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一阿含经》第十一卷共修
2018年8月8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一卷 善知识品第二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亲近善知识,莫习恶行,信于恶业。所以然者?诸比丘,亲近善知识已,信便增益,闻、施、智慧普悉增益。
若比丘亲近善知识,莫习恶行。所以然者?若近恶知识,便无信、戒、闻、施、智慧。是故,诸比丘,当亲近善知识,莫近恶知识。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增一阿含经: 若善知识。经历日夜。增益信.戒.闻.施.智慧。彼以增益信.戒.施.闻.智慧。尔时善知识身坏命终。生天上善处。
若恶知识。经历昼夜。渐无有信。无有戒。无有闻。无有施。无有智慧。彼以无有信.戒.闻.施.智慧。是时彼恶知识身坏命终。入地狱中。
杂阿含经: 善士有善业、善见、善思,能导世人无有忧苦,已生恶令断除,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盛,未生善令其生,名为善知识具足。
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谓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所以者何?我常为诸众生作善知识。
其诸众生有生故,当知是尊正法,现法全脱于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者,离诸炽然,不待时节,现令脱恼苦。
见通达、自觉证知,是则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善知识品第二十 概要:本品首先教人亲近善知识,依次为五百比丘被提婆达多所诱惑后而忏悔之事,昙摩留支比丘之本生谭,人有如狮子王与羊之二喻,知道反复与不知之事,精进与怠慢,止与观之二法,恭敬与精进之二法,说法有难与易之事,供养父母的功德,周利盘特之依佛所教之拂尘而证悟之事,最后为怨憎与共会之二法。
【一六二】 大意:本经简述应当亲近善知识,不可以近于恶知识。近善知识即会增益信、闻、施,以及智能,亲近于恶知识就不会有信、戒、闻、施,和智慧。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亲近善知识,不可以学习恶行,不可以去信恶业。
所以的缘故就是,比丘们!因为亲近善知识之后,信心便会增益,闻法、布施,以及智慧,都均会有增益。
如为比丘的话,就应亲近善知识,而不可以习行于恶行。所以的缘故就是:如果习近于恶知识的话,便不会有信心,也不会持禁戒,不会去闻法,不会去布施,不会有智慧。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亲近善知识,不可以习近于恶知识。
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一卷 善知识品第二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年8月9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一卷 善知识品第二十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罗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五百人俱,前后围绕而为说法。
尔时,提婆达兜将五百比丘去如来不远而经过。世尊遥见提婆达兜自将门徒,便说此偈:
“莫亲恶知识,亦莫愚从事, 当近善知识,人中最胜者。 人本无有恶,习近恶知识, 后必种恶根,永在暗冥中。”
是时,提婆达兜五百弟子闻世尊说此偈已,便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斯须退坐,向世尊悔过:“我等愚惑,无所识知,惟愿世尊受我等忏悔!”
尔时,世尊受彼五百比丘忏悔,便与说法,令得信根。
尔时,五百比丘在闲静之处思惟深法。所以然者?族姓子出家学道,以信坚固,修无上梵行。
尔时,彼五百比丘便成阿罗汉:生死已尽,所作已办,梵行已立,更不复受胎有,如实知之。尔时,五百人成阿罗汉。
是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摩诃般若经》: 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法,及一切种智,令人心入欢喜信乐,是名善知识。
《华首经》云: 有四法是善知识:一能令人入善法中,二能障碍诸不善法,三能令人住于正法,四常能随顺教化。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六三】 大意:本经叙述被提婆达多所诱惑的他的五百名弟子,听佛讲说不可亲近恶知识之偈后,都至于佛前顶礼忏悔其非,后来都证阿罗汉果。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罗阅城的迦罗陀竹园之处(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世尊被他们前后围遶,为他们说法。
那个时候,提婆达兜曾率领五百位比丘,在离开如来不远之处,而径过。世尊遥见提婆达兜亲自率领这些门徒经过该处,便说此偈而说:
莫亲恶知识 亦莫愚从事 当近善知识 人中最胜者
人本无有恶 习近恶知识 后必种恶根 永在闇冥中
(不可以亲近恶知识,也不可以从事于愚痴之事。应当亲近于善知识,亲近人中的最胜的人。人本来并没有甚么恶,由于习近于恶知识的缘故,嗣后必定会种恶根,而会永远在于闇冥之中。)
这时,提婆达多的五百名弟子听世尊说此偈后,便趋至于世尊之处,都头面礼足后,坐在于一边。像这样的,须臾之间,就退坐,而向世尊悔过说:「我们都一时愚惑,而无所识知(缺乏认识之力),唯愿世尊纳受我们的忏悔!」
那时,世尊就摄受那些五百位比丘的忏悔,然后与他们说法,使他们得到信根。
那时(嗣后),该五百名比丘都在于闲静之处思惟深法。都这样的想:所以的缘故,一位族姓子(善男子)既出家学道,就应信心坚固,而修无上的梵行。
那个时候(经过一番的精进用功后),那些五百名比丘便成就阿罗汉果。所谓:生死已尽,所作已办,梵行已立,更不再受胎有(已不再有生死轮回之后有身),都如实而知。那时,五百人都成为阿罗汉果。
当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一卷 善知识品第二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年8月10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一卷 善知识品第二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与无央数之众围绕说法。是时,昙摩留支在静室中,独自思惟,入禅三昧,观见前身在大海中作鱼,身长七百由旬。即从静室起,犹如力土屈伸臂顷,便往至大海中故死尸上而经行。
尔时,昙摩留支便说此偈:
“生死无数劫,流转不可计, 各各求所安,数数受苦恼。 设复见身已,意欲造舍宅, 一切支节坏,形体不得全。 心已离诸行,爱著永无余, 更不受此形,长乐涅槃中。”
尔时,尊者昙摩留支说此偈已,即从彼没,来至舍卫祇洹精舍,往至世尊所。尔时,世尊见昙摩留支来,作是告曰:“善哉!昙摩留支,久来此间。”
瞿摩留支白世尊曰:“如是,世尊,久来此间。
尔时,上坐及诸比丘各生斯念:“此昙摩留支恒在世尊左右,然今世尊告曰:‘善哉!昙摩留支,久来此间。’”
尔时,世尊知诸比丘心中所念,欲断狐疑故,便告诸比丘:“非为昙摩留支久来此间,故我言此义。
所以然者?昔者过去无数劫时,有定光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为佛、众佑,出现于世,治在钵摩大国,与大比丘众十四万八千人俱。尔时,四部之众不可称计,国王、臣吏、人民之类,皆来供养给其所须。
“尔时,有梵志名耶若达,在雪山侧住,看诸秘谶,天文、地理靡不贯博,书疏文字亦悉了知,讽诵一句五百言大人之相亦复了知,事诸火神、日月、星宿,教五百弟子宿夜不倦。
耶若达梵志有弟子名曰云雷,颜貌端正,世之希有,发绀青色。云雷梵志聪明博见,靡事不通,恒为耶若达所见爱敬,不去须臾。是时,婆罗门所行咒术,尽皆备举。
“尔时,云雷梵志便作是念:‘我今所应学者悉皆备已。’然复自念:‘书籍所载,诸有学梵志行术过者,当报师恩。
又我今日所应学者皆复知之,我今宜可报于师恩。然复贫匮,空无所有可用供养师者;宜当往诣国界求所须者。’
“尔时,云雷梵志便往至师所,而白师曰:‘梵志所学技术之法,今悉知已。然复书籍所载,诸有学术过者,当报师恩。然复贫乏,无有金银珍宝可用供养者,今欲诣国界求索财物,用供养师。’
“尔时,耶若达婆罗门便作是念:‘此云雷梵志我之所爱,不去心首。设吾死者,尚不能别离,何况今日欲舍吾去!我今当作何方宜使留得住耶?’
“是时,耶若达梵志即告云雷曰:‘汝梵志,今故有婆罗门所应学者,卿尚不知。’是时,云雷梵志便前白师:‘惟愿见教,何者未诵?’
