
是时目连,次当日直,察天已晓,收灯摒挡。见此一灯,独燃明好,膏炷未损,如新燃灯。心便生念: 白日燃灯,无益时用。欲取灭之,暮规还燃。即时举手,扇灭此灯,灯焰如故,无有亏灭。复以衣扇,灯明不损。
佛见目连欲灭此灯,语目连曰:今此灯者,非汝声闻所能倾动。正使汝注四大海水,以用灌之;随岚风吹,亦不能灭。所以尔者,此是广济、发大心人所施之物。
于时世尊,即授其(难陀)记:汝于来世二阿僧祇百劫之中,当得作佛,名曰灯光。十号具足。于是难陀,得记欢喜,长跪白佛,求索出家。佛即听之,作比丘尼。
③布施无相,度生无我
最好的消息: 一个学佛的农村居士,在集市的摸奖活动上,花了两元钱摸中了万元大奖。 这时,过来一位满脸愁云的年轻女子说:我可怜的孩子病的很重,也许会死掉,住院要一万多元钱,我的家庭支付不起这样的昂贵药费。
居士被她的描述的困境深深地打动了,他二话没说,就把刚中的万元现金塞到了年轻女子的手里,并祝福说:愿佛菩萨保佑您的孩子早日康复。
五天后,这位居士又来到集市上赶集,彩票工作人员告诉他:“那个女人是个骗子,她根本就没有什么病重的孩子,你让人给骗了。” “你是说她根本就没有一个小孩子病得快死了?” 彩票工作人员肯定地点点头。居士微笑着说:“阿弥陀佛,这真是我五天来听到的最好的消息”!
大般涅槃经: 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行方等大般涅槃。不闻布施不见布施。不闻檀波罗蜜不见檀波罗蜜。乃至不闻般若不见般若。不闻般若波罗蜜不见般若波罗蜜。不闻涅槃不见涅槃。不闻大涅槃不见大涅槃。
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知见法界解了实相空无所有。无有和合觉知之相。得无漏相无所作相如幻化相。热时炎相乾闼婆城虚空之相。菩萨尔时得如是相。
无贪恚痴不闻不见。是名菩萨摩诃萨真实之相安住实相。菩萨摩诃萨自知此是檀此是檀波罗蜜。乃至此是般若此是般若波罗蜜。此是涅槃此是大涅槃。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1月30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法,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天。”
佛告诸比丘:“云何修行念天,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诸法之本,如来所说。惟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义,诸比丘从如来闻已,便当受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广分别说。”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诸比丘前受教已,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天。
身、口、意净,不造秽行。行戒成身,身放光明,无所不照,成彼天身;善果果报,成彼天身;众行具足,乃成天身。
如是,诸比丘,名曰念天,便得具足,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天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大般涅槃经之念天: “云何念天?有四天王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若有信心得四天王处,我亦有分。若戒、多闻、布施、智慧得四天王处,乃至得非想非非想处,我亦有分,然非我所欲。
何以故?四天王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皆是无常,以无常故生老病死,以是义故非我所欲。譬如幻化诳于愚夫,智慧之人所不惑著。如幻化者即是四天王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愚者即是一切凡夫。
我则不同凡夫愚人,我曾闻有第一义天,谓诸佛菩萨常不变易,以常住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我为众生精勤求于第一义天。
何以故?第一义天能令众生除断烦恼,犹如意树。若我有信乃至有慧,则能得是第一义天,当为众生广分别说第一义天。是名菩萨摩诃萨念天。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十六】 大意:本经乃详述念天的功德。修行念天的人,当应专一精神的念天。身口意应清净,而不造秽行,行戒成身,而众行具足的话,便能成就大果报。
结集者的我们所听到的就是如是: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修行一法,应当要广演传布一法。如果修行一法的话,便会有名誉,便会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能得甘露法,而至于无为之处。那时,便会成就神通,便能除诸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那一法呢?所谓念天是。」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为甚么修行念天,便会有名誉,便能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便能成就神通,除诸乱想,而获得沙门之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呢?」
那时,诸比丘们白世尊说:「诸法的根本,乃为如来所说的。唯愿世尊为诸比丘们演说此妙义,诸比丘们如从如来听后,便当会受持!」
那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中之义,我当会为你们广演分别解说。」
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
诸比丘们就趋前受教(提高精神的听佛的教言)。世尊告诉他们说:「如果有比丘,正身正意(端正其身与心),结跏趺而坐,系念在于前,并没有他想(无杂念),专一精神的念天(忆念三果的诸天)。
