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禅净中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000|回复: 8

五根五力、五根五力的扩展、大智度论的三十七道品、五受阴、杂阿含50.51经

[复制链接]

46

主题

205

帖子

783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783
发表于 2021-1-15 13: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诗意 于 2021-1-22 20:42 编辑

2020/10/9      五根五力
宽子:群里根据佛经学习就好,主要根据佛经,论也学点,比方大智度论,凡夫才要学佛经,佛经就是给凡夫看的,凡夫写的,不是写了,给猴子看

宽子:给神仙看,三藏法师,不是凡夫吗?,所以,这些无谓的言论,群里不需要了,师兄觉得不行,那师兄不学就是,我们要学佛经,或者师兄可以去聊天群说,这些话,对自己无益,好了,我们学习佛经。

宽子: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精进根者,当知是四正断。念根者,当知是四念处。定根者,当知是四禅。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宽子: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何等为信根?若比丘于如来所起净信心,根本坚固,余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余世间,无能沮坏其心者,是名信根。
   “何等为精进根?已生恶不善法令断,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未生恶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已生善法住不忘,修习增广,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是名精进根。
  
    宽子:“何等为念根?若比丘内身身观住,殷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住亦如是说,是名念根。
   “何等为定根?若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是名定根。
   “何等为慧根?若比丘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如实知,是名慧根。”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宽子:今天我们聊聊五根,五力

宽子: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宽子: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宽子:先说信根

宽子:“何等为信根?若比丘于如来所起净信心,根本坚固,余沙门、婆罗门、   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余世间,无能沮坏其心者,是名信根。

宽子:如来所起净信心,根本坚固

    宽子:余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余世间,无能沮坏其心者,是名信根。这里我们分成两点

    宽子:起净信心,根本坚固,根本,就是我们的基础,起净信,因为正见令深信,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

    宽子:就是我们必须要多跟随佛经,没有什么,是比佛经更正的了,如果说佛经不是凡夫看,那么就不必写了,或者藏起来,所以我们不要人云亦云

    宽子:佛经是我们的教书本,所以我们必须根据佛经学,才能有正信,正见,大部分不看佛经的人,都跑去以放生为主,烧香为主,印经为乐.

    宽子:但是他们印了,自己不看,产生的不是正见,就没法正信,对人生充满苦恼,正信者,就会去皈依,这是最起码的正信.恨不得马上皈依

    宽子:因为太信,太佩服了,接下来,我们再看下面一段

    宽子:余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余世间,无能沮   坏其心者,是名信根。

    宽子:各种外道,天上学说,都无法动摇

    宽子:这就是为何我不看任何除了佛经以外的学说,更不带到群里

    宽子:正信,没有了凡四训,没有什么太上感应篇,只有佛经,也没有孔子,老子,庄子

    宽子:因为树只向着一个方向长,不东倒西歪,无能沮坏其心者,是名信根。

    宽子:因为佛经已经足够遍知,足够我们辩才无碍,无需其他的鸡肋,也足够我们成就

    宽子:所以我们最重要,还是弄清楚,我们为何学佛,什么是我们要走的基础

    宽子:我们的人生,轮回,因果,苦的根源,佛法的根本教导,引导看到真实真相,对治方法

    宽子:就好比我们上学,老师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这些学习,我们不懂基础正见,那么你精进的方向,也不会对

    宽子:精进去烧香?精进放生?精进超度?这些都是无关解脱

    宽子:精进摄心,改变自己,学无漏法宽子,这是精进.摄心为戒,不染为定,法忍为慧

    宽子:我们做到这些之前,必须学习正见和禅定,定慧双修

    宽子:“何等为精进根?已生恶不善法令断,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未生恶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已生善法住不忘,修习增广,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是名精进根。

    宽子:这是四正勤,用来正精进,已生恶不善法令断,已生恶令断

    宽子:生欲、方便、摄心、增进

    宽子;我们看这几个字,我们生欲,就需要一些对治法,然后不停的熏陶自己,摄心,增进,增进,这个就是我们的点滴坚持,增。一点一滴
  
    宽子:坚持不懈,不是说,马上做到,或者做好,不是我说八风吹不动,你马上说,OK,做好了,收工,我成佛了

    宽子:顿悟了,觉悟了,不要把自己神话

    宽子:做不到,做不好,多思惟,不气馁,点滴进步,自己骗自己,就容易深陷自己的游戏当中,对境却一点能力都没有,更做不到自在的智慧

    宽子:已生恶不善法令断,未生恶不善法不起,未生善法令起,已生善法住不忘

    宽子:习惯,这四个,叫四正勤,或者四正断,三十七道品里面其中一科,五根是一科,五力是一科,三十七道品,一共七科,

    宽子: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这七个,里面的各项加起来,就是三十七项,所以不是很复杂

    宽子:已生善法住不忘,已生正见不忘,已生信心不退转,住,就是立在上面,立在正见上面不动摇,已在心里生的善法,立在上面不忘

    宽子:这个是产生的精进根,习惯了,熟练了,就会产生精进力,信力越来越大,所以五根五力,是一起的,五根的信根,产生的信力就是五力,精进根,产生精进力

    宽子:“何等为念根?若比丘内身身观住,殷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住亦如是说,是名念根。比丘内身身观住,殷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

