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一阿含经》第六卷共修
2018年5月1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六卷 利养品第十三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受人利养甚为不易,令人不得至无为之处。所以然者?若修罗陀比丘不贪利养者,终不于我法中,舍三法衣而作居家。
“修罗陀比丘本作阿练若行:到时乞食,一处一坐,或正中食,树下露坐,乐闲居之处,著五纳衣,或持三衣,或乐冢间,勤身苦行,行此头陀。是时,修罗陀比丘常受蒲呼国王供养,以百味之食,日来给与。
“尔时,彼比丘意染此食,渐舍阿练若行:到时乞食,一处一坐,正中食,树下露坐,闲居之处,著五纳衣,或持三衣,或乐冢间,勤身苦体。
尽舍此已,去三法衣,还为白衣;屠牛杀生,不可称计,身坏命终,生地狱中。
诸比丘,以此方便,知利养甚重,令人不得至无上正真之道。若未生利养心,制令不生;已生,求方便使灭。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利养品第十三 概要:本品叙述为了贪着利养之故,修罗陀比丘乃还俗,乃至于堕落地狱。依次为应灭味欲之事,由于摩利夫人而导引波斯匿王之信佛,对于那忧罗公长者之说法,应远离二十一结之染着心,帝释天之问法,帝释天之瞻访须菩提比丘的疾病。
【九三】 大意:本经叙述修罗陀比丘本修头陀之行,后因受蒲呼国王的供养,致于心生染着,而舍弃阿练若行,为白衣而以屠牛杀生为业,身坏命终后,堕入地狱。由此而知利养甚重的话,会使人不得至于正真之道。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受人的利养,乃甚为不易消化之事,会使人不得至于无为之处(涅槃寂静)。所以的缘故就是:倘使修罗陀比丘不贪着于利养的话,则终究不会在于我的佛法中舍弃三法衣,而还到俗家去作俗人之事。
修罗陀(善得)比丘本来为作阿练若行(住在于最闲静之处而修),到了食时才去行乞食,在于一处一坐,或者在正中午而食,或者坐在树下,坐在露天,乐于闲居之处,身穿五纳衣,或者持三衣,或者乐在于冢间,都勤其身而行苦行,而行此头陀之行。
当时,修罗陀比丘乃常受蒲呼国王的供养,都供给他以百味之食,每日都来给与他(供养他)。
那个时候,那位比丘,其意乃贪染这种美食,就渐渐的舍弃其住在于阿练若之行。
所谓食时一到,才去乞食,在于同一处而坐,并不移动,到了日正中午时,才食物,在于树下而坐,在于露天而坐,乐于闲居之处,穿着五纳衣,或者持守三衣,或者乐于冢间,这样的勤身而苦其体等事,都统统予以舍弃。
尽舍这些行后,也放弃其三法衣,还俗为白衣,而执屠牛杀生之业。经过其杀生的动物,不可称计(非常的多),因此,在其身坏命终之后,就转生于地狱中。
诸位比丘们,你们要以此方便(这种事例),而觉知利养甚重,会使人不得至于无上正真之道。因此之故,假若未生利养之心的话,就应制使其不生,已经生起的话,就应求个方便,使其消灭。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当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六卷 利养品第十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年5月2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六卷 利养品第十三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灭一法,我证神通,诸漏得尽。云何为一法?所谓味欲。是故,诸比丘,当灭此味欲,我证汝等成神通果,诸漏得尽。”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众生著此味,死堕恶趣中, 今当舍此欲,便成阿罗汉。”
“是故,诸比丘,常当舍此味著之想。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杂阿含经: 云何比丘观察抟食。譬如有夫妇二人。唯有一子。爱念将养。欲度旷野崄道难处。粮食乏尽。饥饿困极。计无济理。作是议言。正有一子。极所爱念。若食其肉。可 得度难。莫令在此三人俱死。作是计已。即杀其子。含悲垂泪。强食其肉。得度旷野。
云何。比丘。彼人夫妇共食子肉。宁取其味。贪嗜美乐与不。 答曰。不也。世尊。
复问。比丘。彼强食其肉。为度旷野崄道与不。 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凡食抟食。当如是观。如是观者。抟食断知。抟食断知已。于五欲功德贪爱则断。五欲功德贪爱断者。我不见彼多闻圣弟子于五欲功德上有一结使而不断者。有一结系故。则还生此世。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九四】 大意:本经叙述灭除味欲的一法,就能证得神通。佛陀自身如此,学佛的人也应如此,佛陀说:如能灭味的话,我就会保证你们一定会成就神通,而诸漏也会灭尽。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灭除一种法,如能这样的话,我就保证你们能得神通(由于定慧所示现的自在的妙用),诸漏也能得以灭尽。
甚么为之一法呢?所谓味欲是(对于味境所起的贪染心)。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灭除此味欲,这样,我就会保证你们能得成就神通妙果,诸漏也定会得以灭尽。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众生着此味 死堕恶趣中 今当舍此欲 便成阿罗汉
(众生都贪着于此味境,因此之故,死后就堕于恶趣之中。现在当应舍弃这种味欲,便能成就阿罗汉果)。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该恒常的舍弃这种味着之想。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六卷 利养品第十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年5月3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六卷 利养品第十三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于舍卫城内,有一长者,适丧一子,甚爱敬念,未曾能舍。彼见子死,便生狂惑,周旋往来,不停一处。若见人时,便作是语:“颇有见我儿乎?”
尔时,彼人渐渐往至祇洹精舍,到世尊所,在一面住。尔时,彼人白世尊曰:“瞿昙沙门,颇见我儿乎?”
世尊告长者曰:“何故颜貌不悦,诸根错乱?”
尔时,长者报瞿昙曰:“焉得不尔?所以然者?我今唯有一子,舍我无常,甚爱敬念,未曾离目前;哀愍彼子,故令我生狂。我今问沙门,见我儿耶?”
世尊告曰:“如是,长者,如汝所问:生、老、病、死,世之常法;恩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子舍汝无常,岂得不念乎?”
尔时,彼人闻世尊所说,不入其怀,便舍而退去;前行见人,复作是语:“沙门瞿昙说言曰:‘恩爱分别,便有快乐。’如沙门所说,为审尔不?”
前人对曰:“恩爱别离,有何乐哉?”
当于尔时,去舍卫城不远,有众多人而共博戏。尔时,彼人便作是念:“此诸男子聪明智慧,无事不知。我今当以此义问彼诸人。”
尔时,即诣博戏所,问众人曰:“沙门瞿昙向我说曰:‘恩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此者快乐。’诸人等今于意云何?”
