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禅净中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07|回复: 0

《增一阿含经》第七卷共修

[复制链接]

12

主题

22

帖子

7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
发表于 2018-11-19 14: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增一阿含经》第七卷共修

2018511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七卷  五戒品第十四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狐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是众中,我不见一法修已,多修已,成地狱行,成畜生行,成饿鬼行。若生人中,受命极短,所谓杀生者也。

诸比丘,若有人意好杀生,便堕地狱、饿鬼、畜生中。若生人中,受命极短。

所以然者?以断他命故。
是故,当学莫杀生。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证,所谓不杀生也。

佛告诸比丘:若有人不行杀生,亦不念杀,受命极长。

所以然者?以彼不娆乱故。
是故,诸比丘,当学不杀生。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五戒品第十四
概要:本品叙述如行杀生、偷盗、淫泆、妄语、饮酒等,所谓不守五戒的话,就会成就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故应为诫,反之而行五善的话,就能享受人天的福报。

【一OO
大意:本经说明杀生会受恶报,会堕落三恶道,如转生为人时,也是很短命,故应不杀生。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此众生当中,我并不看见过有一种法修习之后,多多的修习之后,会成就地狱之行,会成就畜生之行,会成就饿鬼之行。假如生为人中之时,所受的生命会极为短少,这种行就是所谓杀生之行!

诸比丘们!如果有人,其心意爱好杀生的话,便会堕落于地狱、饿鬼、畜生之中。如果生在于人中之时,其所受的生命会极为短少。

所以的缘故就是:由于断灭他人的生命之故。
因此之故,应当要学习莫杀生(不杀生)。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O一】
大意:本经叙述如不杀生的话,就会有善报,并劝说应该要持不杀之戒。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于此众生当中,我并不看见过有一种法,如修习后,多多的修习之后,会受人类当中的福报,会受天上的福报,也能得泥洹(涅槃)的果证的,这就是所谓不杀生是。」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假若有人不行杀生之行,也不念杀生的话,其所受的生命会极为长久的。

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他乃不娆乱别人之故。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学习不杀生之行。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七卷  五戒品第十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512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七卷  五戒品第十四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狱行,饿鬼、畜生行。若生人中,极为贫匮,衣不盖形,食不充口,所谓劫盗也。

诸比丘,若有人意好劫盗,取他财物,便堕地狱、饿鬼、畜生中。若生人中,极为贫匮。

所以然者?以断他生业故。是故,诸比丘,当学远离不与取。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证,所谓广施也。

佛告诸比丘:若有人广行布施,于现世中得色、得力,众德具足,天上、人中食福无量。是故,诸比丘,当行布施,勿有悭心。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O二】
大意:本经叙述如偷盗的话,定会受恶果报。并劝人应守持不偷盗之戒。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于此众生当中,我并不看见过有一种法修习之后,多多的修习之后,会成就地狱之行、饿鬼之行、畜生之行的。

假若生为人类当中,也会极为贫匮。如所穿之衣,不能盖其形(衣服不能掩身,缺乏衣服),食不充口(食不饱),这种行就是所谓劫盗之行是。

诸比丘们!如果有人,其心意爱好劫盗,偷取他人的财物的话,便会堕落地狱、饿鬼、畜生之中。假如转生在人中的话,也极为贫匮(贫穷下贱)

所以的缘故就是:由于切断他人的生业之故。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学习远离不与取(不与而取就是偷盗)。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O三】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能广行布施的话,就能得到善报,并劝说应行广施,不可以具有悭心。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于此众生当中,我并不看见过有一法修行之后,多多的修行之后,会受人间的福报,会受天上的福报,也能得泥洹(涅槃)的果证的,这就是所谓广施是。」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人广行布施的话,就能在于现世当中得色、得力,众德都能具足,在于天上,或人间当中,食福为无量的。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横行布施,不可具有悭吝之心。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七卷  五戒品第十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513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七卷  五戒品第十四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狱行,饿鬼、畜生行。若生人中,居家奸淫,无有净行,为人所讥,常被诽谤。云何一法?所谓邪淫也。

佛告诸比丘:若有人淫泆无度,好犯他妻,便堕地狱、饿鬼、畜生中。若生人中,闺门淫乱。

是故,诸比丘,常当正意,莫兴淫想,慎莫他淫。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证,所谓不他淫,身体香洁,亦无邪想。

佛告诸比丘:若有人贞洁不淫,便受天上、人中之福。

是故,诸比丘,莫行邪淫以兴淫意。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O四】
大意:本经叙述淫泆无度,而爱好侵犯他人的妻女的话,就会受恶报,并劝人不可行淫之想,不可淫犯他人。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于此众生当中,我并不看见过有一种法修习之后,多多的修习之后,会成就地狱之行、饿鬼之行、畜生之行。

假如生在于人中,居家而奸淫时,并没有净行,都会被他人所讥笑,常被他人所诽谤。到底是那一种法呢?所谓邪淫是。」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人淫泆无度(不依规则),爱好侵犯他人的妻女的话,便会堕入于地狱、饿鬼、畜生之中。假若转生为人间当中的话,则会闺门淫乱。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常常正其意,不可兴起邪淫之想,要慎重而不可淫乱他人。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O五】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不犯他淫,而为贞洁的话,就会有善报,并劝化人不可以行邪淫,不可兴起邪淫之心。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在于此众生当中,我并不看见过有一种法,修行之后,多多的修行之后,会受人中的福报,会受天上的福报,会得泥洹之证的,那就是所谓不他淫(不邪淫),身体都香洁,也没有邪想之法。」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人贞洁不他淫的话,便会转生而受天上、人间当中的福报。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不可以行邪淫而兴起淫念。像如是,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七卷  五戒品第十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514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七卷  五戒品第十四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狱行,饿鬼、畜生行。若生人中,口气臭恶,为人所憎,所谓妄语。

诸比丘,若有人妄言、绮语、斗乱是非,便堕地狱、畜生、饿鬼中。所以者何?以其妄语故也。

是故,诸比丘,常当至诚,莫得妄语。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证。云何为一法?所谓不妄语也。

诸比丘,其不妄语者,口气香芬,名德远闻。

是故,诸比丘,当行不妄语。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O六】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打妄语、绮语、斗乱是非的话,就会受恶的果报,同时也劝人应至诚而不可以说妄语等事。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于此众生当中,我并不看见过有一种法,如修习后,多多的修习后,就会成为地狱之行、饿鬼之行、畜生之行的。假若生为人间当中的话,其口气也会臭恶,会被人所憎恶,所谓妄语是。

诸比丘们!如果有人打妄语、说绮语,而斗乱是非的话,便会堕落于地狱、畜生、饿鬼当中。所以的缘故为何呢?(为甚么呢?)因为由于他之打妄语的缘故的。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恒常的至诚,不可以打妄语。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O七】
大意:本经叙述如不打妄语的话,就能获得善报,同时也劝化他人应当要持不妄语之戒。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于此众生当中,我并不看见过有一法修行之后,多多的修行之后,会受人中的福报,会受天上的福报,会得泥洹之证的。到底是那一法呢?所谓不妄语是。

诸比丘们!如果有人不打妄语的话,则其口中之气,会非常的香芬,其名德会非常的远闻。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行不妄语。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七卷  五戒品第十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515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七卷  五戒品第十四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畜生、饿鬼、地狱罪。若生人中,狂愚痴惑,不识真伪,所谓饮酒也。

诸比丘,若有人心好饮酒,所生之处,无有智慧,常怀愚痴。

如是,诸比丘,慎莫饮酒。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无有一法胜此法者,若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证。

云何为一法?所谓不饮酒也。诸比丘,若有人不饮酒,生便聪明,无有愚惑,博知经籍,意不错乱。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五地狱经,此名不善行,