    宽子:内身身观住,摄心而住,正念正智,贪念,嗔念,痴迷,邪念,没有正念,调伏不了世间贪忧,因为不懂四谛,十二因缘,所以爱取不断

    宽子:攀缘无常,眷恋人生,对于出家人来说,更不应该,比丘,所以出家是很大福报,可以一心深入解脱知见,少了我们在家的牵扯,调伏世间贪忧;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住亦如是说,是名念根。

   宽子:调伏身外,这个是对境,色,内身,受,想,行,识,正念而住是什么?,是四念处,内外身,受、心、法,法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法观,这个也是三十七道品,四念处

宽子:所以要产生四念处,我们也少不了基础正见,用来调伏世间贪忧,这个叫念根,如实观察了,就会产生念力,变的有力,对自在不染,越来越接近

    宽子:“何等为定根?若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是名定根。“何等为慧根?若比丘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是名慧根。”

   宽子:定根,我们说初禅五支,觉(寻),观(伺),喜,乐,一心,这是禅那的过程,或者禅定的过程,这个当我们学了正见基础,我们才能学好禅定

   宽子:因为禅定,少不了对境不染,戒,比方说五盖,为何说初禅可以断五盖,贪,嗔,掉举,睡眠,疑

   宽子:因为你有贪,有嗔,你的禅定不能寂静光明,所以我们禅定之前,顶礼三宝,念五戒,让自己心里减少污垢,让光明更多一些,没有正见,恭敬,修行就会障碍

   宽子:就容易产生掉举,疑,昏沉就会跟随,所以我们的定根,也是息息相关,最后的慧根

   宽子:“何等为慧根?若比丘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是名慧根。”

   宽子:只是简单说了四谛,也是说我们不知四谛,也就没有慧根,所以我们强调,基础正见是,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

   宽子:要清楚了解,不管你是大小乘,或者南北传,大乘经典,那怕佛说阿弥陀经,也少不了说三十七道品

   宽子:“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宽子:去到极乐世界,也要演说,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205

帖子

783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783
 楼主| 发表于 2021-1-15 16: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诗意 于 2021-1-22 19:49 编辑

五根五力的扩展
宽子: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于此五根修习多修习,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苦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苦断,如是究竟苦边、苦尽、苦息、苦没,度苦流,于缚得解,害诸色,过去、未来、现在一切漏尽亦如是说。

宽子: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种力。何等为二?谓数力及修力。
“何等为数力?谓圣弟子坐闲林中树下,作如是思惟:‘身恶行现法,后世受于恶报。我若行身恶行者,我当自悔,教他亦悔,我大师亦当悔,我大德梵行亦当悔,我以法责我恶名流布,身坏命终,当生恶趣泥犁中。如是现法后报,身恶行断,修身善行。如身恶行,口、意恶行亦如是说。’是名数力。

“何等为修力?若比丘学于数力,圣弟子数力成就已,随得修力;得修力已,修力满足。”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宽子: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何等为修力?谓修四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四念处,如是修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四道、四法句、止观亦如是说。

宽子: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种力。何等为三?谓信力、精进力、慧力。复次三力。何等为三?谓信力、念力、慧力。复次三力。何等为三?谓信力、定力、慧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宽子: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力:信力、念力、慧力。何等为信力?谓圣弟子于如来所入于净信,根本坚固,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诸同法所不能坏,是名信力。何等为精进力?谓修四正断。何等为慧力?谓四圣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余二力如上说。

宽子: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力。何等为四?谓信力、精进力、念力、慧力。复次四力:信力、念力、定力、慧力。复次四力:觉力、精进力、无罪力、摄力。”

此诸经如上三力说,差别者:“何等为觉力?于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习近、不习近,卑法、胜法,黑法、白法,有分别法、无分别法,缘起法、非缘起法如实知,是名觉力。

“何等为精进力?谓四正断,如前广说。何等为无罪力?谓无罪身、口、意,是名无罪力。
“何等为摄力?谓四摄事:惠施、爱语、行利、同利。”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宽子:今天这几个经,可以一起聊因为都是五根五力的扩展

宽子: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于此五根修习多修习,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苦断。”

宽子: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五根产生的五力杂阿含经,基本上产生几个关联的经文一起

宽子: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种力。何等为二?谓数力及修力。

“何等为数力?谓圣弟子坐闲林中树下,作如是思惟:‘身恶行现法,后世受于恶报。我若行身恶行者,我当自悔,教他亦悔,我大师亦当悔,我大德梵行亦当悔,我以法责我恶名流布,身坏命终,当生恶趣泥犁中。如是现法后报,身恶行断,修身善行。如身恶行,口、意恶行亦如是说。’是名数力。

