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禅净中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07|回复: 0

《增一阿含经》第八卷共修

[复制链接]

12

主题

22

帖子

7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
发表于 2018-11-19 17: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增一阿含经》第八卷共修

201868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八卷 安般品第十七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到时,著衣持钵,将罗云入舍卫城分卫。

尔时,世尊右旋顾谓罗云:汝今当观色为无常。

罗云对曰:如是,世尊,色为无常。

世尊告曰:罗云,痛、想、行、识皆悉无常。

罗云对曰:如是,世尊,痛、想、行、识皆为无常。

是时,尊者罗云复作是念:此有何因缘,今方向城分卫,又在道路,何故世尊而面告诲我?今宜当还归所在,不应入城乞食。

尔时,尊者罗云即中道还到祇桓精舍,持衣钵,诣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跌坐,专精一心,念色无常,念痛、想、行、识无常。

尔时,世尊于舍卫城乞食已,食后在祇桓精舍而自经行,渐渐至罗云所;

到已,告罗云曰:汝当修行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忧之想皆当除尽。汝今复当修行恶露不净想,所有贪欲尽当除灭。

汝今,罗云,当修行慈心!已行慈心,所有瞋恚皆当除尽。汝今,罗云,当行悲心!已行悲心,所有害心悉当除尽。

汝今,罗云,当行喜心!已行喜心,所有嫉心皆当除尽。汝今,罗云,当行护心!已行护心,所有骄慢悉当除尽。

尔时,世尊向罗云便说此偈:

莫数起著想,恒当自顺法,
 如此智之士,名称则流布。
 与人执炬明,坏于大暗冥,
 天龙戴奉敬,敬奉师长尊。

是时,罗云比丘复以此偈报世尊曰:

我不起著想,恒复顺于法,
 如此智之士,则能奉师长。

尔时,世尊作是教敕已,便舍而去,还诣静室。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安般品第十七
概要:首先为罗睺罗讲说安般法(数息观)而劝修四无量心,依次说明佛与转轮圣王、辟支佛、漏尽阿罗汉之出现之难,烦恼与不烦恼,邪见与正见,引顶生王之耽于欲爱之故事以为诫,善恶二知识,周利盘特与舍利弗之教化世典婆罗门,阿阇世王被提婆达多之诱而杀王等事。

【一三O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垂示罗睺罗修持安般之法(数息观),罗睺罗比丘依教奉行,终于自证阿罗汉果,而获佛的赞许。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到了食时,即着衣持钵,带罗云(罗睺罗)进入舍卫城去分卫(乞食,乞得的食物,分施给僧尼而卫护,使其安心修道)

那时,世尊向右旋顾(回头向右而看)而对罗云说:「你现在应当观察色阴为无常的。」
罗云说:「如是!世尊!色为无常的。」

世尊又垂告说:「罗云!痛()、想、行、识,均为是无常的(色阴为肉体,受想行识之四阴为精神)
罗云回答说:「如是!世尊!痛()想、行、识,均为是无常的。」

这时,罗云尊者又作如是之念:这到底是有甚么因缘,现在刚向城内,欲去分卫(乞食)之时,而在于道路上,为甚么缘故世尊乃当面教诲于我呢?现在应该回归所住之处,不应该入城去乞食。

那个时候,罗云尊者就在于中途回到祇桓精舍,持衣钵(放置衣钵)后,到了一树下,在那里正身正意(端正身心),结跏趺之坐,专精一心(贯注精神),念色阴为无常,念痛()、想、行、识为无常。

那时,世尊在于舍卫城乞食完毕,食后,即在祇桓精舍自行经行(漫步思念),渐渐的至于罗云之处。

到后,对罗云说:「你应当修习安般之法(数呼吸之出入,以定止其心的方法,为数息观),修行此法的话,所有的愁忧之想,都当应除尽。你现在又当修行恶露不净之想,所有的贪欲都统统把它除灭。

你现在,罗云啊!应当修行慈心!已经修行慈心,则所有的瞋恚都均予除尽。你现在,罗云啊!应当修行悲心!已修行悲心后,所有的害心统统会当除尽。

你现在,罗云啊!当修行喜心!已修行喜心后,所有的嫉心都当除尽。你现在,罗云啊!应当修行护心(舍心)!已修行护心之后,则所有的憍慢都当除尽。」

那时,世尊对罗云而说此偈说:

莫数起着想   恒当自顺法   如此智之士   名称则流布
与人执炬明   坏于大闇冥   天龙戴奉敬   敬奉师长尊

这时,罗云比丘就用如下之偈回答世尊说:

我不起着想   恒复顺于法   如此智之士   则能奉师长

(我会努力于不起着想,又会遵顺于正法,像如是为有智之人的话,乃能奉敬师长您!)

那时,世尊作如是的教敕之后,便舍离其处,就还皈静室。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八卷  安般品第十七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69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八卷 安般品第十七

是时,尊者罗云复作是念:今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是时,罗云即从座起,便往世尊所;

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退坐,白世尊曰: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罗云,汝乃能于如来前而师子吼,问如此义: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汝今,罗云,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具分别说。

对曰:如是,世尊。尔时,尊者罗云从世尊受教。

世尊告曰:如是,罗云,若有比丘乐于闲静无人之处,便正身正意,结跏跌坐,无他异念,系意鼻头,出息长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

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

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有时无息亦复知无。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如是,罗云,能修行安般者,则无愁忧恼乱之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尔时,世尊具足与罗云说微妙法已,罗云即从座起,礼佛足,绕三匝而去。

往诣安陀园,在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跌坐,无他余念,系心鼻头,出息长亦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

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

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有时无息亦复知无。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

尔时,罗云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脱,无复众恶。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

有觉、有观,内自欢喜,专其一心,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于二禅。

无复喜念,自守觉知身乐,诸贤圣常所求护喜念,游于三禅。

彼苦乐已灭,无复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于四禅。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尘秽,身体柔软,知所从来,忆本所作,自识宿命无数劫事。

亦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万生、数十万生,成劫、败劫,无数成劫、无数败劫,亿载不可计,我曾生彼,名某姓某,食如此食,受如此苦乐,寿命长短,彼终生此,此终生彼。

彼以此三昧,心清静无瑕秽,亦无诸结。亦知众生所起之心,彼复以天眼清净无瑕秽,观众生类,生者、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实知之。

或有众生,身行恶,口行恶,意行恶,诽谤贤圣,行邪见,造邪见行,身坏命终,入地狱中。

或复众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诽谤贤圣,恒行正见、造正见行,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

是谓天眼清净无瑕秽,观众生类:生者、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实知之。

复更施意,成尽漏心,彼观此苦,如实知之;复观苦集,亦知苦尽,亦知苦出要,如实知之。

彼以作是观,欲漏心得解脱,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是时,尊者罗云便成阿罗汉。

是时,尊者罗云已成罗汉,便从座起,更整衣服,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所求已得,诸漏除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得阿罗汉者,无有与罗云等也。论有漏尽,亦是罗云比丘。论持禁戒者,亦是罗云比丘。

所以然者?诸过去如来、等正觉,亦有此罗云比丘。欲言佛子,亦是罗云比丘。亲从佛生,法之上者。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弟子能持禁戒,所谓罗云比丘是。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具足禁戒法,诸根亦成就,
 渐渐当逮得,一切结使尽。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三O
这时,罗云尊者又作如是之念:现在应该怎样的修行安般(数息观),怎样的除去愁忧,而没有诸想呢?当时,罗云就从座起,便到世尊之处。

到后,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在一面而坐。须臾则退坐,而白世尊说:「要怎样修行安般(数息观),怎样除去愁忧,而为没有诸想,而获大果报,得甘露之味呢?」

世尊告诉他说:「善哉!善哉!罗云!你乃能在于如来之前作狮子吼(请问正确),而问如此之义『怎样修行安般(观呼吸),而除去愁忧,而为没有诸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罗云!你现在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中之义,我当会为你其为分别解说。」

回答说:「如是!世尊!」那时,尊者罗云就从世尊受教。

世尊垂告而说:「是这样的,罗云!如有比丘喜乐在于闲静而没有人的地方,就在那个地方正身正意(端正身心),结跏趺而坐,并没有其它的异念,系其心在于鼻头,出息长时知道其息为长(呼气尽量使其为长),入息长时也知道其息为长(吸气尽量使其为长)