五者、天及人,令知次第数。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O八】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有人饮酒的话,就会受恶报,同时也劝人持守不饮酒之戒。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于此众生当中,我并不看见过有一法习行之后,多多的习行之后,会受畜生、饿鬼、地狱之罪报的。假若再生在人中的话,也会为狂愚痴惑的人,并不能识知真伪的,那就是所谓饮酒是。

诸比丘们!假若有人,其心爱好饮酒的话,则其所生之处(饮酒而迷乱其心,不辩是非的胡作非为,则转生为人类时),并不会有智慧,会常怀愚痴。

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谨慎!不可以饮酒。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O九】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不饮酒的活,就能得到善报,同时也劝化他人不可以饮酒,应持不饮酒之戒。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于此众生当中,并没有一法能胜于此法的,如果把它修行后,多多的修行之后,就会受人中的福报,就会受天上界的福报,就会得泥洹的果证。

到底是那一法呢?那就是所谓不饮酒是。诸比丘们!如果有人不饮酒的话,就会转生为聪明,而没有愚惑,会为博知经籍,其意并不会错乱。

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结颂如下:

第五地狱经   此名不善行   五者.天及人    今知次第数

(五种法为堕地狱之经,这叫不善之行。其它的五种法就是上升天上,以及再生为人,使人觉知次第之数〔有程序,有规则可循〕)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七卷  有无品第十五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516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七卷  有无品第十五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知有此二见。云何为二?所谓有见、无见。

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此二见习已、诵已,终不从其法,如实而不知,此则非沙门、婆罗门。

于沙门,则犯沙门法;于婆罗门,则犯婆罗门法;此沙门、婆罗门终不以身作证而自游戏。

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此二见诵读、讽念,知舍,如实而知,此则沙门持沙门行,婆罗门知婆罗门行,自身取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真知之。

是故,诸比丘,于此二见不应习行,不应讽诵,尽当舍离。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有无品第十五
概要:本品叙述有无之二见,法、财之二施,有法、有财之二业,法与财之二恩,有智、有愚之二相,有智慧与其灭尽之二法,力与无畏之二法,二因二缘而起正见等事。

【一一O
大意:本经叙述当一位比丘的,对于有无之二见,不但不应该去修习、读诵,同时也应当要舍离(有见就是死后有后生之见解,无见就是死后没有后生的见解。)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知道有此二种之见。到底是那二种呢?所谓有见、无见是。

诸所有的沙门、婆罗门对于此二种见解修习后、读诵后,终皈不可以从其法。假若如实而不知的话(不能了解其真象),这就不是沙门、婆罗门的了。

因为在于沙门,则犯沙门之法,在于婆罗门,则犯婆罗门之法(身虽为沙门,而却犯当一位沙门的规则,身为婆罗门,却犯当一位犯婆罗门的法规)。这种沙门、婆罗门,终皈不能以身作证,不能自游戏在于其境界中。

诸有沙门、婆罗门,如果对于此二见诵读、讽念之后,能够知道应舍弃,能够如实而知的话,这就是当一位沙门之能持沙门之行,婆罗门之能知婆罗门之行,自身能取证,而能自游戏在于其中。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会受后有之身,而能如实而知道。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对于此二见,不应该习行,不应该讽诵,都应当把它舍离。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七卷  有无品第十五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517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七卷  有无品第十五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见。云何为二见?所谓有见、无见。

彼云何为有见?所谓欲有见、色有见、无色有见。

彼云何为欲有见?所谓五欲是也。

云何为五欲?所谓眼见色,甚爱敬念,未曾舍离,世人宗奉;若耳闻声、鼻嗅香、口知味、身知细滑、意了诸法,是谓有见。

彼云何名为无见?所谓有常见、无常见、有断灭见、无断灭见、有边见、无边见、有身见、无身见、有命见、无命见、异身见、异命见,此六十二见,名曰无见,亦非真见,是谓名为无见。

是故,诸比丘,当舍此二见。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词解:
六十二见
摘自:三藏法数 - 明·一如等 撰

谓外道之人,于色受想行识五阴法中,每一阴起四种见,则成二十见。约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论之,成六十见,此六十见以断常二见而为根本,则总成六十二见也。

(四种见者,谓于五阴中,如计色大我小,我在色中。为一见。我即神我。谓识神也。又计我大色小。色在我中。为二见。又计离色是我,为三见,又计即色是我,为四见也,色阴既尔,受想行识亦然)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一一】
大意:本经叙述世尊阐释有见与无见的内容,同时也把它分科,也劝比丘应当舍此二见。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此二种见解的。到底是那二种见解呢?所谓有见与无见是。

它为甚么为之有见呢(那些为有见)?所谓欲有见、色有见、无色有见是。

它为甚么叫做欲有见呢?所谓五欲是。

甚么为之五欲呢?所谓眼睛看见色相时,会非常的喜爱敬念,未曾舍离(不肯舍弃),为世人所宗奉的。依次为:如耳朵听到声音,鼻子嗅着香气,口中知滋味,身体触知细滑,意根了知诸法,就是所谓的有见。

另一种法为甚么叫做无见呢?所谓有常见、无常见,有断灭见(执死后就断灭,不再续生)、无断灭见,

有边见(执吾人,以及世间之有限,无限之四见)、无边见,有身见(我见,执五阴假和合之身为常、一、主宰之我,以及我所有之物等见解)、无身见,

有命见、无命见,异身见、异命见(论肉体和生命之同异),此六十二见(佛陀将过去、未来之诸见,分类为六十二。

如对于过去当中,有关于自我与世界之常住论为四,半常半无常论为四,世界的有限无限〔有边无边〕为四,异问异答论为四,无因论之二,计为十八见论,为之本劫本见。

有关于未来,则:死后有识论为十六,无识论为八,非有识非无识论为八,现存之生类的断灭论为七,现在生涅槃论为五之四十四见〔末劫末见〕。

详示在长阿含经卷第十四梵动经),名叫无见,也不是真见,这就是名叫无见。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舍弃此二见(有见与无见)。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七卷  有无品第十五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518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七卷  有无品第十五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施。云何为二?所谓法施、财施。

诸比丘,施中之上者不过法施。

是故,诸比丘,常当学法施。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普贤行愿品: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谕分、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修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一二】
大意:本经叙述有财施与法施的二种布施。其中之法施为布施中之最,比丘则应学法施。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此二种布施之法。那二种呢?所谓法施与财施是。

诸比丘们!布施当中,其最上的,不过于法施。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当应常学法施。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七卷  有无品第十五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519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七卷  有无品第十五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业。云何为二业?有法业、有财业。

业中之上者,不过法业。

是故,诸比丘,当学法业,不学财业。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佛遗教经:
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

金刚经: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一三】
大意:本经叙述有法业与财业的二业,其中以法业为最上,比丘应当学习法业,不应该学财业。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此二种业。那二业呢?有法业,有财业。

业当中之最上的,不过为法业。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学习法业,不可学习财业。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七卷  有无品第十五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520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七卷  有无品第十五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恩。云何为二?所谓法恩、财恩。

恩中之上者,所谓不过法恩也。

是故,诸比丘,当修行法恩。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法华经》: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华严经·净行品》
【若见王子,当愿众生:从法化生,而为佛子。】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一四】
大意:本经叙述有法恩与财恩之二恩,法恩为恩中之最上,一位比丘应当要修行法恩。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此二种恩。那二种呢?所谓法恩与财恩是。

恩中之最上的,就是所谓不过于法恩是。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修行法恩。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七卷  有无品第十五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521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七卷  有无品第十五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者有此二相像貌。云何为二?于是,愚者所不能办者而办之,垂办之事厌而舍之。是谓,诸比丘,愚者有此二相像貌。