宽子:我们看第一个数力及修力数,我们也可以用作数落责备数落自己,反省自己忏悔自己

宽子:作如是思惟:‘身恶行现法,后世受于恶报。我若行身恶行者,我当自悔,教他亦悔,我大师亦当悔,我大德梵行亦当悔,我以法责我恶名流布,身坏命终,当生恶趣泥犁中

宽子:我们昨天也学了,慈经慈经也可以用来忏悔自己为何那么说呢我们要对别人无危险,无敌意,必须自己先柔和有些师兄忏悔,会陷入悔当中,不能自拔

宽子:越悔越烦恼良心过不去死死捉着过去不放,放不下所以我们看看慈经说,愿我无精神痛苦无危险,无敌对这个是先慈悲自己我们时常说,一切唯心造

宽子:所以我们的言行,都在自己这里出发我们的内在,会扩展周围的磁场我们是沮丧,委屈,不安,那么周围就会不安我们老想负面的情绪,那么周围就会产生负面

宽子:所以我们先对自己无危险我如果活在不安,责备自己当中,有精神痛苦当中,那么慈经就念不好忏悔,是提醒自己不犯念慈经也一样

宽子:对众生无危险,无敌对也是放过了自己所以这个数力,忏悔,是自己的觉知,自觉,自省消除自己的负担,产生放下的喜悦

宽子:“何等为修力?若比丘学于数力,圣弟子数力成就已,随得修力;得修力已,修力满足。”忏悔了,会产生改,修,精进我每天念慈经,思惟,熏陶

宽子:没事就开来听潜移默化自己去森林,晚上有很多干扰,所以大家都要学会念慈经有了慈经,自己变安祥,慈悲 安稳众生也可以感觉到这个人对我无危险,无敌意

宽子:所以要从自己改变开始,修行开始这就是修力所以我们看,我们学经,都是说自己,没有说别人怎样,外在怎样自己变了,外面就会变了

宽子: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何等为修力?谓修四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四念处,如是修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四道、四法句、止观亦如是说。

宽子: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何等为修力?谓修四念处。忏悔,修行,接下来为何要修四念处观受是苦,观身不净,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个是四念处五根前面的信根,是需要正见来扎根

宽子:而四念处的前提,是苦谛的三转就是我们懂苦了,那么四念处修行,才有力比方说,我说观受是苦你感觉不到,不懂我住别墅,开房车观受。。这个不苦啊

宽子:那么佛陀之前是王子,他又苦了吗?所以我们做什么,要产生信心 正念,都不容易念出来的慈经的力量,也不一样都有阶级有些善知识,他走到你身边,你都能感觉到安心安稳,自然的喜悦

宽子:这就是本身发出的慈悲,感受的磁场所以我们改变了,有正见,有放下的喜悦,那么修四念处,就会相应这就是为何先要忏悔,反省思惟正见

宽子:这些,都是一步一步,很踏实的基础有了正见,那么我们说,观受是苦,就很容易说出来因为真心体会观受是苦,为何呢,因为无常,无明,贪,嗔,痴

宽子:所受皆苦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第一觉知: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一看这些经文,都是相应的

宽子:如是观察,渐离生死。如四念处,如是修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四道、四法句、止观亦如是说。亦如是说都是一样的基础正见

宽子: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种力。何等为三?谓信力、精进力、慧力。复次三力。何等为三?谓信力、念力、慧力。复次三力。何等为三?谓信力、定力、慧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佛陀把次序排好给我们第一信力、精进力、慧力信,我们说了,正见而信

宽子:这是最重要有了信,我们产生正思惟精进那么慧力自然增长信力、念力、慧力
宽子:中间是念力念,正念而观四念处是念力七觉支是念力这个我们的修行,又进一步所以要大家学基础正见,就是这个道理第三信力、定力、慧力。

宽子:前后是不变的中间,却用正定,产生智慧何谓正定这个是八正道最后的一个也是说,前面的七个,就是为了产生这个正定的智慧

宽子:复次,诸比丘!正定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达初禅而住;灭寻伺,内心安静,心成专一,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达第二禅而住;更舍离喜而住,正念正智,以身感受乐,唯诸圣者说:“舍此而正念乐住”达第三禅而住。其次舍乐离苦,以前所感受之喜、忧皆灭故,而不苦不乐,成为舍念清净,达第四禅而住。诸比丘!此名为正定。

宽子:所以我们说,要学禅定,禅那,先学前面基础所以佛陀也把定力排在最后

宽子: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力:信力、念力、慧力。何等为信力?谓圣弟子于如来所入于净信,根本坚固,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诸同法所不能坏,是名信力。何等为精进力?谓修四正断。何等为慧力?谓四圣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余二力如上说。

宽子:何等为信力?谓圣弟子于如来所入于净信,根本坚固根本坚固佛陀比喻,十六尺的柱子,要埋地八尺根基要稳那么四面八方的风吹,才能不动摇

宽子:这就是正见,正信,正念,扎根根本坚固,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诸同法所不能坏,是名信力。何等为精进力?谓修四正断。什么是四正断?

