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开营 受戒及教授业处
玛欣德尊者2009.04.10讲于江西佛学院
(本文是由众多贤友共同努力将录音整理成文字完成的,不能保证完全没有错漏,未经玛欣德尊者最后校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禅修者:早上好!
现在我们的2009年度帕奥止观禅修营就开始了。在这里,我们就今天早上的开营仪式先讲几个内容。
首先,我们在昨天晚上讲到了今天会授戒的。因此在这里我想简单地讲一讲,我们在禅修营期间对戒律的要求,以及如何持与犯。然后再给大家授戒。授完戒之后,再来讲一讲禅修的方法,也就是传授禅修的业处。
在我们讲戒律之前,我想先了解一下在座的各位,有没有还没有受过皈依或者说非佛教徒的,有没有?有的请举手。我看有没有?一位,只有一位还没有受过皈依,是吧?好,那没有关系。
作为佛弟子,首先,我们要对佛、法、僧三宝,要有信心,要有信仰,无论是受任何的戒,例如受五戒、受八戒,受在家或出家的十戒,它都是以三皈依为根本的,也就是说在受这些戒的时候,并不是在念诵戒的时候成立的,而是在受三皈依的时候成立的,因此我们在这里简单讲一讲三皈依。
三皈依的巴利文叫作tisarana,ti 就是三,sarana的意思是庇护所,保护的地方。佛、法、僧三种,是作为佛弟子的皈依之处、庇护所,所以称为三皈依。
其中的佛是buddha,意思就是指觉悟的人,是因觉悟了人生、觉悟了世间真相,觉悟四圣谛的人称为佛陀。
然后佛陀把他觉悟的真理、圣谛宣说出来,那就形成了法。因此法包括了佛陀所觉悟的真理,跟宣说的真理、圣谛。
然后僧就是依照佛陀所教导的法去实践,乃至证悟、证果的弟子,称为僧。
或者我们用另外一种方式来理解,就是佛陀是已经断尽了烦恼,已经拥有智慧与慈悲的圆满的人;
而法是能够使我们灭尽诸苦,断尽烦恼的方法;
而僧是已经断尽烦恼跟致力于断尽烦恼的实践者,同时僧,还是指佛陀教法的传承者,这就形成了僧。
因此我们不要以为说,佛陀是无所不能,佛陀是能够消灾延寿,不是这样。佛陀的意思就是:他是智慧、慈悲、圆满,并且能够教导,能够教导有缘众生的人。唯有我们对佛陀有正确的了解,我们的皈依才不会糊里糊涂。
对于法也是,法并不是说法力无边,神通广大那种法,而是指灭苦之法,能够断烦恼的方法。
那僧,不是祭司,不是神职人员。僧是实践佛陀教法跟教导佛陀教法的人。他们承担着自己要致力于修行、断烦恼,同时也要教化有缘的众生,担负着这样的责任、这样的义务,这种人称为僧。
当我们在受皈依的时候,我们要先了解佛、法、僧三宝的意义,之后再讲到受戒。
戒,巴利语sila,它的意思就是有好的品德,好的道德品质的意思。
在禅修营期间,我们要求每一位禅修者,最低限度要持守八戒,对于个别的禅修者,我们会授十戒。
为什么这么要求呢?我们要了解八戒,或者十戒(也好),它都叫作uposathasila,uposathasila古代依照梵文upavasatha翻译成布萨。uposatha是什么意思?是近住,亲近三宝而住,亲近圣僧而住,这是佛陀对在家人的一种慈悲、所施设的戒法,他就是让在家人,在家人平时都忙忙碌碌,奔奔波波,很操劳。佛陀就用这种戒法,提供在家人能够有机会到寺院里面,到佛塔里面来亲近三宝,听闻正法,修习止观。让在家人也能够体验出家人,出家般的梵行生活。
现在大家来到这边禅修,特别是在家人来这边禅修,那我们也应该好好珍惜这个机会,来体验出家般的梵行生活。那出家般的梵行生活,有什么要求呢?也就是我们要学习象出家人一样过着清净的生活。由于这一种学习出家人,学习过梵行修行生活的行为,我们就称为uposathasila,或者古代翻成布萨戒,就是这么样的意思。
现在我们来到宝峰禅寺,我们来参加禅修营,也应当。虽然大家身还是俗家,心要有出家人的心,要有梵行的心,要有禅修的心,如果我们用这样的心来去学习出家人的生活,那不仅仅你的心已经拥有了象出家人般的素质,同时,戒行也是我们禅修的保护,跟我们修行的基础,所以我们要求大家最低限度要守八戒。
八戒是哪八戒呢?
第一是远离杀生, Panatipata veramani。也就是说,在受戒期间,不去故意伤害有生命的众生,有生命的生物。
第二Adinnadana veramani,Adinna就是没有给的,adana是去拿,拿取没有给你的东西,也就是属于别人的,你去拿取,没有征得物主的同意去拿,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偷盗。
第三是Abrahmacariya veramani,Abrahma是非梵行,cariya是行为, veramani就是远离,也就是在受八戒的期间,即使是夫妻的生活、夫妻的关系,也暂时的停止而过着独身的生活,这称为远离非梵行,过着学习梵行的生活。
第四个是Musavada veramani, Musavada是虚妄语,也就是骗人的话,不真实的话要远离。
第五,Sura-meraya-majja-pamadatthana veramani,Sura-meraya是指酒,majja是指酒精,pamadatthana是指一切能够导致麻醉的这些物品,所以有人把这一条学处翻译成不饮酒,这是不是很正确的翻译。因为这条戒除了酒类之外,包括一切的麻醉品。也就是服用了容易上瘾,而且服用了可能会使人神志不清,或者说甚至会丧失理智,这一类的,好象现在所说的毒品,吗啡,等等,都算是。就是非药用的,拿来做消遣性的这些麻醉品,都是属于这条学处的范畴。
第六条Vikalabhojana是非时食。前面的五条跟在家的五戒是一样的,除了第三条,在家人来说,就是远离一切欲邪行,就是邪淫,但是作为八戒来说,第三条就改成是离非梵行,而在第六条之后,是作为uposatha八戒或十戒独有的。第六条是远离非时食,非时的意思就是,是指一切的诸佛跟所有出家的圣者不会在那个时段用餐的时间。非时是在每一天的太阳正好过我们这所在的地方那条经线,如果一旦太阳一偏西,就称为非时,一直到第二天的明相出现,这一段期间称为非时,这一段期间如果吃食物的话,那就称为非时食。今天在这里明相出现的时间是五点二十六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今天想要吃饭的话,在早上五点二十六分之后,我们吃东西就没有问题,如果在五点二十六分之前,天还是黑的,还没有亮,我们吃东西就会有问题,那我们就会破了这条戒。
在我们禅修营期间,明天五点二十五分是明相的时间,如果我们结营那一天是五点二十分,也就是说因为现在的明相会越来越早,所以也就是天亮会越来越早,当我们在结营那一天是十六号,四月十六号,是五点二十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是按照禅修营的作息时间用早餐的话,就不会违犯这条了。而现在在这里,过午的时间,今天的过午的时间是十二点十八分,而到我们结营的时候是十二点十六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十二点十五分之前用完午餐,还不会犯戒。所以不用担心,反正现在是十一点用餐。然后即使你用一个小时,还是不会过午。只要我们不超过十二点十五分,就不会犯。
