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禅净中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047|回复: 8

老师分享集锦

[复制链接]

22

主题

901

帖子

299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94
发表于 2021-12-1 22:14: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念处经1
2021.12.1
今天我们讲讲四念处,对我们修行的深入

也对我们生活上修行的帮助

我们先看看大念处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楼国,名剑磨瑟昙之拘楼人市镇。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比丘应诺世尊:“世尊。”世尊如是曰:

   “诸比丘!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
   如何为四念处,诸比丘!比丘于此,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身观身而住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往森林,往树下,往空闲处而结跏趺坐身正直,思念现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或长入息,而知:“我在长入息,”又长出息者,知:“我在长出息。”又短入息,如:“我在短入息,”又短出息者,如:“我在短出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
我们先聊聊这段
我们观,分内,外
就好像我们的十二处,六根,六尘,六根是我们的感官,这是内,在我们身上, 六尘是外, 在我们的外面,内外结合,我们才纳入,所以我们先要有这个认知
观,是知,是慧,
比方说,我们懂这些名词,十二处,六根,六尘,六识,这是知,知才能思惟,不知,我们就无从下手
群里讲什么十二处,我不知道他讲的是什么,自然就不能思惟,所以我们今天深入四念处,让我们一起去知
所以观,有觉知,有智慧,为何说,有智慧,我们从不知,到知,就是一种增进智慧,知多知少,这就是一种次第,一种阶段,但是这个知,一直增加,慧一直增长
我能力比较小,我知的少,学的慢,但不是不增长,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在获得智慧
慢,不代表没有,也不代表不是精进,所以我们懂自己,就能稳步前进,获得智慧
接下来我们聊聊受,受,观受是苦,这个受
就好像我们刚才讲的,这个受,是一个集合,没有内外集合,没有受
别人没打你,你不会说,我受了一拳,
所以一定是有所互相碰撞,纳入,吸取,或者是抱取,捉取
所以我们懂,这是内,外,互相结合,集合现象
所以我们了解这个内,外,才能懂我们的所受,所得,
我们才有智慧去选择,什么是我们捉取所产生的祸害,我们该怎样对待,面对,还有所产生的后果
我们先列出四念处,
观受是苦,观身不净,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是四念处
  “诸比丘!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
四念处,我们把它列出来,那是,受,身,心,法
受是内外结合
身也是内外结合,四大所合,自性所用,所以说是内外结合
心才是内
法也是内外,每一种方法,都是外在和内在的造就
而心,如果迷惑,也会成了内外的无明
所以我们把其中的内,外,先看明白,我们才懂最后的修行处
   如何为四念处,诸比丘!比丘于此,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观身而住,观受而住,观心而住,观法而住
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所以我们开始讲,知,正知正念,那么我们才能精勤,舍离
所以我们学习了基础,先正知正见,正见,正思惟,正念
所以我们先学观受,
观受而住,是一种觉知正见