是时,诸博戏者报斯人曰:“恩爱别离,有何乐哉?言快乐者,此义不然。”
是时,彼人便作是念:“审知如来言终不虚妄!云何恩爱别离,当有乐耶?此义不然。”
经文扩展: 《般泥洹经》: 苦者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 以要言之,五盛阴苦。已觉斯苦,能断爱习,是谓得眼,为极是生,后不复有苦;
《大般涅檠经》: 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圣谛,当勤观察。一者苦谛、二者集谛、三者灭谛、 四者道谛。比丘,苦谛者,所谓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 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会苦、七爱别离苦、八五受阴苦。汝等当知,此八种苦, 及有漏法,以逼迫故,谛实是苦。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九五】 大意:本经叙述摩利夫人借着城内的一位长者之丧子的事件,而为波斯匿王讲解恩爱别离、怨憎会苦等事,均为是愁忧,并不是永恒能安乐。由此,而使王皈信于佛教。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在于此舍卫城里面,有一位长者,刚丧失其一子(遇一爱子死亡),非常的敬念(思念)其子,未曾能够舍弃其心。
长者看见其子的死亡,终于生起狂惑(发疯),就周旋往来,并不停在于一处(跑来跑去,欲寻其子)。如果看到人时(遇人时),便作如是之语而说:「是否看见我的儿子吗?」
在那个时候,那位长者,到处寻找不着其子,其脚步就渐渐的往至于祇洹精舍(终于在不知不觉中,到了祇园精舍),而至于世尊所在的地方,到达后,就坐在于一边。
那时,那位长者白世尊说:「瞿昙沙门!是否看见我的儿子吗?」世尊告诉长者说:「你为甚么缘故,颜貌不悦(不露笑容),诸根都错乱呢?」
那时,长者回答瞿昙说:「为甚么不会这样呢?所以的缘故就是:我今生只生有一子,然而却舍我而为无常(被无常鬼所捉-死亡)。我乃非常的爱怜愍念,未曾离开过眼睛之前。我由于哀愍此孩子之故,使我发狂。我现在请问沙门你,是否看见过我的儿子吗?」
世尊告诉他说:「如是!长者!像你所问的,生、老、病、死,乃为世间的常法,也有恩爱的人别离之苦,也有和怨憎的人聚会之苦等事。而孩子舍弃你,而无常死亡,怎得不怀念呢?」那个时候,那位长者虽然听过世尊所说之语,但是不能入其怀,就舍弃世尊之处而退去。
于是,又继续行其路,在行路时,看见前面有人,就又作如是之语而说:「沙门瞿昙曾作此话而说:『恩爱的分别(和有恩爱之人别离的话),便会有快乐。』如沙门所说的,为审尔不?」(是实在或不实在呢?)前人回答说:「和恩爱之人别离时,有甚么快乐呢?」
在当时,离开舍卫城不远之处,有好多人在那里共与博戏。那时,长者便作如之念:这些男子们。一定非常聪明而有智慧,一定无事不知,我现在应当将此义去问那些人。
就这样的,往诣于博戏之处,问众人而说:「沙门瞿昙对我说:『恩爱别离苦,怨憎会苦,这些都是快乐的事。』诸位乡老们!现在的你们的意见如何呢?」这时,正在博戏的人们回答长者说:「恩爱别离,有甚么快乐呢?说此为快乐,此义就不对了。」
这时,那位长者便作如是之念:审知(虽然确知)如来之言终归为不虚妄,然而为甚么恩爱之别离,当会有快乐呢?这就不对的了(此义不然)。
(南传有关此事的问答是:居士向世尊说:『世尊!为甚么缘故,如生爱时,就会有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之生起呢?世尊!生爱之时,定会生起喜乐之心的。』
由于世尊曾说:『居士!如是!居士!愁、悲、苦、忧、恼,乃由爱而生,由爱而起。』那位长者才回答世尊如上之语)。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六卷 利养品第十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年5月4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六卷 利养品第十三
尔时,彼人入舍卫城,至宫门外称:“沙门瞿昙而作是教:‘恩爱别离、怨憎之会,此者快乐。’”
尔时,舍卫城及中宫内,普传此语,靡不周遍。当于尔时,大王波斯匿及摩利夫人,共在高楼之上相娱乐戏。尔时,王波斯匿告摩利夫人曰:“沙门瞿昙审有斯语:‘恩爱离别、怨憎之会,此皆快乐。’”
夫人报曰:“吾不从如来闻此言教,设当如来有此教者,事亦不虚。”
王波斯匿告曰:“犹如师教弟子:‘为是、舍是。’弟子报言:‘如是,大师。’汝今摩利亦复如是,彼瞿昙沙门虽作是说,汝应作是言:‘如是不异,无有虚妄。’然卿速去,不须在吾前立。”
尔时,摩利夫人语竹膊婆罗门曰:“汝今往诣祇洹精舍,到如来所,持我名字,礼世尊足,复以此义具白世尊云:‘舍卫城内及中宫人有此言论:“沙门瞿昙言:恩爱别离、怨憎合会,此皆快乐。”不审世尊有此教耶?’若世尊有所言说者,汝善承受,还向我说。”
是时,竹膊婆罗门受夫人教敕,寻往至祇洹精舍,到世尊所,共相问讯;共相问讯已,在一面坐。
时,彼梵志白世尊曰:“摩利夫人礼世尊足,问讯如来起居轻利,游步康强乎?训化盲冥,得无劳耶?”复作是语:“此舍卫城内普传此言:‘沙门瞿昙而作是教:恩爱别离、怨憎之会,此乐快哉!’不审世尊有是言教耶?”
尔时,世尊告竹膊婆罗门曰:“于此舍卫城内,有一长者丧失一子,彼念此子,狂惑失性,东西驰走,见人便问:‘谁见我子?’然婆罗门,恩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此皆无有欢乐。
昔日此舍卫城中,复有一老母无常,亦复狂惑,不识东西;复有一老父无常;亦复有兄弟姊妹皆悉无常。彼见此无常之变,生狂失性,不识东西。
婆罗门,昔日此舍卫城中有一人新迎妇,端正无双。尔时,彼人未经几时,便自贫穷。时,彼妇父母见此人贫,便生此念:‘吾当夺女,更嫁与余人。’
彼人窃闻妇家父母欲夺吾妇,更嫁与余家。尔时,彼人衣里带利刀,便往至妇家。当于尔时,彼妇在墙外纺作。是时,彼人往至妇父母家问:‘我妇今为所在?’妇母报言:‘卿妇在墙外阴中纺作。’
尔时,彼人便往至妇所;到已,问妇曰:‘云卿父母欲夺汝更余嫁耶?’妇报言:‘信有此语,然我不乐闻此言耶!’尔时,彼人即拔利剑,取妇刺杀,复取利剑,自刺其腹,并复作是语:‘我二人俱取死。’
婆罗门,当以此方便,知恩爱别离、怨憎会苦,此皆愁忧,实不可言!”