是时,耶若达梵志便思惟造五百言诵,告云雷曰:‘今有此书名五百言诵,汝可受之。’云雷白言:‘愿师见授,欲得讽诵!’比丘当知:尔时,耶若达便授弟子此五百言诵。未经几日,悉皆流利。
“是时,耶若达婆罗门告五百弟子曰:‘此云雷梵志技术悉备,无事不通。即以立名,名曰超术。此超术梵志极为高才,天文、地理靡不观博,书疏文字亦悉了知。’
尔时,超术梵志复经数日,复白师曰:‘梵志所学技术之法,今悉知已。然复书籍所载,诸有学术过者,当报师恩。加复贫乏,无有金银珍宝可用供养师者,今欲诣国界求索财物,用供养师,惟愿听许!’
尔时,耶若达梵志告曰:‘汝知是时。”超术梵志前礼师足,便退而去。
——“尔时,钵摩大国去城不远,有众梵志普集一处,欲共大祠,亦欲讲论。时,有八万四千梵志共集。
第一上座亦复讽诵外道书疏,莫不练知;天文、地理、星宿变怪,皆悉了知。各欲散时,便以五百两金及金杖一枚、金澡罐一枚、牛千头,用奉上师,与第一上座。
“尔时,超术梵志闻:去钵摩大国不远,有诸梵志八万四千集在一处,其有试术过者,便与五百两金及金杖一枚、金澡罐一枚、大牛千头。
是时,超术梵志自念:‘我今何故家家乞求?不如诣彼大众共捔技术。’是时,超术梵志便往至大众所。
“尔时,众多梵志遥见超术梵志,各各高声唤曰:‘善哉!祠主,今获大利,乃使梵天躬自下降。’时,八万四千诸梵志等各起共迎,异口同音而作是语:‘善来!大梵神天。’
时,超术梵志便生此念:‘此诸梵志谓呼吾是梵天,然复吾亦非梵天。’是时,超术梵志语诸婆罗门曰:‘止!止!诸贤,勿呼吾是梵天也,汝等岂不闻乎?雪山北有大梵志众师,名耶若达,天文、地理靡不贯练。’
诸梵志曰:‘吾等闻之,但不见耳!’超术梵志曰:‘我是其弟子,名曰超术。’是时,超术梵志便向彼众第一上座而告之曰:‘设知技术者,向吾说之。’
“尔时,彼众第一上座即向超术梵志诵三藏技术,无有漏失。时,超术婆罗门复语彼上座曰:‘一句五百言,今可说之。’是时,彼上座曰:‘我不解此义,何等是一句五百言者?’
时,超术梵志告曰:‘诸贤,默然听说一句五百言大人之相。’比丘当知:尔时,超术梵志便诵三藏之术,及一句五百言大人之相。
尔时,八万四千梵志叹未曾有:‘甚奇!甚特!我等初不闻一句五百言大人之相,今尊者宜在上头第一上座。’
“尔时,超术梵志移彼上座已,便在第一上头坐。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六四】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知道昙摩留支比丘曾观想其前身为一大鱼,便至该海去回想其事,大众不知其事而狐疑,佛乃为诸比丘断疑,而讲述于过去定光如来时的本生谭。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时候,世尊被无央数之众(算不尽的大众)围绕,而为他们说法。这时,昙摩留支(法乐,好游远处,教授人民第一)曾在于静室中,独自思惟,而入于禅定三昧(正定)。
他观想而知见自己的前身生在于大海中为一大鱼,身长有七百由旬。观想而知其事后,就从静室起来,有如力士之屈伸其手臂之顷,便到达于大海中,曾经死在那里的死尸上面经行。
那时,晏摩留支便说此偈而说:
生死无数劫 流转不可计 各各求所安 数数受苦恼 设复见身已 意欲造舍宅 一切支节坏 形体不得全 心已离诸行 爱着永无余 更不受此形 长乐涅槃中
(生生死死,经过算不尽的劫〔久长的期间〕,而流转于此生死当中不可计算得出的回次,各人都想求得安乐,然而屡次都受苦恼。
假如又再见到自身将完了,其意又欲造新的舍宅,然而一切的支节都败坏了,形体乃不得其全哩!
假如心已离开诸业行的话,爱着便会永远没有余遗的。那个时候,更不会再受此形体,会长乐于涅槃当中〔寂灭解脱的安乐里〕。)
那时,尊者昙摩留支说此偈之后,就从那个地方隐没,就来至于舍卫城外的祇洹精舍,而趋往于世尊之处。
这时,世尊看见昙摩留支之来到,就作如是而告诉他说:「善哉!昙摩留支!这么久才来到这里。」昙摩留支自世尊说:「如是!世尊!我乃这么久才到这里的。」
那个时候,诸上座(长老),以及诸比丘们,都各生如是之念:这位昙摩留支乃恒在于世尊的左右(身边),然而今天世尊却对他说:『善哉!昙摩留支!你这么久才来到这里。』这是甚么缘故呢?
那时,世尊知道诸比丘们的内心所念,就欲断除他们的狐疑之故,便告诉诸比丘们说:「并不是昙摩留支这么久才来到这里之故,我才会说如是之义的。
所以然者(真正的事由就是如是的):在往昔的过去无数劫前之时,有一位名叫定光的如来(燃灯佛,过去久远劫前出现于此世间,为释迦佛授记的佛陀,以下是佛的十号),至真(应供)、等正觉(正徧知)、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
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为佛,为众佑(世尊),曾经出现在于世间,治在(游化)于钵摩大国,和其弟子大比丘众,十四万八千人俱在。
那个时候,四部之众(出家二众,在家二众)不能计算得出之多。国王、臣吏、人民之类(举国上下),都来供养,都布施给与这位如来与其弟子们之所须要的。
在那个时候,有一位梵志名叫耶若达,住在于雪山之侧。对于看诸秘谶,和天文、地理,都没有不贯博的,那些书疏文字,也都均能了知,讽诵『一句五百言大人之相』,也都能够了知。梵志平时都奉事诸火神、日月、星宿,也教化五百名的弟子,宿夜(日夜)都不厌倦。
这位耶若达梵志的弟子当中,有一位名叫云雷,其颜貌乃非常的端正,为世间所希有的,其发(眼)乃为绀青色的。
这位云雷梵志乃很聪明而博见,没有甚么事不通的(事事皆能),恒为其师父耶若达所见识,所爱敬的,须臾之间也不离开其身边。这时,婆罗门所行的咒术,都书皆备举(统统具备而能作)。
那个时候,云雷梵志曾作如是之念:我现在对于所应学的,都统统学成具足。然而又自念而说:依据书籍所记载的:如果学习过诸有梵志之行与术的话,应当要图报师恩。
又(如)我现在所应学的,都统统学习完毕而又知道内中的真义。我现在就应该图报师父的大恩。然而我乃一介贫匮的人,实在是空无所有甚么东西可以用来供养师父之物。那么,我现在就应当往诣国界(国内的一切处),去求所须要的,以便拿来供养师父才是。
那时,云雷梵志便到其师之处,而向其师白言说:『一位梵志所应学的技术之法,弟子现在统统知道完毕了。然而又据书籍所载的话,则经过学习诸学术的人,应当要报答师父的恩惠。
可是弟子乃为一介贫乏而没有金银珍宝可以用来供养师父您的。因此,我欲到国内的各处去求索财物,以便用来供养师父您!』
那时,耶若达婆罗门便作如是之念:这位云雷梵志乃为我所疼爱的弟子,未曾离开过心与首(目)。假若我死亡的话,尚且不能别离他,何况现在欲舍我而到别地方去。我现在应作甚么方法才能使他留得住呢?