身口意三业都清净而不造秽行,行持禁戒,而成就其身,由身而放出光明,没有不照到的地方,而成就其天身;由于善的果报,而成就其天身,由于众行具足,乃成就天身。
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就名叫念天,便能得具足,而成就大果报,诸善都能普至,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便能成就神通,便能除去诸乱想,而获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常常思惟,而不离于天念(念天),便当能获得此诸善的功德。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当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1月31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注:凡共修复习回顾部分由香严师兄编辑整理祖师大德论述。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六念之复习回顾
观无量寿经: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杂阿含经:
佛告摩诃男:“若比丘在于学地,求所未得,上升进道,安隐涅槃,彼于尔时,当修六念,乃至进得涅槃。譬如饥人,身体羸瘦,得美味食,身体肥泽。如是,比丘住在学地,求所未得,上升进道,安隐涅槃,修六随念,乃至疾得安隐涅槃。
尊者摩诃迦旃延语长者言:“是故,汝当修佛不坏净、法不坏净、僧不坏净、圣戒成就,当如是学。”
长者答言:“如佛所说四不坏净,我悉成就,我今成就佛不坏净、法不坏净、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尊者摩诃迦旃延语长者言:“汝当依此四不坏净修习六念。
…… 长者白尊者摩诃迦旃延:“世尊说依四不坏净,增六念处,我悉成就,我当修习念佛功德,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尊者摩诃迦旃延语长者言:“善哉!长者!能自记说,得阿那含。”
(释氏难提)白佛言。世尊。我今四体支解。四方易韵。先所受法。今悉迷忘。我闻世尊人间游行。我何时当复更见世尊及诸知识比丘。
佛告释氏难提。若见如来.若不见。若见知识比丘.若不见。汝当随时修于六念。何等为六。当念如来.法.僧事.自所持戒.自所行施。及念诸天。
大般涅槃经 “复次,善男子,云何复名一切世间所不知见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所谓六念处。何等为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2月1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休息。”
佛告诸比丘:“云何修行念休息,便有名誉,成大果报,众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诸法之本,如来所说。惟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义,诸比丘从如来闻已,便当受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广分别说。”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诸比丘前受教已,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休息。
所谓休息者,心意想息,志性详谛,亦无卒暴,恒专一心,意乐闲居,常求方便,入三昧定;常念不贪,胜光上达。
如是,诸比丘,名曰念休息,便得具足,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休息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词解:止 摘自大乘起信论: 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
如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心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
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此谓修习
... 如是修止,而趣入真如可期。若从坐起,去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十七】 大意:本经乃详述念休息的功德。念休息的人应该专心一意的念休息。休息就是心意之想之息寂。其意乐于闲居,常求方便,而入于三昧之禅定,就能成就大果报。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修行一法,应当广演传布一法。如果修行一法完成后,便会有名誉,便会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能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便成就神通,而除诸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那一法呢?所谓念休息是。」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为甚么修行念休息之一法的话,便会有名誉,便能成就大果报,众善都会普至,而能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便能成就神通,便能除去诸乱想,而获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呢?」