复次,比丘,智者有二相像貌。云何为二?于是,智者所不能办事亦不成办,垂办之事亦不厌舍。

是故,诸比丘,愚者二相像貌当舍离之,当念修行智者二相像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一五】
大意:本经叙述愚痴的人,则:不能办者,而办之,垂办之事,则厌而舍弃,的二相像貌。有智的人,则:不能成办之事,不办,垂办之事,也不厌舍之二相像貌。比丘应该舍弃愚者之二相像貌,应当修行智者之二相像貌。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愚痴的人,有此二相的像貌。那二种呢?于是(就是这样的):愚痴的人,对于所不能办的,却去办它,垂办之事,则讨厌而把它舍弃。这就是所谓,诸比丘们!愚痴的人有这二相的像貌。

又次,比丘们!智者有二种的相的像貌。那二种呢?于是(就是这样的):有智慧的人,对于所不能办的事,也不成办,而对于垂办之事,也不会厌舍的。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对愚痴之人的二种相的像貌,应当要舍离它,应当思念修行智者的二种相的像貌。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七卷  有无品第十五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 (三称)

2018522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七卷  有无品第十五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法,内自思惟,专精一意,当礼如来。云何为二法?一为智慧,二为灭尽。

是谓,比丘,内自思惟,专精一意,当礼如来。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一六】
大意:本经叙述有智慧与灭尽(涅槃)之二法。当比丘的应学习智与灭尽之二法,以礼拜如来。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此二种法,应内自思惟,专精一意,当礼拜如来(应专心一意的观察而礼拜佛陀)。那二法呢?第一就是智慧,第二就是灭尽(涅槃)

这就是,比丘们!内自思惟,专精一意的当应礼拜如来。(以期求得智慧证入涅槃)。像如是故,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七卷  有无品第十五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523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七卷  有无品第十五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法,内自思惟,专精一意,当礼法宝,亦礼如来神庙。云何为二法?有力、有无畏。

是谓,比丘,有此二法,内自思惟,专精一意,当礼法宝及如来神庙。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一七】
大意:本经叙述有力、无畏之二法。应当学习此二法,以便礼拜法宝,以及如来的神庙。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此二种法,应内自思惟,专精一意,应当礼拜法宝,也礼拜如来的神庙。那二种法呢?有力、有无畏。

这就是所谓,比丘们!有此二种法,内自思惟,专精一意的,当礼法宝,及如来的神庙。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七卷  有无品第十五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524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七卷  有无品第十五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法,内自思惟,专精一意,礼如来寺。云何为二法?如来与世间人民无与等者,如来有大慈大悲矜念十方。

是谓,比丘,有此二法,内自思惟,专精一意,礼如来寺。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一八】
大意:本经叙述当一位比丘的应当要内自思惟:1.如来和世间的人民,并没有人能和其相等的。2.如来乃有大慈大悲愍念十力,之二法。应专精一意的,礼拜如来的寺院。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此二种法,应内自思惟,专精一意,礼拜如来的寺院。那二种法呢?第一就是如来和世间的人民,是没有人能和佛陀相等并论的。第二就是如来有大慈大悲,而矜念于十方的众生。

这就是叫做,比丘们!有此二种法,应该要内自思惟,专精一意的礼拜如来的寺院。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七卷  有无品第十五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525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七卷  有无品第十五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因二缘起于正见。云何为二?受法教化,内思止观。

是谓,比丘,有此二因二缘起于正见。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见及二施,愚者有二相,
礼、法、如来庙,正见最在后。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一九】
大意:本经叙述有受法教化与内思止观的二种因与二种缘,都是起自于正见。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二种因,二种缘,都是起自于正见的。那二种呢?第一就是受法教化(受人的教诲),第二就是内思止观(止就是止息而静心,观就是观察事物的真象,止属于定,观属于慧)

这就是叫做,比丘们!有此二因与二缘,都起自于正见。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结颂如下:)

二见及二施   愚者有二相   礼,法,如来庙   正见最在后

(1.2.二见,以及3.4.5.二施〔一为二施,一为二业,一为二恩〕,6.愚者有二相,7.礼如来,8.礼法,9.礼如来庙,10.正见的一经排在于最后面。)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七卷  火灭品第十六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526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七卷  火灭品第十六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难陀在舍卫城象华园中。是时,尊者难陀在闲静处,便生是念:如来出世甚为难遇,亿劫乃出,实不可见。如来久远长夜时乃出耳!犹如优昙钵华时乃出现,此亦如是。如来出世甚为难遇,亿劫乃出,实不可见,此处亦难遇,一切诸行悉休息止,爱尽无余,亦无染污,灭尽泥洹。

尔时,有一魔行天子,知尊者难陀心中所念,便往至孙陀利释种女所,飞在虚空,以颂而嗟叹曰:
汝今发欢喜,严服作五乐,
 难陀今舍服,当来相娱乐。

尔时,孙陀利释种女闻天语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便自庄严,修饰房舍,敷好坐具,作倡伎乐,如难陀在家无异。

尔时,王波斯匿集在普会讲堂,闻难陀比丘还舍法服,习于家业。所以然者?有天在空中告其妻曰。

是时,王波斯匿闻是语已,便怀愁忧,即乘驾白象,往至彼园;到已,便入华象池中,遥见尊者难陀,便前至难陀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尊者难陀告波斯匿曰:大王,何故来至此间,颜色变异?复有何事来至吾所?

波斯匿报曰:尊者当知:向在普会讲堂,闻尊者舍法服,还作白衣。闻此语已,故来至此,不审尊者何所敕告?

是时,难陀含笑徐告王曰:不见不闻,大王何故作此语耶?大王,岂不从如来边闻:我诸结已除,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胞胎,如实而知,今成阿罗汉,心得解脱?

波斯匿曰:我不从如来闻难陀比丘生死已尽,得阿罗汉,心得解脱。所以然者?有天来告孙陀利释种女曰。是时,孙陀利夫人闻此语已,便作倡伎乐,修治服饰,敷诸坐具。我闻此语已,便来至尊者所。

难陀告曰:王不知不闻,何故大王而作是语?诸有沙门、婆罗门无不乐此休息乐、善逝乐、沙门乐、涅槃乐,而不自观此淫火之坑,复当就者,此事不然。

骨犹如锁,肉如聚石,犹蜜涂刀,坐贪小利,不虑后患。亦如果繁折枝,亦如假借不久当还,犹如剑树之薮,亦如毒害药,亦如毒叶,如毒华果。

观此淫欲亦复如是,意染著者,此事不然。从火坑之欲乃至毒果,不观此事,欲得度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者,此事不然。以不度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而欲得入无余泥洹界而般泥洹者,此事不然。

大王当知:诸有沙门、婆罗门观察此休息乐、善逝乐、沙门乐、涅槃乐,此事必然。彼以作是观察,解了淫坑之火,犹如骨锁、肉聚、蜜涂利刀、果繁折枝、假借不久。亦如剑树、毒树,如毒害药,悉观了知,此则有处。

已解了知淫火所兴,便能得渡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此事必然。彼已渡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此事必然。

云何,大王,以何见何知而作是说?今我,大王,已成罗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母胞胎,心得解脱。

尔时,王波斯匿心怀欢喜,善心生焉,白尊者难陀曰:我今无狐疑如毛发许,方知尊者成阿罗汉,今请辞还,国事众多。

难陀对曰:宜知是时。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火灭品第十六
概要:本品叙述有关于难陀比丘之事,有余无余之二种涅槃,善与不善,邪与正,以及烛明之法,忍与思惟之二力,阿那律之说法,教诫罗睺罗等事。

【一二O
大意:本经叙述魔行天子欲来恼乱难陀的戒行,而向孙陀利女散布难陀将要还俗之流言,波斯匿王乃信以为真,难陀则辟谣,说他自己已证阿罗汉果。魔却不死心,就亲向难陀说偈挑情,难陀却不被所动,佛陀因此而称叹难陀之具德。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尊者难陀(善欢喜,佛陀的异母弟,制御诸根第一的尊者)住在于舍卫城的象华园中。这时,难陀尊者在于闲静之处,曾生如是之念:如来出现于世间的事,乃极为难遇的事。因为经过亿劫之久,乃有佛陀之出现,实在是不可以遇见的一件事。如来确实为久远的长夜之时,才能出现而已!