尔时,竹膊婆罗门白世尊曰:“如是,世尊,有此诸恼,实苦不乐。所以然者?昔我有一子,舍我无常,昼夜追忆,不离心怀。时我念儿,心意狂惑,驰走东西,见人便问:‘谁见我儿?’沙门瞿昙今所说者,诚如所言。国事繁多,欲还所止。”
世尊告曰:“今正是时。”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九五】 那时,那位长者,曾进入舍卫城,到了宫门之外称念而说:「沙门瞿昙曾作如是之教而说:『恩爱别离、怨憎之会,这些都是快乐。』」
那时,舍卫城,以及中宫之内,都普传此语,没有不周遍的。在于当时,大王波斯匿,以及摩利夫人,都在于高楼之上相娱乐戏。
那时,波斯匿王曾对摩利夫人说:「沙门瞿昙确实有作如是之语:『恩爱别离、怨憎之会,这些都是快乐。』」夫人回答说:「我未曾从如来听说过这种教言,假若如来有此教示的话,其事也是不虚的。」
波斯匿王告诉她说:「犹如师父之教示其弟子那样,师父说:『你去作这!你去舍这!』弟子就回答说:『如是!大师!』摩利!妳现在也是如是的。
那位瞿昙沙门虽作如是之说,妳也应之而作如是之说:『如是不异,无有虚妄。』然而卿速去(好了!不管如何,没有事了,妳可以离开了),不须要在我的前面站立了。」
那时,摩利夫人便对竹膊(那利鸯伽,大臣)婆罗门说:「你现在往诣祇洹精舍,到如来之处去,拿我的名字(替我问佛),礼拜世尊之双足,然后将此义具白世尊而说:『舍卫城内,以及中宫内的人,都有此言论:
都说沙门瞿昙说:恩爱别离、怨憎合会,这些都是快乐之事。不审(不知)世尊曾有说此教言吗?』如果世尊有所言说的话,你就善于承受,然后回来向我说明。」
这时,竹膊婆罗门受夫人的教敕,就寻时而往至祇洹精舍。到世尊之处,共相问讯。共相问讯后,退坐在一边。
这时,那位梵志(婆罗门、大臣)白世尊说:「摩利夫人令我代为礼拜世尊之足,问讯如来之起居轻利,游步康强吗?训化那些盲冥的众生,得无辛劳吗?」
又作如是之语而说:「在此舍卫城内,正在普传此言:『沙门瞿昙曾作如是之教:恩爱别离、怨憎之会,此乐快哉(这些都是快乐之事啊!)』不知世尊是否有此言教吗?」
那时,世尊告诉竹膊婆罗门说:「在此舍卫城内,有一位长者丧失其一子。长者由于哀念其子过剧,致于狂惑失性,就东西驰走,遇见有人便问:『谁看见我的儿子?』然而婆罗门!恩爱别离之苦、怨憎会之苦,这些均为没有欢乐的事。
在往昔之时,此舍卫城内,又有一老母无常(其母死亡),其子也同样的狂惑,而不识东西(不知东西南北,而乱跑乱寻)。
又有一老父无常(父亲死亡);又有兄弟姊妹,均为同样的无常(有的失去其兄,有的失去其弟,或失姊,或失妹)。他们遇见此无常之变,都起狂失性,而不识东西(不知东西南北的乱跑乱寻)。
婆罗门!在昔日之时,此舍卫城内有一人,新迎一妇(娶一媳妇),此女乃端正无双(非常的美丽)。那时,新郎之家,经过不久,便自沦为贫穷之家。这时,新娘的父母看见新郎已贫穷如洗,便生起此念:我们应夺回女儿,更嫁与别人。
新郎曾经窃闻妇家的父母(岳父母)欲夺回其妇,更嫁与别人。那个时候,那个人(指新郎)就将利刀带在衣内,然后到其妇之家。当于那时,那位妇人(指新娘)曾在墙外纺作(织布)。
这时,那个人就到达其妇的父母之家,问他的岳父母说:『我妇现在在甚么地方呢?』妇之母回答说:『你的妇人在于墙外的阴中纺作。』那时,那个人就到其妇之处。
到后,问其妇说:『听说妳的父母欲夺回你去更嫁别人,是否实在吗?』妇人回答说:『实在有此语的,然而我乃不乐于听这些话!』那时,那人就拔出利剑,执其妇而刺杀其妇,又取利剑,自刺其腹,并又作如是之语:『我们二人都取死吧!』
婆罗门!应当以此方便(将此事例),知道恩爱之别离、怨憎会合之苦,这些均为愁忧,实在不可言!」
那时,竹膊婆罗门白世尊说:「如是!世尊!有了这些诸苦恼之事,实在是苦,而不是乐。
所以的缘故就是:往昔之日,我有一子,舍我而无常(离开我而死亡),我乃昼夜追忆,不离于心怀。那时我念儿心切,心意乃起狂惑,就驰走于东西,遇见人就问:『谁看见我的儿子吗?』沙门瞿昙现在所说的,实在是对极了(诚如所言)。
因为国事繁多我要回去了。」
世尊告诉他说:「现在正是其时。」(可以回去了)。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六卷 利养品第十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年5月5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六卷 利养品第十三
竹膊婆罗门即从座起,绕佛三匝而去;往来至摩利夫人所,以此因缘具白夫人。
时,摩利夫人复至波斯匿王所,到已,白大王曰:“今欲有所问,惟愿大王事事见报!
云何,大王,为念琉璃王子不?” 王报言:“甚念爱愍,不去心首。”
夫人问曰:“若当王子有迁变者,大王,为有忧也?” 王复报言:“如是,夫人,如汝所言。”
夫人问曰:“大王当知:恩爱别离,皆兴愁想。
云何,大王,为念伊罗王子乎?” 王报言:“我甚爱敬!”
夫人问曰:“大王,若当王子有迁变者,有愁忧耶? 王报言:“甚有愁忧!”
夫人报言:“当以此方便,知恩爱别离,无有欢乐。
云何,大王,念萨罗陀刹利种不?” 王报言:“甚爱敬念!”
夫人言:“云何,大王,若使萨罗陀夫人有变易者,大王为有忧耶?” 王报言:“吾有愁忧。”
夫人言:“大王,当知恩爱别离,此皆是苦。”
夫人言:“王念我不?” 王言:“我爱念汝。”
夫人言:“设当我身有变易者,大王有愁忧乎?” 王言:“设汝身有变易,便有愁忧。”
“大王,当以此方便,知恩爱别离、怨憎合会,无欢乐心。”
夫人言:“云何,大王,念迦尸、拘萨罗人民乎?” 王言:“我甚爱念迦尸、拘萨罗人民!”
夫人言:“迦尸、拘萨罗人民设当变易者,大王有愁忧乎?” 王言:“迦尸、拘萨罗人民当有变易者,我命不存,况言愁忧乎?所以然者?我因迦尸、拘萨罗国人民力,当得自存。以此方便,知命尚不存,何况不生愁忧乎?”
夫人言:“以此知之,恩爱别离,皆有此苦,无有欢乐。”
尔时,王波斯匿右膝著地,叉手合掌而向世尊,作是说:“甚奇!甚奇!彼世尊而说此法。若当彼沙门瞿昙来者,尔乃可得共言论。”
复语夫人:“自今以后,当更看汝胜于常日,所著服饰与吾无异。”
尔时,世尊闻摩利夫人与大王立此论本,告诸比丘:“摩利夫人甚大聪明,设当王波斯匿问我此语者,我亦当以此义向彼王说之,如夫人向王所说而无有异。”
又告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得证优婆斯,笃信牢固,所谓摩利夫人是。”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九五】 竹膊婆罗门就从座起,遶佛三匝后离去。回去后,到摩利夫人之处,将此因缘(和世尊的问答的内容),都一五一十的禀告夫人。
这时,摩利夫人又到波斯匿王之处,到后,白大王说:「现在欲有所问,唯愿大王,每事都能见到您的回答!
您的意见如何呢?大王!您思念琉璃王子吗?(王和摩利夫人所生的,译为恶生王,后篡位,弒兄等事,后出)。」
王回答说:「甚念!爱愍不去心首(非常的怀念他,由于爱愍他,心与头眼都不肯离开他。此为未篡位前之事)。」
夫人又问说:「如果当王子有甚么迁变时(指如死亡时),大王!您会为他而忧愁吗?」 王又回答说:「如是(是的!)夫人!如汝所言(会忧苦不堪的)。」
夫人又问说:「大王!您应当知!恩爱别离,均会兴起忧愁之想。
您的意见如何呢?大王!您会怀念伊罗王子吗?」 王回答说:「我乃非常的爱敬此王子的!」
夫人又问说:「大王!如果当王子有迁变的话,会有愁忧吗? 王回答说:「我会非常的愁忧!」
夫人又说:「应当以此方便(事缘),而知道恩爱别离时,并不会有欢乐可言。
您的意见如何呢?大王!您会怀念萨罗陀这位剎利种吗?」(为王种,为一夫人)。 王回答说:「非常敬爱怀念此人!」
夫人说:「您的意见如何呢?大王!假如萨罗陀夫人有变易的话,大王会有忧愁吗?」 王回答说:「我会有愁忧的。」
夫人说:「大王怀念我吗?」 王说:「我很爱念妳。」
夫人说:「假如我身有变易的话,大王您会有愁忧吗?」 王说:「假若妳身有变易的话,我便会有愁忧的。」
夫人说:「大王!当以此方便(事例),而知道恩爱别离、怨憎合会,均为没有欢乐之心。」
夫人又说:「您的意思如何呢?大王!您会怀念迦尸国、拘萨罗国的人民吗?(此二大国,均在婆斯匿王所统治之内)」 王说:「我非常的爱念迦尸国和拘萨罗国的人民!」
夫人说:「迦尸、拘萨罗的人民,当有变易之时,大王会愁忧吗?」
王说:「迦尸、拘萨罗的人民当有变易的话,我命就不能存在,何况说愁忧与否呢?所以的缘故就是:我乃由于迦尸国与拘萨罗国的人民之力,而得以自存。由于此方便(此事例),知道生命尚且不能存,更何况能说甚么不生愁忧与否的问题呢?」
夫人说:「由于此,而会知道!恩爱别离,均为是有此苦,并没有欢乐的。」
那时,波斯匿王乃右膝着地,叉手合掌,而向世尊所在之处,作如是之语而说:「甚奇!甚奇!那位世尊,能说此法(指由夫人将佛所说之法转告于他)。如果那一位沙门瞿昙来到的话,实在可得和他共论(可请教佛陀。因佛的言说很微妙之故)。」
大王又对夫人说:「从今以后,当更看汝胜于常日(以后愿常看她而听她的话,亲密信赖的表示),妳所著的服饰和我的没有两样。」
那个时候,世尊曾听到摩利夫人为了大王而立此论本的消息后,曾告诉诸比丘们说:「摩利夫人为一位非常聪明的人,如果波斯匿王问我这些事的话,我也当会以此义(指夫人代转之法)向大王讲说,和夫人之向大王所说的,并没有两样。」
又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的声闻当中,第一得证的优婆斯,笃信牢固的人,就是所谓摩利夫人是(为笃信牢固第一)。」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六卷 利养品第十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年5月6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六卷 利养品第十三
闻如是:一时,佛在拔祇国尸牧摩罗山鬼林鹿园中。
尔时,那忧罗公长者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退坐,白世尊曰:“我今年朽,加复抱病,多诸忧恼。惟愿世尊随时教训,使众生类长夜获安隐!”