那时,诸比丘们白世尊说:「诸法的根本,乃为如来所说的。唯愿世尊为诸比丘们演说此妙义,诸比丘们如果从如来之处听此妙义后,便当会受持!」
那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我当会为你们广为分别解说。]
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
诸比丘们便趋前受教(提高精神在听法)。世尊告诉他们说:「如果有比丘,正身正意(端正他的身心),结跏趺而坐,系念在于前,并没有他想(没有其它的杂念),专一精神的念休息。
所谓念休息,就是心意之想之息止,其志性详谛(心志详实),也没有卒暴(不横暴),永恒的将其心专一,其意乃乐于闲居,而常求方便,而入于三昧禅定。都常念不贪,胜光乃上达。
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就名叫做念休息,便能得具足而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便成就神通,除诸乱想,而获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常常思惟,不离开于休息之念,便当获此诸善的功德。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之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2月2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具,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安般。”
佛告诸比丘:“云何修行念安般,便有名誉,成大果报,众善普具,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诸法之本,如来所宣。惟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义,诸比丘从如来闻已,便当受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广分别说。”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诸比丘前受教已,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安般。
所谓安般者,若息长时,亦当观知我今息长;若复息短,亦当观知我今息短;若息极冷,亦当观知我今息冷;若复息热,亦当观知我今息热。
具观身体,从头至足皆当观知。若复息有长短,亦当观息有长有短,用心持身,知息长短,皆悉知之,寻息出入,分别晓了。
若心持身知息长短,亦复知之,数息长短,分别晓了。
如是,诸比丘,名曰念安般,便得具足,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安般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大念处经: 诸比丘!恰如熟练之辘驴匠或辘驴之弟子,或长转(辘驴)者,如:“我在长转,”或短者,如:“我在短转。”
诸比丘!比丘如是在长入息者,如:“我在长入息,”或长出息者,如:“我在长出息。”短入息者,如:“我在短入息,”短出息者,如:“我在短出息。”
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
如是,或于内身之观身而住;又于外身之观身而住;或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又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
尚又对于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之任何物而住。
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七年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七年间之念。
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于六年间,……乃至……五年间……乃至……四年间……乃至……三年间……乃至……二年间……乃至……一年间,……于六个月……乃至……五个月……乃至……四个月……乃至……三个月……乃至……二个月……乃至……一个月……乃至……半个月……诸比丘!当建立半月间之念。
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于七日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
如叙述:“诸比丘!此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十八】 大意:本经乃详述念安般(呼吸)的功德。修行念安般的人,应该要专一精神的念安那般那(入出息)。所谓安般,就是说:如果息长时,也就观想我现在之息为长,假如息短之时,也应观想而知自己现在之息为短。而具观其身体,从头至于足,都应观知,便能成就大果报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修行一法,应当广演传布一法。如果修行一法完成之后,便会有名誉,便会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具,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这时,便会成就神通,便能除诸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那一法呢?所谓念安般(呼吸)是。」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为甚么修行念安般,便会有名誉,便能成就大果报,众善都会普具,而能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便能成就神通,便能除去诸乱想,而获得沙门之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呢?」