比方说,我认识他,我懂他,我观察过他,所以我不招惹他,他是脾气暴躁的一个人
观受,懂他,而住,不招惹他
我观火,火很热很烫,会被烧伤,我不去碰,我观火而住,观火而管好自己,所以火是我们觉知的一种材料,所以我不走进去火灾
所以我们首先懂得,观受是苦,我们才能观受而住
所以我们说我们需要基础,先懂苦
不然我们不懂,受这个内外结合是苦,那就不能观受而住
所以佛陀先讲苦缔,集缔,这帮助我们
就好像我和大家在火灾现场,给大家讲火的伤害
那么大家看见火才会止步不前,观火而住
不是观火攀取,走前去
为何要懂四念处?
因为这是帮助我们回归自性而不去攀取,不去招惹火
所以佛陀讲四缔,十二因缘,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三事和合,这些种种
都是帮助我们理解世间轮回苦
懂这个轮回苦,我们才不会去招惹
我在医院躺着很苦,但是我除了呻吟,喊疼,发脾气,难受,生不如死,我没法解脱,除了死去,死去后,再来,还会重复
因为我不明,不知,不知为何轮回,不知为何生老病死,不知为何(受),不知为何有(身),不知(心)迷惑,不知(法)的无常
所以我们不懂,不知受所集,外在和内在所产生的后患
就好像我们不懂化学药品,胡乱混在一起,就爆炸了
所以我们的受,是一种混合,内外混合
比方说,眼睛混合名牌包,就产生想要,苦恼,因为没钱,想要而没钱
哦,原来这两个混合,产生苦恼,眼睛,名牌包
眼睛和美女混合,就产生想追求,想娶回家做老婆,所以需要花大量时间,精力去追求,产生种种不安,想念 种种苦恼
眼睛混合美女,也产生苦恼
这就是佛陀讲我们的六根和六尘,所以我们先懂缘由
老师说,这两种化学药品,不能混合,会炸死自己
不然我们不懂四念处讲什么,就更别谈用上了
所以我们的基础正见,都要反复的讲很久
要不然这里老师讲着火的伤害,后面有傻子不听,自己走进火灾里面去了
所以我们用心了,才会警惕
观受而住
所以我们看看一段大念处经有说
尚又对于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之任何物而住。
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之任何物而住。
而住,安住自性,安住摄心一处
为何先说摄心一处,因为我们没法直接安住自性
所以先要一个梯级,一种返归的练习过程,一种实在实用的过程
所以下来的大念处经,都会提到各种方法
我们看楞严经说,非因缘,非自然性
但是我们没法直接融入无碍
所以有二十五位菩萨讲三摩地,摄心一处的修行,过程
所以我们今天看的大念处经也一样,都是同理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身观身而住耶?
如何住?如何观身而住?
如何保持自己的身体,不去结合因缘,不去内外迷惑?
就好比说,我很想去玩,如何控制自己呢?
我看见那个五颜六色的很想吃
吃了会昏迷,但是那个味道太好了,我忍不住,怎办?如何观身而住,我该如何打住
  诸比丘!于此,比丘往森林,往树下,往空闲处而结跏趺坐身正直,思念现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或长入息,而知:“我在长入息,”又长出息者,知:“我在长出息。”又短入息,如:“我在短入息,”又短出息者,如:“我在短出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
所以佛陀教我们怎样收敛自己,回归本自具足的自性,教我们观呼吸,用一个点来专注内在
细腻的功课还有智慧觉知的醒觉
每次我们内外的结合涌出来,我们都能看清,而不去跟随,而有收敛的力量
所以我们会有妄想,妄乱,内外的拥抱
我为何打坐也不安,想着他,因为受了,受让我不安,不能安住,受不了诱惑
所以我们需要观,正观,把受的结合,用刀解剖,把它分开,变成不受
不受了,我就能摄心一处,不再去理会
这就是生活,修行的自在,因为不受
没有内外结合的迷惑
眼睛看见美女,美女很好啊,很漂亮, 看见吗?安住
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之任何物而住。
且亦不执着世间之任何物而住。
自性越来越强大,光明
对人微笑,慈悲
因为无处惹尘埃
所以我们在进入这个安住阶段,我们先要懂自己,先按部就班
先要练习摄心一处,先要开智慧
我们今天先聊到这,明天我们继续深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901