这时,耶若达梵志就告诉云雷说:『你这位梵志!现在还有婆罗门所应学的,你尚且不知道的。』当时,云雷梵志便趋前白师而说:「唯愿能得见到师父您的教训,到底还有甚么未诵习过的呢?」
这时,耶若达梵志就思惟而造作五百言诵,然后告诉云雷说:『现在有这一书,其名叫做五百言诵,你得受持此书。』云雷白师而说:『愿师传授,弟子欲得讽诵该书!』」
佛陀讲到这里,又叫一声弟子们,而说:「比丘们!当应知道!那个时候,耶若达便将此五百言诵传授给其弟子。未经过几天的时间,其弟子都将其书统统学习的流利。
这时,耶若达婆罗门告诉其五百名弟子说:『这位云雷梵志,对于所有的技术都完备,没有一事不通的。因此,而立其名,名叫超术。这位超术梵志乃极为高才,对于天文、地理,没有不观博的,书疏文字也悉能了知。』
那时,超术梵志又经数日之后,又白其师而说:『梵志所应学的技术之法,现在统统知道完毕。然而又据书籍所载的:如跟师学习过的人,应当要报答师恩。可是弟子乃为贫乏之辈,并没有金银珍宝可以用来供养师父的。现在欲诣国内到处去求索财物,以便用来供养师父,唯愿听许弟子的要求!』
那时,耶若达梵志已看开一切,就对他说:『你知是时。』(可以下山之时了)。超术梵志就趋前去行礼师之足之礼,然后便退下而去。
那个时候,离开钵摩大国的都城不远之处,有好多的梵志,普集在于一处,都欲共同举行大祠(祭天的大典,也藉此以布施于一切),也欲藉此机会,相互讲论。这时,有八万四千的梵志共集在那里。
如为第一上座的,就一再的讽诵外道的书疏,没有不熟练知晓的人。对于天文、地理、星宿变悭等事,也都能一一了知。各人如将欲散时,便会用五百两黄金,以及金杖一枚,金澡罐一枚,大牛一千头,用来奉献上师,呈与第一上座。
那时,超术梵志曾经听到此消息:『离开钵摩大国的都城不远之处,有诸梵志,计为八万四千名,都集在于一处,其中经过考试而知道为技术超过大众的人,便会得到大众给与的五百两黄金,以及金杖一枚,金的澡罐一枚,大牛一千头。』
这时,超术梵志乃自念而说:我现在为甚么缘故须要家家(每家)去乞求呢?我不如到那些大众所集的地方,去和他们共捔(相比量)技术为是。这时,超术梵志便到了大众所集的地方。
当时,众多的梵志遥见超术梵志之来到。就各各高声唤呼而说:『善哉!祠主!现在我们将获大利了,因此,乃使梵天亲自下降到这里来。』这时,八万四千的诸梵志们,都各起共迎,都异口同声而作如是之言说:『善来!大梵神天!』
这时,超术梵志便生此念而说:这些诸位梵志,都称我为梵天,然而我又不是梵天。当时,超术梵志对诸婆罗门说:『止!止!诸位贤者!不可以叫我为梵天。
你们岂不听过么?在雪山之北,有一位为众师的大梵志,名叫耶若达,时于天文、地理,没有不贯练的。』
诸位梵志说:『我们都曾经听过,但是都不拜见过耳!』超术梵志说:『我是他的弟子,名叫超术。』这时,超术梵志便向那位众中的第一上座,对他发言说:『如知道甚么技术的话,就对我讲说好了。』
那时,那位众中的第一上座,就向超术梵志,讽诵三藏的技术,都没有漏失。这时,超术婆罗门又对那位上座说:『有一句五百言,现在可以说出!』当时,那位上座说:『我不能了解这意义,到底甚么是一句五百言呢?
当时,超术梵志就告诉他们说:『诸位贤者!请大家默然听我诵说一句五百言大人之相!』」
佛陀讲到这里,又叫一声诸比丘们!你们应当要知道!那个时候,超术梵志便诵出三藏之术,以及一句五百言大人之相。
当时,八万四千梵志都叹为未曾有而说:『甚奇!甚特!我们从来并未听过一句五百言大人之相。现在尊者您,应宜坐在上头的第一上座了。』
那时,超术梵志被移迁到那上座之后,便在于第一上头而坐。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一卷 善知识品第二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年8月11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一卷 善知识品第二十
尔时,彼众上座极怀瞋恚,发此誓愿:‘今此人移我坐处,自补其处。我今所诵经籍,持戒苦行,设当有福者,尽持用作誓:此人所生之处,所欲作事,我恒当坏败其功。’
“是时,彼施之主即出五百两金及金杖一枚、金澡罐一枚、牛千头、好女一人,持用与上座使咒愿。尔时,上座告主人曰:‘我今受此五百两金及金杖、金澡罐,当用供养师。此女人及牛千头,还施主人。所以然者?吾不习欲,亦不积财。’
“是时,超术梵志受此金杖、澡罐已,便往诣钵摩大国。其王名曰光明。时,彼国王请定光如来及比丘众衣食供养。
时,彼国王告令城内:‘其有人民有香华,尽不得卖。若有卖者,当重罚之。吾自出买,不须转卖。’复敕人民:‘扫洒令净,勿使有土沙秽恶;悬缯幡盖,香汁涂地,作倡妓乐,不可称计。’
“尔时,彼梵志见已,便问行道人曰:‘今是何日?扫洒道路,除治不净,悬缯幡盖,不可称计,将非国主太子有所娉娶?’彼行道人报曰:‘梵志不知耶?钵摩大国王今请定光如来、至真、等正觉,衣食供养,故平治道路,悬缯幡盖耳!’
“然梵志秘记亦有此语:‘如来出世,甚难得遇,时时乃出,实不可见。犹如优昙钵华,时时乃出;此亦如是,如来出现于世,甚不可值。’又梵志书亦有此语:‘有二人出世甚难得值。云何二人?如来及转轮圣王,此二人出现甚难得值。’
尔时,彼复作是念:‘我今何急速报师恩?今且以此五百两金奉上定光如来。’复作是念:‘书记所载,如来不受金银珍宝。我可持此五百两金,用买香华,散如来上。’
“是时,梵志即入城内求买香华。尔时,城中行人报曰:‘梵志不知耶?国王有教令,其有香华卖者当重罚之。’时,彼超术梵志便作是念:‘是我薄佑,求华不获,将知如何?’便还出城,在门外立。
“尔时,有婆罗门女名曰善味,持水瓶行取水,手执五枚华。梵志见已,语彼女人曰:‘大妹,我今须华,愿妹见卖与我。’梵志女曰:‘我何时是汝妹?为识我父母不?’
时,超术梵志复生此念:‘此女人性行宽博,意在戏笑。’即复语言:‘贤女,我当与价,是非见惠此华。’梵志女曰:‘岂不闻大王有严教,不得卖华乎?’
“梵志曰:‘贤女,此事无苦,王不奈汝何!我今急须此五枚华,我得此华,汝得贵价。’梵志女曰:‘汝急须华,欲作何等?’
梵志报曰:‘我今见有良地,欲种此华。’梵志女曰:‘此华已离其根,终不可生。云何方言我欲种之?’梵志报曰:‘如我今日所见良田,种死灰尚生,何况此华!’
“梵志女曰:‘何者是良田,种死灰乃生乎?’梵志报曰:‘贤女,有定光佛、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梵志女曰:‘定光如来为何等类?’