那时,诸比丘们白世尊说:「诸法的根本,乃为如来所宣说的。唯愿世尊为诸比丘们演说此妙义,诸比丘们如从如来听闻后,便当会受持!」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于思念其义,我当会为你们广演分别解说。」
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
诸比丘们就趋前受教(提高精神的在听佛说法)。世尊告诉他们说:「如果有比丘,正身正意(端正其身心),结跏趺而坐,系念于前,没有其它的杂想,专一精神的念安般(呼吸)。
所谓安般,就是如果其息长时,也应当观察而知我现在之息为长,假若其息为短的话,也应当观知我现在的息为短。倘若其息极冷之时,也应当观知我现在之息为冷,假如其息为热的话,也应当观知我现在之息为热。
应具观其身体,从头至于足,都应当观察而知。如果其息又有长短的话,也应当观知息之有长有短,应用心而持身,知道息之长短,都能统统了知,应寻找其息之出与入(呼与吸),都分别详细的晓了。
如果其心守持其身,而知道息之长短,而又知道,而数息的长短(算其呼吸之长短),而分别详细晓了的话,则如是的,诸比丘们!就名叫做念安般。
便得具足,而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便能成就神通,除诸乱想,而获得沙门之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常常思惟,不离开于安般之念,便当获此诸善的功德。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2月3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注:凡共修复习回顾部分由香严师兄编辑整理祖师大德论述。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念休息念安般止观复习回顾
①修止观三昧的发心: 摘自摩诃止观: 须要期誓愿使我筋骨枯朽。学是三昧不得终不休息。起大信无能坏者。起大精进无能及者。所入智无能逮者。常与善师从事。
②专示安那般那: 增一阿含经: 所谓安般者,若息长时,亦当观知我今息长;若复息短,亦当观知我今息短;若息极冷,亦当观知我今息冷;若复息热,亦当观知我今息热。
具观身体,从头至足皆当观知。若复息有长短,亦当观息有长有短,用心持身,知息长短,皆悉知之,寻息出入,分别晓了。若心持身知息长短,亦复知之,数息长短,分别晓了。如是,诸比丘,名曰念安般。
安般守意经: “诸比丘,如此,比丘或往林中, 或往树下,或往寂静处,结跏趺坐, 端身正直,系念在前。 息入知正入息,息出知正出息 (吸气,行者知道他正在吸气;呼气,行者知道他正在呼气)。”
1.吸入的气很长,行者知道“我正在吸入长息”; 呼出的气很长,行者知道“我正在呼出长息”。 2.吸入的气很短,行者知道“我正在吸入短息”; 呼出的气很短,行者知道“我正在呼出短息”。
3.“我正在吸气,同时注意到我的全身。 我正在呼气,同时注意到我的全身。”行者努力练习。 4.“吸气我令全身宁静祥和,呼气我令全身宁静祥和。”行者努力练习。
5.“吸气我感到喜悦,呼气我感到喜悦。”行者努力练习。 6.“吸气我感到快乐,呼气我感到快乐。”行者努力练习。
7.“我正在吸气,同时了知我心理的活动。 我正在呼气,同时了知我心理活动。”行者努力练习。 8.“我正在吸气,同时使我心理的活动宁静祥和。 我正在呼气,同时使我心理的活动宁静祥和。”行者努力练习。
9.“我正在吸气,同时觉察到我的心。 我正在呼气,同时觉察到我的心。”行者努力练习。 10.“我正在吸气,同时使我的心愉悦祥和。 我正在呼气,同时使我的心愉悦祥和。”行者努力练习。
11.“我正在吸气,同时集中我的心念。 我正在呼气,同时集中我的心念。”行者努力练习。 12.“我正在吸气,同时疏解我的心结(解放我的心)。 我正在呼气,同时疏解我的心结。”行者努力练习。
13.“我正在吸气,同时观察诸法无常的本性。 我正在呼气,同时观察诸法无常的本性。”行者努力练习。 14.“我正在吸气,同时观察诸法离染。 我正在呼气,同时观察诸法离染。”行者努力练习。
15.“我正在吸气,同时观察解脱。 我正在呼气,同时观察解脱。”行者努力练习。 16.“我正在吸气,同时观察出离。 我正在呼气,同时观察出离。”行者努力练习。” “诸比丘,如是修习安般念。
③修安般的果报 安般守意经: 诸比丘,持续不断修习安般念, 能获大果,能致大誉。 持续不断修习安般念, 可令四念处修习圆满。 持续不断修习安般念, 可令七觉支修习圆满, 持续不断修习安般念, 可令智慧解脱完成。
杂阿含经: 佛告诸比丘:「若有正说圣住,天住,梵住,学住,无学住,如来住,学人所不得当得,不到当到,不证当证,无学人现法乐住者,谓安那般那念,此则正说。所以者何?安那般那念者,是圣住,天住,梵住,乃至无学现法乐住」。
增一阿含经: (佛)告罗云曰。汝当修行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忧之想皆当除尽。
④止观妙义: 华严经: 譬如金翅鸟。以左右两翅鼓扬海水令其两辟。观诸龙众命将尽者而搏取之。如来出世亦复如是。以大止妙观而为两翅。鼓扬众生大爱海水令其两辟。观诸众生根成熟者而度脱之。依此义故。要修止观也。
摩诃止观: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结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大乘义章曰:‘止者外国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缘,离于散动故为止。止心不乱,故复名定。观者外国名毗婆舍那,此翻名观。于法推求简择名观,观达称慧。’
摩诃止观: 「声闻之人定力多故,不见佛性;十住菩萨智慧力多,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诸佛如来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见于佛性。」由此推之,止观岂非泥洹大果之要门,行人修行之胜路,众德圆满之指归,无上极果之正体也?