宽子:也就是四正勤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起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这是四正断精进这四正断养成习惯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

宽子:何等为慧力?谓四圣谛。四谛学佛不懂四谛,没有智慧,不得入门还有两个,就是念力,定力刚才已经说了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余二力如上说

宽子:余二力如上说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力。何等为四?谓信力、精进力、念力、慧力。复次四力:信力、念力、定力、慧力。复次四力:觉力、精进力、无罪力、摄力。”

此诸经如上三力说,差别者:“何等为觉力?于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习近、不习近,卑法、胜法,黑法、白法,有分别法、无分别法,缘起法、非缘起法如实知,是名觉力。

“何等为精进力?谓四正断,如前广说。何等为无罪力?谓无罪身、口、意,是名无罪力。

“何等为摄力?谓四摄事:惠施、爱语、行利、同利。”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宽子:何等为觉力?于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习近、不习近,卑法、胜法,黑法、白法,有分别法、无分别法,缘起法、非缘起法如实知,是名觉力。

宽子:自觉,自省,观察我们学佛,不能开始就说不思善,不思恶不能说无分别心因为自己没有基础,没有智慧所以佛陀说,先发挥自己的觉力于善、不善法如实知

宽子:对有漏法,无漏法,如实知“何等为摄力?谓四摄事:惠施、爱语、行利、同利。”
这就是开始说的,摄力怎样产生的慈悲所产生安稳,无危险,无敌意

宽子:惠施、爱语、行利、同利。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1.jpg一口气学了几个经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205

帖子

783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783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13: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度论的三十七道品

本帖最后由 诗意 于 2021-1-22 20:26 编辑

诗意 :复次,诸菩萨摩诃萨信力大故,为度一切众生故,是中佛为一时说三十七品;若说异法道门,十想等皆摄在三十七品中。是三十七品,众药和合,足疗一切众生病,是故不用多说。如佛虽有无量力,但说十力,于度众生事足。是三十七品,十法为根本。

何等十?信、戒、思惟、精进、念、定、慧、除、喜、舍。信者,信根、信力;戒者,正语、正业、正命;精进者,四正勤、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正精进;念者,念根、念力、念觉、正念;定者,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觉、正定;慧者,四念处、慧根、慧力、择法觉、正见。

三十七道品之内的道次第

是诸法,念随顺智慧缘中止住,是时名念处。破邪法、正道中行,故名正勤。摄心安隐于缘中,故名如意足。软智心得,故名根。利智心得,故名力。修道用,故名觉。见道用,故名道。

问曰:应先说道,何以故?行道然后得诸善法;譬如人先行道,然后得所至处。今何以颠倒,先说四念处,后说八正道?

答曰:不颠倒也。三十七品,是初欲入道时名字。
如行者到师所,听道法时,先用念持是法,是时名念处。持已,从法中求果,故精进行,是时名正勤。

多精进故心散乱,摄心调柔故,名如意足。心调柔已,生五根。

诸法实相,甚深难解,信根故能信,是名信根;不惜身命,一心求道,是名精进根;常念佛道,不念余事,是名念根;常摄心在道,是名定根;观四谛实相,是名慧根。

是五根增长,能遮烦恼;如大树力能遮水。是五根增长时,能转入深法,是名为力。得力已,分别道法有三分:择法觉、精进觉、喜觉,此三法,行道时若心没,能令起。除觉、定觉、舍觉,此三法,若行道时心动散,能摄令定。

念觉在二处,能集善法,能遮恶法;如守门人,有利者令入,无益者除却。若心没时,念三法起;若心散时,念三法摄。无觉实觉,此七事能到,故名为分。

得是法安隐具足已,欲入涅槃无为城故,行是诸法,是时名为道

宽子:不颠倒也。三十七品,是初欲入道时名字。如行者到师所,听道法时,先用念持是法,是时名念处。持已,从法中求果,故精进行,是时名正勤。多精进故心散乱,摄心调柔故,名如意足。心调柔已,生五根。

宽子这个是大智度论精进中,如果没有正确目标就会散乱,,就好像有人学金刚经,没有摄心一处,也没有摄心法。
所以需要摄心调柔。
需要禅定。
比方说,我们学四正勤。已生法令增长,那么我们需要有精进的目标。大念处经有不住世间任何而住。但是前面先说修行法门。常摄心在道,是名定根;观四谛实相,是名慧根。。这个整段,都是我们说的基础正见

宽子:是三十七品,众药和合,足疗一切众生病,是故不用多说。。这个足疗,不是你们说的足疗

阳光:足以疗治

宽子:这段三十七道品,我以前有说过

阳光:就是说精进的时候,没有一个目标就会散乱

阳光:所以得摄心调柔

宽子:《大智度论》第十九卷
释初品中三十七品
【经】“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不生故应具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

【论】问曰:三十七品是声闻、辟支佛道,六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道,何以故于菩萨道中说声闻法?

答曰:菩萨摩诃萨,应学一切善法、一切道。如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悉学一切善法、一切道,所谓干慧地乃至佛地。是九地应学而不取证,佛地亦学亦证。”

宽子:问曰:三十七品,虽无处说独是声闻、辟支佛道,非菩萨道,以义推之可知:菩萨久住生死,往来五道,不疾取涅槃;是三十七品但说涅槃法,不说波罗蜜,亦不说大悲,以是故知非菩萨道。

答曰:菩萨虽久住生死中,亦应知实道、非实道,是世间、是涅槃。知是已,立大愿:“众生可愍,我当拔出著无为处。”以是实法行诸波罗蜜,能到佛道。菩萨虽学,虽知是法,未具足六波罗蜜故不取证。如佛说:“譬如仰射空中,箭箭相拄,不令落地;菩萨摩诃萨亦如是,以般若波罗蜜箭,射三解脱门空中,复以方便箭射般若箭,令不堕涅槃地。”