梵志即报彼女曰:‘定光如来者,有如是之德,有如是之戒,成诸功德。’梵志女曰:‘设有功德者,欲求何等福?’梵志报曰:‘愿我后生当如定光如来、至真、等正觉,禁戒、功德亦当如是。’
“梵志女曰:‘设汝许我世世作夫妇,我便与汝华。’梵志曰:‘我今所行,意不著欲。’梵志女曰:‘如我今身不求为汝作妻,使我将来世与汝作妻。’超术梵志曰:‘菩萨所行,无有爱惜,设与我作妻者,必坏我心。’
梵志女曰:‘我终不坏汝施意,正使持我身施与人者,终不坏施心。’是时,便持五百金钱,用买五枚华,与彼女人,共作誓愿,各自别去。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六四】 那时,那一位大众的上座,就怀着极为瞋恚之心,就发此恶誓愿而说:现在此人移我的坐位,而自去补上其位。
我现在所诵的经籍,以及持戒苦行等事,如果有福德可得的话,都统统拿来作为咒誓之用。我咒愿此人所生之处,所欲作事时,我都恒常的当会坏败其功德。
这时,那位布施之主,就拿出五百两黄金,以及金杖一枚,金澡罐一枚,大牛一千头,美女一人,呈给上座(超术梵志),请其咒愿(降福祥语)。
那时,上座(超术梵志)乃告诉施主说:『我现在纳受此五百两黄金,以及金杖一枚,金澡罐一个,当用来供养我的师父。至于这位女人,以及大牛千头,都还回施主你。所以的缘故就是:我不习于欲,也不习于积聚财物之故。』
这时,超术梵志接受此金杖、金澡罐之后,便往诣钵摩大国。其国王名叫光明。当时,那位国王曾邀请定光如来,以及其比丘众,都以衣食供养。
那时,那位国王告令城内的人民说:『如果人民们有了香华的话,都不可以卖出去,假如有人卖出的话,当会重罚他。因为我会自己购买,你们不须要转卖他人。』
又告敕人民说:『你们要扫洒各处的道路使其都清净,不可使有土沙秽恶之物在地上。同时,也要悬挂僧幡盖,要用香汁涂地,也要作倡妓乐,不可以称计的项目(要奏乐歌唱,愈热闹庄严愈好)。』
那时,那位梵志看见此情景后,便问行道的人说:『今天是甚么喜庆之日呢?为甚么道路都扫洒,都除治不净之物?也悬挂僧幡盖,不可以称计之多,是否为国主太子有所娉娶之事吗?』
那些行道之人回答而说:『梵志!您不知道吗?钵摩大国王现在要迎请定光如来、至真、等正觉,要用衣食等物去作供养,因此之故,令人平治道路,悬挂僧幡盖的!』
然而在梵志的秘记里,也有如下之语的,所谓:『如来出世,乃为非常难以值遇的一件事。时时乃出(出现有时,不应来时,不出现),实在是不可以多见的,犹如优昙钵华(灵瑞华)那样,应出之时,其时才会开华出现(时时乃出,据说为三千年开一次华)。』
这也是同样的,如来之出现于世间,实在是非常的难以值遇的。再者,梵志之书,也有如下之语:『有二种人之出现于世间,是非常难以值遇的事。那二种人呢?第一为如来,第二为转轮圣王。』此二人之出现于世间,为非常难以值遇的事。
那个时候,那位梵志又作如是之念:我现在为甚么须要急速去报答师恩呢?现在暂且将此五百两黄金奉上定光如来为是(因为值佛甚难,今既恭逢,就应就地奉献,师父这边再作道理)。
又作如是之念:依书记所载的,即说如来并不接受人的金银珍宝。我可以持此五百两黄金去买香华,去散如来的身上。
这时,梵志就进入城内去求买香华。当时,城中的行人乃对他说:『梵志!您不知道么?国王曾有教令,如果有人将香华卖给他人的话,就当会受重罚!』
这时,那位超术梵志便作如是之念:我真是薄佑(薄福而不幸遇),将要如何是好呢?就这样的出于城外,立在于城门外。
那时,有一位婆罗门女,名叫善味,正持水瓶去取水,手里乃执持五枝华。梵志看见后,对那位女人说:『大妹!我现在须要华,愿妹得见卖给与我!』梵志女说:『我甚么时候变成您的妹妹了呢?您认识我的父母吗?』
这时,超术梵志又生此念:这位女人的性行非常的宽博,其意在戏笑的。就又对她说:『贤女!我当会算钱给妳,并不是要妳赠送此华的。』梵志女说:『您岂不听到大王有严令,叫人不得卖华吗?』
梵志说:『贤女!此事苦不倒妳的,大王也不奈妳何(奈何不了妳)!我现在急须此五支的华,我得此华,你得高价,不是很好吗?』梵志女说:『你急须要华,欲作甚么用途呢?』梵志回答说:『我现在觅到良地,欲种此华的。』
梵志女说:『此华已经离开其根,终皈不会再生(不能当种植之用)。为甚么您说我欲买去种植呢?』梵志回答说:『如我今天所看见过的良田,假若种死灰的话,当且会再生,更何况是此华呢?』
梵志女说:『甚么是良田?种植死灰怎檥会再生呢?』梵志回答说:『贤女!现在有一位定光佛,为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在世间。』
梵志女说:『定光如来到底是那一种人物呢?』梵志即回答那位女人说:『定光如来乃有如是之德,乃有如是之戒,乃有如是的成就诸功德的。』
梵志女说:『假如有功德的话,您乃欲求何等之福呢?』梵志回答说:『愿我后生,也能如同定光如来、至真、等正觉,禁戒、功德,也当如是。』
梵志女说:『假如你允许与我世世作为夫妇的话,我便会给与您这些华。』梵志说:『我现在所行的,乃为意不着于欲之行(修清净无贪欲的梵行)。』梵志女说:『我并不要求今生给您作妻,只求来世能作您的妻室的。』
超术梵志说:『行菩萨所行的,乃为没有爱惜之念,假如妳作我的妻妇的话,必定会坏败我的心的。』梵志女说:『我终皈不会坏损您的布施的意愿,就是将我的身体布施给与他人的话,终皈也不会坏害您的布施之心愿的。』
二人就这样的互谈之后,当时,就持五百金钱来买她的五枚华。也和那位女人共作誓愿后,就各自别离而去。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一卷 善知识品第二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年8月12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一卷 善知识品第二十
“是时,定光如来、至真、等正觉时到著衣持钵,与比丘僧前后围绕,入钵摩大国。
时,超术梵志遥见定光如来颜貌端正,见莫不欢,诸根寂静,行不错乱,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犹如澄水无有秽浊,光明彻照,无所罣碍,亦如宝山,出诸山上;见已,便发欢喜心,于如来所持此五茎华,至定光如来所;到已,在一面住。
“时,超术梵志白定光佛言:‘愿见采受!设世尊今不授决者,便当于此处断其命根,不愿此生。’尔时,世尊告曰:‘梵志,不可以此五茎华授无上等正觉。’梵志白言:‘愿世尊与我说菩萨所行法!’定光佛告曰:‘菩萨所行,无所爱惜!’
“尔时,梵志便说偈言: “‘不敢以父母,持施与外人, 诸佛真人长,亦复不敢施。 日月周行世,此二不可施, 余者尽可施,意决无有难。’
“尔时,定光佛复以此偈报梵志曰: “‘如汝所说施,亦不如来言。 当忍亿劫苦,施头身耳目, 妻子国财宝,车马仆从人, 设能堪与者,今当授汝决。’
“尔时,摩纳复说此偈: “‘大山炽如火,亿劫堪顶戴, 不能坏道意,惟愿时授决。’
“尔时,定光如来默然不语。时,彼梵志手执五茎华,右膝著地,散定光如来,并作是说:‘持是福佑,使将来世当如定光如来、至真、等正觉,而无有异!’即自散发在于淤泥:‘若如来授我决者,便当以足蹈我发上过。’
比丘当知:尔时,定光如来观察梵志心中所念,便告梵志曰:‘汝将来世当作释迦文佛、如来、至真、等正觉。’
“时,超术梵志有同学,名昙摩留支,在如来边,见定光佛授超术梵志决,又足蹈发上;见已,便作是说:‘此秃头沙门何忍,乃举足蹈此清净梵志发上?此非人行!’”