尔时,世尊告长者曰:“如汝所言,身多畏痛,何可恃怙?但以薄皮而覆其上。长者当知:其有依凭此身者,正可见须臾之乐;此是愚心,非智慧者所贵。
是故,长者,虽身有病,令心无病。如是,长者,当作是学!
尔时,长者闻说斯言,从座起,礼世尊足,便退而去。
尔时,长者复作是念:“我今可往至尊者舍利弗所问斯义。”是时,舍利弗去彼不远,在树下坐。是时,那忧罗公往至舍利弗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舍利弗问长者:“颜貌和悦,诸根寂静,必有所因。长者,故当从佛闻法耶?”
时,长者白舍利弗言:“云何,尊者舍利弗,颜貌焉得不和悦乎?所以然者?向者世尊以甘露之法,溉灌胸怀。”
舍利弗言:“云何,长者,以甘露之法,溉灌胸怀?”
长者报言:“于是,舍利弗,我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我白世尊曰:‘年朽长大,恒抱疾病,多诸苦痛,不可称计。惟愿世尊分别此身,普使众生,获此安隐!’
尔时,世尊便告我言:‘如是,长者,此身多诸衰苦,但以薄皮而覆其上。长者当知:其有恃怙此身者,正可有斯须臾之乐,不知长夜受苦无量。
是故,长者,此身虽有患,当使心无患。如是,长者,当作是学!’世尊以此甘露之法,而见溉灌。”
舍利弗言:“云何,长者,更不重问如来此义乎?云何身有患、心有患?云何身有病、心无病?
长者白舍利弗言:“实无此辩重问世尊,身有患、心有患,身有患、心无患。尊者舍利弗必有此辩,愿具分别!”
舍利弗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与汝广演其义。”
对曰:“如是,舍利弗。”从彼受教。
舍利弗告长者曰:“于是,长者,凡夫之人不见圣人,不受圣教,不顺其训;亦不见善知识,不与善知识从事。
彼计色为我,色是我所,我是色所;色中有我,我中有色,彼色、我色合会一处。彼色、我色以集一处,色便败坏,迁移不停,于中复起愁忧苦恼。
痛、想、行、识皆观我有识,识中有我,我中有识,彼识、我识合会一处。彼识、我识以会一处,识便败坏,迁移不停,于中复起愁忧苦恼。如是,长者,是为身亦有患,心亦有患。”
长者问舍利弗曰:“云何身有患、心无患耶?”
舍利弗言:“于是,长者,贤圣弟子承事圣贤,修行禁法,与善知识从事,亲近善知识。
彼亦不观我有色;不见色中有我,我中有色;不见色是我所,我是色所。彼色迁转不住,彼色以移易,不生愁忧、苦恼、忧色之患;
亦复不见痛、想、行、识。不见识中有我,我中有识;亦不见识我所,亦不见我所识。彼识、我识以会一处,识便败坏,于中不起愁忧、苦恼。
如是,长者,是为身有患而心无患。是故,长者,当作是习,遗身去心,亦无染著。如是,长者,当作是学!”
尔时,那忧罗公闻舍利弗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九六】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那忧罗公长者讲说身虽为苦,身虽会有病,然而应使心无病。舍利弗也为长者广释其义,使长者得大法益。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拔祇国(中印的北部,八种族的联邦,以吠舍离为首都)的尸牧摩罗山(胶鱼山,城邑),住锡于鬼林鹿园中(恐怖鹿林)。
那个时候,那忧罗公长者(译为那酤罗父,为具足清净戒法的居士),往至于世尊所住之处,到达后。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坐在一边。
须臾(片刻),即退坐而白世尊说:「我现在已年朽(老迈),加之又抱病(生病),有好多的忧恼,唯愿世尊,随时教训,使众生之类,都能由之而长夜获得安隐!」
那时,世尊告诉长者说:「如你所说的,人的身体有好多的畏痛,有甚么可以恃怙的呢?唯有将一薄皮覆在于其上面而已。长者当知!如果有得依凭此身的话,正可以看到为须臾之快乐而已,这是愚痴之心,并不是有智慧之人所贵重的。
因此之故,长者!虽然身体有病,但是应该要使心无病。像如是的,长者!应当要作如是而学!」那时,长者听佛说此言后,就从其座站起,礼拜世尊之足,就退下而去。
当时的长者,又作如是之念:我现在可往至尊者舍利弗之处,去请问此义。这时,舍利弗正在离开他不远之处,坐在于一树下。这时,那忧罗公就到了舍利弗所在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坐在于一边。
当时,舍利弗就问长者说:「你的颜貌和悦,诸根寂静,必定有所因的。长者!这个缘故,是否刚从佛闻法而来的吗?」
这时,长者白舍利弗说:「云何(怎么啦)?尊者舍利弗!我的颜貌怎么会得不和悦呢?所以的缘故就是:刚才世尊曾用甘露之法,溉灌我的胸怀之故。」
舍利弗说:「云何?长者!是用甚么甘露之法去溉灌你的胸怀的呢?」
长者回答说:「于是(是这样的),舍利弗!我到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退坐在一边。那个时候,我曾经白世尊说:『我的年龄已朽而长大(老迈),同时恒抱疾病,非常的苦痛,不可以称计,唯愿世尊能分别此身(广解人身的真理),普使众生,能因此而得安隐!』」
那时,世尊便告诉我说:『如是!长者!人们的此身,乃为多诸衰苦,唯有一层薄皮覆盖在其上面而已。长者!应当要知道!那些恃怙此身的人,正可以有其须臾之快乐而已,并不知道有长夜受苦无量之事。
因此之故,长者!此身虽然有病患,然而应当使心无疾患。像如是的,长者!应当要作如是而学!』世尊就是用此甘露之法,而使我得见其溉灌的。」
舍利弗说:「怎么啦?长者!为甚么不更重问如来所说之此义呢?为甚么人身有疾患,而心也会有患呢?为甚么身有病,而心会无病呢?」
长者白舍利弗说:「实在没有重新辩问世尊,有关于:为甚么身有患,则心有患?身有患,而心会为无患之事。尊者舍利弗!您必定有此辩论,愿您分别详细讲说!」
舍利弗说:「谛听!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我当会为你广演其中之义。」回答说:「如是!舍利弗!」长者就这样的从舍利弗受教。
舍利弗告诉长者说:「于是(是这样的),长者!凡夫之人,不肯得见圣人,不受圣人之教,不顺其训示。也不得见善知识,不和善知识从事(不从善知识去学习)。
凡夫都执计色为我,色是我所(以为色相就是我所有之物),我是色所,色中有我,我中有色,那个色,和我的色,合会在于一处。那个色,和我的色,由于集在一边之故,色便会有败坏,便为迁移不停,因此,在于其中,又起愁忧苦恼。
痛(受)、想、行、识,也是一样。都均为观看我有识,识中有我,我中有识,那个识,和我的识,合会在于一处。由于彼识与我识合会在于一处之故,识便有败坏,便为迁移不停,因此,在于其中,又起愁忧苦恼。
像如是的,长者!这就是所谓身有患,而心也有患的道理。」长者又问舍利弗说:「为甚么身有患,而心会没有患呢?」
舍利弗说:「于是(是这样的),长者!贤圣的弟子,承事于圣贤,而修行禁法。也和善知识从事,亲近于善知识。
这种弟子,乃不观察我有色,不见色中有我,我中有色。不见色是我所,我是色所。会视察彼色乃为迁转不住,尽管彼色怎样的移易,也不会生愁忧,不会有苦恼、忧色之患。
也不见痛(受)、想、行、识。不见识中有我,我中有识。也不见识为我所,也不见我所为识。被识、我识,由于会合在一处之故,识便会有败坏,在此里面(指识变坏)也不会起愁忧、苦恼。
像如是的,长者!这就是所谓身有患,而心无患。因此之故,应当要作如是的学习,如遗身去心,也没有染着。像如是的,长者!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那忧罗公听舍利弗所说,乃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六卷 利养品第十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年5月7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六卷 利养品第十三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与数千万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尔时,江侧婆罗门身负重担,便至世尊所;到已,舍担一面,在世尊所,默然而住。