有如优昙钵花(灵瑞华,据说为三千年始开一次华。佛陀降世时,此华也会开花),适时乃出现,这也是如是的道理。如来出现世间之事,实在是甚为难过,为亿劫之久,才会出现,实在不可以遇见,此处也是很难过。一切诸行都均予以休息止灭,渴爱尽而无余遗,也没有染污,为灭尽泥洹(均为涅槃寂静)

那个时候,有一位名叫魔行的天子,知道难陀尊者的内心所念之事,便到了孙陀利释种的女人之处(孙陀利女本来要和难陀结婚,后难陀被佛带往游历天上、地狱,而度其出家),天魔飞在虚空,用偈颂嗟叹而说:

汝今发欢喜,严服作五乐,难陀今舍服,当来相娱乐。

(妳现在可以生起欢喜之心了!妳应赶快严饰衣服,准备好作五欲之乐之事了。因为难陀现在已经舍弃出家所穿的衣服,当会回来和妳相互作娱乐啊!)

那时,孙陀利释种之女听到天语之后,非常的欢喜而踊跃,不能自制其欢悦的心情,就自庄严,修余其房舍,敷好坐具,作倡伎乐,有如难陀已在家里的模样。

那个时候,波斯匿王正集聚众臣于普会讲堂,他听说难陀比丘将还舍法服,习于家业之事(舍弃法服,而将回到王宫来营家业之事)。所以的缘故就是:有一位天子在空中告诉其妻息之故。

这时,波斯匿王听说此语后,就怀着愁忧的心情,就实时乘驾白象,往至于那个象华园。到达后,便入于华象池中。当时,大王遥见尊者难陀,便趋前至于难陀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坐在于一边。

那时,尊者难陀告诉波斯匿王说:「大王!为甚么缘故来到此地!为甚么颜色变异呢?又有甚么事来到我所住的地方呢?」

波斯匿王回答说:「尊者!当知!刚才我们在普会讲堂时,曾经听说尊者已舍弃法服,要还俗作为一白衣。因为听闻此语之故,才到这里来的,不知尊者您,有甚么事要告诉我吗?」

这时,难陀尊者乃嘴里含笑,慢慢的告诉大王说:「你不亲自见到,不亲自听到,大王为甚么缘故作这些语呢?

大王!你岂不从如来之处听到这些话吗:我的诸结(烦恼)都已除灭,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会再次受胞胎之生,已经如实而知,现在已经成就阿罗汉果,已心得解脱。」(难陀尊者已证果)

波斯匿王说:「我并不从如来之处听过难陀比丘的生死已尽,已得阿罗汉,心已得解脱之语。所以的缘故乃为:有天神来告诉孙陀利释种之女所说之语云云。那个时候,孙陀利夫人听到此语之后,便作倡伎乐,便去修治其服饰,便去敷诸坐具。我听到此消息后,便来到尊者您这里的。」

难陀告诉他说:「大王并不亲自知道,并不亲自听到,为甚么缘故,大王会作如是之语呢?诸所有的沙门、婆罗门,没有不喜乐于此休息之乐、善逝之乐、沙门之乐、涅槃之乐,而不自观这些淫火之坑的(都讨厌淫欲如火坑)

又当就之事,并不是这样的。如骨乃如锁,肉如聚石,好像将甜蜜涂在于刀上,人们却坐贪小利,并不考虑其有后患之事。也如既繁多,就会折断其枝,也如假借之物,不久当应还给人家,犹如剑树之薮,也如毒害之药,也如有毒之叶,也如有毒的华菓。

观此淫欲,也是如是的。假如其意被染着的人的话,对于此事就不是这样的看法。他们从火坑之欲,乃至于如毒菓,都不会去观察此事的。欲得度脱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的话,则这样的话,就不对的了。

那些不能度脱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的人,而欲得证入无余的泥洹之界(无余涅槃为身心都灭的寂静的境界),而想入于般泥洹(入涅槃寂净)的话,则这样的人,并不能达成的。

大王!你应当要知道!诸有沙门、婆罗门们,如果能观察此休息之乐、善逝之乐、沙门之乐、涅槃之乐,此事必定是这样的。

他们都以作如是的观察,而了解淫坑之火,有如骨锁,有如肉聚,有如甜蜜之涂在于利刀上,有如既繁多就会折枝,假借之物不久就应还人家。也如剑树、毒树,也如毒害之乐,都统统观察而了知的话,就有这道理的了。

既已了解而知道淫火所兴起的利害,便能得以渡脱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此事乃为必然的道理。

他既渡过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此事为必然之事,则到底是怎样呢?大王!你到底是以何见何知,而作如是之说呢?(指难陀已还俗的谣言。)

现在的我,大王!我已成就阿罗汉,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己立,所作已办,更不再会受母的胞胎里,心已得解脱的了。」

那时,波斯匿王心怀欢喜,生起善心,就自难陀尊者说:「我现在已经没有半点的狐疑,连如毛发之许也没有,确实知道尊者已成就阿罗汉!现在要请辞而回去,因为国事非常的多之故。」

难陀回答说:「宜知是时。」(正是时候)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七卷  火灭品第十六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527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七卷  火灭品第十六

尔时,王波斯匿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波斯匿王去未几时,时彼魔天来至尊者难陀所,住虚空中,复以此偈向难陀曰:

  “夫人面如月,金银璎珞身,
 彼姿容颜,五乐恒自娱。
 弹琴鼓弦歌,音响甚柔软,
 能除诸愁忧,乐此林间为?

是时,尊者难陀便作是念:此是魔行天人。觉知此已,复以偈报曰:

  “我昔有此心,淫泆无厌足,
 为欲所缠裹,不觉老病死。
 我度爱欲渊,无污无所染,
 荣位悉是苦,独乐真如法。
 我今无诸结,淫怒痴悉尽,
 更不习此法,愚者当觉知。

尔时,彼魔行天人闻此语,便怀愁忧,即于彼没不现。

尔时,众多比丘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端正比丘者,无有胜难陀比丘;诸根澹泊,亦难陀比丘是;无有欲心,亦是难陀比丘;无有瞋恚,亦是难陀比丘;无有愚痴,亦是难陀比丘;成阿罗汉,亦是难陀比丘。

所以然者?难陀比丘端正,诸根寂静。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端正者,难陀比丘是;诸根寂静,是亦难陀比丘。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二O
那时,波斯匿王就从座起,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便退下而回去。波斯匿王离开后不久之时,那个时候,魔天则来到难陀尊者之处,就住在于虚空中,又用如下之偈向难陀说:

夫人面如月   金银璎珞身   忆彼姿容颜   五乐恒自娱
弹琴鼓弦歌   音响甚柔软   能除诸愁忧   乐此林间为

(您的夫人的面貌有如满月,身上都佩带金银璎珞,您应忆念她那娇姿容颜,回去和她恒作五乐以自娱乐吧!)

(您如回去时,可以听到她在弹琴、鼓弦、唱歌之声,其音响乃为非常的柔软,能除去种种的愁忧的。您何乐而不为?而乐于此林间干吗?)

这时,难陀尊者便作如是之念:这位是魔行天人。他觉知此天人后,又用偈回答说:

我昔有此心   淫泆无厌足   为欲所缠裹   不觉老病死
我度爱欲渊   无污无所染   荣位悉是苦   独乐真如法
我今无诸结   淫怒痴悉尽   更不习此法   愚者当觉知

(我在于往昔俗家之时,确实有此心,可以说是淫泆而知不厌足,都被爱欲所缠裹,而不觉知老病死之会害人的程度。

然而现在的我,已经度过爱欲的深渊,已经没有污秽,没有被所染,已经知道荣华富贵等位,均为是苦,而独乐于真如之法。

我现在已经没有诸结缚,淫怒痴等毒害均已灭尽,更不再习于这些法了,愚痴的人应当要觉知!)