佛告诸比丘:“尔时耶若达梵志者,岂异人乎?莫作是观!所以然者?尔时耶若达者,今白净王是。尔时八万四千梵志上座者,今提婆达兜身是也。
时超术梵志者,即我身是也。是时梵志女卖华者,今瞿夷是也。尔时祠主者,今执杖梵志是也。尔时昙摩留支,口所造行,吐不善响,今昙摩留支是也。
然复昙摩留支无数劫中恒作畜生,最后受身在大海作鱼,身长七百由旬。从彼命终,来生此间,与善知识从事,恒亲近善知识,习诸善法,根门通利。以此因缘故,我言:‘久来此间。’昙摩留支亦复自陈:‘如是,世尊,久来此间。’
是故,诸比丘,常当修习身、口、意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六四】 这时,定光如来、至真、等正觉,到了饭食之时,就着衣持钵,被比丘僧前后围遶,进入钵摩大国。
当时,超术梵志遥见定光如来的颜貌乃非常的端正,令见者没有不欣喜,诸根都寂静,行步起来并不错乱,有三十二相、八十种的妙好。有如澄水,并没有秽浊,都光明彻照,没有所罣碍的。
也像宝山之出于诸山上那样。他看见之后,便发欢喜之心,就在于如来之处,将其所带来的此五茎华,到了定光如来之处。到达后,住在于一边。
这时,超术梵志白定光佛说:『愿见采受(请纳受此华,受与我法)!假如世尊现在不授决的话(传受法要,等于授记),便当会在这里断我的命根,不愿此生命!』
那时,世尊告诉他说:『梵志!不可以用此五茎华,就欲人家授与无上等正觉的。』梵志说:『愿世尊给与我讲说菩萨所应行之法!』定光佛告诉他说:『菩萨所行的,就是无所爱惜!』
那时,梵志便说偈而说:
不敢以父母 持施与外人 诸佛真人长 亦复不敢施 日月周行世 此二不可施 余者尽可施 意决无有难
(不敢将父母,持来布施给他人。诸佛乃为真人之长,也是不敢用来布施的。日月周行于世间,此二物也不可以拿来布施与人。其余的都尽可以布施给与人,心意已决,并没有困难之事。)
那时,定光佛也将如下之偈,回答梵志说:
如汝所说施 亦不如来言 当忍亿劫苦 施头身耳目 妻子国财宝 车马仆从人 设能堪与者 今当授汝决
(你所说的布施之事,也不是如来所说的。如来所说的,乃为:当忍亿劫之苦痛,应布施头与身,以及耳与目。那些妻子与全国的财宝,那些车马,以及仆从等人,假如能够堪以布施与人的话可现在当会传授妙决〔所谓授记〕给你的。)
那时,摩纳(译为少年,为年轻的学道人,指超术梵志)又说此偈而说:
大山炽如火 亿劫堪顶载 不能坏道意 唯愿时授决
(那些火炎的炽盛,有如大山,经过亿劫之久,也堪以顶戴的,也不能毁害我的道意〔发心求道的此心都不会变〕,唯愿这时传授要决给我〔愿授记与我〕。)
那时,定光如来,乃默然而不发言。这时,那位梵志就手执那五茎华,右膝着在于地,将华散在于定光如来的身上,并作如是之语:『持此福佑(将此功德所得的福报),使我在于将来的世代里,当如定光如来、至真、等正觉,并没有异!』
同时,自己散发在于淤泥之上而说:『如果如来您,肯授我决(授记与我)的话,便当用您的脚蹈在我的头发而过去吧!』」
佛陀讲到这里,又叫比丘们一声而说:「比丘们!当知!那个时候,定光如来曾经观察那位梵志的心中所念的,便告诉那位梵志说:『你在于将来的世代,当会作为释迦支佛,为如来、至真、等正觉!』」
当时,超术梵志有一位同学,名叫昙摩留支,在于如来的旁边,曾经看见定光佛授超术梵志之决(授记与他),又将其脚蹈在梵志的头发上而过去。
他看见后,便作如是之言而说:『这位秃头的沙门(指定光佛)为甚么这样的残忍,为甚么举起其脚蹈这位清净的梵志的头发上而过去呢?这并不是人行之道(非人道)!』」
佛陀总结其谭而告诉诸比丘们说:「那个时候的耶若达梵志,(超术梵志的师父),岂为他人吗?你们不可作如是之观。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那个时候的耶若达,就是现在的白净王(净饭王,佛陀的生父)是。
那时在八万四千位梵志当中的上座,就是现在的提婆达兜之身是。当时的超术梵志,就是我本身是。那时的梵志女卖华的人,就是现在的瞿夷(耶输陀罗妃,佛未出家时之妃)。
当时的祠主,就是现在的执杖梵志是。那时的昙摩留支,其口中所造之行,为吐不善之响的人,就是现在的昙摩留支是。
那位昙摩留支然后又经过无数劫之中,恒作畜生之身,最后受身(转生)在于大海中作大鱼,其身长为七百由旬。从大鱼之身命终之后,来生于此人间,和善知识从事,恒常亲近善知识,而习诸善法,根门都通利。
由于此因缘之故,我才会说:『久来此间。』昙摩留支又再自陈而说:『如是!世尊!久来此间。』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常修习身、口、意之行。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一卷 善知识品第二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年8月13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一卷 善知识品第二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有人似师子者,有似羊者。汝等谛听!善思念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人云何似师子者?于是,比丘,或有人得供养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彼得已,便自食啖,不起染著之心,亦无有欲意,不起诸想,都无此念,自知出要之法;设使不得利养,不起乱念,无增减心。
犹师子王食啖小畜,尔时,彼兽王亦不作是念:‘此者好,此者不好。’不起染著之心,亦无欲意,不起诸想。此人亦复如是,若得供养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彼得已,便自食啖,不起想著之意;设使不得,亦无诸念。
“犹如有人受人供养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得已,便自食啖,起染著之心,生爱欲意,不知出要之道;设使不得,恒生此想念。彼人得供养已,向诸比丘而自贡高,毁蔑他人:‘我所能得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此诸比丘不能得之。’
犹如大群羊中有一羊,出群已,诣大粪聚;此羊饱食屎已,还至羊群中,便自贡高:‘我能得好食,此诸羊不能得食。’此亦如是,若有一人,得利养衣被、床卧具、病瘦医药,起诸乱想,生染著心,便向诸比丘而自贡高:‘我能得供养,此诸比丘不能得供养。’
是故,诸比丘,当学如师子王,莫如羊也。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六五】 大意:本经叙述如有人假若得到利养,也不会起染着,不得到利养,也不起乱想的话,则如狮子之食噉小畜生那样。
有人如果得到利养,即起染着之心,不得利养之时,则恒生想念,就如小羊之食粪屎而自贡高那样。因此,比丘如受人的四事供养时,当应不起想着(不贪染),如不得供养时,也不起诸念。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当会讲说有关于有人好似狮子,也有人好像小羊之事。你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它!」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那时,诸比丘们便从佛受教。
世尊告诉他们说:「有一种人为甚么好像狮子呢?于是(就是这样的):比丘们!或者有人得到他人的供养衣被、饮食、卧诸具,以及病瘦时的医药。
他得到之后,便会自己食噉,使用,而不起染着之心,也没有贪欲之意,也不起诸想,都没有这些意念(没有贪念),自己知道出要之法。假若不得利养之时,也不会起乱念(不会忿怒等心),也不会起乱念,而保持没有增减之心,
有如狮子之食噉小畜生那样。 当于此时,那只兽王也不会作如是之念:这是好的,这是不好的,并不会起染着之心,也没有贪欲之意,不会起诸想。
此人也是如是,如果得到人家供养其衣被、饭食、床卧诸具,以及病瘦时的医药,得到之后,便自食噉、使用,而不起想着之意,假如不得到时,也不会有诸念。
又如有人,受人的供养衣被、饭食、床卧诸具,以及病瘦时的医药,得到之后,便自食噉、使用,而起染着之心,而生爱欲之意,而不知出要之道。假如不得之时,即会恒生此想念。
如他得人的供养之物后,便会向诸比丘们自我贡高,而毁蔑他人而说:『我乃能得到人家供养的衣被、饭食、床卧诸具,以及病瘦时的医药。然而这些诸比丘们,却不能得到。』
有如大群羊当中,有一匹羊,出离其群之后,曾到大粪聚之处,这匹羊就饱食屎粪之后,回到羊群当中,便自贡高而说:『我能得好食,这些诸羊群都不能得食。』
这也是同样的。如有一人,得到人家给与的利养的衣被、床卧诸具,以及病瘦时的医药,就起诸乱想,就生染着之心,便向诸比丘们自我页高而说:『我能得人家的供养,这些诸比丘们乃不能得到人家的供养。』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学习如狮子王,不可如同小羊。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一卷 善知识品第二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年8月14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一卷 善知识品第二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众生知反复者,此人可敬,小恩尚不忘,何况大恩!设使离此间千由旬、百千由旬,故不为远,犹近我不异。所以然者?比丘当知:我恒叹誉知返复者。
诸有众生不知反复者,大恩尚不忆,何况小者!彼非近我,我不近彼,正使著僧伽梨在吾左右,此人犹远。所以然者?我恒不说无反复者。
是故,诸比丘,当念反复,莫学无反复。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六六】 大意:本经简述知反复,也就是知恩报恩的话,就会近于如来。假如不反复,也就是不知图报恩惠的话,就会远离如来。因此,比丘应当要学反复。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众生,能够知道反复(知恩报恩)的话,此人就是可以尊敬的人。小恩尚且不敢忘弃,更何况是大恩呢?这种人,如果离开这里有千由旬、百千由旬之处,也不会叫做远离,有如近我的身边不异。