尔时,彼婆罗门作是思惟:“今日沙门瞿昙与数千万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我今清净,与沙门瞿昙等无有异。所以然者?沙门瞿昙食好粳粮,种种肴馔;今我食果蓏以自济命。”
尔时,世尊以知婆罗门心中所念,告诸比丘:“其有众生以二十一结染著心者,当观彼人必堕恶趣,不生善处。
云何为二十一结?瞋心结、恚害心结、睡眠心结、调戏心结、疑是心结、怒为心结、忌为心结、恼为心结、嫉为心结、憎为心结、无惭心结、无愧心结、幻为心结、奸为心结、伪为心结、诤为心结、骄为心结、慢为心结、妒为心结、增上慢为心结、贪为心结。
诸比丘,若有人有此二十一结染著心者,当观其人必堕恶趣,不生善处。
犹如白氎新衣,久久朽故,多诸尘垢,意欲染成其色,青、黄、赤、黑终不得成。何以故?以有尘垢故。如是,比丘,若有人以此二十一结染著心者,当观其人必堕恶趣,不生善处。
“设复有人无此二十一结染著心者,当知斯人必生天上,不堕地狱中。
犹如新净白氎,随意欲作何色,青、黄、赤、黑必成其色,终不败坏。所以然者?以其净故。此亦如是,其有无此二十一结染著心者,当观其人必生天上,不堕恶趣。
“若彼贤圣弟子起瞋恚心结,观已,便能息之。起恚害心结、起睡眠心结、起调戏心结、起疑心结、起怒心结、起忌心结、起恼心结、起嫉心结、起憎心结、起无惭心结、起无愧心结、起幻心结、起奸心结、起伪心结、起诤心结、起骄心结、起慢心结、起妒心结、起增上慢心结、起贪心结。
“若彼贤圣弟子无瞋、无恚、无有愚惑,心意和悦,以慈心普满一方而自娱乐;二方、三方、四方亦尔。四维上下,于一切中,一切亦一切世间,以无限无量,不可称计,心无恚怒而自游戏。以此慈心,遍满其中,得欢喜已,心意便正。
复以悲心普满一方而自娱乐;二方、三方、四方亦尔。四维上下,于一切中,一切亦一切世间,以无量无限,不可称计,心无恚怒而自游戏。以此悲心,遍满其中,得欢喜已,心意便正。
复以喜心普满一方而自娱乐;二方、三方、四方亦尔。四维上下,于一切中,一切亦一切世间,以无量无限,不可称计,心无恚怒而自游戏。以此喜心,遍满其中,得欢喜已,心意便正。
复以护心普满一方而自娱乐;二方、三方、四方亦尔。四维上下,于一切中,一切亦一切世间,以无量无限,不可称计,心无恚怒而自游戏。以此护心,遍满其中,得欢喜已,心意便正。
便于如来所成于信根,根本不移,竖高显幢,不可移动。诸天、龙、神、阿须伦、沙门、婆罗门,或世人民,于中得欢喜,心意便正。
此是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于中得欢喜,心意便正,亦复成就于法。如来法者,甚为清净,不可移动,人所爱敬。
如是智者当作是观,便于中而得欢喜,亦复成就于众。如来圣众甚为清净,性行纯和,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圣众者,四双八辈。此是如来圣众,可敬可贵,实可承事。于中得欢喜,心意便正。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九七】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因为江侧婆罗门,而对诸比丘讲说:如被二十一结染着其心的话,必定会堕入地狱,反之而不被所染的话,就会生天上。婆罗门听佛说法而出家,终于获证阿罗汉果。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与数千万之众,被这些人前后围遶,而为他们说法。那时,江侧婆罗门(孙陀利河侧婆罗门),身上负有重担,便至于世尊所在之处。到达后,即舍弃其担,一面在世尊之处,默然而住。
那时,那位婆罗门曾作如是的思惟:今天沙门瞿昙被数千万之众,前后围遶,而为他们说法。我现在也是清净的人,和沙门瞿昙相等,并没有不同。
所以的缘故就是:沙门瞿昙食好的粳粮,与种种的肴馔,而现在我乃食果蓏(地上之果为蓏),以自济命的缘故。
那个时候,世尊,由于知道婆罗门的心中所念的,就藉此而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众生,被二十一结(烦恼,下出)染着其心的话,当应观察那个人必定会堕落于恶趣,而不会生于善处的。
那些为之二十一结呢?所谓1.瞋心结,2.恚害心结,3.睡眠心结,4.调戏(掉举、浮动)心结,5.疑是心结,6.怒为心结,7.忌为心结,8.恼为心结,9.嫉为心结,10.憎为心结,11.无惭心结,12.无愧心结,13.幻为心结,14.奸为心结,15.伪为心结,16.诤为心结,17.憍为心结,18.慢为心结,19.妒为心结,20.增上慢为心结,21.贪为心结。
诸比丘们!如果有人有此二十一种结,染着其心的话,应当要观察那个人必定会堕入于恶趣,而不会生于善处的。
犹如自毡的新衣,也因久久而朽之故,会有很多的尘垢,你虽然有意欲染成为有色,如青、黄、赤、黑等色,终归不会得以完成的。
为甚么缘故呢?因为有尘垢之故。像如是的,比丘们!如果有人被此二十一结染着其心的话,当应观察,此人必定会堕落于恶趣,不能生在于善处。
假若又有人,并没有此二十一结染着其心的话,当知此人,必定会生于天上,而不会堕落于地狱之中。
犹如新而净洁的白毡,可以随意欲作为那一种色,如青、黄、赤、黑,都必定会完成为其色,终归不会败坏。
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是净洁之故。和此道理一样,如果其中有人没有被此二十一结所染着其心的话,当应观察,这种人必定会往生于天上界,不会堕落于恶趣。
假若那些贤圣的弟子,而起瞋恚心结的话,就观察后,便能止息它。生起恚害的心结、生起睡眠心结、生起调戏心结、生起疑心结、生起怒心结、生起忌心结、生起恼心结、生起嫉心结、生起憎心结、生起无惭心结、生起无愧心结、生起幻心结、心起奸心结、生起伪心结、生起诤心结、生起憍心结、生起慢心结、生起妒心结、生起增上慢心结、生起贪心结等,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那些贤圣的弟子无瞋、无恚、没有愚惑的话,心意会和悦,而能以慈心普满于一方而自娱乐:二方、三方、四方,也同样的道理。在于四维(东南、西向、东北、西北)、上、下,在于一切当中的一切,也是同样的。
一切世间,乃为无限无量,为不可以称计的,心没有恚怒,而自能游戏于其中。将此慈心遍满于其中,而得欢喜后,心意便为正的。
其次,又将悲心普满于一方,而自娱乐;普满于二方、三方、四方,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于四维上下,在于一切当中的一切,也是同样的。一切的世间,乃为无量无限,为不可以称计,心没有恚怒,而自能游戏于其中。将此悲心,遍满于其中,而得欢喜后,心意便为正的。
又将喜心普满于一方,而自娱乐,二方,三方、四方,也是同样的道理的。在于四维上下,在于一切当中的一切,也是同样的;一切的世间,乃为无量无限,为不可以称计的,心没有恚怒,自能游戏于其中。将此喜心遍满于其中,而得欢喜后,心意便为正的。
又用护心(舍心)普满于一方,而自娱乐,二方、三方、四方,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于四维上下,在于一切当中的一切,也是同样的。一切的世间,乃为无量无限,不可以称计的,心没有恚怒,而自能游戏于其中。将此护心,遍满于其中,得欢喜后,心意便会为正的。
到这时,便会在于如来之处成就信根,根本不移,而竖立高显之幢,而不可移动。那些诸天、龙、神、阿须伦(阿修罗)、沙门、婆罗门,或者世间的人民,在于其中得到欢喜,心意便为正的。