帖子

299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94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 23:06: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念处经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901

帖子

299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94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 23:07: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12.2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楼国,名剑磨瑟昙之拘楼人市镇。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比丘应诺世尊:“世尊。”世尊如是曰:     “诸比丘!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    如何为四念处,诸比丘!比丘于此,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身观身而住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往森林,往树下,往空闲处而结跏趺坐身正直,思念现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或长入息,而知:“我在长入息,”又长出息者,知:“我在长出息。”又短入息,如:“我在短入息,”又短出息者,如:“我在短出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    诸比丘!恰如熟练之辘驴匠或辘驴之弟子,或长转(辘驴)者,如:“我在长转,”或短者,如:“我在短转。”诸比丘!比丘如是在长入息者,如:“我在长入息,”或长出息者,如:“我在长出息。”短入息者,如:“我在短入息,”短出息者,如:“我在短出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如是,或于内身之观身而住;又于外身之观身而住;或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又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对于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之任何物而住。    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三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行者,如:“我在行,”又于住者,如:“我在住,”于坐者,如:“我在坐,”于卧者,如:“我在卧。”又此身置于如何之状态,亦如其状态而知之。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而住。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不为一切比丘说不放逸行,亦非不为一切比丘说不放逸行。  “不向何等像类比丘说不放逸行?若比丘得阿罗汉,尽诸有漏,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正解脱,如是像类比丘,我不为说不放逸行。  所以者何?彼诸比丘已作不放逸故,不复堪能作放逸事;我今见彼诸尊者得不放逸果,是故不为彼说不放逸行。  “为何等像类比丘说不放逸行?若诸比丘在学地者,未得心意增上安隐,向涅槃住,如是像类比丘,我为其说不放逸行。  所以者何?以彼比丘习学诸根,心乐随顺资生之具,亲近善友,不久当得尽诸有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所以者何?