宽子:复次,若如汝所说,菩萨久住生死中,应受种种身心苦恼,若不得实智,云何能忍是事?以是故,菩萨摩诃萨求是道品实智时,以般若波罗蜜力故,能转世间为道果涅槃。何以故?三界世间皆从和合生,和合生者无有自性,无自性故是则为空,空故不可取,不可取相是涅槃。以是故,说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不生故应具足四念处。

复次,声闻、辟支佛法中,不说世间即是涅槃。何以故?智慧不深入诸法故。菩萨法中,说世间即是涅槃,智慧深入诸法故。如佛告须菩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空即是涅槃,涅槃即是空。”中论中亦说:

“涅槃不异世间,世间不异涅槃。涅槃际世间际,一际无有异故。”

菩萨摩诃萨得是实相故,不厌世间,不乐涅槃;三十七品是实智之地。。菩萨摩诃萨得是实相故,不厌世间,不乐涅槃;三十七品是实智之地。

宽子:复次,声闻、辟支佛法中,不说世间即是涅槃。何以故?智慧不深入诸法故。菩萨法中,说世间即是涅槃,智慧深入诸法故。

宽子:如佛告须菩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空即是涅槃,涅槃即是空。”中论中亦说:

宽子:“涅槃不异世间,世间不异涅槃。涅槃际世间际,一际无有异故。”

宽子:问曰:四念处则能具足得道,何以说三十七?若汝以略说故四念处,广说故三十七,此则不然!何以故?若广应无量!

答曰:四念处虽具足能得道,亦应说四正勤等诸法。何以故?众生心种种不同,结使亦种种,所乐所解法亦种种。佛法虽一实一相,为众生故,于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聚,作分别说。若不尔,初转法轮说四谛则足,不须余法。以有众生厌苦著乐,为是众生故说四谛。身心得诸法皆是苦,无有乐;是苦因缘,由爱等诸烦恼;是苦所尽处,名涅槃;方便至涅槃,是名为道。有众生多念,乱心颠倒故,著此身、受、心、法中作邪行,为是人故说四念处。如是等诸道法,各各为众生说。譬如药师,不得以一药治众病;众病不同,药亦不一。佛亦如是,随众生心病种种,以众药治之。或说一法度众生,如佛告一比丘:“非汝物莫取!”比丘言:“知已!世尊!”佛言:“云何知?”比丘言:“诸法非我物,不应取。”或以二法度众生,定及慧;或以三法,戒、定、慧;或以四法,四念处。是故四念处虽可得道,余法行异,分别少异,观亦异,以是故应说四正勤诸余法。

宽子:这个可以说很久了。问曰:何等是四念处?

答曰:身念处,受、心、法念处,是为四念处。观四法四种: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法虽各有四种,身应多观不净,受多观苦,心多观无常,法多观无我。何以故?凡夫人未入道时,是四法中,邪行起四颠倒:诸不净法中净颠倒,苦中乐颠倒,无常中常颠倒,无我中我颠倒。破是四颠倒故,说是四念处:破净倒故说身念处,破乐倒故说受念处,破常倒故说心念处,破我倒故说法念处。以是故说四,不少不多。


宽子:是四法中,邪行起四颠倒:诸不净法中净颠倒,苦中乐颠倒,无常中常颠倒,无我中我颠倒。破是四颠倒故,说是四念处。这就是观。也就是智慧。现在有各种邪见

阳光:“涅槃不异世间,世间不异涅槃。涅槃际世间际,一际无有异故。”

宽子:菩萨摩诃萨得是实相故,不厌世间,不乐涅槃;三十七品是实智之地。

宽子:所以三十七品是实智之地。。足疗一切众生病

宽子:问曰:云何得是四念处?

答曰:行者依净戒住,一心行精进,观身五种不净相。何等五?一者、生处不净,二者、种子不净,三者、自性不净,四者、自相不净,五者、究竟不净。

云何名生处不净?头、足、腹、脊、胁、肋诸不净物和合,名为女身。内有生藏、熟藏,屎尿不净,外有烦恼业因缘风,吹识种令入二藏中间。若八月,若九月,如在屎坑中。如偈说:

“是身为臭秽,不从华开生,亦不从瞻卜,又不出宝山。”

是名生处不净。

种子不净者,父母以妄想邪忆念风,吹淫欲火故,肉髓膏流,热变为精。宿业行因缘,识种子在赤白精中住,是名身种。如偈说:

“是身种不净,非余妙宝物,不由净白生,但从尿道出!”

是名种子不净。

自性不净者,从足至顶,四边薄皮,其中所有不净充满;饰以衣服,澡浴华香,食以上馔,众味肴膳,经宿之间皆为不净。假令衣以天衣,食以天食,以身性故亦为不净,何况人衣食?如偈说:

“地水火风质,能变除不净,倾海净此身,不能令香洁!”