那对于食物来说,佛陀规定有四类的药,第一就是我们当食物的药,例如说米,面煮成的饭或做成的糕点,这些都是食物。还有菜、瓜、水果、牛奶,这些都是属于食物,我们在非时就不要用。还有另外一种是称为七日药,还有另外一种称为时分药,跟称为终生药。对于在家人来说,就没有这样的规定,但是对于出家人,对于受了具足戒的人来说,就会有这样的规定。时分药是指果汁,下午可以喝果汁,但是果汁我们必须要确定,果汁没有经过高温煮过,如果高温煮过的话,它就变成食物。同时果汁必须得是小果,不能是大果。例如西瓜、椰子呀、哈密瓜、南瓜,你榨成的汁来喝,就变成是食物了,如果是用苹果,葡萄,梨,橙子来榨成汁,而且没有经过加温,下午是可以喝的。还有另外对于受具戒来说,是七日药,也就是糖,蜜糖,油,这些在下午都可以用。终生药,就是指一般人拿来当药的,例如中药,西药,这些都可以。反正我们记得,受持好这条戒,就是在过了正午之后,不要再吃食物,不要再喝牛奶,或是冲那些三合一咖啡,这些都不要用,如果想要,觉得说到了傍晚或者晚上肚子饿的话,可以冲冲蜜糖水,或者喝点糖水,或者说你可以用党参或者西洋参泡点水,加点盐喝,也可以提提神。乃至你用枸杞子泡开水来喝,加点冰糖,都可以。这样的话,你就不会犯到离非时食学处。
第七条是指观看歌舞的,也就是说一切的娱乐,在你受持八戒期间,不要看电视剧,不要欣赏音乐,不要自己唱歌,不要手舞足蹈呀,也不要敲打乐器等等。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你就可以说是受持了第七条,对十戒来说,是第八条,对于八戒来说,是第七条。
还有另外一个就是,化妆。在古印度,印度有个风俗,很喜欢戴花蔓,挂花环,现在对于我们大家来说,就是一切的装饰品都不要用。例如说手镯、戒指、耳环、头花,还有使用香水,口红,画眉,这些在守持八戒期间,或者十戒期间,都不要使用。如果是作为药用,例如说皮肤病,或者一些确实为了防病而涂抹的药,虽然它有香味,但是你的目的是为了治病,这个还是允许用的。对于香皂来说,不要用。如果是有药皂或者说没有味的,那这种来使用也是没有问题。这是远离化妆,远离装饰的。
第九条,或者八戒的第八条,是高广、高大床座,高是指凳脚很高的,大呢,在这里的大,并不是宽的意思,不是宽大的意思。而是指我们现在来说会遇到的就是唯一就是,如果我们是用棉,就是如果床垫垫了棉被,或者我们的坐垫用了自然棉的,这个就会有问题,这个巴利叫作tulika,假如是人工的棉或者化纤,这个没问题,这个可以用。假如我们把棉拿来,棉垫拿来作被子盖也没有问题。这是八戒。就是对于在家人的八戒,或者说对想要受持十戒,前面是九条戒。
第十条戒,就是如果作为在家人来说,或者说如果出家法师有发愿的话,想要受持第十条戒,第十条戒就是你在受戒期间,你远离一切的金钱。你把钱先舍掉,然后你在受戒这段期间,你连金钱的概念都不要有。不要去想,我现在没有钱,我的钱安不安全,保不保险?连这样的概念都没有,你就把它放到一边去。如果能够做到这么样,你就可以说你就能够守持好这十戒。至于说十戒更具体详细的说明,我们可以看《上座部佛教修学指南》里面就有更详细的解释,对每一条的持跟犯都会有说明。这是对十戒或者八戒来说的,我们在这里只是讲重点,因为详细的内容在里面已经有了,大家对戒有问题吗?有其它的怀疑吗?如果没有怀疑的话,下面我就给大家授戒了。
我想看看有多少位要受持十戒的?噢,萨度,很多,占大部分。好,那这么样,我先教大家念八戒,然后再给大家授十戒,然后在授的时候我们可以一起受,不过在求戒的时候,因为它涉及到八戒和十戒,如果想要受八戒的,可以请打开98页,《修学指南》的第98页,这个是求八戒的法,如果是十戒的话,我们可以打开102页,不过有一些,我们将会例如说讲到十戒的话,大家都念Aham, bhante, tisaranena saha dasa- gahattha-silam dhammam ,这个dasa-pabbajja-silam 改成dasa- gahattha -silam就没问题.
下面想要受持八戒的跟受持十戒的一起,但是先念八戒,在求戒的时候,大家在心目中就想着是八戒,如果是十戒,你就想着是十戒,然后在念三皈依跟受戒的时候,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念。然后到了第十条的时候,就八戒的不要念了。而受持十戒的才念、才表达。然后必须还要提醒的就是因为戒法,我们求戒法应该依语表的,也就是要说出来,不要闭着嘴不说。闭着嘴不说,你说我只是心念受戒,心念受戒,没有说戒是靠心念,要有心念,同时还要表达出来,才成受。
好,下面向大家授戒,请合掌:
跟我念一下,先八戒:
Aham, bhante, tisaranena saha atthanga samannagatam uposatha- silam dhammam yacami, anuggaham katva silam detha me, bhante.
尊者,我乞求三皈依和具有八支(条)的伍波萨他戒法,请尊者在摄受后把戒授给我!
Dutiyam'pi, aham, bhante, tisaranena saha atthanga samannagatam uposathasilam dhammam yacami, anuggaham katva silam detha me, bhante.
尊者,我第二次乞求三皈依和具有八支的伍波萨他戒法,请尊者在摄受后把戒授给我!
Tatiyam'pi, aham, bhante, tisaranena saha atthanga samannagatam uposathasilam dhammam yacami, anuggaham katva silam detha me, bhante.
尊者,我第三次乞求三皈依和具有八支的伍波萨他戒法,请尊者在摄受后把戒授给我!
好,下面受持十戒的请跟我念:
Aham, bhante, tisaranena saha dasa- gahattha-silam dhammam yacami, anuggaham katva silam detha me, bhante.
尊者,我乞求三皈依和在家十戒法。请尊者摄受之后授戒给我!
Dutiyam'pi aham, bhante, tisaranena saha dasa- gahattha -silam dhammam yacami, anuggaham katva silam detha me, bhante.
尊者,我第二次乞求三皈依和在家十戒法。请尊者摄受之后授戒给我!
Tatiyam'pi aham, bhante, tisaranena saha dasa- gahattha -silam dhammam yacami, anuggaham katva silam detha me, bhante.