那时,那位魔行天人听到这些话后,便怀着愁忧,实时在于那个地方隐没不现。

那个时候,众多的比丘,都将此因缘实事,其向世尊报告。

那时,世尊就告诉诸比丘们说:「所谓端正的比丘,并没有人能胜过于难陀比丘的。所谓诸根澹泊,也是难陀比丘是。没有欲心的人,也是难陀比丘;没有瞋恚,也是难陀比丘;没有愚痴,也是难陀比丘;成就阿罗汉果,也是难陀比丘是。

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难陀比丘乃为一位端正,诸根寂静之故」。

那时,世尊并告诉诸比丘们而宣布说:「我的声闻当中,第一端正的人,就是难陀比丘是。诸根寂静,也是难陀比丘。」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七卷  火灭品第十六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528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七卷  火灭品第十六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涅槃界。云何为二?有余涅槃界、无余涅槃界。

彼云何名为有余涅槃界?于是,比丘灭五下分结,即彼般涅槃,不还来此世,是谓名为有余涅槃界。

彼云何名为无余涅槃界?于是,比丘尽有漏,成无漏,意解脱、智慧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如实知之,是谓为无余涅槃界。

此二涅槃界,当求方便至无余涅槃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词解:
涅槃界: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术语)界者藏之义,涅槃能藏无为之万德故曰界。又为因之义,涅槃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之利乐事,故曰界。又界为界畔。涅槃虽无界畔,然对于生死界,则谓为涅槃界。

唯识论十曰:界是藏义,此中含容无边希有大功德故。或是因义,能生五乘,世出世间利乐事故。增一阿含经十二曰:亦获智慧海,渐至涅槃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二一】
大意:本经叙述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的二涅槃之界之义,而垂告比丘们,应当力求方便,以至于无余涅槃界。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这里有二种涅槃界之法。那二种呢?第一为有余涅槃界,第二为无余涅槃界。

它为甚么叫做有余的涅槃界呢?于是(就是这样的:)一位比丘已灭除五下分结(身见〔有身见〕、疑、戒禁取见〔执着于不正确的戒律〕、欲贪、瞋恚),即在于彼(当处)而得证般涅槃,不再还来于此世界轮回生死,这就名叫有余的涅槃界。

又为甚么叫做无余涅槃界呢?于是(就是这样的):一位比丘灭尽有漏,而成就无漏,其意已解脱,已由于智慧而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戏于其中。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后有之身,能如实而知道真理,这就叫做无余涅槃。

对于此二种涅槃界,当求方便,以期至于无余涅槃界。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七卷  火灭品第十六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529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七卷  火灭品第十六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乌喻,亦当说猪喻。善思念之,吾当演说。

对曰:如是,世尊。是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人喻如乌?犹如有人在寂静处,恒习淫欲,作诸恶行,后便羞耻,便自悔过,向人演说,陈所作事。

所以然者?或为诸梵行人,所见讥弹:此人习欲,作诸恶行。

彼作诸恶行已,向人悔过,自知羞耻。

犹如彼乌恒患苦饥,便食不净,寻即拭嘴,恐有余乌见言:此乌食不净。

此亦如是,若有一人在闲静处,习于淫欲,作不善行,后便羞耻而自悔过,向人演说,陈所作事

所以然者?或为诸梵行人所见记识:此人习欲,作诸恶行。是谓名为人犹如乌。

彼云何名为人如猪?若有一人在闲静处,长习淫欲,作诸恶行,亦不羞耻,复不悔过,向人自誉,贡高自用:我能得五欲自娱,此诸人等不能得五欲。彼作恶已,不知羞耻。

此人喻如猪恒食不净,卧于不净,便自跳踉向于余猪。

此亦如是,若有一人习于淫欲,作诸恶行,亦不羞耻,复不悔过,向人自誉,贡高自用:我能得五欲自娱,此诸人不能得五欲自娱。是名为人如猪。

是故,诸比丘,当舍远离。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二二】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举出乌、举起猪的二种譬喻,佛陀说:如果有人在于闲静处作诸恶行的话,就应自悔,有如乌鸦虽食不净,然而食后却知拭嘴,以避他人嘲笑牠,反之,就如猪一样。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要说有关于乌鸦之喻,也当会说猪之喻。你们听后要善思其意义,我当会为你们演说。]

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这时,诸比丘们就从佛而受其教。

世尊告诉他们说:「这为甚么名叫人之喻如乌鸦呢?犹如有人,在于寂静的地方,恒习于淫欲,而作诸恶行。

然而到后来,便能知道羞耻,便自悔过,而向人讲说,向人陈露其所作之事。

所以的缘故就是:或者被诸修梵行的人所见而被讥笑纠弹而说:『此人都习作淫欲,都作诸恶行。』

他作诸恶行后,能向人忏悔其过错,自己知道羞耻,有如那乌鸦之恒患饥饿之苦,便会去食那些不净之物,食后,便随时拭嘴,恐怕有其它的乌鸦看见而说:『此乌鸦食不净之物』。

这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有一人在于闲静处,习作淫欲,而作不善之行,然而后来便能羞耻其行,而自己去忏悔其过错,而向人讲说陈述其所作之事。

所以的缘故就是:或者被诸修梵行之人所见所识而指责说:『此人都习行于淫欲,都作诸恶行。』这就叫做为人犹如乌鸦之喻。」

那个人为甚么名叫人如猪之喻呢?如有人在于闲静之处,长久的习行于淫欲,而作诸恶行,也不会羞耻,又不自忏悔改过,反之而向人自誉(夸耀自己),贡高而自用说:『我能得五欲以自娱乐,这些人们都不能得五欲的快乐。』

他作此恶行后,都不知羞耻,此人就譬喻为猪之恒食不净之物,都卧于不净之中,便自跳踉(跳动的样子),而向于其它之猪那样。

这也是如是的道理,如有一人习行于淫欲,而作诸恶行,也不自羞耻,又不自悔过,反而向人自誉,贡高而自用而说:『我能得五欲以自娱乐,这些人却不能得五欲自娱。』这就名叫人如猪之譬喻。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舍弃而远离淫欲。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七卷  火灭品第十六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530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七卷  火灭品第十六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人有似驴者,有似牛者。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是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人像驴者?若有一人,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牢固,出家学道。尔时,彼人诸根不定,若眼见色,随起色想,流驰万端,尔时眼根则非清净,生诸乱想,不能制持,众恶普至,亦复不能护于眼根。

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随起识病,流驰万端,尔时意根则非清净,生诸乱想,不能制持,众恶普至,亦复不能护于意根。

无有威仪礼节之宜,行步进止,屈伸低仰,执持衣钵,都违禁戒,便为梵行人所见讥弹:咄!此愚人像如沙门?便取弹举:设是沙门者,宜不应尔。

彼作是说:我亦是比丘,我亦是比丘,犹如驴入牛群之中而自称曰:我亦是牛!我亦是牛!然观其两耳,复不似牛,角亦不似,尾亦不似,音声各异。

尔时,群牛或以角抵,或以脚蹋,或以口啮者。今此比丘亦复如是,诸根不定,若眼见色,随起色想,流驰万端,尔时眼根则非清净,生诸乱想,不能制持,众恶普至,亦复不能护于眼根。

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了细滑,意知法,随起识病,流驰万端,尔时意根则非清净,生诸乱想,不能制持,众恶普至,亦复不能护念意根。

无有威仪礼节之宜,行步进止,屈伸低仰,执持禁戒,便为梵行人所见讥弹:咄!此愚人像如沙门?便见弹举:设是沙门者,宜不应尔。

尔时彼作是说:我是沙门!犹如驴入于牛群,是谓人像驴者也。

经文扩展:
杂阿含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驴随群牛而行,而作是念:我作牛声。然其彼形亦不似牛,色亦不似牛,声出不似,随大群牛,谓已是牛,而作牛鸣,而去牛实远。