是名自性不净。

自相不净者,是身九孔常流不净,眼流眵泪,耳出结聍,鼻中洟流,口出涎吐,厕道、水道常出屎、尿,及诸毛孔汗流不净。如偈说:

“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

是名自相不净。

究竟不净者,是身若投火则为灰,若虫食则为屎,在地则腐坏为土,在水则膨胀烂坏,或为水虫所食。一切死尸中,人身最不净。不净法,九想中当广说。如偈说:

“审谛观此身,终必归死处。难御无反复,背恩如小人。”

是名究竟不净。

复次,是身生时、死时,所近身物,所安身处,皆为不净;如香美净水,随百川流,既入大海,变成咸苦。身所食啖种种美味,好色好香,细滑上馔,入腹海中,变成不净。是身如是从生至终,常有不净,甚可患厌!行者思惟:“是身虽复不净,若少有常者犹差,而复无常。虽复不净、无常,有少乐者犹差,而复大苦。是身是众苦生处,如水从地生,风从空出,火因木有,是身如是,内外诸苦皆从身出。内苦名老病死等,外苦名刀杖、寒热、饥渴等,有此身故有是苦。”

宽子:问曰:何以故于七种法中,此四名正勤?后八名正道,余者不名正?

答曰:四种精进,心勇发动,畏错误故言正勤;行道趣法故,畏堕邪法故言正道。性者,四种精进性;共者,四种精进各为首因缘生道。若有漏,若无漏,若色、若无色,如上说。

行四正勤时,心小散故,以定摄心故,名如意足。譬如美食,少盐则无味,得盐则味足如意。又如人有二足,复得好马好车,如意所至。行者如是得四念处实智慧,四正勤中正精进,精进故智慧增多,定力小弱,得四种定摄心故,智、定力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

宽子:行四正勤时,心小散故,以定摄心故,名如意足。。四正勤中正精进,精进故智慧增多,定力小弱,得四种定摄心故,智、定力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

宽子:所以我教你们学了基础正见,要学禅定

诗意:现在一定会捡起来了。足够乱了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2.png

宽子:是三十七品,十法为根本。何等十?信、戒、思惟、精进、念、定、慧、除、喜、舍。信者,信根、信力。戒者,正语、正业、正命

诗意:就像我之前说的,没有一条主线可以把三十七道品窜起来。

诗意:好像各说各的

宽子:精进者,四正勤、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正精进。念者,念根、念力、念觉、正念。定者,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觉、正定。慧者,四念处、慧根、慧力、择法觉、正见

诗意:除了精进,其他都没捡全,都会漏几个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3.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4.png

阳光:是挺难

诗意:念力,定力,慧力。

诗意:甚至正见

水儿 oO:所以不够受力

宽子:是诸法,念随顺智慧缘中正住,是时名念处;破邪法、正道中行,故名正勤;摄心安隐于缘中,故名如意足;软智心得,故名根;利智心得,故名力;修道用,故名觉;见道用,故名道。

诗意:水儿 所以不够受力
@水儿 受力不匀就偏了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5.png

水儿 oO:嗯,就盲修瞎练不给力了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6.png

宽子:这个学会,基础就很好了

阳光:我也记不住

宽子:这些全是三十七道品。只是要融会贯通的运用。也需要修行的经验
莲华:群主大人怎么才能让心性稳定了呢

宽子:行四正勤时,心小散故,以定摄心故,名如意足。譬如美食,少盐则无味,得盐则味足如意。又如人有二足,复得好马好车,如意所至。行者如是得四念处实智慧,四正勤中正精进,精进故智慧增多,定力小弱,得四种定摄心故,智、定力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

宽子:这里有说四如意足

宽子:莲华 群主大人怎么才能让心性稳定了呢
@莲华 你多念慈经,心经

诗意:破相论也挺好

宽子:得四种定摄心故,智、定力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

青竹: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7.jp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8.jp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9.jp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10.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11.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12.png

阳光:这么说四念处很重要

水儿 oO:都很重要

诗意:我觉得都重要

水儿 oO: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阳光:我知道都重要

诗意:我以前就是只抓一个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13.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14.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15.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16.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17.png结果。。。。。。。

诗意:都很重要。

水儿 oO:抓一个比啥都不抓又好,结缘了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18.png

诗意:只是有次第,于我

宽子:问曰:若一切业皆空,云何佛说布施等是善业?杀害等是不善业?余事动作是无记业?

答曰:诸业中尚无有一,何况有三?何以故?如行时已过则无去业,未至亦无去业,现在去时亦无去业,以是故无去业。

宽子:问曰:不去者不去应尔,去者何以言不去?

答曰:除去业,去者不可得;除去者,去业不可得。如是等一切业空,是名正业。诸菩萨入一切诸业平等,不以邪业为恶,不以正业为善,无所作,不作正业,不作邪业,是名实智慧,即是正业。

复次,诸法等中,无正无邪,如实知诸业。如实知已,不造不休,如是智人常有正业,无邪业,是名为菩萨正业。正命者,一切资生活命之具,悉正不邪。住不戏论智中,不取正命,不舍邪命,亦不住正法中,亦不住邪法中。常住清净智中,入平等正命,不见命,不见非命。行如是实智慧,以是故名正命。若菩萨摩诃萨,能观是三十七品,得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中,渐渐得成一切种智。

宽子:若菩萨摩诃萨,能观是三十七品,得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中,渐渐得成一切种智。