出息短时,也知道其息为短(呼气尽量使其为短),入息短时也知道其息为短(吸气尽量使其短)

出息为冷之时也知道其息为冷(呼气冷时觉知为冷,专心一意不思其它事),入息为冷时也知道其息为冷(吸气冷时觉知为冷,专心一意不思其它事,以下均同此理)

出息暖时也知道其息为暖,入息暖时,也知道其息为暖。尽观身体的入息与出息,都均能知觉。

有时有息,也会知道为有息,有时无息,也会知道为无息(禁气)

如息乃由心中出来的话,也会知道为从心中出来,如息乃从心而入去时,也会知道从心而入。

像如是的,罗云!能修行安般(数息,观息)的话,就不会有愁忧恼乱之想,而能获大果报,而能得甘露味。」

那时,世尊具足给与罗云讲说微妙之法后,罗云乃从座起,礼佛双足后,绕佛身边三匝,然后离去。

他到了安陀园,在一株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趺而坐,没有其它的余念,系心在于鼻头,其出息长时,也知道其息为长,入息长时,也知道其息为长,

出息短时,也知道其息为短,入息短时,也知道其息为短,出息冷时,也知道其息为冷,入息冷时,也知道其息为冷;

出息暖时,也知道其息为暖,入息暖时,也知道其息为暖。都尽观其身体之入息、出息,统统知道。有时为有息,也会知道为有息,有时无息,也会知道其息为无。

如果其息乃从心而出的话,也会知道其息乃由其心而出,如果其息乃从其心而入的话,也会知道其息乃从其心而入。

那个时候,罗云用功去作如是之思惟后,其欲心便得解脱,便再也不会有众恶。

首先是有觉(有寻,粗想)、有观(有伺,细念),而念持喜安,而游止于初禅(进入初禅的功行,离生喜乐)

其次为有觉、有观已息止,内自欢喜,专其一心(专心一意),而为无觉、无观(无寻、无伺),由三昧之念之喜(由定所生之喜乐),而游止于二禅(进入二禅的功行)

更进而为也没有喜念,而自专觉知身乐(离喜之妙乐),如诸贤圣常所求护的喜念,而游止于三禅(入于三禅的功行)

再进而为:他的苦乐都已灭,已没有愁忧,没有苦,没有乐,而谨念清净(舍念而清净),而游止于四禅之中。

他用这种三昧(禅定),其心清净而没有尘秽,身体柔软,而知道所从来,能忆知宿本所作的,自识其宿命之无数劫前之事。

也知道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万生、数十万生、成劫、败劫,无数的成劫、无数的败劫,亿载(亿年)不可计之劫,

在这些劫数之中,我曾经生在于某某地方,名叫某某,姓为某某,食的就是如此之食(某一生,曾吃某某食),所受的如此的苦乐(那一生吃过甚么苦乐事)

寿命之长短,彼终而生此,此终而生彼(生在彼处的生命终了后,再生在此,此处的生命完了后,再生于彼处)等事。他用此三昧,而得心清净,而无瑕秽,也没有诸结。

也知道众生所起之心,他又用天眼清净无瑕秽,去观众生之类之生者、逝者,或为善色、恶色,善趣,恶趣,或者为好,或者为丑,和所行所造等事,都能如实而知。

或者有众生,其身行恶,口也行恶,意也行恶,也诽谤贤圣,而行邪见,造邪见之行之后,其身坏命终之时,堕入于地狱之中之事。

或者又有众生,其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而不诽谤贤圣,都恒行正见,而造正见之行,其身坏命终之后,往生于善处的天上界。

这叫做天眼清净无瑕秽,而观众生之类,对于那些生者、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或为好,或为丑,或者其所行、所造的,这些一切的一切,都能如实而知。

又更施意,而成就灭尽漏心。他也观察此为苦(一切都是苦的,苦谛),而能如实而知。又观察苦之集(苦的来源为烦恼,集谛),也知道苦之尽(苦尽而寂灭,灭谛),也知道苦之出要(怎样脱离苦的法,道谛),都能如实而知。

他乃以作如是之观,而得欲漏心解脱(解脱欲漏之心),有漏心、无明漏心,也同样的得解脱。

已得解脱之后,便得解脱之智,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后有,如实而知道。这时,罗云尊者便成就阿罗汉果。

那个时候,罗云尊者已经成就阿罗汉果后,便从座起,更整其衣服,就往诣于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在于一边而住,而仰白世尊说:「我所求的已得证,诸漏都已除尽了。」

那时,世尊,乃告诉诸比丘们说:「诸得证阿罗汉果的人,并没有人能与罗云相匹等的。如论有漏之尽,也是罗云比丘是。论持禁戒的人,也是罗云比丘是。

所以的缘故就是:诸过去的如来、等正觉,也有如此的罗云比丘,而欲言佛子,也是罗云比丘是。是亲从佛生,是法之上的比丘!」

那时,世尊又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的声闻当中的第一弟子,能持禁戒的人,就是所谓罗云比丘是。」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具足禁戒法   诸根亦成就   渐渐当逮得   一切结使尽

(具足受持禁戒之法,诸根也已成就,渐渐的当会逮得一切的结使〔烦恼〕都已灭尽)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八卷  安般品第十七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610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八卷 安般品第十七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二人出现于世甚为难得。云何为二人?

所谓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甚为难得,转轮圣王出现于世甚为难得。此二人出现于世间甚为难得。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二人出现于世甚为难得。云何为二人?

所谓辟支佛出现世间甚为难得,如来弟子漏尽阿罗汉出现世间甚为难得。是谓,比丘,此二人者出现于世甚为难得。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三一】
大意:本经简述一位如来,一位转轮圣王之出现在于世间之事,乃为非常的难得之事。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二种人的出现在于世间,乃为非常的难得之事。那二种人呢?

第一就是所谓如来、至真、等正觉之出现于此世间,乃是非常难得之事;第二就是转轮圣王之出现在于世间,乃是非常难得之事。此二种人之出现于此世间,实在是非常难得之事。」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三二】
大意:本经简述一位辟支佛和一位漏尽的阿罗汉之出现在于此世间,乃为非常难能可贵的事。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二种人之出现在于世间,乃是非常难得之事。那二种人呢?

第一就是所谓辟支佛之出现在于世间之事,乃为非常难得的一件事。第二就是如来的弟子之漏尽阿罗汉之出现在于世间之事,乃为非常难得之事。

这就是所谓的,比丘们,此二种人之出现在于世间,乃为非常难得之事。」(辟支佛为独觉,不论有佛无佛出世时,能独自觉悟真理而得解脱的人,阿罗汉通常都是听佛教导而得解脱的人)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八卷  安般品第十七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611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八卷  安般品第十七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法,在于世间,甚为烦恼。云何为二法?

所谓作众恶本,起诸怨嫌;复不造善行诸德之本。是谓,比丘,有此二法甚为烦恼。

是故,诸比丘,当觉知此烦恼法,亦当觉知不烦恼法。诸烦恼之法,当念断除;不烦恼之法,当念修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增一阿含经》︰
无放逸比丘修四意断。云何为四?于是比丘,若未生弊恶法求方便令不生,若已生弊恶法求方便令灭,若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若已生善法求方便重令增多终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如是比丘修四意断。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三三】
大意:本经简述有二种为烦恼之法,那就是1.常作众恶事;2.不造善行。此二法为世间二种烦恼法,比丘应当觉知此为烦恼法,也应觉知不烦恼之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此二种法,在于世间里,为非常烦恼的一件事。那二种法呢?