若如是知者,止观法门实非浅故。欲接引始学之流辈,开蒙冥而进道,说易行难,岂可广论深妙。 今天共修到此,欢迎交流!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2月4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道,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身。”
佛告诸比丘:“云何修行念身,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诸法之本,如来所宣。惟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法,诸比丘从如来闻法已,便当受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广分别说。”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诸比丘前受教已,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身。
所谓念身者,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胆、肝、肺、心、脾、肾、大肠、小肠、白膜、膀胱、屎、尿、百叶、仓、肠、胃、脬、溺、泪、唾、涕、脓、血、肪脂、涎、髑髅、脑。
何者是身为?地种是也?水种是也?火种是耶?风种是也?为父种、母种所造耶?从何处来?为谁所造?眼、耳、鼻、口、身、心,此终当生何处?
如是,诸比丘,名曰念身,便得具足,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身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拓展 达摩多罗禅经: 值佛兴于世,又得闻正法。 而不舍苦器,未渡贪欲海。 拔刀五恶贼,是亦未摧灭。
如是正观时,修行向解脱。 作是忧厌相,则便生决定。 身为不净器,三十六充满。 譬如大地种,生育众杂类。
身为隐覆聚,亦常假澡浴。 聚沫撮摩法,不久必当灭。 譬如毒蛇箧,四大箧亦然。 八万虫中舍,常共竞侵食。
是身为灾宅,四百四病恼。 种种苦不净,一切内充满。 譬如故空舍,亦如丘冢间。 坏器无坚固,说身亦复然。
无量众恶聚,虚妄非真实。 颠倒起贪着,长夜婴楚毒。 将复处胞胎,数数受生苦。 不见真实法,生死轮常转。
大念处经: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皮覆包充满种种不净物之此身,观察此身,上至头发,下至蹠底,如:“于此身有发、髦、爪、齿、皮、肉、筋、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液、唾液、粘液、关节液、尿。”
诸比丘!犹如两口之袋,填进种种谷物,即:稻、粳、绿豆、豆颗、胡麻、糙米,其眼者开解之,得观察:“此是稻、此是粳、此是绿豆、此是豆颗、此是胡麻、此是糙米。
复次,诸比丘!比丘从界(要素)、如存在、如志向而观察此身,即知:“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诸比丘!犹如熟练之屠牛者,或屠牛者弟子之杀牛,于四衢道,片片分解已犹如坐,诸比丘!如是比丘!从界、如存在、如志向而观察此身,知:“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十九】 大意:本经乃详述念身的功德。修行念身的人,就应当专一精神的念身为非常。应念吾人之身都是:发、毛、爪、齿,乃至为髑髅,到底甚么为之身?是四大种所造呢?是父母之种所造的呢?到底从何处而来?这样的念身,便能成就大果报。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修行一法,应当广演传布一法。如果修行一法完成后,便会有名誉,便会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道。那时便会成就神通,便会除诸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那一法呢?所谓念身是。」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为甚么修行念身,便会有名誉,便能成就大果报,诸善都能普至,而得甘露味,而至于无为处。便能成就神通,便能除诸乱想,而获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呢?」
那时,诸比丘们白世尊说:「诸法的根本,乃为如来所宣说的。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法,诸比丘们如能从如来听闻此法后,便当会受持!」
那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我当会为你们广演分别解说。」
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
诸比丘们乃趋前受教。世尊告诉他们说:「如果有比丘,正身正意(端正其身心),结跏趺而坐,系念于前,并没有他想(无杂念),专一精神的念身。
到底甚么是身呢?是地大种吗?水大种吗?火大种吗?风大种吗?是父亲之种与母亲之种所造的吗?从何处而来的呢?是谁所造的呢?此眼、耳、鼻、口、身、心,终究当会生在于何处呢?