宽子:轮回的一切,都是业。菩萨学习出离,所以一切业就能觉知。得解脱知见,渐修而离轮回。所以菩萨不受业所染

阳光:不是不做,而是不染

宽子:诸菩萨入一切诸业平等,不以邪业为恶,不以正业为善,无所作,不作正业,不作邪业,是名实智慧,即是正业。。六根不攀缘。这就是破相论

诗意:这一段,不适合现在的我,太高了

青竹:慢慢来。不对。不是不合适你

青竹:一步一步学。是学习的方向

阳光:深奥

诗意:这个可以有@宽子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19.jp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20.jp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21.jp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22.jp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23.jpg

宽子:在轮回里面,就是业。所以我们学基础正见,就会无所畏惧所谓的业。不是说,我们不会生病了

诗意:我恐高,知识也一样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24.png

宽子:逢苦不忧,识达故。这句话就用上了。我们面对境虽然会害怕,但是也有正见来抵消一点。这就是磨炼

阳光:老师,身在轮回里面,心也可以遨游所有境界。可以这样吧

宽子:摄心安稳,摄心磨炼

诗意:理论是这样

宽子:你遨游不了

诗意:像我,现在遨游不了菩萨境界

阳光:您可以

宽子:因为你还没学会摄心安稳。但是起码我们现在方向不会错。就是有根有据,明明白白

阳光:我觉着我这世得不到禅定了

宽子:清清楚楚

诗意:阳光 我觉着我这世得不到禅定了
@阳光 发个愿,努力

宽子:阳光 我觉着我这世得不到禅定了
@阳光 你面对老公,会好了,就是禅定

青竹:@阳光 小群里每天早晚发星云大师祈文好吗

诗意:我现在禅定也不怎么样,不过我会努力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25.png

阳光: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26.png这个绝对的

阳光:@青竹 没问题。

诗意:@青竹 可以每天听听佛歌

青竹:我呀习气没法说

阳光:@青竹 你可以收藏,自己每天读

阳光:因为这里聊天信息太多,我怕不喜欢的师兄看到太长会起烦恼

阳光:所以我偶尔发几次

诗意:见长文,不起恶念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27.png

阳光:@诗意 越来越棒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28.jp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29.jp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30.jpg

诗意:@阳光 师兄也一样

阳光:@诗意 我太懒,不喜欢思考。我只有在请教老师问题的时候才思考一下

阳光:我要想改,改不了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31.png

一:我都没有思考过任何经文
信佛这两年只知道诵心经大悲咒

青竹:@阳光 这么好福报,没什么干扰

宽子:祈愿文都有大智慧

宽子:我也可以拿来讲经

宽子: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32.jpg

阳光:懒不是福报

青竹:老师救命稻草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33.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34.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35.png

阳光:老师,我五体投地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36.jp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37.jp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38.jp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39.jp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40.jp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41.jp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42.jp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43.jp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44.jp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20\wps45.jpg

宽子:所以每天发,你们都不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205

帖子

783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783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14: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诗意 于 2021-1-22 20:44 编辑

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205

帖子

783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783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23: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2020/10/11    十二因缘
     宽子: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无明覆,爱缘系得此识身,内有此识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缘生触。此六触入所触,愚痴无闻凡夫苦、乐受觉,因起种种。云何为六?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若黠慧者无明覆,爱缘系得此识身,如是内有识身,外有名色,此二缘生六触入处。六触所触故,智者生苦、乐受觉,因起种种。何等为六?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愚夫、黠慧,彼于我所修诸梵行者,有何差别?”

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惟愿演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宽子: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彼愚痴无闻凡夫无明所覆,爱缘所系,得此识身,彼无明不断,爱缘不尽,身坏命终,还复受身;还受身故,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以者何?此愚痴凡夫本不修梵行,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故,是故身坏命终,还复受身;还受身故,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宽子:“若黠慧者无明所覆,爱缘所系,得此识身,彼无明断,爱缘尽;无明断,爱缘尽故,身坏命终,更不复受;不更受故,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以者何?彼先修梵行,正向尽苦,究竟苦边故,是故彼身坏命终,更不复受;更不受故,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名凡夫及黠慧者,彼于我所修诸梵行,种种差别。”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宽子:今天我们看看十二因缘

宽子 :


    宽子:这里有一个图片,那样大家也容易记住,了解
宽子: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无明覆,爱缘系得此识身,内有此识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缘生触。此六触入所触,愚痴无闻凡夫苦、乐受觉,因起种种。云何为六?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若黠慧者无明覆,爱缘系得此识身,如是内有识身,外有名色,此二缘生六触入处。六触所触故,智者生苦、乐受觉,因起种种。何等为六?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愚夫、黠慧,彼于我所修诸梵行者,有何差别?”