尊者,我第三次乞求三皈依和在家十戒法。请尊者摄受之后授戒给我!
Yamaham vadami tam vadehi (vadetha).
我念什么你(你们)也跟着念。
Ama, bhante.
是的,尊者!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好,下面准备受三皈依,大家念的准一点啊,因为受八戒也好,十戒也好,在受三皈依的时候我们将会念三次: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我皈依佛,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我皈依法,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
我皈依僧;
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第二次我皈依佛,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第二次我皈依法,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
第二次我皈依僧;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第三次我皈依佛,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第三次我皈依法,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
第三次我皈依僧。
Tisarana-gamanam paripunnam.
三皈依已经圆满。
Ama, bhante.
是的,尊者!
好,现在大家的八戒跟十戒已经得了,也就是说在三皈依的时候得到了。我们下面再念戒的文,为了巩固,我们再念戒的文。对受八戒我们也依十戒的来念,只不过受八戒就把第七跟第八条合在一起。现在我们大家来念十戒的文跟八戒的文:
Panatipata veramani-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受持离杀生学处;
Adinnadana veramani-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受持离不与取学处;
Abrahmacariya veramani-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受持离非梵行学处;
Musavada veramani-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受持离虚妄语学处;
Sura-meraya-majja-pamadatthana veramani-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受持离放逸之因的诸酒类学处;
Vikalabhojana veramani-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受持离非时食学处;
Nacca-gita-vadita-visuka-dassana veramani-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受持离观听跳舞、唱歌、音乐、表演学处;
Mala-gandha-vilepana-dharana-manóana-vibhusanatthan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受持离妆饰、装扮之因的穿戴花鬘、芳香、涂香学处;
Uccasayana-mahasayana veramani-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受持离高、大床座学处;
现在就是受十戒的才念诵,受八戒的不要念诵。
Jatarupa-rajata-patiggahana veramani-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受持离接受金银学处。
我们现在在一起坐,等一下我们最后才回向。那下面念八戒的,我先念诵,然后大家说Ama, bhante. ,
Tisaranena saha atthanga samannagatam uposatha- silam dhammam sadhukam katva appamadena sampadetha.
善作三皈依和具有八支的伍波萨他戒法后,应以不放逸而成就!
Ama, bhante.
是的,尊者!
好,那接着是十戒的
Tisaranena saha dasa- gahattha -silam dhammam sadhukam katva appamadena sampadetha.
善作三皈依和在家十戒法后,应以不放逸而成就!
Ama, bhante.
是的,尊者。
要知道我们刚才念的那一段,就是说在受持了三皈依以及八戒或者十戒之后,应该要很好的护持,通过不放逸,以成就自己的戒法,成就自己的戒德。大家要说:是的,尊者!那就要做到!同时,我们也知道,对于在家法师来说,有些人可能会不理解,为什么我们还要受持八戒和受持十戒?其实呢,我们只要看过,好象弘一律师,他也是多次都强调作为出家人其实也是应该受持八戒的。所以八戒,我们即使大家受持了比丘戒,比丘尼戒,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的做好八戒的受持,那还是很大的功德,所以不要轻视这八戒。毕竟这八戒是我们出家人本身应该受持的东西。这个是我们的本分,这是佛陀用慈悲,提供给在家人学习,我们现在做好自己的本份,也是很应该的嘛,是不是?
那好,现在大家受了戒之后,接下来就是在禅修营期间,应该很好的受持,如果是在这八条戒或十条戒当中,对于前面的杀生、偷盗、淫欲、妄语跟麻醉品的,只要故意才犯,不故意并不犯,对于非时食,即使你不知道你吃了也犯。例如说,你在十二点多你还认为说没有过午,你就吃东西,其实已经过午了,你吃了,即使你不知道,还是照样犯了。对于歌舞跟装饰的,也是如果你故意就犯你没有故意不犯,对于高大床座,即使你不故意也犯。例如说,你不知道下面你坐的是棉垫,但是你坐了,然后,后来一翻,怎么下面是棉垫,这个也是犯了。对于受持金钱的也是,你没有故意也是犯。例如说,你把钱夹在书里面,或者说你放在口袋里,然后你就把它拿来,来穿,穿了你就带走,后来发现怎么一摸口袋里,口袋里还有钱,这个其实也算犯了。所以我们知道,在这八条戒或十条戒里,有些是故意才犯的,有些是没有心也犯的。我们要清楚这一点。
下面受持了戒之后,我们再来讲业处,业处就是修行的方法,因为毕竟我们大家来这里是为了禅修,也就是为了获得禅修的方法,禅修的业处。我想,看过《清净道论》的禅修者,一定会知道古代那些人他为了想要求得业处,他们是多么艰难啊!是不是?当然我们现在,我相信大家来这边,也是很辛苦,要坐车,舟车劳顿,还要请假,才能够来这里,总之,我们就要升起希求想。既然大家来这里学习,来这里禅修,我们就应该具足弟子相,真正象个弟子,唯有你用一颗恭敬的心,用一颗虔诚的心、对法,对禅修热诚的心,那受利益的是大家,受利益的是作为求法的禅修者。