如是,有一愚痴男子违律犯戒,随逐大众,言:我是比丘,我是比丘。而不学习胜欲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随逐大众,自言:我是比丘,我是比丘。其实去比丘大远。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二三】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举出驴与牛之二喻,以诫诸弟子。佛陀说:比丘如不能清净诸根,如没有威仪,行止都违禁戒,遇人讥弹之时,却自诩为比丘,有如驴之偶入于牛群之中,却自称为牛,然而看牠之身,内外都没有一处似牛之样。

反之,如良牛入于牛群时,自称为牛,其毛、角、耳、声,均为是牛,众牛都相来舐其体。比丘应善习诸礼节、威仪,善守护诸根,应当如牛,不可如驴。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要说人类当中,有的好似驴,也有似牛的人。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思念它!」

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这时,诸比丘们就从佛受教。

世尊告诉他们说:「他为甚么名叫好像驴呢?如有一个人,已剃除须发,着三种法衣,由于信心牢固而出家学道。

那时,那个人的诸根不定静,如眼睛看见色相时,就随起为色之想,都流驰万端。那时的眼根就不是清净,而会生诸乱想,不能克制守持,众恶都由之而普至,也就一再的不能保护其眼根。

耳之闻声,鼻之嗅香,舌之知味,身之知细滑(),都同样的道理。至于意根之知道法,也同样的随起识之病,会流驰万端。那时的意根,就不是清净,而会生诸乱想,不能克制守持,众恶普至,也是一再的不能守护其意根。

并没有威仪礼节之宜,其行步进止,屈伸低仰,执持衣钵等动作时,都违背禁戒,因此,便被那些梵行之人所见而讥弹说:『咄!(愚哉!)此愚人,那里是像沙门吗?』便取弹举而说:『如果是沙门的话,就不应该是这样的。』

那个人却作如是之言而说:『我也是比丘!我也是比丘啊!』犹如驴之入于牛群之中,而自称说:『我也是牛,我也是牛!』然而看牠的两耳,又不似于牛,其角也不像,尾也不似,音声也各为不同。

那个时候,群牛或者会用角去抵牠,或者用脚去蹋,或者用口去啮牠。现在的这位比丘也是如是,诸根都不定,如眼见色时,就会随起色之想,而流驰于万端,那时的眼根就不是清净,而生诸乱想,不能克制守持,众恶都普至,也是一再的不能守护其眼根。

耳之听声,鼻之嗅香,舌之知味,身之了细滑(),也是同样的道理。至于意之知法,也是同样的随起识之病,而流驰于万端,那时意根就非清净,而生诸乱想,而不能克制守持,众恶都普至,也是一再的不能护念其意根。

并没有威仪礼节之宜,其行步进止,屈伸低仰,都不能执持禁戒,便被那些梵行之人所见而讥弹而说:『咄!此愚人那里像个沙门吗?』便见其弹举而说:「如果是沙门的话,就不应该是这样的!」

那时,那个人却作如是而说:『我是沙门!』犹如驴之入于牛群里那样,这就叫做人像驴之喻。

今天共修到此,经文扩展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七卷  火灭品第十六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531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七卷  火灭品第十六

彼人云何像牛者耶?若有一人,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牢固,出家学道。

尔时,彼人诸根寂定,饮食知节,竟日经行,未曾舍离,意游三十七道品之法。

若眼见色,不起色想,亦无流驰之念,尔时眼根则应清净,生诸善想,亦能制持,无复诸恶,常拥护于眼根。

耳声、鼻香、口味、身细滑、意法不起识病,尔时意根则得清净。

彼人便到诸梵行人所,诸梵行人遥见来已,各自扬声:善来!同学。

随时供养,不使有乏,犹如良牛入牛众中,而自称说:我今是牛!然其毛尾、耳角、音声都悉是牛,诸牛见已,各来舐体。

此亦如是,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牢固,出家学道。尔时,彼人诸根寂定,饮食知节,竟日经行,未曾舍离,意游三十七道品之法。

若眼见色,不起色想,亦无流驰之念,尔时眼根则得清净,生诸善想,亦能制持,无复诸恶,常拥护于眼根。

耳声、鼻香、口味、身细滑、意法不起识病,尔时意根则得具足,是谓此人像牛者也。

如是,诸比丘,当学如牛,莫像如驴也。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二三】
那个人怎样会像牛之喻呢?如有一个人,已剃除须发,着三法衣,由于信仰牢固而出家学道。

那时,那个人的诸根非常的寂定,饮食都知节,竟日(每天)都在经行用功,未曾舍离过其意之游在于三十七道品之法。

如眼根看见色相时,不会起色之想,也没有流驰之念,那时,他的眼根就应当为清净,而生诸善想,也能克制守持,不再会有诸恶,常时拥护其眼根。

耳之听声,鼻之嗅香,口之知味,身之了细滑,也是同样的道理。至于意根之知法境,都不会起识之病,那时,其意根就得清净。

那个人便到诸梵行人之处,诸梵行人遥见其来到后,就各自扬声而说:『善来!同学!』

都会随时供养,不会使其有所缺乏,有如良牛之入于牛众之中,而自称说:『我今是牛!』而牠的毛尾、耳角、音声,都均为是牛,诸牛看见后,都会各来舐其体。

这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剃除须发,着三法衣,由于信仰牢固而出家学道。那时,那个人的诸根都寂定,饮食都知节,竟日都经行用功,未曾舍离过其心意之游于三十七道品之法。

如眼见色,已不起色想,也没有流驰之念,那时眼根则得清净,而生诸善之想,也能克制守持,不再会有诸恶,都常拥护其眼根。

耳之听声,鼻之嗅香,口之知味,身之了细滑,也是同样的道理。至于意之知法,都不起识之病,那时的意根则得具足,这就叫做此人之像牛之喻。

像如是的,诸比丘!应当要学如牛之喻,不可像如驴之喻。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七卷  火灭品第十六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61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七卷  火灭品第十六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善、不善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彼:云何名为不善?云何名为善?

所谓杀生为不善,不杀为善;不与取为不善,与取为善;淫泆为不善,不淫为善;妄语为不善,不妄语为善;绮语为不善,不绮语为善;两舌为不善,不两舌为善;斗乱彼此为不善,不斗乱彼此为善;贪他为不善,不贪他为善;起恚为不善,不起恚为善;邪见为不善,正见为善。

如是,比丘行此恶已,堕畜生、饿鬼、地狱中。设行善者,便生人中、天上,及诸善趣阿须伦中。是故,当远离恶行,修习善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佛说十善业道经: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

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二四】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示诸弟子有关于行十善与十恶的果报,并劝化弟子须远离恶行,而修诸善行。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当说有关于善与不善之行。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

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那时,诸比丘们就从佛而受其教。

世尊垂告他们说:「甚么叫做不善?甚么叫做善呢?

