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回复: 0

中部五十一.紧达罗迦经

[复制链接]

1357

主题

0

回帖

4417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417
发表于 前天 21: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我所听见的:
有一次,世尊和人数众多的比丘僧团一起,住在瞻波的瞿伽罗莲池岸边。
这时候,毕沙.象伕子和紧达罗迦游方者一起前往世尊那裏,毕沙.象伕子对世尊作礼,然后坐在一边。紧达罗迦游方者和世尊互相问候,作了一些悦意的交谈,然后站在一边。紧达罗迦游方者观察宁静的比丘僧团后,对世尊说: “乔答摩贤者,真是罕见!乔答摩贤者,真是少有!乔答摩贤者能使这个僧团正确地行践法义。乔答摩贤者,过去的阿罗汉.等正觉.世尊也会善于使僧团正确地行践法义,就正如现在乔答摩贤者能使这个僧团正确地行践法义那样;将来的阿罗汉.等正觉.世尊也会善于使僧团正确地行践法义,就正如现在乔答摩贤者能使这个僧团正确地行践法义那样。”
“紧达罗迦,正是这样,正是这样。紧达罗迦,过去的阿罗汉.等正觉.世尊也会善于使僧团正确地行践法义,就正如现在我能使这个僧团正确地行践法义那样;将来的阿罗汉.等正觉.世尊也会善于使僧团正确地行践法义,就正如现在我能使这个僧团正确地行践法义那样。
“紧达罗迦,在这个僧团之中,一些比丘是阿罗汉,尽除了所有漏,过著清净的生活,完成了应做的修行工作,放下了重担,取得了最高的果证,解除了导致投生的结缚,以圆满的智慧而得解脱;一些比丘是有学,长期修习戒行,有深入的修持,内心善安放在四念处之中。这四念处是什么呢?一位比丘如实观察身,勤奋、有觉知、有念,以此来清除世上的贪著和苦恼;如实观察受,勤奋、有觉知、有念,以此来清除世上的贪著和苦恼;如实观察心,勤奋、有觉知、有念,以此来清除世上的贪著和苦恼;如实观察法,勤奋、有觉知、有念,以此来清除世上的贪著和苦恼。”
世尊说了这番话后,毕沙对他说: “大德,真是罕见!大德,真是少有!世尊所展示的四念处能使众生清净,超越忧悲,灭除苦恼,得正道,证湼槃。大德,即使是我们在家生活、穿白色衣服的人,内心也能时常善安放在四念处之中。我们也是如实观察身,勤奋、有觉知、有念,以此来清除世上的贪著和苦恼;如实观察受,勤奋、有觉知、有念,以此来清除世上的贪著和苦恼;如实观察心,勤奋、有觉知、有念,以此来清除世上的贪著和苦恼;如实观察法,勤奋、有觉知、有念,以此来清除世上的贪著和苦恼。
“大德,真是罕见!大德,真是少有!人们这样掩藏自心、这样坏、这样奸诈,但世尊知道众生的利益与不利。大德,人们是掩藏自心的,动物是率直的。大德,我能骑著驯象在瞻波到处行走,牠们所有的奸诈、欺骗、不诚实、不正直都会显示出来,但我的仆人、佣人或工人,身体和语言所显示的往往和内心不同。”
“毕沙,正是这样,正是这样。毕沙,人们是掩藏自心的,动物是率直的。毕沙,世上有四种人,是哪四种呢?一种人折磨自己,常做折磨自己的行为。一种人折磨其他众生,常做折磨其他众生的行为。一种人折磨自己和其他众生,常做折磨自己和其他众生的行为。一种人不折磨自己和其他众生,不做折磨自己和其他众生的行为;他在现生之中平伏、寂灭、清凉、体验快乐,像梵天那样生活。毕沙,这四种人哪一种最符合你的心意呢?”