第一就是所谓作众恶之本,而起诸怨嫌,第二就是又不造善行诸德之本,这就是所谓,比丘们!有此二种法,为非常的烦恼之事。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觉知这些烦恼法,也应觉知不是烦恼之法(和烦恼法相反的就是不烦恼法)。对于诸烦恼之法,当应思念其断除,对于不烦恼之法,就应常念修行。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八卷 安般品第十七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612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八卷  安般品第十七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邪见众生所念、所趣及余诸行,一切无可贵者,世间人民所不贪乐。所以然者?以其邪见不善故也。

犹如有诸苦果之子,所谓苦果、苦参子、葶苈子、毕地槃持子,及诸余苦子,便于良地种此诸子,然后生苗犹复故苦。所以然者?以其子本苦故。

此邪见众生亦复如是,所作身行、口行、意行,所趣、所念及诸恶行,一切无可贵者,世间人民所不贪乐。所以然者?以其邪见恶不善故。

是故,诸比丘,当除邪见,习行正见。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正见众生所念、所趣及诸余行,一切尽可贵敬,世间人民所可贪乐。所以者何?以其正见妙故。

犹如有诸甜果,若甘蔗、若蒲桃果及诸一切甘美之果,有人修治良地,而取种之;然后生子皆悉甘美,人所贪乐。所以然者?以其果子本甘美故。

此正见众生亦复如是,所念、所趣及诸余行,一切皆可贪乐,世间人民无不喜者。所以者何?以其正见妙故。

是故,诸比丘,当习行正见。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佛藏经》:十不善中邪见罪重。何以故。世尊。邪见者垢常着心。心不清净。

杂阿含经:
世人顚倒依於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着。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於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三四】
大意:本经叙述具有邪见的众生,其身、口、意三业都行诸恶,并不值得可贵的。有如苦果子,虽然植在于良田里,也是苦的,乃为人所不喜爱的。因此,当除邪见,而修习正见。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具有邪见的众生,其所念、所趣的,以及其余的诸行,其一切的一切,都不值得可贵,为世间的人民所不贪乐的。所以的缘故就是由于其邪见而不善之故。」

犹如有诸苦菓的种子,所谓苦菓、苦参子、葶苈子、毕地盘持子,(均为苦味的食物),以及其余的诸苦的种子,将这些诸种子种植在于良地里,然后生出来的苗,仍然是一样的,都是属于苦的。所以的缘故就是由于其种子之本乃为苦的之故。

这些邪见的众生也是如是,其所作的身行、口行、意行,和其所趣,所念的,以及其诸恶行,一切的一切,都不值得可贵的,为世间的人民所不贪乐的。所以的缘故就是由于其邪见恶不善之故。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除去邪见,而习行于正见。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三五】
大意:本经叙述有正见的众生,其所念、所趣的一切,均为值得可贵的,有如甘美的果子,把它种植在于良田,其所生的果实,均为是甘美,均为被人所喜爱,因此,当习于正见。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具有正见的众生所念、所趣的,以及其余的诸行,其一切的一切,都是值得可贵可敬的,为世间的人民所可贪乐之事。为甚么呢?因为其正见为妙之故。

犹如有诸甜的菓那样。如甘蔗、如蒲桃的菓子,以及一切诸甘美的菓子,有人修治良地,而取这些菓子去种植在其良地里,然后所生的子,均为是甘美,均为是人所贪乐的那样。所以的缘故就是由于其菓子之本乃为甘美之故。

此正见的众生,也是如是,其所念、所趣,以及其余的诸行,其一切的一切,均为是可贪乐,世间的人民没有不喜乐的。所以的缘故为何呢?因为其正见乃为妙之故。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习行正见。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八卷 安般品第十七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 (三称)


2018613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八卷  安般品第十七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难在闲静之处,独自思惟,便生是念:诸有生民,兴爱欲想,便生欲爱,昼夜习之,无有厌足。

尔时,尊者阿难向暮即从座起,著衣正服,便往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尊者阿难白世尊曰:向在闲静之处,便生此念:诸有众生,兴欲爱想,便生欲爱,长夜习之,无有厌足。’”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汝所言:诸有人民,兴欲爱想,便增欲想,长夜习之,无有厌足。所以者何?

昔者,阿难,过去世时有转轮圣王,名曰顶生,以法治化,无有奸罔,七宝成就。所谓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居士宝、典兵宝,是谓七宝。复有千子,勇猛强壮,能降伏诸恶,统领四天下,不加刀杖。

阿难当知,尔时顶生圣王便生此念:我今有此阎浮提地,人民炽盛,多诸珍宝。我亦曾从耆年长老边闻:西有瞿耶尼土,人民炽盛,多诸珍宝。我今当往统彼国土。

尔时,阿难,顶生适生斯念,将四部兵,从此阎浮地没,便往至瞿耶尼土。

尔时,彼土人民见圣王来,皆悉前迎,礼跪问讯:善来!大王,今此瞿耶尼国,人民炽盛,惟愿圣王当于此治化诸人民,使从法教!

尔时,阿难,圣王顶生即于瞿耶尼统领人民,乃经数百千年。

是时,圣王顶生复于余时便生此念:我有阎浮提,人民炽盛,多诸珍宝,亦雨七宝,乃至于膝;今亦复有此瞿耶尼,人民炽盛,多诸珍宝。

我亦曾从长年许闻:复有弗于逮,人民炽盛,多诸珍宝。我今当往统彼国土,以法治化。

尔时,阿难,顶生圣王适生斯念,将四部兵,从瞿耶尼没,便往至弗于逮。

尔时,彼土人民见圣王来,皆悉前迎,礼跪问讯,异口同响而作是语:善来!大王,今此弗于逮,人民炽盛,多诸珍宝。惟愿大王当于此治化诸人民,使从法教!

尔时,阿难,顶生圣王即于弗于逮统领人民,乃经百千万岁。

是时,圣王顶生复于余时便生此念:我于阎浮提,人民炽盛,多诸珍宝,亦雨七宝,乃至于膝;今亦复有此瞿耶尼,人民炽盛,多诸珍宝;今亦复有此弗于逮国,人民炽盛,多诸珍宝。

我亦曾从耆年长老边闻:复有郁单越,人民炽盛,多诸珍宝,所为自由,无固守者;寿不中夭,正寿千岁同,在彼寿终必生天上,不堕余趣;著劫波育衣,食自然粳米。我今当往统领彼国土,以法治化。

尔时,阿难,顶生圣王适生斯念,将四部兵,从弗于逮没,便往至郁单越。遥见彼土郁然青色,见已,便问左右臣曰:汝等普见此土郁然青色不乎?

对曰:唯然,见之。王告群臣曰:此是柔软之草,软若天衣而无有异。此等诸贤常于斯坐。

小复前行,遥见彼土晃然黄色,便告诸臣曰:汝等普见此土晃然黄色不乎?对曰:皆悉见之。大王曰:此名自然粳米,此等诸贤恒食此食。如今卿等,亦当食此粳米。

尔时,圣王小复前行,复见彼土普悉平正,遥见高台显望殊特,复告诸臣:汝等颇见此土普地平正乎?

对曰:如是,皆悉见之。大王报曰:此名劫波育树衣,汝等亦复当著此树衣。

尔时,阿难,彼土人民见大王来,皆起前迎,礼跪问讯,异音同响而作是说:善来!圣王,此郁单越,人民炽盛,多诸珍宝。惟愿大王当于此治化诸人民,使从法教!

尔时,阿难,顶生圣王即于郁单越统领人民,乃经百千万岁。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三六】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兴起爱欲之想的话,就会生爱欲,会长夜习行而不厌足。佛陀举出其往昔为顶生转轮王时,因贪得无厌,而致于败德、堕落的本生谭为例,叫人不可兴起贪欲之心。如果欲求厌足的话,就应从贤圣的智慧中去求。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阿难尊者在于闲静之处,独自一人在思惟,便生起如是之念:诸有众生民众,都由于兴起爱欲之想,而便生欲爱,昼夜都在习行此爱欲,并没有厌足。

那时,阿难尊者到了向暮之时,即从座起,着衣正服(整一整其所穿的法衣),便到了世尊之处。到达后,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坐在于一边。

那时,阿难尊者白世尊说:「弟子刚才在闲静之处,便生如此之念:诸有众生,都由于兴起欲爱之想,便生欲爱,而长夜都习于爱欲,并没有厌足。」

世尊告诉他道:「如是!阿难!如你所说的,诸有人民,都由于兴起欲爱之想,便增其欲爱之想,长夜习行,而不知其厌足。所以的缘故为何呢?