在这次禅修营里面,我将会教导大家几种禅修的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我们作为根本业处的,就想用一种最传统的,由佛陀所教导的而且普遍给现在很多上座部禅师们、业处导师们教授、教导的业处,来作为大家的根本业处,这种业处就是anapanassati。也翻译成入出息念。anapanassati是巴利语,它是由anapana,再加sati,构成的。anapana古代也直接翻译成安那般那。不过呢,如果是用现在的音,变成阿挪多挪,其实是安那般那,sati是念,安那般那的意思就是呼吸,我们的入出息,念就是我们的心念、正念。我们把心念投入或者专注在呼吸,这个就叫做anapanassati,入出息念。要修习入出息念,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坐中的专修,一种是平时包括经行的修行方法。
在这里我先讲一下坐中的修行。因为我们禅修营期间,会安排共修的时间,共修就是坐中修。就是说大家坐在禅堂里面,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一起禅坐,来培育定力,这种称为坐中修。平时呢,共修的方法,包括经行,包括我们日常生活,行住坐卧当中的修行方法。这两种方法我们在这里都简单的讲一下。
坐中修,就是我们回到自己的位置,现在大家来到这边,禅修营在宝峰寺,算是比较安静的地方,到处山青水秀,所以我们要来修行,就有条件,只要我们大家不互相制造噪音,不制造干扰,那我们可以说禅坐还是很安静的。在经典里面讲到,修习入出息念的人应该要到林野,到树下,到空闲处,为什么要这么样?因为佛陀在《增支部》里面说过,他说过声音是禅定的刺,也就是说当我们培育定力的时候,对声音特别敏感,声音特别刺耳,或者说这里的刺Kantaka,也可以翻译成障碍、荆棘,就是那种会刺的荆棘。对还没有培育定力的人,特别忌讳声音,所以我们要求禅坐的地方要安静。找了安静的地方之后,我们就应该要正直其身,结跏趺坐,就是盘腿而坐。现在在这期禅修营里面,为大家都准备了座垫,座垫非常好,它正好是可以把我们的臀部垫高,坐起来非常舒服,座垫不会太硬,也不会太软。每人应该都有一块,是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就直接坐在座垫上,姿势就容易保持,保持正直的。然后我们再结跏趺坐,就是盘腿而坐。结跏趺坐,我们并不要求大家一定要双盘。能够双盘当然是最好,不行的话,单盘也好,散盘也好。但是,就不要坐得太散乱。例如说抱着膝盖,或者说两腿伸直,这些都不要。特别是如果是在禅堂里面,前面又贴有佛像的话,或者说在前面有出家的法师,或者说有尊者坐的时候,你的脚不要正好对着他,这样的话,很不礼貌,很不恭敬。总之,就是坐的姿势你要坐得舒服,坐得持久就可以。手,你叠掌也好,你放在前面也好,你扶着膝盖也好或者说你双手这么样放都可以。总之,这个姿势一定要使我们的内心能够平静。因为毕竟身体的舒适,我们的心才能够平静,但是不要把过多的时间放在身体上,因为我们修行以调心为主。当结跏趺坐之后,我们再看上身也保持平衡,有些人习惯性坐着坐着,就会耷拉下来,要保持身体平衡,最好是坐直一点儿。但不要挺直,如果你绷得过紧的话,你会很容易腰酸背痛,你可能坐了一坐,下一坐,你就撑不了了。就是上身保持正直,是自然的正直。然后,在身体调好之后,我们再检查身体是不是还有绷紧的地方。例如说,有些人在禅坐当中坐久了,肩膀、脖子这边会感觉酸痛,为什么?因为在禅坐的时候,是不知不觉会用力的。或者说在专注的时候,心一用力,结果就影响到脖子,这个就要注意。在禅坐之前,你先放松,或者说在禅坐期间,如果发现觉得身体有哪些不舒服,你先再放松一下。最后呢,就再让心平静下来,跟自己说,现在来这边禅修了,不要再回忆过去,不要再计划未来,不要在心里是装一些名字、名相的东西,把那些先放下,把家庭的事情放下,把寺庙的事情放下,公司的事情放下,把那些柴米油盐的事情都放到一边去,现在来这边就让心平静、专注。
之后就渐渐讲到,置念于面前,它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置念于面前,就是我们就把心念放在这个地方,放在这个区域,这就是《清净道论》讲到鼻头的区域,鼻头的区域就是说,我们要在这边鼻头或者说,鼻孔出口处,对不对?还有人中跟嘴唇上方,也就是说在我们人中这一带区域里面这个地方,我们把心念放在这里。但是,不是放在这里的皮肤,而是放在这里的呼吸,我们可以借助这里皮肤的触觉去觉知呼吸,但是要知道这个是呼吸,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一带,这一带正好是呼吸经过的地方。它介乎于里跟外,再进去一点儿就是体内,再出来就是体外,就在这边,正好贴着我们的人中的地方,这个区域,这个区域是我们的心工作的地方,我们称为业处。然后我们就在这个地方注意呼吸,注意呼吸的时候,我们的呼吸是动的,有时吸进去,有时呼出来,但不要跟随它进去,也不要跟随它出来,而只是在这一点儿觉知呼吸,就可以了。在觉知呼吸的时候,注意不要玩弄它,不要去感觉它的冷,暖,不要去感觉它的轻柔,你可以先去感觉这里,就是这里皮肤的感觉,然后你依着这个皮肤的感觉去觉知呼吸,但是最后还是要把心放在呼吸上,那个就没问题。然后你就只是在这个区域里面专注。但是同时还是要注意,就是说因为我们鼻头这里离眼睛很近,有时不知不觉我们就会用眼睛去看了。一旦用眼睛看,问题就很多。如果我们闭着眼睛,闭着眼睛然后还是用眼睛去看这里的鼻头的话,很容易感觉到这边很胀,这边很胀,或者说会感觉硬硬的,所以不应该用眼睛来看。同时呢也要知道,不要不知不觉注意到鼻孔里面的呼吸,如果注意到鼻孔里面的呼吸,又会造成一种情况,就是到时鼻头这边会紧,或者是头这边发重。这个也不应该,同时也不应该咬着牙,有些人在专注的时候不知不觉会咬了,因为咬牙会感觉到头就会变得很胀,或者说头会变得很硬。其实很多人在修习入出息念的时候,是由于这些造成头胀,本来如果你的方法是正确的方法,不会有这些现象。
所以,如果大家是有这样在以前曾经修习过入出息念,有这样习惯的话,一定要改掉。改正这种,要不然的话,如果你还是继续这样,你的头会觉得越来越胀,最后呢,你一闭上眼睛你专注呼吸,你就感觉头胀头痛,这些都是由于积累而成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应该防微杜渐,一旦有这样的现象,那注意不要用眼睛看,不要注意你鼻腔里面的呼吸,也不要咬着牙,只是在这边专注,很自然的呼吸就可以,同时我们的心也要保持柔软、保持平静、不要紧张。假如能够这么样专注的话,我们就持续的专注。但毕竟来说,对于禅修者来说,等我们坐着坐着很容易就妄想纷飞、想东想西了。
要对治妄想的方法,有很多种,首先我们要在禅修营期间,我们之所以要制定很多规约、要有很多的规定,就是要大家尽量的生活简单,因为少外缘是让我们心平静很好的方法。外缘一多,我们的心就很烦乱,很繁杂,一会儿又做这个,一会儿又处理那样的事情,你的心就很难平静,所以我们在这个禅修营里面,为什么说连手机都不给打的原因。有时候说,我的亲朋好友来也不可以见,就是因为让大家少外缘。少外缘是解决,是杜绝妄想最好的一种办法。如果想要让自己的心更平静,少外缘是第一,少外缘是一种防范,但它还不是直接治疗,它是防范心的妄想进来。
第二点,要做到心能够专注,能够少妄想,就是平时用功夫。不要只是在禅坐的时候才用功,而平时就胡思乱想,忙东忙西。在平时多经行,要习惯经行。经行了你才能够很好的把你的心在禅坐的时候收摄好。
第三,第三点要做到的就是,如果你觉得说当你坐下来的时候,心还是想东想西,心还是比较散乱,那时候你就可以跟自己说,让我的心平静下来,让我的心不要起牵挂。就好象说我们要穿一件新的衣服,我们要穿衣服,结果你发现了这件衣服很脏,你穿不会舒服,是不是?