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惟愿演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宽子: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彼愚痴无闻凡夫无明所覆,爱缘所系,得此识身,彼无明不断,爱缘不尽,身坏命终,还复受身;还受身故,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以者何?此愚痴凡夫本不修梵行,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故,是故身坏命终,还复受身;还受身故,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宽子 2020/10/11 8:09:21
“若黠慧者无明所覆,爱缘所系,得此识身,彼无明断,爱缘尽;无明断,爱缘尽故,身坏命终,更不复受;不更受故,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以者何?彼先修梵行,正向尽苦,究竟苦边故,是故彼身坏命终,更不复受;更不受故,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名凡夫及黠慧者,彼于我所修诸梵行,种种差别。”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宽子 2020/10/11 8:09:32


    宽子:我们聊聊十二因缘

    宽子:阿难,如是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所集,是为此大苦阴缘。

    宽子 :我们从无明开始,看看上面的图,如是缘痴有行,痴,无明,无知。

    宽子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无明覆,爱缘系得此识身,内有此识身,外有名色。

    宽子 :愚痴无闻凡夫,无明颠覆,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我们无明无知,就会去造作,各种好,坏的孽缘,这个就是行动,行。

    宽子 :这个业识,就会产生,也就是会攀缘产生这个识行,我们讲到了这个识,识因为无明的习气,愚痴,让我们贪爱,我们就会入胎。

    宽子 :因为这个识的无明喜好,我们的六根,因为色阴的存在 就会慢慢产生,产生了六入的门窗,也就是说,我们根据环境

    宽子 :识和名色的结合,产生了六入,

    宽子:我打个比方,我们看树生长,树本来是一个种子,它为了需要,渐渐长出身体,树身,因为他要配合环境,然后树叶,吸收阳光,还有空气。

    宽子:我们的无明也一样,就好像这个种子,它无明无知的行,然后才产生种子意识,来到人间,它就会配合,配合什么呢?地球的环境。

    宽子 :比方说,树需要树枝,树叶,因为为了吸收阳光,水份,空气,所以他需要树叶,我们也一样,我们开始生出六根,来配合生存。

    宽子:我们说到业识,业识到名色,也就是说识的反应和色境的配合,产生我们的六入,六根

    宽子:比方说,鱼为何能在海里游生存,因这个识和色境,还有自身的受想行识配合,所以产生一种合适的躯体,因为需要对色境的结合,也就是我们说的,适者生存

    宽子:所以我们投胎成人,就需要生出人类的各种感官,爱缘系得此识身,内有此识身,外有名色,

    宽子 :我们的无明,行,识,产生这个爱缘,无明的识身配合色境,还有攀缘,这个比较复杂一点,大家不明白的,可以提问

    石头剪刀布 :这是什么经呀?

    宽子:杂阿含经

    宽子:我们现在是弄清楚轮回,还有入胎,也就是说,我们本身的识身,他是无明的,它会根据习气,去行使。

    宽子 :那么它攀缘了地球的环境,还有本身的无明,痴,它就会入胎,产生适合地球的身躯。

    宽子 :如果这个识身,本身是恶源,那么它就会入胎畜生,或者各种识身和磁场的吸引,变化成各种造作

    宽子 :也就是说,会入胎到无常的引力里面,因为你身不由己,

    宽子 :所以说,这个是爱缘,也就是我们的习气业力,还有不明白吗?

    宽子:师兄,我们说轮回十二因缘,和这个无关

    宽子: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我们产生感官,六根,就会开始接触外境,
比方说,胎儿就会慢慢吸收,成长

    宽子:树长出叶子,它就会吸收阳光和空气,我们生下来,就靠我们的六根,带领我们,去接触,感受

    宽子 :什么都是六根,身体告诉我们,带领我们,我们有感官触知,才会产生喜爱,有喜欢,才会想拥有,去取回来

    宽子:有取回来,我们就拥有这个东西,我们家里就产生了这样东西,比方说,我看见这辆车,先有眼睛,然后看到,这是触,眼睛接触到

    宽子 :看到了这车,我喜欢,所以因为接触,产生爱,喜爱,爱了怎办?买回家啊,想取,买回家,取车,取了车,我就拥有

    宽子 :所以取,变成有,拥有了,等于我家里产生了多一辆车,有了,才会产生,有才会生,这个车在我家出生了,对不对

    宽子 :车出生了,那就麻烦了,它会病,老死,车生病,二十年后 这就是古董车,老车,因为我拥有他,生下来了

    宽子 :我就要照顾,要维修,要加油,害怕被别人刮了,轮胎漏气,种种烦恼,和我们人身一样,我们人的身体,也是那样产生

    宽子:


    宽子:一直到我们老死,然后我们又无明的去轮回

    天涯 :大和尚开山建寺,很多信众,会有烦恼么?

    宽子 :若黠慧者无明覆,爱缘系得此识身,如是内有识身,外有名色,此二缘生六触入处。六触所触故,智者生苦、乐受觉,因起种种。何等为六?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愚夫、黠慧,彼于我所修诸梵行者,有何差别?”

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惟愿演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宽子:愚夫、黠慧,彼于我所修诸梵行者,有何差别?”

    宽子: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惟愿演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宽子 :那么就看这位大和尚,有没有依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就是说,我们有没有根据佛陀的教导。佛陀怎样出生的呢?从右肋,你呢?

    宽子 :你能和佛陀比?因为佛陀以前也一样,和我一样,学习轮回,累积学习,也经过很多劫

    宽子 :看看群规,我们就学四不坏信,没有其他。我只是做事有方向,稳妥,坚持不懈,所以,不针对任何人,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已

    宽子 :那也没事,或者别人是天才,别人是状元,没我的事,我就耕耘就好

    宽子 :人家说天眼,为何你又觉得合理?都不合理,眼见为实,那么学佛干嘛?我也看不见天堂地狱,那么你的一码和佛陀的一码,又有何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禅净中心  

GMT+8, 2023-6-7 11:09 , Processed in 0.18140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