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就叫做念身,便会得达具足,便会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便能成就神通,除诸乱想,而获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常常的思惟,不离开身之念,这样的话,便当获得此诸善的功德。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2月5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死。”
佛告诸比丘:“云何修行念死,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诸法之本,如来所宣。惟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法,诸比丘从如来闻法已,便当受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广分别说。”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诸比丘前受教已,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死。
所谓死者,此没生彼,往来诸趣,命逝不停,诸根散坏,如腐败木,命根断绝,宗族分离,无形无响,亦无相貌。
如是,诸比丘,名曰念死,便得具足,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死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法及圣众,乃至竟死念, 虽与上同名,其义各别异。
经文扩展: 《大般涅槃经》云:“一切耕种之中,秋实第一;一切迹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无常死想是为第一,由是诸想能除三界一切贪欲无明我慢。”
达摩多罗禅经: 我后当死时,将欲作何计。 隐过心忧恼,愚惑作所缚。 …… 如是诸住缚,所起各各异。 修行无怯劣,能治所应治。
大念处经: 然,诸比丘!苦谛者何耶?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
复次,诸比丘!死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消失、散灭、破坏、灭亡、消灭、死殁、命终、诸蕴之破坏、死尸之放弃,诸比丘!此名为“死。”
印光大师: 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二O】 大意:本经乃详述念死的功德。修行念死的人,应当专心一意的念死。所谓念死,就是念在此处没,而转生于彼处,都往来于诸趣,命终后不休,诸根之败坏,有如腐败的朽木,命根断绝时,宗亲都分离,为无形无响。这样的念死,便能成就大果报。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修行一法,应当要广演傅布一法。如果修行一法完成后,便会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这时,便能成就神通,除诸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甚么为之一法呢?所谓念死是。」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为甚么修行念死,便会有名誉,便能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便能成就神通,除诸乱想,而获证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呢?」
那时,诸比丘们白世尊说:「诸法的根本,乃为如来所宣说的。唯愿世尊为诸比丘演说此妙法,诸比丘们如从如来听闻此法后,便当会受持!」
那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我当会为你们广为分别解说。」
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
诸比丘就趋前受教(提高精神的听佛说法)。世尊告诉他们说:「如果有比丘,正身正意(端正其身与心),结跏趺而坐,系念在于前,并没有他想(无杂念),专一精神的念死。
所谓死,就是在此没而生于彼,往来于诸趣,命逝后,还是不会停止(死后还会生),死后不过是诸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感官)散坏,有如腐败的树木那样而已。其命根断绝后,宗族则分离,而无形无响,也没有相貌。
像如是的,诸比丘们!这名叫做念死,便能得达具足,而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得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便能成就神通,除诸乱想,而获得沙门之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常常思惟,不离于死之念(不离念死),便当能获得此诸善的功德。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结偈如下:)
佛法及圣众乃至竟死念虽与上同名其义各别异