例如说,你要去住一间屋子,要住一间房间,但这间房间很乱,床又堆满了尘土,地上又很多垃圾,这个时候我们要先怎么样?啊,先怎么样?先打扫卫生。同样的,如果我们要专注呼吸将心平静,但是我们的心还是纷纷扰扰,这个时候要让心平静,你就把那些杂念,把散乱的心当成是垃圾,把它清理出去。唯有清理出去,你的心才能够做到平静。就好象说我们唯有脏衣服洗了,衣服才能干净,一间房间唯有打扫了,这间房间才适合住人,你住了才能够舒服。同样我们的心也是,如果很多杂念的话,你不论如何用功,你的心都不纯,你的心不纯怎么有可能让定力提升呢?怎么有可能让我们的心平静,是不是?所以我们要怀着一颗纯净的心来禅修。
第四,就是对这样做还是习惯性的很多妄想,那我们就可以用数息,数息大家既可以数到八,也可以数到十,但是只要你选定一个数字之后,你就不要改。同时你也可以想,如果是你选择八,证明在提醒你在培养、培育八圣道。如果是选十的话,你就说,我在学习菩萨,在圆满十种波罗密,十种巴拉密,无论哪一种都可以,然后你选定了你就是,入出数一,入出数二,不要是入一出二,入三出四,不要这么样,这样我们的心太过躁动,你就入出一,入出二,入出三,一直数到八,或者是数到十。假如这样数的话,你的心还是很杂乱,很散乱,那你就要下定决心,说让我从一数到十,这段时间心不飘走,如果一飘走,你一旦发觉到,你就重新从一开始数起,不要继续数下去,因为继续数下去,数数已经没有用了,因为你的心养成了一边数一边打妄想,一边数一边心就迷糊了。这个是禅坐的方法。
而有时候对有些禅修者刚来的时候还是会有一些问题,例如说会昏沉。对治昏沉的方法也有很多,首先,如果是经常禅坐昏沉,我们应该要检查自己是不是休息不足,为什么我们要保证大家一定要有足够的睡眠呢?就是因为如果睡眠不足,我们禅修很容易产生幻觉,甚至幻听。同时,我们禅修很难得力,所以一定要保证睡眠充足。但是不要睡过多,睡过多也容易昏沉,睡不足也容易昏沉。就你按照平时的量,你适当减少一点儿就可以,例如说如果平时是睡七个小时,那你就睡六个半多小时,就已经足够了。
第一是保证睡眠,第二,如果是经常会造成昏沉,假如是这么样的话,你可以去思维一些有兴趣的所缘。由于在专注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对呼吸没有感情,或者没有兴趣的话,那心很容易无聊,心一旦感觉无聊,它就变成昏昏欲睡。如果是这样,你就硬要让心继续去专注呼吸的话,那它不能够得力。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换一换,把心换一换,去想一些会让我们感觉到很高兴的事情。例如说,你可以去想想佛陀的功德,或者说修修慈爱,或者说你可以去背诵一段经文,但不是背出声,而是你心里面默背,或者说你可以去想着,例如说,你见到你的导师呀,或者说你在做布施的时候,很喜悦、很欢喜的心情。当你的心情充满了喜悦,充满了欢喜,那个时候你的心就会有活力,就能够振奋起来,你可以用这种方法。或者说你去想一些可以让你的心动起来。例如说回忆一些你正在背诵的经文啊,或者说一些你必须要思考的东西,让你的心活动起来。当你的心活动起来的时候,你就再回到自己的业处。假如这种方式还是不行的话,我们可以拉拉耳朵,或者揪揪自己的手,揪揪自己的大腿,让自己感觉到痛。让自己精神起来。如果还是不行的话,我们就张开眼睛,看看远处,看看远山,看看光明,看看佛像。这也是一种解决昏沉的方法。
假如这种方法还是不行的话,你就站起来,站起来再坐。如果你觉得你站起来,你还是可以昏沉,还是可以睡觉的话,那么你的功夫真的很厉害啊!因为站起来的话,假如你一旦昏沉的话你很容易跌倒,就是说这样自然就站起来。
假如这样还是不行的话,当然如果是你个人修行的话,那就很好。你就可以去用冷水去洗洗脸,这样的话,你很容易精神,当然在经典里面也有提到,这样不行的话,你可以去经行。用经行的方法可以克服昏沉。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昏沉的原因是因为自己身体的病,例如说感冒,或者说中医叫做湿热,湿气重,禅坐容易昏沉。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去喝一些祛湿热的凉茶,或者是药,一些中成药、药片,可以缓解禅坐昏沉。因为昏沉的心就好象泥浆一样,它不堪使用。所以我们可以用这几种方法来避免昏沉。
我们可以这么样说,对于大家来禅修,大家想要让心平静,我们碰到的问题不会太多。对初学者或对于来禅修的,在第一期或者说刚来的最初的那三四天,几乎问题不出三种。第一种就是昏沉;第二种就是散乱;第三种是什么?腿痛。都是这些。但是这些是每个禅修者必经的。
对于腿痛,如果你能坐半个小时,坐四十五分钟,那个时候才换腿,就没关系。但是假如你才坐十五分钟,坐半个小时你就已经想要动,那就要再加强自己的忍耐力。可以说大部分的禅修者都要经过腿痛这一关,但如果说想到过腿痛这关,最好的解决方法只是一个字,什么字?忍。对,没有错。如果能够忍过去,那很好。
但是忍要有技巧,要有善巧方便,要忍腿痛,如果你的毅力越强,你就是说我一定要坐整坐,忍腿痛。那如果你的忍耐力越强,你的意志越坚强,这一关越容易过。如果不行的话,我觉着这样的忍,太难受,太难受,十分钟,十分钟的忍,其实,腿痛还会有个规律,例如坐到四十分钟,然后你会发现腿痛,这个腿痛它是一阵一阵的,它不会说一痛啊,就痛到最后,它只是要让你动一下,你稍微动一下,你就不会腿痛。但如果你不动的话,它可能会痛,痛到感觉很难受,之后它又会消失,消失你会感觉很舒服。然后,过了一会儿,它又会痛,它的规律就是这么样的,如果你把握好腿痛的规律,你就稍微忍。如果你是每一坐你都可以忍的话,那么我可以说你不用忍三四天,以后你就可以很轻松的上禅坐。
但是如果你确实觉得不行的话,不要说在你一想要动,你的心就毫无正念的动,这样的话,例如说如果你是坐到半个小时,你的腿就痛,然后一痛你就动,一痛你就换腿,那么每一坐到半个小时,你就会腿痛,你就过不了这一关。