阿难!在往昔的过去世之时,有一位转轮圣王,名叫顶生,乃以王法去治化,并没有奸罔(奸诈),七宝都成就。所谓七宝,乃谓: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居士宝、典兵宝,就是所谓的七宝。又具有千子,都为勇猛强壮,能降伏诸恶,而统领四天下,均不加用刀杖。

阿难!你应当要知道!那时,顶生圣王,曾生此念:我现在拥有此阎浮提(南赡部洲)之地,人民都很炽盛,有好多的珍宝。

我也曾经从耆年长老之处听到如下之事:『西方有瞿耶尼(西牛货洲)的国土,人民都很炽盛,也有很多的诸珍宝。』我现在应该去统领其国土为是。

阿难!那个时候,顶生王生起此念后,就率领四部之兵(象、马、车、步等军队),从此阎浮地消没,便往至于瞿耶尼之土。

那时,那个国土的人民看见圣王之来临,都均趋前去奉迎,都礼跪问讯而说:『善来!大王!现在的此瞿耶尼国,人民都炽盛,唯愿圣王您!当在于这个地方治化诸人民,使其能顺从王法之教!』

阿难!那时,顶生圣王就在于瞿耶尼统领其人民,乃经过数百千年。

这时,顶生圣王又在于其余之时(有一个时候),便生如下之念:我现在拥有阎浮提,人民很炽盛,有好多的诸珍宝,亦雨七宝(天降七宝),乃至于膝处。现在又有此瞿耶尼,人民也很炽盛,也有很多的珍宝。

我也曾经从长年处闻(从长老年耆之人处听过):『又有弗于逮(东胜身洲),人民也很炽盛,也有很多的珍宝。』我现在应当前往去统治那个国土,以王法去治化。

阿难!那时,顶生圣王刚生此念,就率领四部的兵队,从瞿耶尼消没,便往至于弗于逮。

那个时候,那个国土的人民,看见圣王之来临,都均趋前去迎接,都礼跪后问讯,都异口同音而作如是之语而说:『善来!大王!现在我们的此弗于逮,乃为人民炽盛,多有诸珍宝(有好多的珍宝),唯愿大王当在于此地治化诸人民,使人民都能从法教化!』

阿难!那时,顶生圣王就在于弗于逮统领人民,曾经过百千万岁。

当时,顶生圣王又在于其余之时,便生如是之念:我在于阎浮提(南赡部洲),人民都很炽盛,有好多的珍宝,天空也降七宝,乃至于我的膝处。

现在又有此瞿耶尼(西牛货洲),人民也很炽盛,也多有诸珍宝。现在又再有此弗于逮国(东胜身洲),人民也非常的炽盛,也同样的有了很多的珍宝。

我也曾经从耆年长老之处听过如下之语:『又有一个地方,名叫郁单越(北俱卢洲),人民也很炽盛,也有很多的珍宝,所为都很自由,并没有固守者。那边的人的寿命,不会中途夭折,都为正寿千岁(活到千年)

在那个地方寿终之后,必定会往生于天上,不会堕于其余之处。都穿劫波育衣(劫贝,棉花树的花絮所织的衣),食的是自然天生的粳米。』我现在应当前往去统领那边的国土,以王法去治化。

阿难!那时,顶生圣王刚生此念后,就带领四部兵队,从弗于逮(东胜身洲)消没,便往至于郁单越(北俱卢洲)

大王遥见那个国土乃为郁然青色,看见之后,便问左右的大臣说:『你们普遍的看见此国土之郁然青色吗?』回答说:『唯然!(是的)曾看见。』

大王告诉群臣说:『这乃是柔软的草,其软如天衣,并没有不同。这些诸位贤者都常在此而坐。』

又再作小小的前行之时,曾遥见那些土地都是晃然黄色,便告诉诸臣说:『你们普见此土都是晃然黄色与否呢?』回答说:『统统都看见过。』

大王说:『这名叫自然的粳米,这里的诸贤者们,都恒食此食物,你们现在也当食此粳米了。』

那时,圣王又作小小的前进,又看见那个地方的土地均为是平正,并遥见高台,显望殊特,乃又告诉诸大臣们说:『你们是否看见此土地普遍都是平正吗?』回答说:『如是!都统统看见。』

大王又说:『此名劫波育树(棉花树)之衣,你们也可以穿着此种树衣了。』

阿难!那时,那个国土的人民看见大王之来临时,都起而趋前去迎接,都礼跪问讯,异口同音的作如是之语而说:『善来!圣王!此郁单越的人民乃很炽盛,也有好多的珍宝。唯愿大王当在这里治化诸人民,使大家都能从王法之教!』

那时,阿难!顶生圣王就在于郁单越统领其人民,乃经过百千万岁。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八卷 安般品第十七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614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八卷  安般品第十七

是时,顶生圣王复于余时便生此念:我今有阎浮地,人民炽盛,多诸珍宝,亦雨七宝,乃至于膝;今亦复有此瞿耶尼、弗于逮及此郁单越,人民炽盛,多诸珍宝。

我亦曾从耆年长老边闻:有三十三天快乐无比,寿命极长,衣食自然,玉女营从,不可称计。我今当往领彼天宫,以法治化。

尔时,阿难,顶生圣王适生斯念,将四部兵,从郁单越没,便往至三十三天上。

尔时,天帝释遥见顶生圣王来,便作是说:善来!大王,可就此坐。

尔时,阿难,顶生圣王即共释提桓因一处坐。二人共坐,不可分别;颜貌举动,言语声响,一而不异。

尔时,阿难,顶生圣王在彼,乃经数千百岁已,便生此念:我今有此阎浮地,人民炽盛,多诸珍宝,亦雨七宝,乃至于膝;亦有瞿耶尼,亦复有弗于逮,亦复有郁单越,人民炽盛,多诸珍宝。

我今至此三十三天,我今宜可害此天帝释,便于此间独王诸天。

尔时,阿难,顶生圣王适生此念,即于座上自退堕,至阎浮里地,及四部兵皆悉堕落。

尔时,亦失轮宝,莫知所在,象宝、马宝同时命终,珠宝自灭,玉女宝、居士宝、典兵宝斯皆命终。

尔时,顶生圣王身得重病,诸宗族亲属普悉云集,问讯王病:云何,大王,若使大王命终之后,有人来问此义:顶生大王临命终时,有何言教?设有此问,当何以报之?

顶生圣王报曰:若使我命终,命终之后有人问者,以此报之:顶生王者,领此四天下而无厌足,复至三十三天,在彼经数百千岁,意犹生贪,欲害天帝,便自堕落,即取命终。”’

汝今,阿难,勿怀狐疑。尔时,顶生王者岂异人乎?莫作是观!所以然者?时顶生王者即我身是。

尔时,我领此四天下,及至三十三天,于五欲中,无有厌足。阿难,当以此方便,证知所趣:兴贪欲心,倍增其想,于爱欲中而无厌足;欲求厌足,当从圣贤智慧中求!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便说此偈:

  “贪淫如时雨,于欲无厌足,
 乐少而苦多,智者所屏弃。
 正使受天欲,五乐而自娱,
 不如断爱心,正觉之弟子。
 食福经亿劫,福尽还入狱,
 受乐讵几时,辄受地狱痛!

是故,阿难,当以此方便,知于欲而去欲,永不兴其想。当作是学!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三六】
这时,顶生圣王又在于其余之时,便生此念:我现在有阎浮地(南赡部洲),人民很炽盛,有很多的珍宝,天空也降下七宝,乃至于我的膝处。现在又有此瞿耶尼(西牛货洲),也有弗于逮(东胜身洲),以及此郁单越(北俱卢洲),人民都很炽盛,都有很多的珍宝。

我也曾经从耆年长老之处听到:『有三十三天(忉利天),为快乐无比的好地方,其寿命极为长久,衣食都自然而有,有玉女营从(随侍左右),不可以算得出之多。』我现在当往去统领那个天宫,以王法去治化为是。

阿难!那个时候,顶生圣王刚生此念之后,就率领四部兵队,从郁单越消没,便往至于三十三天上。

那时,天帝释曾经遥见顶生圣王之来到,便作如是之语而说:『善来!大王!可就此坐下。』

当时,阿难!顶生圣王就和释提桓因(帝释天)同一处所而坐下来。二人乃共坐一处,不能分别。他们的颜貌与举动,以及言语声响,都同一而不异。

阿难!那时,顶生圣王在那个地方,乃经过数千百岁,然后,就生起如是之念:我现在有此阎浮提,人民很炽盛,也有很多的珍宝,天空也降下七宝,乃至于我的膝处。

也拥有瞿耶尼,又有弗于逮,又有郁单越,人民都很炽盛,也都有很多的珍宝。

我现在又到此三十三天,我现在应该可以杀害这位天帝释,那时便能在于这里独自去王领诸天。

阿难!那时,顶生圣王刚生此念,实时在于其座上,自然的退堕,而至于阎浮的里地,以及四部兵队,也同样的统统堕落。

那时,也失去了轮宝,不知到那里去。至于象宝、马宝,也同时命终,珠宝则自然的灭尽,那些玉女宝、居士宝、典兵宝们,都统统命终正寝。

那时,顶生圣王,其身染得重病,诸王的宗族亲属们,都统统如云之普集,都来问讯大王之病而说:『大王!要怎样呢?倘若万一大王命终之后,有人来问如下之义时:顶生大王临命终之时,有何言教?(大王将逝世之时,有甚么遗言?)假若有人问起此事之时,应当要怎样的回答他呢?』