所以的缘故就是:比丘们!当知!因为我乃恒常的叹誉那些知道返复之人之故(知恩报恩之人)。
假如诸有众生为不知反复的人的话,则大恩尚且不会记忆(挂念),更何况那些小恩呢?这种人并不能亲近于我,我也不能近在于他,倘使身穿僧伽梨(大衣)在我的左右(身边),这种人乃如同离我很远的人那样。
所以的缘故就是我乃常恒不说无反复的人(不称赞此人)之故。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当念反复(知恩报恩),不可学无反复(知恩不图报)的人。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一卷 善知识品第二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年8月15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一卷 善知识品第二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人懈惰,种不善行,于事有损。若能不懈惰而精进者,此者最妙,于诸善法便有增益。
所以然者?弥勒菩萨经三十劫应当作佛、至真、等正觉,我以精进力、勇猛之心,使弥勒在后。过去恒沙多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皆由勇猛而得成佛。
以此方便,当知懈惰为苦,作诸恶行,于事有损。若能精进勇猛心强,诸善功德便有增益。是故,诸比丘,当念精进,勿有懈怠。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六七】 大意:本经简述教人千万不可懈惰,应当常念精进而行精进。懈怠对于佛道为有损,精进即有大法益。而指世尊之能超弥勒菩萨之前三十劫成佛,乃由于精进所以致然的。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人懈惰,而种植不善行的话,对于学道之事,会有损害的。假若能不懈怠,而精进的话,则这种人乃为最妙,对于诸善法,便会有增益的。
所以的缘故就是:弥勒菩萨经过三十劫应当会成佛,会成为至真、等正觉。然而我乃由于精进之力、勇猛之心,使弥勒菩萨在于我的后面成道。过去如恒河沙那么多的多萨阿竭(如来)、阿罗诃(至真、应供)、三耶三佛(等正觉),都是由于勇猛精进,而得以成佛的。
由于此方便,则当知懈惰会为苦,会作诸恶行,对于学道之事会为有损的。如能具有精进,而勇猛心强的话,对于诸善功德,便会有增益的。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当念精进,不可有懈怠。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作如是之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一卷 善知识品第二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年8月16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一卷 善知识品第二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阿练比丘当修行二法。云何二法?所谓止与观也。
若阿练比丘得休息止,则戒律成就,不失威仪,不犯禁行,作诸功德。
若复阿练比丘得观已,便观此苦,如实知之;观苦集,观苦尽,观苦出要,如实知之。
彼如是观已,欲漏心得解脱,有漏心、无明漏心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过去诸多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皆由此二法而得成就。所以然者?犹如菩萨坐树王下时,先思惟此法止与观也。
若菩萨摩诃萨得止已,便能降伏魔怨;若复菩萨得观已,寻成三达智,成无上至真、等正觉。
是故,诸比丘,阿练比丘当求方便,行此二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六八】 大意:本经叙述阿练若的比丘(在静处净修的苦行者),应当修习止与观(定与慧)之二法,这样就能证果无疑。诸菩萨也是由于止与观而成佛的,故比丘也应学习此二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阿练比丘(阿练若,住于无人所到的森林中静修的人,也是头陀行之一),应当要修行二种法。那二种法呢?所谓止与观是(止为定,观为慧。修定能净心而弃贪,修观即修慧而断无明,所谓离贪而得心解脱,离无明而得慧解脱是)。
如果阿练若比丘得休息而止的话,则其戒律会成就,会不失威仪,不犯禁行,而作诸功德的。
如阿练若比丘又得观的话,便会观察此为苦,会如实而如。会观察苦之集(苦的来源-烦恼),会观察苦之尽(苦之灭尽-寂灭,解脱),会观察苦之出要(脱离苦之要道-八正道),都能如实而知道。
他像如是的观察后,其欲漏之心,会得解脱,有漏心、无明漏心,也得解脱。便能得证解脱智,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会再受后有之身,都能如实而知。
过去世之诸位多萨阿竭(如来)、阿罗诃(至真,应供)、三耶三佛(等正觉),都是由于此二法而得成就的。所以的缘故就是:犹如菩萨(指世尊未成佛前)坐在于树王(菩提树)之下之时,首先思惟此二法,也就是止与观是。
如菩萨摩诃萨(大菩萨)得静止之后,便能降伏魔怨;如菩萨再得观之后,寻即成就三达智(三明,佛为三达,罗汉为三明。所谓宿命智证明、生死智证明-天眼明、漏尽智证明),而成为无上的至真、等正觉。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阿练若比丘应当要求方便,要行此二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之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一卷 善知识品第二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年8月17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一卷 善知识品第二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阿练比丘在闲静处,不在众中,恒当恭敬,发欢喜心。
若复阿练比丘在闲静处,无有恭敬,不发欢喜心;
正使在大众中,为人所论不知阿练之法,云:‘此阿练比丘无恭敬心,不发欢喜!’
“复次,比丘,阿练比丘在闲静处,不在众中,常当精进,莫有懈慢,悉当解了诸法之要。
若复阿练比丘在闲静之处,有懈慢心,作诸恶行;彼在众中,为人所论:‘此阿练比丘懈怠,无有精进。’
是故,比丘,阿练比丘在闲静处,不在众中,常当下意发欢喜心,莫有懈慢,无有恭敬,念行精进,意不移转,于诸善法,悉当具足。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词解: 阿兰若: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寺院之总名。是比丘之住处。又作……阿练若……等。译曰无诤声,闲寂,远离处。离人里五百弓之处。
华严经一曰:‘阿兰若法,菩提道场。’ 大乘义章十五曰:‘阿兰若者,此翻名为空闲处也。’ 金刚顶纂要曰:‘阿兰那者,此云寂静。’
大日经疏三曰:‘阿练若,名为意乐处,谓空寂行者所乐之处。或独一无侣,或二三人,于寺外造限量小房。或施主为造,或但居树下空地,皆是也。’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六九】 大意:本经叙述阿练若比丘既住在于闲静处,而不在于大众中,则应恒常发起恭敬之心,应发起欢喜之心(恭敬尽职于修法,而法喜充满),应当常恒精进,不可有懈怠,应该均能解了诸法之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有阿练若的比丘,住在于闲静处,而不在于群众当中的话,就应恒常的当起恭敬,而发欢喜之心。
如果又有修学阿练若的比丘,虽然住在于闲静之处,但是并没有恭敬于法,对于法,不发起欢喜之心的话,就是住在于大众当中,为人有所论,也不能知道甚么叫做阿练若之法的。
为甚么呢?因为这位阿练若比丘并没有恭敬之心,不发欢喜于法之故(不是法喜充满的行者)。
又次,比丘们!阿练若比丘既住在于闲静之处,不住在于群众当中,就应常恒精进,不可以懈怠,当应统统解了诸法之法。
如果阿练若比丘,虽又住在于闲静之处,然而有懈慢之心,而作诸恶行的话,则他就是住在于大众当中,也会为人所论而被说:『这位阿练若比丘。小为懈怠而没有精进的人。』
因此之故,比丘们!阿练若比丘既住在于闲静处,不在于大众中,就应常恒下意的发欢喜之心,不可有懈慢,不可没有恭敬于法,应念常行精进,意不移转(心不乱想)。对于诸善法,就当会统统具足。
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一卷 善知识品第二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年8月18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一卷 善知识品第二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人不能善说法语。云何为二人?无信之人与说信法,此事甚难;悭贪之人为说施法,此亦甚难。
若复,比丘,无信之人与说信法,便兴瞋恚,起伤害心。犹如狗恶,加复伤鼻,倍更瞋恚。诸比丘,此亦如是,无信之人与说信法,便起瞋恚,生伤害心。
若复,比丘,悭贪之人与说施法,便生瞋恚,起伤害心。犹如痈疮未熟,复加刀割,痛不可忍。此亦如是,悭贪之人与说施法,倍复瞋恚,起伤害心。
是谓,比丘,此二人难为说法。
“复次,比丘,有二人易为说法。云何为二?有信之人与说信法,不悭贪人与说施法。
若,比丘,有信之人与说信法,便得欢喜,意不变悔。犹如有病之人,与说除病之药,便得平复。此亦如是,有信之人与说信法,便得欢喜,心不改变。