你就稍微再加,比如说,到半个小时你腿痛,那你就说让我再忍十分钟,或者说那个时候你可以用快速呼吸法,让我数呼吸,那时候,你的心就数,数到一百,或者数到一百二,或者数到一百五,那你等数完了你才换腿。这样的话,就无形中把你腿痛的时间延长,你通过这样慢慢地加,慢慢地加,你就会觉得你禅坐越来越轻松,刚开始半个小时,都好象在地牢里面煎熬,到了最后你可以轻松的就坐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其实忍是最好的过腿痛这一关的方法。所以大家不要担心,刚开始禅修的时候,无外乎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你能够解决了,其它的问题都好解决了。这个是禅坐的方法,我们现在再讲一讲经行的方法。
因为现在由于实际的条件,所以经行的话,我们可以在走廊里面,还有外面的,外面现在有两个广场,大家走的时候,应该要用南北方向,不要东西,东西这个方向,地方就很窄了。南北方向,这样的话,其实经行道最佳的大概十米到二十米这个距离。经行是指行走,现在在下面的广场它正好有砖,砖也是方形,我们就照着直线这样走就可以。经行的时候,我们先自己选定一条经行道,经行道没有规定,你站在哪里,就在哪里经行。你先站在经行道的一端,然后,我们两手可以这样放,就是我们可以用、按照传统的方法,就是用右手握着左手的手背,或者稍微高点儿,到手腕这地方,然后放在肚脐这边,这样容易收摄我们的身心。不会让我们走路的时候,左摇右摆,不会吊臂,或者说也可以把手背在背后,也是这么样,背在背后,总之就是说,不要让手这么样,不要让手掉下来,而是说,手是这样的话,我们的身心容易专注,容易收摄。然后再把你的心念放在一点。
有些禅修者说,如果我经行的时候可不可以注意脚步?还是可以的,我们要根据我们心的状况来判断那个时候应该把心放在哪里。如果心念还是很粗的话,我们可以放在很粗的对象上。如果心念细的话,我们再放在心念细的对象上。脚步跟呼吸哪一样粗?脚步粗还是呼吸粗?脚步粗。对,如果那个时候你的心比较散乱,或者说你的心比较粗,你就可以把你的心放在脚步上,然后知道脚步的走动或者说把你的心放在身体上也可以。
如果说那个时候你的心比较平静,又或者说在两坐之间,你中间出去经行,这个时候就应该把你的心继续放在业处,放在这个地方——呼吸。但是,在经行的时候,我们不用专注呼吸,只是知道呼吸就可以,知道和专注存在着力度的问题,专注就是心很投入,但是知道,是你心知道在呼吸就可以了。也就是说,经行不要胡思乱想。经行只是你要知道呼吸,你也可以知道呼吸的进跟出,但你不用注意很微细,只是知道这里有呼吸,然后慢慢地经行就可以。如果你习惯了经行,你就会体验到,经行对禅坐很有帮助。因为经行正好介乎于禅坐跟日常生活之间,你经行走好了,对你禅坐有帮助,对你日常生活的正念也有帮助。然后我们要习惯多点经行。那这个是经行的方法。
然后,在禅修营期间,我将会在适当的机会、适当的时间再继续教大家其他的业处。例如教导佛随念或者教导慈心的业处。但是,现在因为今天是开营,所以我只是讲一种业处,讲入出息念业处。因为入出息念业处很简单,而且很好操作,所以我们现在大家只要没有特殊的业处要求,大家就先修这种方法。然后,我再根据大家的进度或者说再有一些因缘当中,我再教其它的业处。
这个是我们禅修营期间要修行的方法,至于说有个别的禅修者要修行个别的业处,我们在禅修报告的时间,再具体决定。如果没有具体的要求,我们就用入出息念。毕竟入出息念,我们要对入出息念有信心,因为很多的人是依照这种方法而证得禅那的。而且这种方法,只要方法正确还是可以证得禅那的。这是对禅修方法的说明。
就说我们要知道,要修行一定要正确,对于我们大家来说,修行正确有三要素,很必要的。
第一我们修行,要想问大家,到底为什么来修行?如果你是为了名利来修行,你错了。或者说你是为了,好象尊者很有名气,或者我想要尊者加持,你来错了,你找错了对象了。不要在我这里求得什么神,什么神意,什么加持,这些东西,我不搞这些东西。你如果是想来这里求法,你想来断烦恼,你就可以来这边。我只是把在上座部佛教传统里面传承的上座部的止观禅修方法教给大家,我只是充当这样的角色而已。所以大家来要抱着正确的动机来。为什么要来?大家为什么要来?想要证得神通,是不是?还要怎么样?到时回去跟同修们吹,我参加什么禅修营,这里的禅修营我也参加过,那里的禅修营我也参加过,好像什么都懂,是不是?为什么来?嗯?请回答为什么来?啊,对,如果是为了断烦恼来,那就没有错。我们修行最终的目标是为了断烦恼?因为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都是为烦恼所困,是不是?我们都在生死当中,为了出离生死,我们就应该断除烦恼。因为烦恼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痛苦,所以如果是为了灭苦,为了断烦恼来禅修,那么我们可以说你的禅修的目标,你禅修的动机是正确的。如果你是因为一些世俗的东西,为了一些例如神通,为了一些名利的东西来,那么你的动机就不纯了。甚至说,你修得的东西是对你是有害的,不是有利益的。我们修行要记得要放下,不要认为要有所得。如果大家抱着正确的动机来,那么我们可以说你来修行,你的修行有正确的目标。
第二,要有正确的方法。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呢?这种方法必须符合佛陀的教导,在三藏里面有记载,在三藏里面有教导,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种方法才是正确的,而不是某某大师创的,某某上师创的。如果是这么样的话,这种方法就有问题。如果大家修习入出息念的话,我们知道这种方法是佛陀教导的,是在《巴利三藏》里面记载的,那方法正确这是一点,同时还有我们修行不仅仅需要有正确的目标,正确的方法,还需要有正确的什么?正确的态度、正确的心态。我们的心是用什么样的心来修行,修行的心态很重要。修行的心态的要点是什么?就是不极端。不要走极端,对于禅修者来说,有哪些极端呢?