顶生圣王回答说:「倘若我命终,在我命终之后,若有人来问的话,就这样的回答他好了:顶生王此人,统领而有此四天下,还为不满足,又至于三十三天,在那个天上经过数百千岁,其心犹生贪欲,而欲害天帝,因此,便自堕落,而取命终。」

阿难!你现在不可以怀有狐疑之心。那个时候的顶生王,岂为是别人吗?不可以作此观念,所以的缘故就是:那时的顶生王,正正就是我身之故。

那个时候,我曾经领统此四天下,以及至于三十三天,在于五欲当中,并没有厌足。

阿难!应当要以此方便,而证知所趣才是:兴起贪欲心的话,定会愈增其倍的欲想,会在于爱欲当中,不会有厌足的一天。如果欲求厌足的话,就应当从圣贤的智慧当中去求才是!」

那时,世尊在于大众当中,便说此偈而说:

贪淫如时雨   于欲无厌足   乐少而苦多   智者所屏弃
正使受天欲   五乐而自娱   不如断爱心   正觉之弟子
食福经亿劫   福尽还入狱    受乐讵几时   辄受地狱痛

(贪淫,则有如时雨那样,对于欲乐并不会有厌足的一天;实在是乐少而苦多之事,是有智慧的人所屏弃的。)

(假如享受天欲,以五乐而自娱乐,也不如断除爱欲之心的正觉的弟子。

食福(享受福分)经过亿劫之久,而福尽气消之时,还是堕入于地狱里,享受快乐讵料〔难道〕有几时,还是辄受地狱的苦痛!)

因此之故,阿难!应当要以此方便,而觉知欲的利害,而去掉其欲,永远不兴起其想为是。当应作如是而学!」

那时,阿难听佛所说,欢喜而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八卷 安般品第十七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615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八卷  安般品第十七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生漏婆罗门便往至世尊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

是时,生漏婆罗门白世尊曰:当云何观恶知识人?世尊告曰:当观如观月。婆罗门曰:当云何观善知识?世尊告曰:当观如观月。

婆罗门曰:沙门瞿昙今所说者,略说其要,未解广义。惟愿瞿昙广普说义,使未解者解!

世尊告曰:婆罗门,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与汝广演其义。

婆罗门对曰:如是,瞿昙。生漏婆罗门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犹如,婆罗门,月末之月,昼夜周旋,但有其损,未有其盈,彼以减损;或复有时而月不现,无有见者。此亦如是,婆罗门,若恶知识,经历昼夜,渐无有信,无有戒,无有闻,无有施,无有智慧。

彼以无有信、戒、闻、施、智慧,是时彼恶知识身坏命终,入地狱中。

是故,婆罗门,我今说是恶知识者,犹如月末之月。

犹如,婆罗门,月初生时,随所经过日夜,光明渐增,稍稍盛满,便于十五日具足盛满,一切众生靡不见者。如是,婆罗门,若善知识,经历日夜,增益信、戒、闻、施、智慧。

彼以增益信、戒、施、闻、智慧,尔时善知识身坏命终,生天上善处。

是故,婆罗门,我今说此善知识所趣,犹月盛满。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若人有贪欲,瞋恚、痴不尽,
 于善渐有减,犹如月向尽。
 若人无贪欲,瞋恚、痴亦尽,
 于善渐有增,犹如月盛满。

是故,婆罗门,当学如月初!

尔时,生漏婆罗门白世尊曰:善哉!瞿昙,犹如屈者得伸,冥者见明,迷者见路,于暗冥然明

此亦如是,沙门瞿昙无数方便为我说法,我今自归世尊及法、众僧,自今以往,听我为优婆塞!尽形寿不杀生。

尔时,生漏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三七】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对生漏婆罗门开示而说:观恶知识,有如月之向于尽,观善知识,有如月之盛满。应当学习如新月之渐趣于盈满。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有一位名叫生漏的婆罗门,曾到了世尊之处,到后,共相问讯,然后退在一边而坐。

这时,生漏婆罗门白世尊说:「应该要怎样去观察恶知识之人呢?」世尊告诉他说:「应当如观看月亮那样。」婆罗门说:「应当要怎样去观察善知识呢?」世尊告诉他说:「应当如观看月亮那样。」

婆罗门说:「沙门瞿昙现在所说的,乃略说其要而已,并未解释广义,唯愿瞿昙您,能广普的说其义,使未了解的人能得了解!」

世尊告诉他说:「婆罗门!你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思念其义,我当会为你广演其义。」

婆罗门回答说:「如是!瞿昙!」生漏婆罗门就从佛而受教。

世尊告诉他说:婆罗门!犹如月未(月底)之月亮那样。其昼夜之周旋,则唯有看到其损,未见其为盈,因为它,乃减损之故。或者又有时,月亮不现,而不得看见的,这也是如此的道理的。

婆罗门!如果为恶知识的话,则经历昼夜,渐渐没有信,没有戒,没有闻,没有施,没有智慧。

他乃由于没有信,没有戒,没有闻,没有施,没有智慧之故,那个时候的恶知识,在其身坏命终之后,会堕入于地狱之中。

因此之故,婆罗门!我现在乃说这些恶知识,犹如月末之月亮那样。

婆罗门!犹如月亮初生之时,随所经过的日夜,其光明会渐增,会稍稍的盛满,便在于十五日之夜,会具足盛满,一切众生,没有不看到的。像如是的,婆罗门!如为善知识的话,经历日夜,会愈增益其信,增益其戒、闻、施,以及增益其智慧。

他由于增益信与戒、施、闻,及智慧之故,那时的善知识,在其身坏命终之后,会往生于天上的善处。

因此之故,婆罗门!我现在乃说此善知识所趣的,犹如月亮的盛满那样。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如果有人贪欲、瞋恚、愚痴都不灭尽的话,则对于善来说,乃会渐渐有减的,有如月亮之向于消尽那样的。

假如有人。并没有贪欲,其瞋恚、愚痴也灭尽的话,则对于善来说,乃为渐渐的有增,犹如月亮之盛满那样。

因此之故,婆罗门!应当学习如月初那样!

那时,生漏婆罗门白世尊说:「善哉!瞿昙!犹如屈曲的人得以伸直,暗冥的人得以看见光明,迷路的人得以看见其应走之路,在于暗冥当中燃起光明。

这也是如是,沙门瞿昙乃用无数的方便法为我讲说。我现在要自归依世尊,以及皈依法,皈依众僧,自今以后,听允我为一位优婆塞,我会尽形寿,受持不杀生等禁戒!

那时,生漏婆罗门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八卷 安般品第十七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616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八卷  安般品第十七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善知识法,亦当说恶知识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恶知识法?于是,比丘,恶知识人便生此念:我于豪族出家学道,余比丘者卑贱家出家。依己姓望,毁訾余人,是谓名为恶知识法。

复次,恶知识人便生此念:我极精进奉诸正法,余比丘者不精进持戒。复以此义,毁呰他人,而自贡高,是谓为恶知识法。

复次,恶如识者复作是念:我三昧成就;余比丘者无有三昧,心意错乱,而不一定。彼依此三昧,常自贡高,毁呰他人,是谓名为恶知识法。

复次,恶知识复作是念:我智慧第一,此余比丘无有智慧。彼依此智慧,而自贡高,毁呰他人,是谓名为恶知识法。

复次,恶知识人复作是念:我今常得饭食、床褥、卧具、病瘦医药,此余比丘不能得此供养之具。彼依此利养之物,而自贡高,毁呰他人,是谓名为恶知识法。是谓,比丘,恶知识人行此邪业。