彼眼识所可爱乐、染著之色,彼比丘见已,不喜、不赞叹、不染、不系著住; 以不喜、不赞叹、不染、不著住故,专精胜进,身心止息,心安极住不忘,常定一心,无量法喜,但逮得第一三昧正受,终不退减随于眼色;  于耳、鼻、舌、身、意识法亦复如是。”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老师: 我们今天把大念处经和今天的经文结合一起聊 昨天我们聊的四念处,身,受,心,法,我们还是把它定位于基础的脚步,就是我们如何能完整的踏入修行,觉知感受,观察轮回,我们先看看今天的经文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不为一切比丘说不放逸行,亦非不为一切比丘说不放逸行。  “不向何等像类比丘说不放逸行?若比丘得阿罗汉,尽诸有漏,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正解脱,如是像类比丘,我不为说不放逸行。  所以者何?彼诸比丘已作不放逸故,不复堪能作放逸事;我今见彼诸尊者得不放逸果,是故不为彼说不放逸行。  这段经文,是说佛陀讲法,因人而异 就好像六祖坛经说,心平何须持戒 佛陀说,我不需要为解脱的阿罗汉讲不放逸,不放纵自己的道理 因为他们已经做到了,我只为做不到的人讲 从这里,我们知道,学习有次第,有阶级,我们需要懂自己,需要什么,自己的次第 因为我们没福报跟在佛陀身边,佛陀能主动的看见你的水平 给你你需要的课程,我们是自选 因为现在很多很多师兄,都是自学,没有师父 所以我们自己要懂自己的水平和需要 我说我无所住了,我开悟了,我不学了 那你要是阿罗汉才能说,我无学,我大学毕业了,我才能吹自己是大学生 要不然一个小学生过来问你问题,你答不上,那就尴尬了 最重要你买个假文凭也没用,因为是自己的能力所及 尤其是轮回,我们骗不了 “为何等像类比丘说不放逸行?若诸比丘在学地者,未得心意增上安隐,向涅槃住,如是像类比丘,我为其说不放逸行。  诸比丘在学地者,未得心意增上安隐,向涅槃住,如是像类比丘,我为其说不放逸行。 就好像我们,心未得安稳 所以我们学基础正见,说五戒,说不放逸觉知,所以我们从学习各种基础下手 昨天我们说,观受,观受是苦 我们一步一步的得知,得明 受,我们昨天说了,是内外结合,吸取所受 我不摸水壶,我不知道热,手和水壶互相结合,才有热的感受,为何这个观受,要先了解? 因为我们学佛,主要是解决和理解苦的起源,来处 那么为何说,我们内外结合的,都是苦?因为内外都不长久的存在,都是无常,都在变迁 我现在看见的,一会就不一样了,眼睛接触的色境都在变化,所以我们先了解这个受的起因 受所苦,所不安,恐惧 我们从中观察,得到知患,知离 知其幻性,知其流动变迁 比方说,我们爱美食,我们看见海鲜就想吃,流口水,太好吃了,这是受,吃了好受 你说美食当前,我爱吃没错啊 这是我们的妄性习气,为何那么说呢? 因为也有人看见海鲜就想吐,非常讨厌 就好像我们吃咸鱼,榴莲,臭豆腐 所以我们从这里知道,我们的喜欢,是因为妄性的无明偏向,才会人人不一样 就好像狗吃屎 因为感受,觉知,妄乱的不一样,没有绝对性,流动性,不安稳性 整个轮回都是一样,在动态中,在变异中 就好像我们在房子里面,放东西 这个房间租给别人,这个人搬走了,空了,下一个人来租,他东西又不一样 每个房客自己的物件都不同,在空间里的东西都不一样 但是不管多少东西进出,这个空间还是一样, 没有改变,空间没有跟着流动 就好像佛陀比喻,拿瓶子装了虚空,从北京拿去广州,北京的虚空少了吗?去到广州,打开瓶子,虚空掉出来了? 所以我们知道,有安稳不变异的, 我们的自性就是,不是因缘,不是自然所生,是本性具足一切 我们修行,就是把生老病死的不安稳,回归安稳自性 我们要回归安稳,首先,我们要懂舍去,要懂不受不安稳 所以佛陀列出四大观 就是你去看,去思惟,去观,去放弃,去知道后患,最后安稳出离 观受,观身,观心,观法,结合而明了,结合而对治 我们观受,是内外结合的原理, 内外结合,为何多变? 观心无常,自己的心,为何漂浮不定? 我今天喜欢,明天就不喜欢了,好吃的吃多了,想吐了 为何吃多,那么愚痴?因为妄乱性的迷惑,吃的身体受不了 观身不净 身是毁灭性,不长久性的存在,是四大所合,会变化毁灭 我很想吃,但是糖尿病,吃不了 我幻想我吃了满汉全席,幻想可以,身体吃不消 所以我们在动荡,在妄乱中变化和漂浮,苦就会随着,因为我们想把它固定固有 就好像我们和风说,风啊,你不动行不行?风说,我不动,你能呼吸,把我吸进去吗? 