有四种极端。第一种就是过度的感性。过度的感性容易造成宗教狂热,容易造成个人崇拜,这是一种极端。某某大师说的话一定是对的,这个是错误的,这个就是过度的感性。
第二种是过度的理性。过度的理性容易造成喜欢批评、喜欢批判。过度的感性你的心会失去分辨,过度的理性你的心不容易投入,不容易修行。你老是在外面去分辨这个是对,这个是错。你的心一天都在是非当中,在是非对错当中,这是一种极端。在修行上来说,过度的感性叫作信根过强,而慧根不足。过度的理性叫作慧根过强,而信根不足,这是修行的两个极端。修行应该信根跟慧根要平衡,感性跟理性要达到平衡,平衡就是中道。在我们修行当中,感性跟理性的结合,那是最好的。对于修行,对于我们信佛、学佛,要有智慧,但是光有智慧没有信心,也不行。
为什么上座部佛教、南传佛教很注重智慧,但是只有智慧没有慈悲也不行,是吗?你知道为什么吗?智慧是偏于哪一方面的?偏于理性的是不是?慈悲呢?偏什么性?感性。唯有,如果只有智慧而没有慈悲,这类人可能就象石头一样硬,象铁一样铁石心肠,虽然他,他什么东西都看的很清楚,但是他没有一点同情心,这个也不行,如果只有慈悲,没有智慧呢,会怎么样?误事,好心做坏事。所以修行感性跟理性要达到结合,要圆满,唯有这么样我们修行才能够有进步。
在具体的做当中,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就是如果是我们修习入出息念,感性跟理性的关系就是,你对呼吸,你很明确地、很清楚地知道,这个是慧。而你用感情投入到你的呼吸去,甚至我们可以说,你喜欢呼吸,去爱呼吸,这是感性。如果你只是知道,但是你对呼吸,没有一点感情,或者即使你感觉到你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呼吸。但是你都是用些理论。噢,我要这样去做,我要这样去做,那你跟呼吸的关系就不会很强,因为它只是靠一些你的理论或是你的某些观念堆砌起来的你的心跟呼吸的关系。这样的话,你的心跟呼吸很难融在一起。
在《清净道论》里面说过,在修行止业处,就是培育定力的阶段,我们的信根强一点儿也是适合的。也就是说你多点用感情。在你感觉到你对呼吸,感觉无聊的时候,没有兴趣的时候,你就可以想:呼吸是我的生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自从我一出生,呱呱落地一直到我生命的最终,呼吸一直都默默地呵护着保护着我们的生命,你爱护呼吸就象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这样的话你对呼吸才会有感情,要培养对呼吸的感情,对呼吸有兴趣,去爱你的呼吸,这样的话,你的心才能够更加专注,你就不会一会儿去想其它的理论,噢,又去想一些其它的观点,多点投入,用感情去投入到呼吸。用这种方法来平衡我们的信根跟慧根。
特别是那些读越多书的人,文凭越学历越高的人,或者说那些一天到晚都是处理一些公司的事情,那些领导阶层,他们的心很理性,从不轻易动感性,特别是对咱们现代的人,都市的人,多用点感性是好的,因为本身你的理性太强了,你应该加点感性。
当然如果是对那些本身有宗教狂热倾向的,或者说容易搞个人崇拜的,这个时候需要的是理性,这个是因人而异的。这是两个极端,以及解决这两个极端的办法。还有另外两个极端,也是我们作为修行人要解决的。第一,过度的精进;第二,过度的放逸。这是两个极端。过度的放逸,也就是说松过头了,心如果是处于平静的状态,太过平静,平静到没有活力,心就容易沉滞,心容易沉滞,它就变得不动。这是一个极端。
还有另外一个极端,就是精进过头。精进过头会造成紧,会造成压力。这是一个极端,所以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既不要变得让自己懒懒洋洋,或者心动不动就很软弱,没有力,也不要让自己的心造成很紧张。紧或者过度精进是一个极端,过度的平静变成没有活力,这是一个极端,如果远离了这两个极端,心处于中道。也就是要我们的心用的恰到好处,用力、力度恰到好处,这就是中道。
具体应该如何来操作呢?我想,对现在的人来说,大部分人容易造成紧张,也就是容易自我施压。如果你抱着一种有所得,有所期待的心来禅修,往往你的心容易紧,你的心容易造成压力。例如说,你想我要在这个禅修营期间,我要证得禅那!啊!我要证得什么什么东西,这样的话,无形当中就给你自己施加压力了。当你这样想,你的心有所期待,那结果会造成什么?会造成你的心会患得患失,如果你的心一旦患得患失,你的心就会变成很计较,你会变得很小气。我们本来修行就应该要把心胸放大,要放开心,你反倒变得斤斤计较,稍微修行的好,你就得意忘形。稍微修行不好,就象丧家狗一样,垂头丧气,你的心过度给你禅修的好坏所左右。这样的话,我们可以说,在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其实我们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个人一坐下来就可以入定的,很难找到这样的人,除非佛陀再世,现在的人都必须要什么,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我们都应该下功夫,而且现在很多的人的目的都差不多,我们轮回了那么久,我们流转了那么久,我们一直都在生死当中打滚那么多年,那么久了,现在一下子要让我们的心平静,那个是很难的,我们应该怎么样呢?我们应该要接受这个事实,如果你不接受,你的心就会排斥,你先接受自己爱打妄想这个现实,然后才好解决。你就根本没必要给自己施加压力,这个是心的本质嘛。我们现在之所以要来禅修,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说把这个问题抛到一边,去逃避它,去排斥它,去抗拒它。你就知道修行其实很重视就是调心,你的心调柔了,修行就能够上去。而不是通过一些用硬的方法,用求的方法。用正确的方法,不是用求的方法,我们可以跟自己说,这妄想经常来,这颗心本来就是这么样,幸好现在我们有信佛,已经来这里准备调伏它了,要调伏心了。等你这么样思维之后,你就再用我们曾经教过的方法,要么就是专注业处,要么就是用数息的方法,再把它调过来。同时不要去想,我在这个禅修营期间,我要怎么怎么样,我要得到什么,把这些期待都放到一边去。须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做母亲的,在你的孩子长到十多岁的时候,很着急,很着急自己的孩子长不大,是不是?我看在座很多做母亲的都是这么样,老是一天,天天看着孩子,天天都在骂他,为什么你不长高呢?我养你这么多年了。但是,即使你想孩子养大,快点儿长大,他还是有他自己成长的速度,是不是?即使你想孩子他不要长高,他还是会长高,为什么?就是他自然的规律。我们种树也是这样,当我们把树种下去,或者把一些禾苗种下去的时候,你的责任就是浇水,乃至适当的时候施肥而已。树它有自己的生长规则,你根本没必要在你的树的旁边架一个尺,然后今天长了这么高,明天又长了这么高,今天不会长,今天才长了这么一点点,这样的话,你的心会斤斤计较,你的心不会高兴。