经文词解:
恶知识:
摘自:佛学大词典
善知识之对称。又作恶友、恶师、恶师友。即说恶法与邪法,使人陷于魔道之恶德者。

法华经载,对舍离恶知识而亲近善友之人,方可为其说法。又北本大般涅槃经:菩萨摩诃萨于恶象等,其心并无怖惧,于恶知识则生畏惧之心。

长阿含举出六恶友,即方便生欺(说种种欺诈)、好喜屏处(喜好隐秘之处所)、诱他家人(诱拐他家之人)、图谋他物(谋取他人之财产)、财利自向(图利自己)、好发他过(好指摘他人缺点)等;

又举出亲恶友之四事,即饮酒时友、博戏时友、淫逸时友、歌舞时友。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三八】
大意:本经叙述分别善与恶之知识之法。会常自贡高,毁呰他人的话,就名叫恶知识法。不自贡高,不毁呰他人的话,就名叫做善知识之法。对于恶知识之法应当共同远离,对于善知识法,就应当念念不忘而共修行。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当说善知识之法,也.当说恶知识之法。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真义。」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那时,诸比丘们,则从佛受教。

世尊垂告而说:「它为甚么名叫恶知识之法呢?比丘们!于是(是这样的):恶知识的人便会生起此念:我乃出身在于豪族当中,然后出家学道的,其余的比丘都为卑贱之家所出身,然后出家的。就这样的依他自己的姓望(豪族),而毁訾其余的人,这就是名叫恶知识之法。

又次,恶知识的人,便生此念:我乃极为精进,而奉诸正法,其余的比丘都是不精进于持戒的。他就又用此义,去毁呰别人,而自贡高,这就叫做恶知识之法。

又次,恶知识的人,又会作如是之念:我对三昧已成就,其余的比丘并没有三昧(禅定),心意都错乱,而不能一定(不定止于禅定)。他乃依于此三昧,常自贡高,而毁呰其它的人,这就名叫恶知识之法。

又次,恶知识的人,又会作如是之念:我乃为智慧第一,这些其余的比丘,都没有智慧。他乃依于此智慧,而自贡高,而毁呰别人,这就叫做恶知识之法。

又次,恶知识的人,又会作如是之念:我现在常得饭食、床褥、卧具,以及病瘦时的医药,而这些其余的比丘都不能得此供养之具。他就是依靠这些利养之物,而自贡高,而毁呰别人。这就名叫恶知识之法。这些事就是所谓的,比丘们!就是恶知识的人所行的这些邪业。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八卷 安般品第十七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617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八卷  安般品第十七

彼云何为善知识之法?于是,比丘,善知识人不作是念:我豪族家生,此余比丘不是豪族家。己身与彼而无有异,是谓名为善知识法。

复次,善知识人不作是念:我今持戒,此余比丘不持戒行。己身与彼无有增减。彼依此戒,不自贡高,不毁他人。是谓,比丘,名为善知识法。

复次,比丘,善知识人复不作是念:我三昧成就,此余比丘意乱不定。己身与彼亦无增减。彼依此三昧,不自贡高,亦不毁呰他人。是谓,比丘,名为善知识法。

复次,比丘,善知识人不作是念:我智慧成就,此余比丘无有智慧。己身与彼亦无增减。彼依此智慧,不自贡高,亦不毁呰他人。是谓,比丘,名为善知识法。

复次,比丘,善知识人不作是念:我能得衣被、饭食、床褥、卧具、疾病医药,此余比丘不能得衣被、饭食、床褥、卧具、疾病医药。己身与彼无增减。彼依此利养,不自贡高,亦不毁他人。是谓,比丘,名为善知识法。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与汝分别恶知识法,亦复与汝说善知识法。是故,诸比丘,恶知识法当共远离,善知识法念共修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杂阿含经:
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我(佛陀)为善知识故,有众生于我所取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如是择法觉分,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以是故当知,阿难,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

经文词解:
善知识:
摘自:佛学大词典
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据大品般若经载,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之法及一切种智,而使人欢喜信乐者,称为善知识。

瑜伽师地论,举出善知识具有调伏、寂静、惑除、德增、有勇、经富、觉真、善说、悲深、离退等十种功德。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三八】
甚么为之善知识之法呢?于是(是这样的),比丘!善知识的人并不会作如是之念:我乃在于豪族之家庭出生的,这些其余的比丘并不是豪族之家出身的。善知识会以自己之身与他人并没有不同,这就叫做善知识之法。

又次,善知识的人不会作如是之念:我现在严谨的持守禁戒,这些其余的比丘并不持守戒行。会以自己之身和他人并没有增减(都一样)。善知识乃依此守戒而不自贡高,不毁呰他人。这就是,比丘!叫做善知识之法。

又次,比丘!善知识的人并不会作如是之念:我对于三昧(禅定)已成就,这些其余的比丘,其意都乱而不定。会以自己之身和他人并没有增减。善知识就是依此三昧而不自贡高,也不毁呰他人。这就是,比丘!名叫善知识之法。

又次,比丘!善知识之人并不会作如是之念:我对于智慧已经成就,这些其余的比丘并没有智慧。会以自己之身和他人并没有增减。善知识乃依此智能而不自贡高,也不毁呰他人。这就是,比丘!名叫善知识之法。

又次,比丘!善知识的人并不会作如是之念:我能得衣服、饭食、床褥、卧具,以及疾病时的医药,这些其余的比丘并不能得衣服、饭食、床褥、卧具,以及疾病时的医药。会以自己之身和他人并没有增减。善知识乃依此利养而不自贡高,也不毁呰他人,这就是,比丘!就是名叫善知识之法。」

那时,世尊讲后,又对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已经给你们分别恶知识之法,也再与你们演说善知识之法了。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对于恶知识之法,就应当共同远离,对于善知识之法,应该常念而共同修行。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八卷 安般品第十七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618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八卷  安般品第十七

闻如是:一时,佛在释翅尼拘留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国中豪贵诸大释种五百余人,欲有所论,集普义讲堂。尔时,世典婆罗门便往诣彼释种所,语彼释种言:云何,诸君,此中颇有沙门、婆罗门及世俗人,能与吾共论议乎?

尔时,众多释报世典婆罗门曰:此中今有二人,高才博学,居在迦毗罗越国。云何为二人?一名、周利槃特比丘;二名、瞿昙,释种如来、至真、等正觉。

众中少知无闻,亦无智慧,言语丑陋,不别去就,如此槃特之比。又此迦维罗越一国之中,无知无闻,亦无黠慧,为人丑陋,多诸秽恶,如此瞿昙之比。

汝今可与彼论议,设婆罗门能与彼二人论议得胜者,我等五百余人,便当供养随时所须,亦当相惠千镒纯金。

尔时,彼婆罗门便生此心:此迦毗罗越释种,悉皆聪明,多诸技术,奸宄虚伪,无有正行。设吾与彼二人论议而得胜者,何足为奇?或复彼人得吾便者,便为愚者所伏。思此二理,吾不堪与彼论议也。作是语已,便退而去。

是时,周利槃特到时著衣持钵,入迦毗罗越乞食。时,世典婆罗门遥见周利槃特来,便作是念:我今当往问彼人义。时,世典婆罗门便往至比丘所,语周利槃特曰:沙门,为字何等?

周利槃特曰:止!婆罗门,何须问字?所以来此欲问义者,时可问之。

婆罗门言:沙门,能与吾共论议乎?

周利槃特言:我今尚能与梵天论议,何况与汝盲无目人乎?

婆罗门言:盲者即非无目人乎?无目则非盲耶?此是一义,岂非烦重!

是时,周利槃特便腾逝空中作十八变。尔时,婆罗门便作是念:此沙门止有神足,不解论议。设当与吾解此义者,身便当与作弟子。

是时,尊者舍利弗以天耳听闻有是语:周利槃特与世典婆罗门作此论议。是时,尊者舍利弗即变身作槃特形,隐槃特形,使不复现,语婆罗门曰:汝婆罗门,若作是念此沙门止有神足,不堪论议者,汝今谛听!吾当说之,报汝向议,依此论本,当更引喻。

汝今,婆罗门,名字何等?婆罗门曰:吾名梵天。

周利槃特问曰:汝是丈夫乎?婆罗门曰:吾是丈夫。

复问:是人乎?婆罗门报曰:是人。

周利槃特问曰:云何,婆罗门,丈夫亦是人,人亦是丈夫,此亦是一义,岂非烦重乎?然婆罗门,盲与无目,此义不同。

婆罗门曰:云何,沙门,名之为盲?