这就是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世尊),在于其中得欢喜,心意便为正,也成就于此如来之法。如来之法,乃甚为清净,不可以移动,为人所爱敬。
像如是的,智者应当作如是之观。这样的话,便于其中能得欢喜,也能成就于众生。如来的圣众乃非常的清净,性行为纯和,法法都成就,戒也成就,三昧也成就,智慧也成就,解脱也成就,解脱见慧(解脱知见)也成就。
所谓圣众,乃其四双八辈(四向四果,向与果为一双,共四双,就是八辈,所谓须陀洹向(入流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一来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不还向)、阿那含果,阿罗汉向〔应供向〕、阿罗汉果是)。这就是如来的圣众,为可敬可贵,实在可以承事。在于其中得欢喜,心意便为正。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六卷 利养品第十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年5月8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六卷 利养品第十三
“彼复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诸结使尽,亦无沾污,性行柔软,逮于神通,便得自识无量宿命事,所从来处,靡不知之。
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成败劫、不成败劫、成败不成败劫、无数成败劫、无数不成败劫,我曾在彼,字某、名某、姓某,如是生、如是食、受如是苦乐,寿命长短,从彼终生彼间,从彼终生此间,如是自识无数宿命事。
“复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知众生心所念之事。
彼复以天眼观众生类:有生者、有终者,善色、丑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随众生行所作果报,皆悉知之。
或有众生,身行恶,口行恶,心行恶,诽谤贤圣,邪见造邪见行,身坏命终,生三恶道,趣泥犁中。
或复有众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诽谤贤圣,正见、无有邪见,身坏命终,生天上善处。
是谓清净天眼观众生类:有生者、有终者,善色、丑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随众生行所作果报,皆悉知之。
“彼复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无有结使,心性柔软,逮于神通。
复以漏尽通而自娱乐。彼观此苦,如实知之;复观苦集,复观苦尽,复观苦出要,如实知之。
彼作是观已,欲漏心得解脱,有漏心、无明漏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如是,比丘,贤圣弟子心得解脱,虽复食粳粮、善美种种肴膳,抟若须弥,终无有罪。
所以然者?以无欲、尽爱故,以无瞋、尽恚故,以无愚痴、尽愚痴故,是谓比丘中比丘,则内极沐浴已。”
尔时,江侧婆罗门白世尊曰:“瞿昙沙门,可往至孙陀罗江侧沐浴。”
世尊告曰:“云何,婆罗门,名之为孙陀罗江水?”
婆罗门曰:“孙陀罗江水是福之深渊,世之光明。其有人物在彼河水浴者,一切诸恶皆悉除尽。”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此身无数劫, 经历彼河浴, 及诸小陂池,靡不悉周遍。 愚者常乐彼,暗行不清净, 宿罪内充躯,彼河焉能救?
净者常快乐,禁戒清亦快, 清者作清行,彼愿必果成。 设护不与取,行慈不杀生, 守诚不妄语,心等无增减, 汝今于此浴,必获安隐处。 彼河何所至?犹盲投乎冥。”
尔时,婆罗门白世尊曰:“止!止!瞿昙,犹如偻者得伸,暗者见明,迷者示道,于暗室燃明,无目者为作眼目。如是,沙门瞿昙,无数方便说此妙法,愿听为道!”
尔时,江侧婆罗门即得作道,受具足戒,所以族姓子,出家学道,修无上梵行: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是时,尊者孙陀罗谛利即成阿罗汉。
尔时,尊者孙陀罗谛利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九七】 他又以此三昧,心清净而没有瑕秽,诸结(烦恼)便灭尽,而没有沾污。性行都柔软,而逮得神通,便能得自识知无量的宿命之事,所从来之处,也没有不知的。
如在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成败劫、不成败劫、成败不成败劫、无数的成败劫、无数的不成败劫前,我曾经在于那个地方,字为某某,名叫某某,姓为某某等,以及像如是之生,如是之食,受如是的苦乐,寿命长短,从那地方命终,而生于彼间,从于彼处命终而生于此间,像如是的自识无数的宿命之事。
又以此三昧,心清净而无瑕秽,知道众生之心所念的事。
他又用天眼去观察众生之类,如有生的,有终的,有善色、丑色,善趣、恶趣,若好的、若丑的,都随着众生所行所作而得其果报等事,都均能知道。
或者有众生,其身行恶,口也行恶,心也行恶,也诽谤贤圣,又为邪见而造邪见之行,在其身坏命终之时,生在于三恶道,趣入于泥黎(地狱)之中。
或者又有众生,其身行善,口也行善,意也行善,也不诽谤贤圣,而具正见,并没有邪见,在其身坏命终之后,往生于天上的善处等事,都能一一知道。
这就是所谓以清净的天眼去观察众生之类,而对于那些:有生的、有终的、有善色、丑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随着众生之行,之所作的果报等,统统能知道其事。
他又用此三昧,心清净而无瑕秽,没有结使(烦恼),心性柔软而逮得神通,又以漏尽通而自娱乐。
他观察此为苦(一切都是苦)的,能如实而知道。又观察苦集(苦的因),又观察苦尽(苦之灭尽),又观察苦出要(苦的出离之道),都能如实而知道。
他作如是之观察后,欲漏心得解脱,有漏心得解脱,无明漏心得解脱(欲漏、有漏、无明漏为三漏,漏为泄漏,为烦恼,由六根漏泄过非。欲漏为欲界的烦恼,有漏为色界、无色界的烦恼,无明漏是三界之痴)。
已得解脱后,便得解脱之智,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会再受后有,如实在而知道。
像如是的,比丘们!贤圣的弟子之心已得解脱,虽然又食粳粮,又食那些善美的种种肴馔,其抟(搓成团)如须弥(妙高)山那么的广大,终究也不会有罪。
所以的缘故就是:由于无欲,而尽爱之故,由于无瞋,而尽恚之故,由于没有愚痴,而尽愚痴之故、这叫做比丘中之比丘,则内心极为沐浴而清净的了。」
那时,江侧婆罗门白世尊说:「瞿昙沙门!可到孙陀罗江(多水河)之侧,去沐浴。」(邀请佛陀洗浴)。
世尊问他说:「婆罗门!甚么名叫孙陀罗江水呢?」
婆罗门曰答说:「孙陀罗江水乃为福的深渊,为世间之光明。如果有人或物在那个河水中去沐浴的话,一切的诸恶都均会除尽的。」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此身无数劫 经历彼河浴 及诸小陂池 靡不悉周遍 愚者常乐彼 闇行不清净 宿罪内充躯 彼河焉能救
净者常快乐 禁戒清亦快 清者作清行 彼愿必果成 设护不与取 行慈不杀生 守诚不妄语 心等无增减 汝今于此浴 必获安隐处 彼河何所至 犹盲投乎冥
(此身经过无数劫之久,都经历在那个河中洗浴过,同时也在其它的小陂池中洗过浴,都没有不均周遍过的。愚痴的人,会常乐于那个河,然而却在闇中作那些不清净之行,都被宿罪充满在其内心中,那个河怎么能得救他呢?)