所谓杀生就为之不善,不杀生就为之善。不与取(偷盗)就为之不善,与取(人与才取,不偷盗)就为之善。淫泆为之不善,不淫泆就为之善。妄语为之不善,不妄语就为之善。绮语为之不善,不绮语就为之善。

两舌为之不善,不两舌就为之善。斗乱彼此(恶口)为之不善,不斗乱彼此(不恶口)就为之善。贪他人的一切(贪欲)就为之不善,不贪他人的一切就为之善。起瞋恚心为之不善,不起瞋恚心为之善。邪见(愚痴)为之不善,正见就为之善。

像如是的,比丘们如果行此恶行的话,就会堕入畜生、饿鬼、地狱之中。假若行善的话,便会生在于人中、天上。以及诸善趣的阿须伦(阿修罗,非天)之中。

因此之故,应当要远离恶行,而修习善行。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七卷  火灭品第十六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62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七卷  火灭品第十六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与汝等说微妙法;初善、中善、至竟亦善,有义、有味,得修具足梵行之法,所谓二法也。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与汝具足说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是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为二法?所谓邪见、正见,邪治、正治,邪语、正语,邪业、正业,邪命、正命,邪方便、正方便,邪念、正念,邪三昧、正三昧,是谓比丘名为二法。

我今已与汝说此二法,如来所应为者,今已周讫。善念、讽诵,勿有懈倦,今不行者,后悔无及!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诸法无行经》:
世尊。行者云何应观八圣道分。
佛告文殊师利。若行者见一切法平等无二无分别。是名正见。
见一切法无思惟无分别。以是见故是名正思惟。
见一切法无言说相。善修语言平等相故。是名正语

见一切法不作相作者不可得故。是名正业。
不分别正命邪命。善修习平等命故。是名正命。
不发不起一切法。以无所行故。是名正精进。
于一切法无所忆念。诸忆念性离故。是名正念。
见一切法性常定以不散不缘不可得故。是名正定。
文殊师利。行者应如是观八圣道分。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二五】
大意:本经叙述有八邪道与八正道之二种微妙之法。并劝人应善念讽诵,不可有懈怠,以免后悔也来不及!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当与你们讲说微妙之法,所说的,乃为初也善,中也善,至竟也善(始终都是说胜善之法),为有义、有味,能得修习具足梵行之法,所谓二法是。

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思念其义,我当会与你们具足而说。」

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这时,诸比丘们就从佛受教。

世尊告诉他们说:「甚么为之其二法呢?,所谓邪见与正见,邪治(不正确的思想,邪思惟)与正治(正思惟),邪语与正语,邪业与正业,邪命与正命,邪方便(不正确的努力)与正方便(正精进),邪念与正念,邪三昧与正三昧(正定),这就是比丘之名叫二法。

我现在已经给与你们讲说此二法,如来所应做的,现在都已作到完满了。你们应善念、讽诵,千万不可有懈倦,现在如果不努力去行的话,后悔就来不及哩!」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七卷  火灭品第十六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63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七卷  火灭品第十六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烛明之法,亦当说由烛趣道之业。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彼云何名烛明者?所谓贪淫、瞋恚、愚痴尽。

彼云何名为由烛趣道之业?所谓正见、正治、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谓由烛趣道之业。

我为比丘已说烛明,亦说由烛趣道之业,如来所应为者,今已周讫。善念、讽诵,勿有懈怠,今不行者,后悔无及!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二六】
大意:本经叙述贪淫、瞋恚、愚痴之消灭道尽为之烛明,八正道就是由于烛明而趣道之业。并劝弟子们不可懈怠,以免后悔。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当说烛明之法,也当说由于烛明而趣道之业。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

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

那时,世尊垂告诸比丘们说:「彼为甚么名叫烛明者呢?所谓贪淫、瞋恚、愚痴之灭尽是。

彼为甚么叫做由于烛明而趣道之业呢?所谓正见、正治、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精进)、正念、正三昧(正定),这就是由于烛明而趣道之业。

我已为比丘们讲说烛明之法,也说由于烛明而趣道之业,如来所应做的,现在都已做完。你们应善念、讽诵、不可有懈怠,现在如果不行的话,恐后悔会来不及哩!」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七卷  火灭品第十六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64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七卷  火灭品第十六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力。云何为二力?所谓忍力、思惟力。

设吾无此二力者,终不成无上正真等正觉。又无此二力者,终不于优留毗处六年苦行,亦复不能降伏魔怨,成无上正真之道,坐于道场。

以我有此忍力、思惟力故,便能降伏魔众,成无上正真之道,坐于道场。

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修此二力,忍力、思惟力,便成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词解:
忍力: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术语)忍辱之力也。法华经序品曰: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经文扩展:
杂阿含经正思惟:
比丘,于色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者,于色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无常如实知。

所以者何?于识正思惟,观识无常者,则于识欲贪断; 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是正思惟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二七】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乃用忍与思惟之二力,去降魔,而成就正觉的,比丘也应修此二力,以便成就果位,以致于得证涅槃。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此二种力。甚么为之二力呢?所谓忍力、思惟力是。

假如我没有此二种力的话,终皈不能成就无上正真的等正觉。其次,如果没有此二力的话,终皈不能在于优留毗的地方,修持六年的苦行(位于佛陀成道处之南,沿尼连河一哩余。佛陀未成道前,就是在此修持苦行的。)也不能降伏魔怨,而成就无上正真之道,而坐于道场(坐道场就是入于正道之场,也就是成佛作祖)

由于我有了此忍力、思惟力之故,便能降伏魔众,而成就无上的正真之道,而坐于道场。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求方便(应精勤努力)去修习此二种力,所谓忍力与思惟之力,这样的话,便能成就须陀洹道(入圣流。初果)、斯陀含道(一来、二果)、阿那含道(不还,三果)、阿罗汉道(应供,四果),会在于无余的涅槃界而般涅槃(寂静,解脱)。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七卷  火灭品第十六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65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七卷  火灭品第十六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那律在拘尸那竭国本所生处。尔时,释、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便往至尊者阿那律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住。复以此偈叹阿那律曰:

归命人中上,众人所敬奉!
 我等今不知,为依何等禅?

尔时,有梵志名曰阇拔吒,是梵摩喻弟子。复至尊者阿那律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彼梵志问阿那律曰:我昔在王宫生,未曾闻此自然之香。为有何人来至此间,为是天、龙、鬼、神、人、非人乎?

尔时,阿那律报梵志曰:向者释、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来至我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复以此偈而叹我曰:

“‘自归人中上,众人所敬奉!
 我等今不知,为依何等禅?’”

梵志问曰:以何等故,我今不见其形,释、梵、四天王为何所在?

阿那律报曰:以汝无有天眼故也,是故不见释、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及二十八大鬼神王。

梵志问曰:设我能得天眼者,见此释、梵、四天王及二十八大鬼神王耶?

阿那律报曰:设当得天眼者,便能见释、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

然复,梵志,此天眼者何足为奇!有梵天名曰千眼,彼见此千世界,如有眼之士,自手掌中观其宝冠。此梵天亦如是,见此千世界无有罣碍,然此梵天不自见身所著衣服。

梵志问曰:何以故?千眼梵天不自见形所著服饰?

阿那律曰:以其彼天无有无上智慧眼故,故不自见己身所著服饰。

梵志问曰:设我得无上智慧眼者,见此身所著服饰不耶?

阿那律曰:若能得无上智慧眼者,则能见己形所著服饰。

经文词解与扩展:
天眼:
集异门论云:天眼云何?答:不杂骨肉血,极净四大种所造眼界眼处眼根;是名天眼。

智度论曰: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是天眼有二种:一者从报得,二者从修得。
观无量寿经曰:未得天眼,不能远观。

慧眼: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术语)五眼之一,慧能观照,故名眼。照诸法皆空真理之空慧名之。无量寿经曰:慧眼见真,能度彼岸。大乘义章曰:言慧眼者,观达名慧,慧能照瞩,故名慧眼。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二八】
大意:本经叙述阿那律尊者为了阇拔咤梵志开示天眼,以及无上的智慧眼的妙用与修法。诸天和佛,均赞叹阿那律之能干。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阿那律尊者住在于拘尸那竭国的本所生处(阿那律的往昔曾经出生于其处的地方)。那时,释(帝释天)、梵(梵天)、四天王,以及五百位天人,并及二十八位大鬼神王,便往至于阿那律尊者之处,到达后,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住在于一边。又用此偈称叹阿那律而说:

归命人中上   众人所敬奉   我等今不知   为依何等禅

(我们要皈命人中的上人,为众人所敬奉的您!我们现在不知您到底是依于何等禅的呢?)