周利槃特曰:犹如不见今世、后世,生者、灭者,善色、恶色,若好、若丑,众生所造善恶之行,如实而不知,永无所睹,故称之为盲。

婆罗门曰:云何为无眼者乎?

周利槃特曰:眼者,无上智慧之眼。彼人无此智慧之眼,故称之为无目也。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三九】
大意:本经叙述周利盘特迦,以及舍利弗二人降伏世典婆罗门之事。里面不但以教理去降伏,也用神变不可思议之力去降伏世典婆罗门。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锡在于释翅尼拘留园(释迦族的无节树园),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国内的豪贵的诸大释迦种族的人,计为五百余人,欲有所议论,都集在于普义讲堂内。那时,有一位名叫世典的婆罗门,曾往诣释种所集合的场所,而对于那些释种们说:「你们以为如何呢?诸位释种们!这里面是否有沙门、婆罗门,以及世俗的人,能和我共论议的人吗?」

那时,众多的释种回答世典婆罗门说:「在此里面,现在有二人,为高才博学,都居住在于迦毗罗越国(妙德城,现在的尼泊尔国)。那二人呢?一名叫做周利盘特比丘(译为小路,小传在弟子品),二名就是瞿昙,为释迦种族出身的如来、至真、等正觉(指释迦世尊)

在此大众当中之人乃为少知而无闻,也没有智慧,言语都丑陋,不能分别去就(应取或应舍之事,都认不清楚),实在不能和盘特比丘相提并论的。又此迦毗罗越一国之中的人,都无知无间,也没有黠慧,为人都丑陋,多作诸秽恶之业,都不能和这位瞿昙相提并论的。

你现在可以去和他们共论议,假若婆罗门您,能和他们二人论议而得胜的话,我们这五百余人,便会当应供养您随时所须要之物,也当会有相惠给您千镒的纯金(一镒为二十四两)。」

那时,那位婆罗门便生如此之心:此迦毗罗越的释种,个个都很聪明,也多有诸技术,然而为奸宄(内贼)而虚伪,并没有正行。假如我和他们二人论议而得胜的话,那有甚么希奇呢?或者他们又得我的便利的话,便为那些愚痴的人所降伏也不一定。

他思量这些理之后,觉得:我不堪和他们论议啊!作如此之语后,便退下而到他处去。

这时,周利盘特到了食时,就着衣持钵,进入迦毗罗越城去乞食。当时,世典婆罗门曾经遥见周利盘特之来到,便作如是之念:我现在应当去问那个人的教义。这时,世典婆罗门便往至于该比丘之处,对周利盘特说:「沙门!你的名字(法号)叫做甚么呢?(怎样称呼呢)?」

周利盘特说:「止!婆罗门!何须问我的名字干甚么呢?你所以来这里的目的就是欲问教义,欲问的话,就请你在此时启问好了!

婆罗门说:「沙门!能和我共论议吗?」

周利盘特说:「我现在尚且能与梵天论议,何况和你这位盲而无目的人论议,那有甚么不能呢?」(指婆罗门为不识而自大,故开头就以抑制的方法去应付)

婆罗门说:「盲者即不是如无目之人吗?无目之人,则不是盲人吗?这是同一意义,岂不是烦重之说了吗?」

这时,周利盘特便腾逝在于空中,作十八神变。那时,婆罗门便作如是之念:这位沙门上有神足(唯会神变),不解论议(理论方面,则一点也不会)。假如当会给我解答此义的话,我便当会为他作为其弟子。

这时,舍利弗尊者,曾用天耳听到有如是之语:『周利盘特与世典婆罗门正在作此论议。』当时,舍利弗尊者就变其身为盘特之形,隐盘特之形,使他在于此时不再出现,而对婆罗门说:「你这位婆罗门!如果作如是之念:这位沙门上有神足,不堪论议的话,你现在就谛听!我当会为你解说。会回答你刚才所发之议,会依此论为本,当会更引喻。

婆罗门!我现在问你,你的名字是甚么呢?」婆罗门回答说:「我的名叫做梵天。」

周利盘特又问说:「你是丈夫吗?」婆罗门说:「我是丈夫。」

又问:「是人吗?」婆罗门回答说:「是人。」

周利盘特问而说:「你的意见如何呢?婆罗门!丈夫也是人,人也是丈夫,这也是同为一义,岂不是烦重吗?然而婆罗门,盲和无目,此义就不同的了。」

婆罗门问他说:「沙门!甚么叫做盲呢?」

周利盘特说:「犹如看不见今世,后世的生者、灭者,以及善色、恶色,或者是好,或者是丑,和那些众生所造的善恶的行,都如实而不知(不能如实而知道),也没有所覩(都看不见),因此之故,称之为盲人。」

婆罗门说:「甚么叫做无眼目之人呢?」

周利盘特说:「眼,就是无上智慧之眼。那个人没有此智慧之眼,故称之为无眼目的人。」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八卷 安般品第十七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619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八卷  安般品第十七

婆罗门言:止!止!沙门,舍此杂论,我今欲问深义。云何,沙门,颇不依法得涅槃乎?

周利槃特报曰:不依五盛阴而得涅槃。

婆罗门曰:云何,沙门,此五盛阴有缘生耶?无缘生乎?

周利槃特对曰:此五盛阴有缘生,非无缘也。

婆罗门曰:何等是五盛阴缘?

比丘曰:爱是缘也。

婆罗门曰:何者是爱?

比丘报曰:生者是也。

婆罗门曰:何者名为生?

比丘曰:即爱是也。

婆罗门曰:爱有何道?

沙门曰:贤圣八品道是。所谓正见、正业、正语、正命、正行、正方便、正念、正定,是谓名为贤圣八品道。

尔时,周利槃特广为说法已,婆罗门从比丘闻如此教已,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即于其处,身中刀风起而命终。是时,尊者舍利弗还复其形,飞在空中,还诣所止。

是时,尊者周利槃特比丘往至普集讲堂,众多释种所;到已,语彼释言:汝等速办酥油、薪柴,往耶维世典婆罗门。

是时,释种即办薪、油,往耶维世典婆罗门,于四道头起鋀婆;各各相率,便往至尊者周利槃特比丘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时,诸释种以此偈,向尊者周利槃特说曰:

耶维起鋀婆,不违尊者教,
 我等获大利,得遇此福佑。

是时,尊者周利槃特便以此偈而报释曰:

今转尊法轮,降伏诸外道,
 智慧如大海,此来降梵志。
 所作善恶行,去来今现在,
 亿劫不忘失,是故当作福。

是时,尊者周利槃特广与彼诸释种说法已,诸释白周利槃特言:若尊者须衣被、饮食、床褥、卧具、病瘦医药,我等尽当事事供给,惟愿受请,勿拒微情!时,尊者周利槃特默然可之。

尔时,诸释种闻尊者周利槃特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三九】
婆罗门说:「止!止-(不要说了,不要再说了!)沙门!舍弃此杂论,我现在欲问深义。你的意见如何呢?沙门!是否不依法而能得涅槃的吗?」

周利盘特回答说:「不依五盛阴(色受想行识的五阴,众生都依之而起烦恼执着,故又为五取阴),而得涅槃。」

婆罗门说:「你的意见如何呢?沙门,此五盛阴有缘生呢?或者为没有缘生的呢?」

周利盘特回答说:「此五盛阴乃为有缘生,并不是没有缘而生的。」

婆罗门说:「甚么是五盛阴之缘呢?」

比丘说:「爱就是其缘的。」

婆罗门说:「甚么是爱呢?」

比丘回答说:「所谓生者就是。」

婆罗门说:「所谓甚么就是名叫生呢?」

比丘说:「就是爱是。」

婆罗门说:「爱有甚么道呢?」

沙门说:「所谓贤圣之八品道是。也就是正见、正业、正语、正命、正行、正方便、正念、正定,就是名叫贤圣的八品道。」

那个时候,周利盘特广为说法时,婆罗门从比丘听如此之教义后,诸尘垢都灭尽,而得法眼清净。就在于其处,身中的刀风起而命终。这时,舍利弗尊者还复其形体,飞在于空中,还回其所住的地方。

这时,尊者周利盘特比丘乃到了普集讲堂(重阁讲堂),在那众多的释迦种族所集合的地方。到达后,对那些释种门说:「你们赶快去办酥油、薪柴,去耶维(荼毗,火葬)那位世典婆罗门。」

当时,诸位释种们就办理一些薪柴与酥油,去耶维(火葬)世典婆罗门。事后,就在于四道头盖起鍮婆(塔婆,家,塔),然后大家相率而往至于周利盘特之处。到达后,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坐在于一边。

这时,诸释种乃用此偈,向尊者周利盘特说:

耶维起鍮婆   不违尊者教   我等获大利   得遇此福佑

(火葬已完毕,也盖起其塔了。我们都不违尊者您的教言。我们获得大利,而得以遇此福佑!)