若复无贪之人与说施法,即得欢喜,无有悔心。犹如有男女端正,自喜沐浴手面;复有人来,持好华奉上,倍有颜色;复以好衣服饰奉上其人,彼人得已,益怀欢喜。此亦如是,无悭贪之人与说施法,便得欢喜,无有悔心。
是谓,比丘,此二人易为说法。是故,诸比丘,当学有信,亦当学布施,莫有悭贪。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词解: 信: 摘自:佛学大词典 为‘不信’之对称。即对一对象,能令其心与心之作用产生清净之精神作用,故‘唯信能入’为进入佛道之初步。
俱舍宗立为十大善地法之一,唯识宗则立为善心所之一。反之,则称为‘不信’,为俱舍宗十大烦恼地法之一、唯识宗则为八大随烦恼之一。
成唯识论卷六:‘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
信步入道之第一部,故菩萨五十二阶位中即以十信位为首,五根或五力中亦分别以信根、信力为最初。六十华严经卷六贤首菩萨品:‘信为道元功德母。’大智度论卷一:‘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悭贪: 摘自:佛学大词典 悭吝贪着之意。即惜物而不布施与人,并贪求而无满足。大乘起信论:‘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此悭贪之心,可以六度中之布施波罗蜜对治之。
布施: 摘自:佛学大词典 音译为檀那、柁那、檀。又称施……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人之义。
布施乃六念之一,四摄法之一,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之一。布施能使人远离贪心,如对佛、僧、贫穷人布施衣、食等物资,必能招感幸福之果报。又向人宣说正法,令得功德利益,称为法施。使人离开种种恐怖,称为无畏施。
财施与法施称为二种施;若加无畏施,则称三种施。以上三施系菩萨所必行者。其中法施之功德较财施为大。布施若以远离贪心与期开悟为目的,则称为清净施;反之则称不清净施。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七O】 大意:本经叙述对于无信之人,为他说信仰之法,以及对于悭贪之人,为他说布施之法,此二种事乃为非常困难之事。而对于信心之人,讲说信仰之法,对于不悭贪之人,讲说布施之法,此二种事,乃为非常容易之事。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二种人,不能对于善说法语的。那二种人呢?第一就是对于没有信心之人,对于讲说信仰之法,此事乃为非常的困难之事。第二就是对于悭贪之人,为他讲说布施之法,这也是非常的难事。
其次,比丘们!对于没有信仰的人,为他讲说信仰之法的话,他便会兴起瞋恚,便会起伤害之心。有如狗本为恶,加之,又伤其鼻,就会加倍而更为瞋恚。诸比丘们!这也是如是的道理,对于没有信心的人,和他讲说信仰之法的话,便会起瞋恚,而生伤害之心。
比丘们!假若又对于悭贪之人讲说布施之法的话,便会使其生瞋恚,而起伤害之心的。有如痈疮还未成熟之时,又加之以刀割的话,就会痛苦而不可以忍耐那样,这也是同样的道理的,如对于悭贪之人讲说布施之法的话,就会加倍而一再的生瞋恚,加倍的起伤害之心。
这就是,比丘们!就是所谓对于此二种人,乃难为说法之义。
又次,比丘们!有二种人容易为其说法。那二种呢?第一就是对于有信心之人讲说信仰之法,第二就是对于不悭贪之人讲说布施之法。
比丘们!如果对于有信心的人讲说信仰之法的话,他就会得欢喜之心,其意并不会变悔的。犹如对于有病的人,和他讲说除病之药的话,便会得平复那样。这也是如是,如对于有信心的人,和他讲说信仰之法的话,便会得到欢喜,其心并不会改变。
如果又对于无贪的人,讲说布施之法的话,就会得到欢喜,而没有懊悔之心。犹如有端正的男女,自己喜欢于沐浴手与面,又有人来,执持好华奉上给他的话,他就会倍加有颜色,
又用好衣服饰奉上其人的话,此人得到之后,就会益加怀抱欢喜那样。这也是如是,如对于无悭贪的人,而给他说布施之法的话,便会使对方得到欢喜,而没有懊悔之心。
这就是,比丘们!就是所谓有这二种人容易为之说法的。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学习有信心,也应当学习有布施心,不可有悭贪之念。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一卷 善知识品第二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年8月19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一卷 善知识品第二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法与凡夫人,得大功德,成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云何为二法?供养父母,是谓二人获大功德,成大果报。
若复供养一生补处菩萨,获大功德,得大果报。是谓,比丘,施此二人获大功德,受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
是故,诸比丘,常念孝顺供养父母。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七一】 大意:本经简述如能供养父母,以及供养一生补处的菩萨(此一生之后成佛,为补佛之位)的话,就能获得大功德,而得大果报,因此,应当常念孝顺供养父母。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二种法,能给与凡夫之人得大功德,成就大果报,得大甘露之味,而至于无为之处。那二法呢?第一就是能供养父母,这就叫做由于此二人(指父母)而能获大功德,而能成就大果报。
第二就是如果又能供养一生补处的菩萨(经过此一生之后,成为佛陀,所谓补佛的位处,如弥勒菩萨乃继佛之后,而补佛的位处,而为弥勒佛那样),就能获大功德,就能得大果报。这就是,比丘们!布施此二种人就能获大功德,就能受大果报,就能得甘露味,而至于无为之处的。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常念孝顺供养父母!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一卷 善知识品第二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年8月20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一卷 善知识品第二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
若复,比丘,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
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
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七二】 大意:本经叙述父母的恩情乃非常的重而难以报答。如有人在左肩的上面荷肩其父,右肩之上,荷肩其母,经历干万年,都用四事去供养,乃至被父母在其肩上放屎溺,仍然为报恩不尽,因此,应当供养孝顺父母,不失时节。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教二人作善(向二种人作善事),怎样也不可能得以报答其恩情的。那二种人呢?所谓父母是。
比丘!如果又有人,将其父着在于其左肩的上面,将其母着在于右肩的上面,经过至于千万岁,而以衣被、饭食、床蓐等卧具,以及病瘦时的医药去供养,就是在于你的肩上放下屎溺,犹然不能得以报答其恩情的。
比丘们!当知!父母的恩情乃很深重,就是抱他,育他,随时将其保护,不失去任何的时节,而得见日月,虽用此方便(勤勉)去对待父母,也知道此恩情之难以报答的。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供养父母,要恒常的孝顺,不可失弃任何的时节。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一卷 善知识品第二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年8月21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一卷 善知识品第二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槃特告弟朱利槃特曰:“若不能持戒者,还作白衣!”是时,朱利槃特闻此语已,便诣祇洹精舍门外立而堕泪。
尔时,世尊以天眼清净,观是朱利槃特比丘在门外立,而悲泣不能自胜。时,世尊从静室起,如似经行至祇洹精舍门外,告朱利槃特曰:“比丘,何故在此悲泣?”
朱利槃特报曰:“世尊,兄见驱逐:‘若不能持戒者,还作白衣,不须住此。’是故悲泣耳!”
世尊告曰:“比丘,勿怀畏怖,我成无上等正觉,不由卿兄槃特得道。”
尔时,世尊手执朱利槃特诣静室教,使就坐。世尊复教使执扫篲:“汝诵此字,为字何等?”
是时,朱利槃特诵得扫,复忘篲;若诵得篲,复忘扫。
尔时,尊者朱利槃特诵此篲扫乃经数日。然此扫篲复名除垢,朱利槃特复作是念:“何者是除?何者是垢?垢者灰土瓦石,除者清净也。”
复作是念:“世尊何故以此教悔我?我今当思惟此义。”以思惟此义,复作是念:“今我身上亦有尘垢,我自作喻,何者是除?何者是垢?”
彼复作是念:“缚结是垢,智慧是除。我今可以智慧之篲,扫此结缚。
尔时,尊者朱利槃特思惟五盛阴成者、败者,所谓此色、色集、色灭,是谓痛、想、行、识成者、败者。
尔时,思惟此五盛阴已,欲漏心得解脱,有漏心、无明漏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有,如实知之。
尊者朱利槃特便成阿罗汉,已成阿罗汉,即从座起,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白世尊曰:“今已有智,今已有慧,今已解扫篲。”
世尊告曰:“比丘,云何解之?”