禅修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有时你越想它修的好,它越不行,反而有时候你不经意,它反而会越好。修行就是这样,为什么呢?因为在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你的心还没有得自在,我们不能够说,我想要好,我想入定就入定。因为我们现在心还会处于散乱,或者处于待调伏的状态,等你的心调伏,你就能够想让它入定就入定,想让它入慈心就入慈心,而想让它修vipassana就修vipassana。但是现在不行啊,那应该怎么办?我们要接受这个事实,然后慢慢地去调伏它。调伏不好也要调,好的要培养。这个就是调心的规律。所以放下得失,只管做,只管修,付出足够的精进,付出足够的努力就是了。而对于禅修的境界,禅修的好坏,我们把它放到一边去。我们要相信只要付出足够的精进,修行就能够有进步,这样就可以了。然后我们所做的就是付出精进,不要去看效果,看效果的话,你的心就会很紧。我们知道,如果你觉得今天我修行的很好,这一座我坐的很好,你的心就很容易生贪。啊,今天我修行的不好,为什么我老是修行不好,老是我的心很多杂念,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就会生什么?生瞋。贪跟瞋是善心还是不善心?我们修行是为了培育善心还是培育不善心?啊?我们修行要培育善业,佛陀已经教导我们,我们要:莫做一切恶,应当要圆满诸善,要净化自己的心,这是一切佛陀的教导。你现在来这里,我要培育种种的不善,我要把善放到一边,这个跟佛陀的教导是背道而驰的,是不是?或者说,我为了得什么境界,然后,我为了得什么成就来,首先你一来,你的心就有所得,你的心就有所贪,你的心就有所着,有所执,那你来这里怎么跟我们的修行的目标能够达到相应呢?是不是?所以不要抱有一颗有所得的心来,要学习放下。放下了,得是自然的。如果能够做得到这样,你的心就能够平静。我们须知,用禅修的心,你是越能放得开,你的心越宽敞,同时,如果你的心越柔软,这种心跟我们修行的心是相应的。我们修行的心不是用一种硬梆梆的心来修行,而是用一种柔和的心来修行,不要用一颗带着杂染的,带着污染的,带着不良动机的或者说不好的心态,或者说一颗造作的扭曲的心来修行,要用一颗纯净的、洁白的、光明的、清静的心来修行。这么样我们修行的心才跟法会相应。心跟法会相应你就能够体验到法。法永远就是这么样的,它等你来体验的,因为佛陀说过,法叫作ehipassiko ,ehi就是来吧,passiko就是看吧,ehipassiko你来看吧,佛陀的法就是等着你来体验的。但是你用什么样的心来体验法,那就看你个人了。
只要你有正确的动机,正确的方法,正确的心态,你必定能够体验到法,问题就是你含着不良的动机或者你修错了方法,或者说你的心态不正确,体验到的法,你不能够体验到法的真面目。所以要学习佛陀说到的Sacittapariyodapanam,要净化自己的内心,etam buddhana sasanam,这个是一切佛陀的教导。要抓到要点,我们就不会走弯路。这个是一个极端,要对另外一个极端,就是懒洋洋的,懒洋洋的极端,也就是说,这个特别是对那些老修行,那些老参们,他们修行到了也没有刚出家那种出家的冲劲,而且呢,好像已经,真的似乎已置之以度外,其实这种不是智慧,这个叫什么?这个叫麻木。麻木不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啊。麻木是偏于愚痴那一边,修行不能修出麻木出来。修行麻木出来,到时真的是眼睛一闭,可能是畜牲道或者是恶趣了。所以修行还是要有精进,只是不要过度就可以,适当的精进,中道的精进,那个,就是我们修行需要的,不要认为说,既然要做到放下,放下就放到了很麻木了,什么东西都不知道,人家说你,你现在这样做,你造了很重的不善业,他认为这个没关系,这不是我们修行的目的,要求的目标。如果真的修行修到这么样的话,大家看到你,大家都会吓跑了,修到这么样麻木不仁。
修行要避免这四个极端,要记得:第一过度的感性;第二过度的理性,第三过度的精进,第四麻木不仁,也是过度的心无活力。要避开这四个极端,行于中道。这四个极端其实是两对,感性跟理性是一对,精进跟平静是一对,过度的精进是偏于动,过度的平静是偏于静;过度的静容易沉滞,过度的动容易兴奋,容易躁动,容易烦乱;这个都是我们修行要避免的。如果你不能避免这些,我们始终都是恰到好处的心念来禅修。或者用一句话就是:让我们的心平静之后再精进。这就是动跟静相宜了,让我们的心在很好的选择了禅修的目标,禅修的方法,禅修的心态之后,就一心的投入,这个就是感性跟理性之间的平衡。能够做到这么样,你的修行就能够有进步,你的修行对法就能够有体验。
假如大家能够,真正能够在禅修过程中,实实在在去体会这些,我们要记得,修行要靠三样:正确的目标,正确的方法,还要正确的心态。这三样如果都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们用功就很能够得力,这是对禅修的教授业处,我们就讲到这里。
具体的修习入出息念的业处的方法呢,在《修学指南》这里面有更详细地教说,所以大家应该认真地去看《修学指南》里面的业处篇,这里面就有讲到,我们禅修应该注意的是哪些,要做到的又是哪些,要避免的是哪些,大家应该认真去看。那同时我在这里再教几个禅修的小常识。
我们在禅修的时候,要注意几样。就是睡眠要保证,饮水,喝水也要保证,饮食,就是吃的东西要保证,不要过度饥饿,也不要吃的过饱。如果刚吃饱的时候最好是先休息一会,刚吃饱就禅坐的话,很容易昏沉。喝水也要足够,不要喝太少水。但是有的禅修者就是说,我喝水了我经常要上厕所,有个技巧就是你可以在禅坐完了之后,在经行之前你先喝点水,然后再去经行,然后等要准备禅坐的时候先上个厕所,然后去禅坐。这样的话,就可以保证你有足够的饮水量,同时又不会因为喝太多的水,经常在禅坐期间跑厕所,这是一个。
还有另外就是在禅坐当中,因为我们是偏静太多,所以说适当的应该加点动,经行是一种动,同时,在我们刚开始下坐时候,可以先揉揉这个,然后再扩一下胸,伸展一下,先可以从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然后再扭扭腰,然后再搓搓腿。用这么样,这样的话,使我们在禅坐当中,我们的身体是处于静态的,然后在起来之前,我们先按摩一下身体,使我们的气血先动一下,然后再起来。在禅坐之前也是可以先揉揉,揉揉手,揉揉脸,或者说如果室内有佛像的话,礼佛,礼佛其实也是一种运动。
能做到这样,就是在上座坐下去之前,跟要下座结尾要先做一些这些运动,来按摩。但要注意,就是因为大家现在一起共修,即便是时间到了,可能还会有些人在继续禅坐,所以不要这样搓手啊,这样搓手就会影响他人,我们是这么样的。就是一切都是在安静当中,不发出声音的当中进行,同时我们在每天会安排晨运的时间,在家人可以在小道中跑跑步或者做做体操,打打太极,这些,我们都鼓励大家去做,这些适当的运动,当然不要打动作,打出嘿嘿声,这样会吵到别人。在我们教学楼后面还是有一段路,你只要不要超过那边就可以,这边还是会有一些安静的地方。特别是早上,在用餐之前就是从五点半到六点,这段期间做适当的运动,因为适当的运动可以让我们尽量减少因为禅坐带来的腰酸,脖子紧,肩膀痛,我们都会做下这样的运动,这就是动静相宜,这些是禅修的小常识。如果在我们的禅修营期间,还有其他的问题,或者说还有其他的一些注意的事项,我们在禅修的时候,在禅修营期间我们再看机会、看因缘再跟大家讲。
今天我们的禅修开营就到这里,从今天的午斋,我们就开始在这边的斋堂里边用斋了。然后从下午开始,我们就按照正常的作息时间来进行作息,只不过今天因为特殊,所以今天的最后一座,也就是从六点到七点半,这一坐我们取消,也就是在五点钟之后经行,一直到六点半,我们在这边上阿毗达摩课。
好!我们今天所讲的就到这里,因为现在大家刚刚受了戒,听闻了佛法,我们在这里再做一次回向,回向文我们可以打开书的最后这页,回向文这篇:我们念下面那一段,那一篇回向。
Idam me punnam, asavakkhayavaham hotu.
Idam me silam, nibba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nnabhagam sabbasattanam bhajemi,
Te sabbe me samam punnabhagam labhantu.
愿以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adhu! Sadhu! Sadhu!
萨度!萨度!萨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