所以轮回的轨迹,就是动摇而循环,动才生 我们吃东西,嘴巴在动,然后胃在动,消化后提供热能,血液,空气,心脏,都需要动,动就是销毁,燃烧 所以我们才不停的需要提供给身体燃烧 动态燃烧的东西,就不可能长久 观法,各种造作 那怕是佛法,也是在流动,对不一样的人,讲不一样的,佛法也有正法,像法,末法,在变迁 以前造车的方法和现在不一样了 所以方法没有固定,造作没有固定,没有固有存在不变的我 观法无我 我这里的意思是固我存在不变 大涅槃经有,常,净,我,乐,自性是我,因为不变异 所以我们先要懂我们身体的无明攀缘,身体的不稳固存在,身心的后患,我们才会认真的想出离 观受,身,心,法的目的 懂了,才叫正观,懂了才不沉迷美食 你看我吃生蚝,好吃是好吃,我昨天吃了中毒,好了没事我还吃,也不能因为一次中毒而不吃啊,所以我们贪图的是口感,更胜生死 因为自性无明,不怕销毁 所以我们轮回很多次,各种折磨 但是抵不过妄乱的爱痴迷 所以我们各种恶习,都是无明驱使攀缘,造就苦果 身受,自性不受 所以我们盲目,因为我们把身受放前头 比方说,大冬天,湖水很冷,你跳下去啊,不会,因为身体告诉你 很冷 自性说,我可以跳下去啊,我无所不能 身体带领你,所以身体说不行,我会销毁,所以我们的妄乱不会听自性的,只会跟随身体 所以我们叫弃本从末 所以我们要从本,要从自性 是不是说从自性就不怕死呢?不是,是要我们先修行,显自性,把自性拉出来,不要让身体做主 就好比有师兄问我睡眠盖,怎样断睡眠盖,断睡眠盖,要从禅定,那么要禅定,首先要不昏沉,要不昏沉,首先要少吃,再来要精神饱满,要精神饱满,要睡眠充足,这是对我们初学而言 不然你一打坐就想睡觉,为何呢?熬夜一晚上了,能打坐吗? 不是说要断睡眠盖吗?不能睡觉啊 所以我们不懂,就成了误区 断睡眠盖,是禅定到了一定,自然精神饱满,睡眠减少,到可以禅定不昏睡 我们初学,时常不睡觉,反而变成精神妄乱,不能集中,不能集中,我们观察就会昏睡 熬夜两天,能不能比赛?眼睛都张不开了,怎样比赛射箭 我们看看大念处经的经文  尚又对于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之任何物而住。  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之任何物而住。 这里这样描述 但是为何又教观呼吸,不是说无所依吗? 为何无所住,还要观呼吸?这就是成就和未成就,我们需要过程 就好像佛陀说,我对某些人说不放逸,对某些人不用说 我们观而不住,是观,身,受,心,法 但是我们要摄心,把自性显现,就需要有通道 我打个比方 我想过对岸,首先我需要一个工具,比方船,但是我要过河之前,我需要观察,比方河里有鳄鱼,有激流,有石头,有食人鱼攻击 我们观身,受,心,法,就好比这些袭击,障碍,船就好比观呼吸,我们禅定,会出现这些袭击 我们禅定观呼吸,就好比一个通往自性的通道 四念处,是对治世间的妄乱,我们打坐时候,出现的不稳定 观是看清而不染,培养专注,而不迷惑 观受是苦,不是观受苦而叹息,认命,是智慧佛理 我懂受是苦,为何,因为无明集,内外结合 我开始懂避开,开始能分开,能解剖,以前我贪爱,现在不贪了,不会多而不能消化, 少而贪多 就好像船,我不会载很多东西,直到自己危险,沉船 我过河,不会好奇,手欠去敲敲鳄鱼,弄弄食人鱼 所以我们需要先弄懂基础,准备好了,一心划到对岸 所以八正道,正定在最后,前面都是准备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而住。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 内身,外身,我们之前说的内外,于内身,观身而住 我们观察四大假合,让我们知道少受少取,观察这个假象而不去捉取,所以我们可以安然回到呼吸上专注,观察,把它粉碎,练习摄心专注 就好像我们看科幻片,外星人的飞船有一层保护膜,任何靠近的,都会粉碎 我们的四念处,就是保护膜,任何的障碍迷惑,我们都用它来粉碎 我禅定观呼吸,忽然想起我小时候的委屈,观受,观身,观法,观心,把这个妄念粉碎,回到呼吸上 知内外集合,知心所惑,知过去不常,知身迷行,舍而安稳,禅定的保护膜 所以我们不要被身所迷惑 尚又智识所成,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 有身现前 有身在带领迷惑 时常说,断身见,用自性去包容 所以我们才能用上大念处经的方法 今天我们先聊到这,我们先把基础融入好,将来我们的修行,才会稳步前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901