(清净的人,都常快乐,禁戒清净,也为快乐。清净的人乃作清净之行,他的愿必定会有其成果。假如维护不与取〔不偷盗〕,也行慈悲而不杀生,守诚而不妄语的话,则其心会平等而没有增减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则你现在在此河中沐浴的话,就必定能获得安隐的地方。不然的话,则在那个河中洗浴后,能到甚么地方去呢?有如盲人之投入于冥暗之中而已的)。
那时,婆罗门白世尊说:「止!止!(好了,好了,不要去了)瞿昙!有如軁者之人(身弯曲不直)之能得以伸,闇者(黑暗当中)得以看见光明,迷路者之指示其道路,在闇室中点燃光明,为无目者(失明人)作为眼目那样。
像如是的,沙门瞿昙!用无数的方便说此妙法,愿听许为道的道理!」(愿佛允其出家)。
那个时候,江侧婆罗门就得作道(得以出家修道),而受具足戒(成为一位比丘应具足之戒)。
所以族姓子(由于一位善男子),出家而学道,而修无上的梵行,然后,则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后有,如实而能知道此事。这时,尊者孙陀罗谛利,即成就阿罗汉果(应供,解脱生死)。
那时,尊者孙陀罗谛利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六卷 利养品第十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年5月9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六卷 利养品第十三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五百人俱。
尔时,释提桓因日时已过,向暮便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释提桓因即以偈颂问如来义:
“能说能宣布,渡流成无漏, 以渡生死渊,今问瞿昙义。 我观此众生,所作福佑业, 造行若干种,施谁福最尊? 尊今灵鹫山,惟愿演此义, 知释意所趣,亦为施者宣。”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四趣告福无,四果具足成, 诸学得迹人,宜信奉其法。 无欲亦无恚,愚尽成无漏, 尽度一切渊,施彼成大果。
诸此众生类,所作福德业, 造行若干种,施僧获福多。 此众度无量,犹海出珍宝, 圣众亦如是,演慧光明法。 拘翼彼善处,能施众僧者, 获福不可计,最胜之所说。”
尔时,释提桓因闻佛所说已,即礼佛足,便于彼退而去。
尔时,释提桓因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九八】 大意:本经叙述帝释天用偈问佛,有关于布施谁,就为福最多之事。佛陀用偈回答,佛陀说布施僧伽之福最胜,会获福无量。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罗阅城(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灵鹫山中),和大比丘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释提桓因(帝释天)在于日时已过(太阳照明之时已过去),已经向暮之时,就到了世尊所住之处,到达后,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退坐在一处。
那时,释提桓因即用偈来请问如来如下之义: 能说能宣布 渡流成无漏 以渡生死渊 今问瞿昙义 我观此众生 所作福佑业 造行若干种 施谁福最尊 尊今灵鹫山 唯愿演此义 知释意所趣 亦为施者宣
(能演说,又能宣布,能渡生死流而成为无漏的人,这样的渡济生死的深渊!现在我要请问瞿昙您这位圣者,有关于未能了知之义。)
(我曾经观察这些众生,所作的福佑之业,其所行的为有若干的种类,而到底要布施给谁,其福德乃为最尊贵的呢?
世尊!您现在于此灵鹫山,唯愿您能演说此中的真义,能由之而得知释尊之意所趣向之处,也为欲布施的人宣说其义!)
那时,世尊也用偈回答而说:
四趣造福无 四果具足成 诸学得迹人 宜信奉其法 无欲亦无恚 愚尽成无漏 尽度一切渊 施彼成大果
诸此众生类 所作福德业 造行若干种 施僧获福多 此众度无量 犹海出珍宝 圣众亦如是 演慧光明法 拘翼彼善处 能施众僧者 获福不可计 最胜之所说
(四趣〔四向,预流向、一来向、不还向、阿罗汉向〕的人,造福为无穷尽的,四果〔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的圣贤,乃具足而完成福德的人。这些诸位有学、无学而得道迹的人,都宜于信奉其法。
这些人为无贪欲,也没有瞋恚,愚痴也已灭尽而成为无漏的人,都能尽度在一切的深渊当中的人,如能布施他们的话,就能成就大果报的。)
(诸如这些众生之类,所作的福德之业,造行有若干的种类,布施这些僧伽时,所获得的福报,定会非常的多。
这种圣众乃度济无量,有如大海中之能出珍宝那样,圣众也是同样的道理,是能演说智慧光明之珍法的。
拘翼〔释提桓因,帝释天〕!那些就是善处,如能布施众僧的话,所获得的福报,乃为不可计量的,这是最胜者-佛陀所说的!)
那时,释提桓因听佛所说后,即礼佛足,便在于那个地方退却而去。
那时,释提桓因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六卷 利养品第十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年5月10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六卷 利养品第十三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五百人俱。
尔时,尊者须菩提亦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侧,别作屋庐而自禅思。
尔时,尊者须菩提身得苦患,甚为沉重,便作是念:“我此苦痛为从何生?复从何灭?为至何所?”
尔时,尊者须菩提便于露地而敷坐具,直身正意,专精一心,结跏跌坐,思惟诸入欲害苦痛。
尔时,释提桓因知尊者须菩提所念,便以偈敕波遮旬曰: “善业脱诸缚,居在灵鹫山,今得极重患,乐空诸根定。速来往问疾,觐省尊上颜,既得获大福,种德莫过是。”
时,波遮旬对曰:“如是,尊者。”
尔时,释提桓因将五百天人及波遮旬,譬如士夫屈伸臂顷,便从三十三天没,来至灵鹫山中,离尊者须菩提不远,复以此偈语波遮旬曰: “汝今觉善业,乐禅三昧定,柔和清净音,令使从禅起。”
波遮旬对曰:“如是。”
尔时,波遮旬从释提桓因闻语已,便调琉璃之琴,前至须菩提所,便以此偈叹须菩提曰:
“结尽永无余,诸念不错乱, 诸尘垢悉尽,愿速从禅觉。 心息渡有河,降魔度诸结, 功德如大海,愿速从定起。 眼净如莲华,诸秽永不著, 无归与作归,空定速时起。
渡四流无为,善解无老病, 以脱有为灾,唯尊时定觉。 五百天在上,释主躬自来, 欲觐圣尊颜,解空速时起。”
尔时,尊者须菩提即从座起,复叹波遮旬曰:“善哉!波遮旬,汝今音与琴合,琴与音合,而无有异。然琴音不离歌音,歌音不离琴音,二声共合,乃成妙声。”
尔时,释提桓因便往至尊者须菩提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释提桓因白须菩提言:“云何,善业,所抱患苦有增损乎?今此身病为从何生?身生耶?意生乎?”