(念佛、念法,以及念圣众〔念僧〕,乃至最后之经为念死。虽然此十念均和前经同名,但是内中的意义却各各有别异〔简与详之别〕。)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之念身与念死复习回顾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2月6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注:凡共修复习回顾部分由香严师兄编辑整理祖师大德论述。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念身与念死复习回顾:
“四觉观”与“墓园九想观”
①四觉观
凡夫淫欲念,世世常迁徙。
宿生为女时,见男便欢喜。
今世得为男,又爱女人体。
随在觉其污,爱从何处起。
1.睡起生觉第一:默想清晨睡起,两眼朦胧,未经盥漱,此时满口粘腻,舌黄堆积,甚是污秽。当念绝世娇姿,纵具樱桃美口,而脂粉未傅之先,其态亦当尔尔。
2.醉后生觉第二:默想饮酒过度,五内翻腾,明晨忽然大呕,尽吐腹中未消之物,饿犬嗅之,摇尾而退。当念佳人细酌,玉女轻餐,而杯盘狼籍之时,腹内亦当尔尔。
3.病时生觉第三:默想卧病以后,面目黧黑,形容枯槁;又或疮痈腐溃,脓血交流,臭不可近。当念国色芳容,纵或年华少艾,而疾苦缠身之日,形状亦当尔尔。
4.见厕生觉第四:默想通衢大厕,屎尿停积,白蜡青蝇,处处缭绕。当念千娇百媚之姿,任彼香汤浴体,龙麝熏身,而饮食消融之后,所化亦当尔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②九想观
人想死亡日,欲火顿清凉。
愚人若闻此,愁眉叹不祥。
究竟百年后,同入烬毁场。
菩萨九想观,苦海大津梁。
新死想第一:静观初死之人,正直仰卧,寒气彻骨,一无所知。
当念我贪财恋色之身,将来亦必如是,则淫心淡矣。
青瘀想第二:静观未殓骸尸,一日至七日,黑气腾溢,转成青紫,甚可畏惧。
当念我如花美貌之身,将来亦必如是,则淫心淡矣。
脓血想第三:静观死人初烂,肉腐成脓,势将溃下,肠胃消糜。
当念我风流俊雅之身,将来亦必如是,则淫心淡矣。
绛汁想第四:静观腐烂之尸,停积既久,黄水流出,臭不可闻。
当念我肌肤香洁之身,将来亦必如是,则淫心淡矣。
虫啖想第五:静观积久腐尸,遍体生虫,处处钻啮,骨节之内,皆如蜂窠。
当念我鸾俦凤侣之身,将来亦必如是,则淫心淡矣。
筋缠想第六:静观腐尸,皮肉钻尽,止有筋连在骨,如绳束薪,得以不散。
当念我偷香窃玉之身,将来亦必如是,则淫心淡矣。
骨散想第七:静观死尸,筋已烂坏,骨节纵横,不在一处。
当念我崇高富贵之身,将来亦必如是,则淫心淡矣。
烧焦想第八:静观死尸,被火所烧,燋缩在地,或熟或生,不堪目击。
当念我文章盖世之身,将来或亦如是,则淫心淡矣。
枯骨想第九:静观破冢弃骨,日暴雨侵,其色转白,或复黄朽,人兽践踏。
当念我韶光易迈之身,将来亦必如是,则淫心淡矣。
于初果断三结中之断身见可知,有情众生对自身的强烈执着,所以初步应对自身的执着与以先断除,于内观自身亦有此九想不净,观身而住;
于外观他 (她)人亦有此九想不净,观身而住;
于内外观自、他亦有此九想不净,观身而住;
随观自他种种不净不断集起,随观集法而住;
随观自他亦难免如是坏灭,随观灭法而住;
随观自他不净不断集起且亦难免如是坏灭,随观集灭法而住,
这些依身的观察自然会有「身是存在」的念头,但此身是多难系苦非依止之处,应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之任何物而住,这才是修习墓园九想观的目的。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之 十念总复习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2月7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注:凡共修复习回顾部分由香严师兄编辑整理祖师大德论述。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广演品十念总复习:
十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
增一阿含经: 云何修行十法。得至涅槃。所谓十念。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天.念戒.念施.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是谓修行十法。得至涅槃。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者,当行十念。何谓十念?念佛、念法、念圣众、念戒、念布施、念天、念恬怕、念无所起、念观身、念当终亡,是为十念,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有所得亦无所得,亦无所获。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 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十念是: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灭念、安般念、身苦念、死亡念,是亦无所倚。是为摩诃衍。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三卷 弟子品第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