帖子

299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94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 23:08: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念处经3 2021.12.3    如何为四念处,诸比丘!比丘于此,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为汝等演说二法。谛听!善思!何等为二?眼、色为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是名二法。  “若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说,是非二者,沙门瞿昙所说二法,此非为二。彼自以意说二法者,但有言说,闻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其境界故。  所以者何?缘眼、色、眼识生,三事和合触,缘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  若于此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不如实知者,种贪欲身触、种瞋恚身触、种戒取身触、种我见身触,亦种植增长诸恶不善法,如是纯大苦聚皆从集生;  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广说如上。  “复次,眼缘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缘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于此诸受集、灭、味、患、离如是知;  如是知已,不种贪欲身触,不种瞋恚身触、不种戒取身触、不种我见身触、不种诸恶不善法,如是诸恶不善法灭,纯大苦聚灭;  耳、鼻、舌、身、意法亦复如是。”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我们今天聊的,我们还借助一段圆觉经 普贤菩萨章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我们昨天说的受,内外结合,我们今天还聊这个,因为还有很多师兄,还没了解,或者说,了解了,用不上 今天阿含经,讲了十二处,十八界 我们发个图片,让大家容易看   我们看十二处,是六根,六境,加起来就是十二   眼,耳,鼻,舌,身,意,这是六根,是在我们身上 色,声,香,味,触,法,这是我们六根攀缘的外境,外尘 所以是两个互相对应,对应了,才有受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为汝等演说二法。谛听!善思!何等为二?眼、色为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是名二法。 二法,互相结合形成,内外结合 眼睛看色境,耳朵听声音,鼻子闻香味,舌头尝味道,身体去触摸,意识去成方法 互相结合 今天我们听闻这些,知道了 但是我们先放一放,我们聊聊,怎样用上,要不然你看我听了,我还是没法从情绪上改变,我就性格不行,不想苦恼不行,所以我们从最初,最实际的方法去开始 我们学基础正见,是打开我们的正见思路,方向,让自己明确,但是怎做呢?那又是一回事,不是说,我们说一套做一套,是根据自己的情绪,感受,习气,而去调整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就好比我们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法应舍,为何说法? 这是因为我们的幻心习气强大,没法直接安稳,所以我们需要辅助,先把我们眼前的习气,给转化,先把洪水分散,分散了,前面的墙才能承受 治水,不是把水堵死 ,是在两边挖很多小流,让水分散 所以我们先把我们的苦恼,给对治好,先把大苦缓下来 这就是我们给初学的一点生活上的学习,放松 我们脑子集满了苦恼,堵不住了,如果不懂疏导,那就会难以承受 我们说,我们的苦恼是幻 那么依什么幻,是缓解幻呢? 幻,是世间都是幻法,世间洪水是幻,苦恼是幻 但是我还没大觉,就要先依我们世间法,去平衡世间受 比方说,你叫我摄心一处 我满脑子都是苦恼,四处乱串,别说摄心一处,好点都做不到,所以我们先把苦恼疏导一点 所以我们要懂转念,跳出来暂缓 我打个比方 有时候别人和我们讲话,讲了很多,我们一句都没听进去,甚至别人诉苦,我们忽然笑出来 为何那样呢?因为心不在焉,别人诉苦,我想我中彩票了,他说他的,我想我的,所以我们从中知道,我们是可以跳出情景的,所以他说苦,我居然不受 你骂孩子,孩子不做功课,成天玩 你骂的时候,孩子心里想着游戏情景,忽然笑出来,你气死了 你会说,你这熊孩子,有没有专心听我骂你 孩子心不在焉,不受 所以我们知道,我们可以替换情景,让心去缓缓,让急躁有个缓冲,让不安可以歇歇 这就是把洪水疏导一点,不会直接太大冲击,这个是我们所需要的 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缓冲,治疗的情景 听音乐,禅音,做瑜伽,去打太极,练剑,踢毽子都是一种缓冲 比方我们听轻音乐 把耳朵和心,专注在美妙的音符上 就好比一块很热的铁板,受和风的轻吹 我们听半小时,一小时,这一小时,起码是轻安的 就好像我们用火烧开水,到了顶点,就要关火,不能一直烧 所以我们压力承受不了,我们就需要关掉 但是我的脑子关不了,怎办?洪水来了,不会停下来,所以我们需要代替 满脑子是火,我们要注入水去缓和,所以我们做瑜伽的时候,放轻音乐,身心的转移,放松 我们身心得到平和,我们才可以更好的生活和观察,学佛才会事半功倍 这是依幻修幻 但是我们的正见不动摇 我们也可以初步的了解,观受 我们力小,我们可以柔和的面对 就好像船在海上漂流,运作,需要有港口,可以停下来,加油,维修,然后再继续出发 所以我们需要调节我们自己的情绪,需要放松,缓和的时候 佛陀比喻说,琴弦拉的太紧会断,太松又发不出声音,我们要了解自己的承受能力 我们看关公,一人和万人敌,无所畏惧,承受能力强大 我们不能要光头强也和关公一样,把光头强放在战场上 所以当我们享受音乐的时候,我们把烦恼都放在外面,把一切是是非非都放下,这个时段,是放松时段 听音乐,不需要辨别来教我,听音乐,不需要思惟 只要和音乐融合,融为一体,心专注上面,跟随如流水洗净心灵,把各种焦虑忘掉,也不需要对抗 所以这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一个驿站 我们这个短暂的缓冲,没有是是非非,对对错错 我们的能量,磁场,就会得以纠正,你会发觉,自己的正念,正气又回来了 所以我们说我们要清净,要回归自性,但是我们却满满的冲击,没有还手之力 因为我们的无明,一直捉取,塞满了还塞 就好像我们吃东西,太好吃了,吃撑了还想吃 所以我们学佛,我们也要做到这个泄洪的认知 不能一直吃,喝点茶,缓缓,消化 我们可以定一些运动,瑜伽,听轻音乐,享受各种禅音 网上很多禅音,放松的音乐可以下载 深呼吸三次,躺下来,闭上眼睛,跟随音符,让自己全身放松,每天半小时,你会发觉,自己会慢慢转好 今天为何要聊这个 因为和我们进入修行,息息相关 修行,是从心开始 如果心里支离破碎,没法缓解,那样,是禅定不下来的 所以我们先让我们的心,有个疗伤空间 ,无明习气,不会四处乱串 就好像踢球,中场休息 不休息,心就会狂乱,越走越离正法 踢球不休息,越踢越不像样,因为太累,甚至没法踢脚射球 今天我们就先聊到这   老师,这是让我们先从听音乐开始修行吗 老师: 是让苦恼的人,有休息的片刻,就好像你上班,脑子太多苦恼,就会天天想着痛苦,方法,不是给每个人,只是谁觉得合适自己,自己的去用,就好像佛陀说,我对放逸的人,讲不放逸,对不放逸的人,就不需要了,学佛学法,要懂圆融 修行:如果懂圆融了,还用学佛学法! 老师:懂吸烟有害健康的人,就代表不吸烟吗?懂,是一种前进,不是不学无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901