朱利槃特报曰:“除者谓之慧,垢者谓之结。”
世尊告曰:“善哉!比丘,如汝所言,除者是慧,垢者是结。”
尔时,尊者朱利槃特向世尊而说此偈:
“今诵此已足,如尊之所说, 智慧能除结,不由其余行。”
世尊告曰:“比丘,如汝所言,以智慧,非由其余。”
尔时,尊者闻世尊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词解: 周利槃特: 摘自:佛学大词典 为十六罗汉中第十六尊。又作周利槃陀伽……朱利槃特……。意译为小路、路边生。系佛世时舍衙城一婆罗门之子,后与兄摩诃槃特同为佛陀弟子。禀性鲁钝愚笨,凡学习之教法,诵过即忘,故时人称之为愚路。
经文扩展: 增一阿含经:‘能化形体作若干变,所谓周利般兔(朱利槃特)是。’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七三】 大意:本经叙述朱利盘特由于不持禁戒,而被其兄诃责,并被驱逐。佛陀乃教他执持扫帚而复诵,因之而遂解悟,而除尘垢,而证阿罗汉果。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尊者盘特(继路,入四无色定第一的尊者),告诉其弟朱利盘特(愚路,为盘特之弟,性愚,后成阿罗汉果)而说:「如果不能持戒的话,就还俗去作白衣(在家学佛的居士)好了!」当时,朱利盘特听此语后,便到祇洹精舍,站立在于门外而流泪。
那时,世尊乃用清净的天眼,观看到这位朱利盘特比丘站立在于门外,正在悲泣而不能自胜。这时,世尊便从静室站起,好像经行那样的至于祇桓精舍的门外,就告诉朱利盘特说:「比丘!为甚么缘故,在这里悲泣呢?」
朱利盘特回答说:「世尊!因为被哥哥驱逐,哥哥说:『如果不能持戒的话,就应还俗去作白衣,不须要住在于这里。』因此之故,到这里悲泣的!」
世尊告诉他说:「比丘!不可以怀畏布(不要怕)。我乃成就无上的等正觉的,不是由你的哥哥盘特而得道的。」(佛陀是我,能使你证道的是我,不是你的哥哥的)。
那个时候,世尊乃以手执朱利盘特,到了静室,叫他坐下。世尊又教使他手执扫篲(竹帚)而吩咐说:「你诵念此二字(扫篲),此二字是甚么意义?」
这时,朱利盘特诵得扫之字,又忘掉篲之字,如诵篲之字,又忘掉扫之字。
那时,尊者朱利盘特诵此扫篲二字,乃经过数日的时间。然而此扫篲又名叫除垢,朱利盘特又作如是之念:甚么叫做除?甚么叫做垢?垢就是灰土瓦石,除就是清净。
又作如是之念:世尊为甚么缘故用此来教诲我呢?我现在应当思惟其中之义。由于思惟此义,而又作如是之念:现在我的身上也有尘垢,我应自作其喻。甚么为之除?甚么为之垢?
他又作如是之念:缚结就是垢,智慧就是除,我现在可以用智慧之篲,去扫除这些结缚!
那时,尊者朱利盘特,又思惟五盛阴之成,以及其败之事。所谓这就是色阴,就是色阴之集(因),就是色阴之灭,就是色阴的成与败。痛(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是同样的道理,就是其成与败。
他在那个时候,思惟此五盛阴之后,其欲漏心得解脱,有漏心得解脱,无明漏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之后,便得解脱之智,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胎有(没有后有之身),如实而知道真理,尊者朱利盘特便成就阿罗汉果。
已经成为阿罗汉之后,就从他的座位站起,到了世尊之处,而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坐在于一边。他白世尊说:「我现在已经有智;现在已经有慧,现在已经了解扫篲之义了。」
世尊告诉他说:「比丘!你是怎么了解呢?(了解的程度如何?)」
朱利盘特回答说:「所谓除,就是慧,所谓垢,就是结缚。」
世尊告诉他说:「善哉!比丘!如你所说的,除就是慧,垢就是结。」
那时,尊者朱利盘特。向世尊说此偈而说:
现在诵此而很满足,都如师尊您所说的:智慧能除灭尘垢。并不是由于其余之行而成的。
世尊告诉他说:「比丘!如你所说的,是用智慧,而不是由于其余之行的。」
那时,尊者听世尊所说,乃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一卷 善知识品第二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年8月22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一卷 善知识品第二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法,不可敬待,亦不足爱著,世人所捐弃。云何为二法?怨憎共会,此不可敬待,亦不足爱著,世人所捐弃;
恩爱别离,不可敬待,亦不足爱著,世人所捐弃。是谓,比丘,有此二法,世人所不喜,不可敬待。
“比丘,复有二法,世人所不弃。云何为二法?怨憎别离,世人之所喜;
恩爱集一处,甚可爱敬,世人之所喜。是谓,比丘,有此二法,世人所喜。
“我今说此怨憎共会、恩爱别离;复说怨憎别离、恩爱共会,有何义?有何缘?”
比丘报曰:“世尊诸法之王,惟愿世尊与我等说,诸比丘闻已,当共奉行!”
世尊告曰:“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说之。
诸比丘,此二法由爱兴,由爱生,由爱成,由爱起;当学除其爱,不令使生。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词解: 爱别离苦 摘自:佛学大词典 谓别离爱境,或与所爱者别离时所感受之苦。为八苦之一。据中阿含与大毗婆沙论所载,则可爱之内六处及六界等与身别离时所生之苦,称作爱别离苦。
大乘义章:‘何者是其爱别离苦?所别有二,一内二外。内者自身,外者所谓亲戚眷属及余资生。’
爱别离苦: 摘自:法相辞典 - 朱芾煌 法蕴足论五卷八页云:云何爱别离苦?爱别离、谓诸有情等、可爱可乐,可喜可意,不与彼俱,不同一处,不为伴侣,别异离散,不聚集,不和合;总名爱别离。
何因缘故说爱别离为苦?谓诸有情爱别离时,领纳摄受种种身苦事故;广说乃至领纳摄受种种身心烧燃事故;说彼为苦。复次爱别离时,受三种苦。一者、苦苦,二者、行苦,三者、坏苦。故名爱别离苦。
怨憎会苦: 摘自:佛学大词典 八苦之一,五苦之一。谓众生不由自主,不得不与憎恶者会合之苦恼。又作非爱会苦、怨憎恶苦、不相哀相逢会苦。
据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谓众生实有内六处,不爱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同会一,有摄和集,共合为苦。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此皆因不爱之境与身心会合而引发之痛苦,称为怨憎会苦。
又五王经载,世人薄俗,共居爱欲之中,共争不急之事,更相杀害,遂成大怨,各自相避,隐藏无处,各磨刀、错箭、挟弓、持杖,恐忽相见;会遇狭道,各自张弓注箭,两刀相向,不知胜负是谁,怖畏无量。
又大乘义章卷三谓,怨憎会苦有内外二者,内者即三恶道报,外者即刀杖等缘。
怨憎会苦: 摘自:法相辞典 - 朱芾煌 法蕴足论五卷云:云何怨憎会苦?怨憎会、谓诸有情等、不可爱、不可乐、不可喜、不可意,而与彼俱,一处为伴,不别不异,不离不散,聚集和合;总名怨憎会。
何因缘故说怨憎会为苦?谓诸有情怨憎会时,领纳摄受种种身苦事故;广说乃至领纳摄受种种身心烧然事故;说彼为苦。复次怨憎会时,受二种苦。一者、苦苦,二者、行苦。故名怨憎会苦。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七四】 大意:本经叙述与怨憎的人共会,以及与恩爱的人之别离,乃为世人所捐弃不喜之事。如果与怨憎之人别离,以及与恩爱之人共会,乃为世人所喜悦的事。这些都是由于爱而生成的,因此之故,应当学习除去爱欲,并使它不再生起。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这二种法,为不可以敬待的,也是不足以爱着的,是世人所捐弃的。那二种法呢?第一就是与怨僧的人共同聚会(住在一起),这是不可以敬待的事,也是不足以爱着,是世人所捐弃的。
第二就是与恩爱的人别离,这也是不可以敬待的事,也是不足以爱着的,是世人所捐弃不要之事。这就是所谓,比丘们!就是有此二种法,为世人所不喜悦,所不可敬待的事。
比丘们!又有二种法,是世人所不捐弃的。那二种法呢?第一就是与怨憎的人别离,这是世人之所喜悦的事。
第二就是与恩爱的人集在于一处,是令人非常可以爱敬之事,是世人之所喜悦的事。这就是,比丘们!就是所谓有此二法,为世人所喜悦的事。
我现在讲说此怨憎的共会之事,以及恩爱的别离之事,又说怨憎之别离,以及恩爱的共会,有甚么义呢?有甚么缘呢?」
比丘们回答说:「世尊乃为诸法之王,唯愿世尊给与我们讲解,诸比丘们听后,当会共同奉行!」
世尊告诉他们说:「谛听!(应注意的听),听后要思念其义,我当会为你们分别阐说。
诸比丘们!此二法乃由于爱而兴起的,由于爱而生,由于爱而成,由于爱而起的。应当要学习除灭其爱,使它不再生起。
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二卷 三宝品第二十 一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