这时,周利盘特便用此偈来回答释种们说:

今转尊法轮   降伏诸外道   智慧如大海   此来降梵志
所作善恶行   去来今现在   亿劫不忘失   是故当作福

(现在转世尊的法轮〔说佛所说之教〕,去降伏诸外道们;智慧有如大海,来到这里降伏梵志。)

(众生所作的善恶之行,去来今现在〔过去现在未来〕,亿劫之久,都不能忘失,因此之故,应当要作福。)

这时,尊者周利盘特广为那些释种说法之后,诸位释种就对周利盘特说:「如果尊者您须要衣被、饮食、床褥、卧具,以及病瘦时的医药的话,我们会统统供给与您,唯愿受请(请接受他们邀请供养之事),不可拒绝我们的微情!(小诚意)」当时,尊者周利盘特,乃默然允许他们的邀请。

那时,诸释种们听尊者周利盘特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八卷 安般品第十七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620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八卷  安般品第十七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五百人俱。

尔时,提婆达兜恶人便往至婆罗留支王子所,告王子言:昔者,民氓寿命极长,如今人寿不过百年。王子当知:人命无常,备不登位,中命终者不亦痛哉!

王子,时可断父王命,统领国人。我今当杀沙门瞿昙,作无上至真、等正觉。于摩竭国界,新王、新佛,不亦快哉!如日贯云,靡所不照;如月云消,众星中明。

尔时,婆罗留支王子即收父王,著铁牢中,更立臣佐,统领人民。

尔时,有众多比丘入罗阅城乞食,便闻提婆达兜教王子收父王,著铁牢中,更立臣佐。

是时,众多比丘乞食已,还归所在,摄举衣钵,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世尊曰:朝入城乞食,闻提婆达兜愚人教王子使收父王,闭著牢狱,更立臣佐。

复敕王子言:汝杀父王,我害如来,于此摩竭国界,新王、新佛,不亦快哉!’”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主治化,不以正理,尔时臣佐亦行非法;臣佐已行非法,尔时王太子亦行非法;太子已行非法,尔时群臣、长吏亦行非法;

群臣、长吏已行非法,尔时国界人民亦行非法;国界人民已行非法,尔时人众兵马亦行非法;兵众已行非法,尔时日月倒错,运度失时;

日月已失时,便无年岁;已无年岁,日差月错,无复精光;日月已无精光,尔时星宿现怪;星宿已现变怪,便有暴风起;已有暴风起,神祇瞋恚;神祇已瞋恚,尔时风雨不时。

尔时谷子在地者便不长大,人民之类、蜎飞蠕动,颜色改变,寿命极短。

若复有时,王法治正,尔时群臣亦行正法;群臣已行正法,时王太子亦行正法;王太子已行正法,尔时长吏亦行正法;长吏已行正法,国界人民亦行正法;

日月顺常,风雨以时,灾怪不现;神祇欢喜,五谷炽盛,君臣和穆相视,如兄如弟,终无增损;有形之类,颜色光润,食自消化,无有灾害,寿命极长,人所爱敬。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犹如牛渡水,导者而不正,
 一切皆不正,斯由本导故。
 众生亦如是,众中必有导,
 导者行非法,况复下细人!
 萌类尽受苦,由王法不正,
 以知非法行,一切民亦然。

 犹如牛渡水,导者而行正,
 从者亦皆正,斯由本导故。
 众生亦如是,众中必有导,
 导者行正法,况复下庶人!
 萌类尽受乐,由王法教正,
 以知正法行,一切民亦然。

是故,诸比丘,当舍非法而行正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四O
大意:本经叙述提婆达多劝诱婆罗留支王子(阿阇世王)杀父,而作新王,自己则害佛,而作新佛。诸比丘听此消息而向佛报告,佛陀以此因缘而说:应当舍弃非法,而行正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有一个时候,佛陀住锡在于罗阅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竹林精舍)之处,和大比丘们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提婆达兜恶人,曾到了婆罗留支王子(阿阇世王)之处,告诉该王子说:「往昔之时,民氓(老百姓)的寿命极为长,如今的人寿不过是百年,王子!当知!人命乃为无常的,如果不预备,而不趁早登位的话,即在其中间,一旦命终的话,岂不是非常痛惜的一件事!

王子!这时可以断送您父王的生命,去自统领国人。我现在当会伤杀沙门瞿昙,作为无上至真、等正觉。在于摩竭陀国里,有新王、新佛,不亦快哉!(不是很好的一件事吗?)那个时候,即如日之贯云,没有不照到之处,也如月亮出而黑云会消灭时那样的在众星当中特别光明。」

那时,婆罗留支王子就将其父王收禁,放着在于铁牢之中,更立臣佐(辅助的大臣),而统领人民。

那个时候,有众多的比丘进入罗阅城去乞食,便听到提婆达兜教唆王子去收禁其父王,放置在于铁牢中,而更立臣佐的消息。

当时,众多的比丘乞食完了后,还归其所在地,摄举衣钵后,到了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白世尊说:「我们早晨入城去乞食,听到提婆达兜这位愚人,教唆王子,叫他将其父王收禁,闭置在于牢狱里,而更立臣佐,

又更敕令王子说:『你伤杀你的父王,我害我的如来,我们即可以在此摩竭陀国内,当位新王与新佛,不亦快哉!』」等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国家的主人的治化,不用正理的话,则那时的臣佐们也会行非法,臣佐已行非法的话,那时的王太子也会行非法,太子已行非法后,那时的群臣、长吏也会行非法,

群臣、长吏已行非法的话,那时国内的人民也会行非法,国内的人民已行非法的话,那时人众兵马也会行非法,兵众已行非法后,那时日月会倒错,运度会失弃其常时那样的正确,

日月既已失时,便没有年岁可言,既没有年岁,即日差月错,不再有精光,日月既没有精光,那时星宿便会变现为怪现象,便会有暴风之起,既有暴风之吹起,神祇就会瞋恚,神祇既瞋恚的话,那时风雨就不按时。

那个时候谷子在于地中的,便不会长大,那些人民之类、蜎飞蠕的动物,其颜色都会改变,寿命会极为短。

如果又有一个时期,国王以王法而治正的话, 【注:此处于原句不符有遗漏。故附上遗漏的原文尔时群臣亦行正法;群臣已行正法,时王太子亦行正法;王太子已行正法以示完整。以供后来者参考】
那时长吏(大臣)也会行正法,长吏既行正法,即国内的人民也会行正法,

日月会顺平常之法,风雨会按照时宜,灾怪不会显现,神祇都会欢喜,五谷会炽盛,君臣会和睦相视,有如兄,有如弟,始终没有增损,有形之类(所谓众生),其颜色都会光润,食自消化,并没有甚么灾害,寿命会极长,为人人所爱敬的。」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有如牛之将渡过河水那样,引导之牛如果引导得不正确的话,一切都会不正的了,这都是由于本导之故〔主导的牛如为歪,则其它牛群也继之而为歪〕。

众生也是如是,在众人当中必定有引导的人,那位引导的人如果行非法的话,更何况又是那些下级细小的人呢?〔难怪被导的大众,一定也会行非法的〕。

萌类〔众生〕尽会受苦的原因,乃由于王法不正之故。因此而知道非法之行,则一切人民也是同样的道理。

犹如牛群之渡过河水的情形那样,引导的牛如果为引导得正确的话,则跟从之牛群也都会行正,这都是由于本导之故。

众生也是如是,众生当中必定有引导的人,引导的人如行正法的话,更何况又是那些下庶之人,怎么不会正呢?

萌类〔众生〕都尽受安乐,这都是由于王法之教之正之故。由此而知道正法之行,一切的民众也是同样的道理。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舍弃非法,而行正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九卷 惭愧品第十八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禅净中心  

GMT+8, 2023-10-2 00:00 , Processed in 0.187794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