帖子

299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94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14:26: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念处42021-12-10    宽子:今天我们继续讲一点大念处经   宽子: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身观身而住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往森林,往树下,往空闲处而结跏趺坐身正直,思念现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或长入息,而知:“我在长入息,”又长出息者,知:“我在长出息。”又短入息,如:“我在短入息,”又短出息者,如:“我在短出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   宽子:   诸比丘!恰如熟练之辘驴匠或辘驴之弟子,或长转(辘驴)者,如:“我在长转,”或短者,如:“我在短转。”诸比丘!比丘如是在长入息者,如:“我在长入息,”或长出息者,如:“我在长出息。”短入息者,如:“我在短入息,”短出息者,如:“我在短出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如是,或于内身之观身而住;又于外身之观身而住;或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又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对于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之任何物而住。   宽子:   宽子:我们聊一聊安般念   宽子:观呼吸   宽子:安般,我们可以参考很多经文   宽子:比方有安般守意经   宽子:阿含经里面都有说   宽子:“诸比丘,此僧团有比丘已证阿罗汉果,漏尽圆成,已舍诸担,正遍智慧,最终解脱。有比丘灭尽最初五结,证不还果。有比丘灭尽最初三结,证一还果,他们已断贪瞋痴三结,只需再轮回一次。有比丘灭尽三结,证预流果,永不退转,必趣涅盘。有比丘常修四念处,有比丘常修四正勤,有比丘常修四神足,有比丘常修五根,有比丘常修五力,有比丘常修七觉支,有比丘常修八正道。   宽子:有比丘常修慈观,有比丘常修悲观,有比丘常修喜观,有比丘常修舍观,有比丘常修不净观,有比丘常修无常观,有比丘常修安般念。诸比丘,持续不断修习安般念,能获大果,能致大誉。持续不断修习安般念,可令四念处修习圆满。持续不断修习安般念,可令七觉支修习圆满,持续不断修习安般念,可令智慧解脱完成。”“诸比丘,如何修习安般念,如何持续不断修习,能获大果,能致大誉?”   宽子:“诸比丘,如此,比丘或往林中,或往树下,或往寂静处,结跏趺坐,端身正直,系念在前。息入知正入息,息出知正出息(吸气,行者知道他正在吸气;呼气,行者知道他正在呼气)。”1.吸入的气很长,行者知道“我正在吸入长息”;呼出的气很长,行者知道“我正在呼出长息”。2.吸入的气很短,行者知道“我正在吸入短息”;呼出的气很短,行者知道“我正在呼出短息”。3.“我正在吸气,同时注意到我的全身。我正在呼气,同时注意到我的全身。”行者努力练习。4.“吸气我令全身宁静祥和,呼气我令全身宁静祥和。”行者努力练习。5.“吸气我感到喜悦,呼气我感到喜悦。”行者努力练习。6.“吸气我感到快乐,呼气我感到快乐。”行者努力练习。   宽子:我们先学习基础的一部分   宽子:诸比丘,持续不断修习安般念,能获大果,能致大誉。持续不断修习安般念,可令四念处修习圆满。持续不断修习安般念,可令七觉支修习圆满,持续不断修习安般念,可令智慧解脱完成。”   宽子:可令四念处修习圆满。持续不断修习安般念,可令七觉支修习圆满,持续不断修习安般念,可令智慧解脱完成。”   宽子:这是很重要的一段   宽子:我们要先懂得,四念处,七觉支,和观呼吸安般念,有什么关系?   宽子:这些息息相关的修行,我们都要懂得   宽子:定慧等持   宽子:观呼吸,不是打坐观呼吸就叫观呼吸   宽子:我们看经文说,可令智慧解脱完成   宽子:我们之前有讲到,四念处,是我们的保护膜,可以粉碎一切   宽子:保护我们的觉知,去完成禅定   宽子:这就是为何说,观呼吸令四念处修习圆满   宽子:因为有自知,自见,自觉   宽子:这就是为何我们开始要讲基础   宽子:要讲内外结合   宽子:就好像我们知道入侵者的一举一动   宽子:那么我们战胜,才有把握   宽子:之前我们也讲过很多次七觉支   宽子:也讲过如何把七觉支,用在禅定上   宽子:此觉支言,显七觉支。