尔时,尊者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善哉!拘翼,法法自生,法法自灭;法法相动,法法自息。
犹如,拘翼,有毒药,复有害毒药。
天帝释,此亦如是,法法相乱,法法自息,法能生法,黑法用白法治,白法用黑法治。
天帝释,贪欲病者用不净治,瞋恚病者用慈心治,愚痴病者用智慧治。
如是,释提桓因,一切所有皆归于空,无我、无人,无寿、无命,无士、无夫,无形、无像,无男、无女。
犹如,释提桓因,风坏大树,枝叶凋落;雷雹坏苗,华果初茂,无水自萎;天降时雨,生苗得存。
如是,天帝释,法法相乱,法法自定。我本所患疼痛苦恼,今日已除,无复患苦。”
是时,释提桓因白须菩提言:“我亦有愁忧苦恼,今闻此法无复有愁忧。众事猥多,欲还天上。已亦有事及诸天事,皆悉猥多。”
时,须菩提言:“今正是时,宜可时去。”
是时,释提桓因即从座起,前礼须菩提足,绕三匝而去。
是时,尊者须菩提便说此偈: “能仁说此语,根本悉具足, 智者获安隐,闻法息诸病。”
尔时,释提桓因闻尊者须菩提所说,欢喜奉行。
调达及二经,皮及利师罗, 竹膊、孙陀利,善业、释提桓。 增壹阿含经卷第六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九九】 大意:本经叙述帝释天去探问须菩提之病,须菩提即为天帝讲说:法法自生,法法自灭,法法相动,法法自息,用白来治白,用黑去治黑,有如有毒药,也有害毒药,以及三毒等,一切均为是空,并没有人、没有我,乃至没有男女等道理。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罗阅城(王舍城)的耆阇崛山(灵鹫山),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尊者须菩提也在于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之侧,在别作的屋庐(另外一间静屋)自己一人禅坐而入于禅思之中。
那时(有一个时候),须菩提尊者曾身得苦患(身罹疾病),非常的沉重。便作如是之念:我这种苦痛到底是从甚么原因所生的呢?到底会怎样而消灭呢?会至于甚么地方去呢?
这时,须菩提尊者虽然身染重病,然而其心不乱,就在于露地(露天)之处,敷其座具,直身正意(端坐而正念),专精一心(专心一意)的结跏趺之坐,思惟诸入(六入,六根)之欲害、苦痛的事情。
那时,释提桓因知道须菩提尊者所念之事,便用偈颂敕令波遮旬(五髻,为执乐神)说:
善业脱诸缚 居在灵鹫山 今得极重患 乐空诸根定 速来往问疾 觐省尊上颜 既得获大福 种德莫过是
(善业尊者〔须菩提〕,已脱离诸结缚的圣者,现在居在于灵鹫山;这次染得极为沉重的病患,他是乐于空闲之处,而诸根都寂静,正在于禅定之中。
你快来和我去慰问其疾病,如觐省那位上尊之颜的话,既能获得大福报,则种植福德之事,也莫能超过于这事的!)
这时,波遮旬(五髻乐神)回答说:「如是!尊者(天尊)!」
那时,释提桓因就率领五百位天人,以及这位波遮旬,譬如那士夫之屈伸其手臂之顷(最短之间,一剎那间)便从三十三天隐没,已来至于灵鹫山中,在离开须菩提尊者不远之处,又用偈颂对波遮旬说:
汝今觉善业 乐禅三昧定 柔和清净音 令使从禅起
(你现在要叫醒善业〔须菩提〕尊者,正在乐于禅、三昧、定〔均为禅定之义〕之中的他。应用柔和清净的声音,使他从禅定中醒过来吧!)
波遮旬回答说:「如是!」
那时,波遮旬由释提桓因之处听这些语后,便调琉璃之琴,趋前而至于须菩提之处,便用如下之偈称叹须菩提而说:
结尽永无余 诸念不错乱 诸尘垢悉尽 愿速从禅觉 心息渡有河 降魔度诸结 功德如大海 愿速从定起 眼净如莲花 诸秽永不着 无归与作归 空定速时起
渡四流无为 善解无老病 以脱有为灾 唯尊时定觉 五百天在上 释主躬自来 欲觐圣尊颜 解空速时起
(圣者您的结缚已尽,已永远没有余遗,诸念都已不错乱,诸尘垢也都灭尽了,您这位圣者啊!愿您快从禅定中觉醒过来吧!
您的心已息止,已经渡过有之河〔生死迷惑之河〕,已降魔,而度诸有结〔结缚烦恼〕,您的功德有如大海,愿您这位圣者快从禅定起来吧!
您的眼睛清净,有如莲花,诸秽永远不会染着。以无所归处为作归之处的圣者,赶快从空定中应时而起来吧!
渡过四暴流(〔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等暴流,所谓漂流善品的四种烦恼〕),而为无为的圣者,已能善于解脱,而为没有老病,因之而脱离有为的灾难,唯愿尊者您!这时由禅定中醒觉过来吧!
五百位天神都在于此,帝释天也亲自到这里来,都欲觐见圣者您的尊颜,解空第一的尊者,快起来吧!)
那时,须菩提尊者就从他的座位起来,就称叹波遮旬而说:「善哉!波遮旬!你现在发出的声音,和弹琴的声音相吻合,琴音与声音相和合,并没有不同。然而琴音不离开歌音,歌音也不离开琴音,二种声音共和合,乃成为妙声音。」
那时,释提桓因便到了须菩提尊者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在另一处坐下来。
当时,释提桓因白须菩提说:「云何呢?善业!您所抱的患苦,有增损吗?(严重吗?)现在此身的疾病到底是从甚么地方所生的呢?是由身生出来的呢?是由意生出来的呢?」
那时,须菩提尊者对释桓因说:「善哉!拘翼(帝释天)!法法自生(世上的每一法,都是自生的),法法自灭(所有之法,均为自灭的),
法法都是相互而动(法法相动,法与法相互为因,互相为缘,而动-起),法法自息(法与法,均为是自己息灭,互相为之因,相互为其缘之时,也自会消灭)。
犹如,拘翼!(拘翼!有如),世上有毒药,又有毁害毒药的那样。
天帝释!这也是同样的道理,为法法相乱,法法自息的。法乃能够生起法,黑法(恶法)乃用白法(善法)而治,白法则用黑法而治。
天帝释!如贪欲病的话,就用不净观去治,瞋恚病之时,则用慈心去治疗,愚痴之病,乃用智慧去治它。
犹如这样的:释提桓因!风之吹坏大树那样,被暴风一吹,则枝叶会凋落,雷雹会毁坏幼苗,而华初茂之时,如没有水的话,则会自萎薇,天空如降雨之时,生苗自会得以生存。
像如是的,释提桓因!所有的一切,都终归于空,都无我、无人、无寿、无命、无士、无夫、无形、无像、无男、无女啊!
像如是的,天帝释!法法相乱,法法自定(自息)。我本来所患的疼痛苦恼,今天已经除灭,已经不再患苦的了。」
这时,释提桓因白须菩提说:「我本来也有愁忧苦恼,现在听此法后,已不再有愁忧了。众事猥多(非常的多),欲回归天上,自己也有事,以及诸天之事,都均猥多(故欲回去)。」
这时,须菩提说:「现在正是其时,宜可时去(适时归去吧!)」
这时,释提桓因就从其座位站起,趋前礼拜须菩提之足,遶其身三匝后离去。
那时,尊者须菩提说此偈而说: 能仁说此语 根本悉具足 智者获安隐 闻法息诸病
(能仁〔释迦〕阐说这些法语,根本均很具足,有智慧的人能获得安隐,听法而息灭诸疾病。)
那时,释提桓因听尊者须菩提所说,乃欢喜奉行!
(结颂如下:) 调达及二经 皮及师利罗 竹膊 孙陀利 善业 释提桓
(1.调达〔壹入道品第十二之第七起〕,及二经2.〔计为二经。也就是有关于调达之经有二经〕,3.皮,4.师利罗,5.6.〔利养品第十三之一为修罗陀比丘,第二为味着,均不列在偈内〕,7.竹膊〔第四之那忧罗公,也不列入〕,8.孙陀利,9.释提桓因,10.善业〔须菩提〕。)
增壹阿含经卷第六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七卷 五戒品第十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