那时,有一位梵志名叫阇拔咤,是梵摩喻的弟子。此人也到阿那律尊者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坐在于一边。

那时,那位梵志问阿那律说:「我往昔在王宫出生,未曾闻到这种自然之香(生活在王宫,最豪华之处,也没有这种香气)。到底是有那种人降至于此人间,是否为天?为龙?或者是鬼神?是人、非人吗?」

那时,阿那律回答梵志说:「刚才有帝释天、梵王、四天王,以及五百名天人,并有二十八位大鬼神王,来到我这里,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在于一边而住。曾以此偈来叹称我而说:

自归人中上   众人所敬奉   我等今不知   为依何等禅

(我们要自归命于人中的上人,被众人所敬奉的您!我们现在都不知您到底是依于那一种禅定的呢?)

梵志问而说:「到底是为甚么缘故,我现在却看不见他们的形体呢?释、天、四天王到底是在于那里呢?」

阿那律回答说:「因为你并没有天眼之故。因此之故,才会看不见帝释天、梵王、四天王,以及五百位天人,和二十八位大鬼神王的。]

梵志问而说:「假如我能得天眼的话,是否能得看见在这里的这些帝释天、梵王、四天王,以及二十八位大鬼神王吗?」

阿那律回答说:「倘若当得天眼的话,便能得见帝释天、梵王、四天王、以及五百位天人,并二十八位大鬼神王的。然而,梵志!这种天眼那里足够为奇呢?

有一位梵天,名叫千眼,他看见此千世界的事,有如有眼之士之在于他自己的手掌中观看其宝冠那样的明显的。

这位梵天也是如是,他看见此千世界时,都没有罣碍,然而这位梵天却不能自见其身所著的衣服。」

梵志问说:「为甚么缘故,千眼梵天乃不能自见其形体所著的服饰呢?」

阿那律说:「由于那位梵天并没有无上的智慧之眼之故,因此之故,不能自见其自身所著的服饰的。」

梵志问说:「假如我能得无上的智慧眼的话,是否能看见此身所著的服饰吗?」

阿那律说:「如果能得无上的智慧眼的话,就能看见自己的形体所著的服饰的。」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七卷  火灭品第十六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66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七卷  火灭品第十六

梵志问曰:愿尊与我说极妙之法,使得无上智慧之眼!

阿那律曰:汝有戒耶?
梵志问曰:云何名之为戒?

阿那律曰:不作众恶,不犯非法。
梵志报曰:如此戒者,我堪奉持如此之戒。

阿那律曰:汝今,梵志,当持禁戒,无失毫厘,亦当除去骄慢之结,莫计吾我染著之想。

时,梵志复问阿那律曰:何者是吾?何者是我?何者骄慢结?

阿那律曰:吾者是神识也,我者是形体之具也。于中起识生吾、我者,是名为骄慢结也。是故,梵志,当求方便,除此诸结。如是,梵志,当作是学!

梵志即从座起,礼阿那律足,绕三匝而去;未至所在,于中道思惟此义,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尔时,有天昔与此梵志亲友,知识梵志心中所得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尔时,彼天便往至尊者阿那律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即以此偈叹阿那律曰:

梵志未至家,中道得道迹,
  垢尽法眼净,无疑无犹豫。

尔时,尊者阿那律复以偈告天曰:

我先观彼心,中间应道迹,
 彼人迦葉佛,曾闻此法教。

尔时,尊者阿那律即其时离彼处,在人间游,渐渐至舍卫国,到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

尔时,世尊具以法语告阿那律。阿那律受佛教已,便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声闻中弟子,得天眼第一者,所谓阿那律比丘是。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二八】
梵志请愿说:「愿尊者您,为我演说极妙之法,使我能得无上的智慧之眼!」

阿那律说:「你有持戒吗?」
梵志问说:「甚么名叫戒呢?」(戒到底是甚么?)

阿那律说:「不作众恶事,不犯非法,就是戒。」
梵志听后,首肯而回答说:「像这样为之戒的话,我乃堪以奉持如此之戒的。」

阿那律说:「梵志!你现在应当奉持禁戒,不可以失去其毫厘,也应该除去憍慢的结缚,不可以执计吾我染着之想。」

这时,梵志又问阿那律说:「甚么是吾?甚么是我?甚么叫做憍慢之结呢?」

阿那律回答说:「所谓吾,就是神识,所谓我,就是形体之具。在于此里面起识而生吾我的话,就名叫做憍慢之结。因此之故,梵志!应当要求方便(精进努力),去除此诸结。像如是的,梵志!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梵志听尊者的教训后,即从座起,礼拜阿那律的双足,环遶其身体三匝后离去。还未回到其所在的地方,在于中途,思惟所听到的教义,其诸尘垢都灭尽,而得法眼净(能看透真理的眼)

这时候,有一位天神,从前曾经和这位梵志为亲友,这位天神知道梵志的心中已得证诸尘垢都尽,已得法眼清净。就在于其时,这位天神便往至阿那律尊者所住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住在于一边。就用此偈叹称阿那律而说:

梵志未至家   中道得道迹   垢尽法眼净   无疑无犹豫

(阇拔咤梵志皈去后,还未到其家,就在于中途得道迹〔证道的正事迹〕,他的尘垢已尽,而得法眼清净,已没有疑惑,已没有犹豫了〔决定入道,已不迷惑〕。)

那时,阿那律尊者又用偈告诉该天神说:

我先观彼心   中间应道迹   彼人迦叶佛   曾闻此法教

(我刚才曾经观察过那位梵志的心,知道他在回皈的途中,必定会契应于道迹。那个人在于迦叶佛时,曾经听过此法教的。)

那时,阿那律尊者,就在于当时离开那个住处,就在于人间中游行,渐渐的至于舍卫国,而到达于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住在于一边。

那时,世尊其用法语垂告阿那律。阿那律受佛的教训后,就从座起,以头面礼佛之足后,就退下而去。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我的声闻的弟子当中,得证天眼第一的人,就是所谓阿那律比丘是。」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七卷  火灭品第十六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67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七卷  火灭品第十六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罗云奉修禁戒,无所触犯,小罪尚避,况复大者!然不得有漏心解脱。

尔时,众多比丘便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众多比丘白世尊曰:罗云比丘奉修禁戒,无所触犯,然故有漏心不解脱?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具足禁戒法,诸根亦成就,
 渐渐当逮得,一切结使尽。

是故,诸比丘,常当念修治正法,无有漏失。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难陀、涅槃、乌,驴、不善有二,

烛及忍思惟,梵志及罗云。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二九】
大意:本经叙述诸比丘们不知罗云(罗睺罗)比丘为甚么奉修禁戒,小戒也不触犯,然而仍然是有漏心的人,并不得解脱。佛陀乃垂示而说:具足禁戒,诸根成就,诸结使(烦恼)将会逐渐而尽,届时便能得解脱。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罗云尊者(罗睺罗,译为覆障,为佛未出家时之子,为密行第一的尊者),乃是一位奉修禁戒,并没有所触犯的人。他对于小小的罪,尚且会远避,更何况为大罪之戒,怎么会去冒犯呢?虽然如是,但是却不能得证有漏心解脱。

那时,众多的比丘,便到了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在于一边而坐。当时,众多的比丘白世尊而说:「罗云比丘乃为一位认真的奉修禁戒,并没有所触犯的比丘,然而仍然如故,并不能得证有漏心之解脱,这是甚么缘故呢?」(有漏心不解脱)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具足禁戒法   诸根亦成就   渐渐当逮得   一切结使尽

(具足禁戒之法,诸根也成就〔六根清净〕,就能渐渐的当会逮得一切结使之灭尽〔有漏心解脱〕。)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结颂如下:)

难陀  涅槃      不善有二  烛及忍思惟  梵志及罗云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八卷  安般品第十七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禅净中心  

GMT+8, 2023-10-1 23:39 , Processed in 0.15176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