何等为七?谓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如是觉支,渐次而起,渐次而得,修令圆满   宽子: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宽子:这些觉支,四念处,都是为了对应我们的无明和妄想   宽子:我们今天就先不聊,我们今天直接进入观呼吸的步骤   宽子:初学打坐,我们要先懂得如何做好准备   宽子:   宽子:我们看看,这个是坐禅标准的姿势   宽子:但是我们初学,先做不到双盘   宽子:我们可以散盘,或者单盘   宽子:但是之前,我们先看看星云大师讲的,如何坐禅   宽子:参禅虽然不一定要打坐,但是对初学者而言,坐禅仍是参禅的重要入门。如何坐禅?首先应该了解各种坐禅的方法与常识:1.要独坐静室:初学者参禅打坐,最怕干扰,因此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而且室内空气要流通,冷热要适中,光线要柔和,因为光线太亮了不容易安心,太暗则容易昏沉。   宽子:2.要盘腿结印:盘腿是禅坐很重要的一环,因为不盘腿,精神则不易集中。盘腿分为单盘及双盘。初学者如果无法双盘,单盘亦可,或将两脚交叉而坐,或挂腿均可。腿盘好了,双手抄手结印放在肚脐下,可使气血通畅。3.要宽衣松带:坐禅时,衣著以宽松、舒适为宜,尽量避免穿著西装、牛仔裤、窄裙等紧身衣裤,手表、眼镜、腰带等束缚身体的物件,都要松开或去除,使身体松弛,且不妨碍血液循环。   宽子:4.要摇身搓手:上座后,可以轻轻摇动身体,使身体保持在平稳舒适的姿势。两手可以交互摩擦,以提振精神。参禅不但要用心,还要用力,因为参禅打坐不是休息,不是睡眠,是用心用力参究真理。5.要裹膝周全:坐禅时,可用毯子包裹膝盖,使其暖和,以防风寒入侵关节。6.要平胸直脊:禅坐时,胸部要平正,背脊要直挺,不可弯腰驼背。坐垫要松软,厚薄随人而异,以能坐得四平八稳即可。背部不可倚靠他物,以免阻碍气血畅通   宽子:7.要出气和顺:调息是修定的入门方法,初学者依「毗卢七支坐法」做好调身的基础后,紧接著就是调息。息就是呼吸。一呼一吸,出气入气要均匀和顺;气息未调,不宜坐禅,唯有气息和顺舒畅,心境才能平静安稳。8.要看心不分:就是要看在自己的心,让心系于话头上,不要让心亡失了。如《佛遗教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宽子:这些是基础初学打坐,要注意的   宽子:但是我们和大师不一样的地方,是因为大师讲的是参禅   宽子:而我们是观呼吸   宽子:参话头,需要师父的帮助,指引   宽子:我们观呼吸就比较安稳,但是也一样,不得松懈   宽子:制心一处呼吸上   宽子:要摇身搓手,我们打坐前,做点拉伸,热身   宽子:那样会帮助我们打坐时候,血液循环,呼吸顺畅   宽子:所以上面这些,大家都仔细看看   宽子:下座时候也一样   宽子:不要坐完马上起来   宽子:先告诉自己,自己要结束了,要出定了   宽子:慢慢张开眼睛   宽子:轻轻晃动身体   宽子:然后搓热手掌,揉擦脸部,颈部,一直到手脚腰部全身   宽子:让自己慢慢的缓过来   宽子:慢慢再松开腿   宽子:然后再起来   宽子:这是我们初学,可以学习的方法   宽子:很多人觉得,你看佛弟子,在森林打坐,哪有那么讲究   宽子:当然,如果你不怕受苦,可以忽略很多   宽子:这些方法 只是给大家初学,一个安全的保护   宽子:我们开始观呼吸,先定一境   宽子:就是一个目标   宽子:把所有的散乱纷飞,都统一起来   宽子:就好像满山的羊,要回家,赶进一个门里   宽子:所以我们开始观呼吸,我们定在鼻头   宽子:也叫鼻尖   宽子:为何定在鼻头?   宽子:因为那里是呼吸进出的入口   宽子:就好像门口,你站在那里,肯定能看见进出的人   宽子:所以我们观一处的地方,就是鼻头   宽子:用一处   宽子:我们就好像守卫   宽子:呼吸的进出,我们都要清楚,检查   宽子:我们用一境的专注,来忽略所有的念头   宽子:初学,往往就很多散乱的念头出来   宽子:我们今天时间关系,先聊到这   宽子:我们明天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禅净中心  

GMT+8, 2023-9-23 18:49 , Processed in 0.08481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