“大德,折磨自己,常做折磨自己的行为的人不符合我的心意。折磨其他众生,常做折磨其他众生的行为的人不符合我的心意。折磨自己和其他众生,常做折磨自己和其他众生的行为的人不符合我的心意。不折磨自己和其他众生,不做折磨自己和其他众生的行为;在现生之中平伏、寂灭、清凉、体验快乐,像梵天那样生活的人最符合我的心意。”
“毕沙,为什么前三种人不符合你的心意呢?”
“大德,一个折磨自己,常做折磨自己的行为的人,为想得到快乐的自己带来痛苦,所以不符合我的心意。大德,一个折磨其他众生,常做折磨其他众生的行为的人,为想得到快乐的众生带来痛苦,所以不符合我的心意。大德,一个折磨自己和其他众生,常做折磨自己和其他众生的行为的人,为想得到快乐的自己和想得到快乐的众生带来痛苦,所以不符合我的心意。大德,一个不折磨自己和其他众生,不做折磨自己和其他众生的行为;在现生之中平伏、寂灭、清凉、体验快乐,像梵天那样生活的人最符合我的心意。
“大德,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要告辞了。”
“毕沙,如果你认为是时候的话,请便。”
毕沙对世尊的说话感到欢喜,感到高兴,之后起座对世尊作礼,右绕世尊,然后离去。
毕沙离去不久,世尊对比丘说: “比丘们,毕沙是一位智者,毕沙有大智慧。比丘们,如果毕沙多坐一会儿,我将会为他详细讲解这四种人,他将会更深入地明白有关的义理,得到更大的得益。”
“世尊,现在是时候了,善逝,现在是时候了,请世尊详细讲解这四种人,当比丘听了之后,便会受持世尊的说话。”
“比丘们,既然这样,你们留心听,好好用心思量,我现在说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说: “比丘们,什么是折磨自己,常做折磨自己的行为的人呢?
“比丘们,一些裸体外道,不跟随常人的生活习惯,不用钵而只用手来盛载食物吃,不接受别人呼唤过去取的食物,不接受别人呼唤停下来取的食物,不接受别人带来的食物,不接受专为自己准备的食物,不接受别人邀请供养的食物,不取盘中的食物,不取锅中的食物,不在门槛间接受食物,不在棒杖间接受食物,不在杵臼间接受食物,不在有两人在吃食物的地方接受食物,不在有人怀孕的地方接受食物,不在有人哺乳的地方接受食物,不在有人性交的地方接受食物,不在有人专作布施的地方接受食物,不在有狗看守的地方接受食物,不在苍蝇群集的地方接受食物,不接受鱼类,不接受肉类,不饮酒,不饮果酒,不饮米酒。
“他们只去七家化食及只取七口食物,只去六家化食及只取六口食物……以至只去一家化食及只取一口食物;一天化食一次,两天才化食一次……以至七天才化食一次;一天吃食物一次,两天才吃食物一次……以至七天才吃食物一次。他们以这方法来修习,直至每逢半个月才吃食物一次。
“他们只吃野菜、麦、生米、野米、水草、穀、米水渣、芝麻、草、牛粪;他们只吃树下的果子和野果。
“他们穿麻、粗麻、裹尸布、破布、树皮、羚羊皮、羚羊皮条、吉祥草衣、树皮衣、木条衣、头发衣、马尾毛衣、猫头鹰羽毛衣。
“他们是一些修习拔鬚发的人,常把自己的鬚发拔除;他们是一些修习长期站立的人,不使用坐具;他们是一些修习长时间蹲下的人,尽力保持蹲下的姿势;他们是一些修习睡刺床的人,睡在带有尖刺的床上;他们是一些每天沐浴三次的人,晚上也会到水中沐浴。
“他们修习以上各种的方法,不断折磨、严重折磨这个身体。比丘们,这就是称为折磨自己,常做折磨自己的行为的人了。
“比丘们,什么是折磨其他众生,常做折磨其他众生的行为的人呢?
“比丘们,一些屠羊、屠猪等屠夫,捕鸟、捕兽、捕鱼等猎师,盗贼、刽子手、狱卒,或做任何血腥、残忍行业的人。比丘们,这就是称为折磨其他众生,常做折磨其他众生的行为的人了。
“比丘们,什么是折磨自己和其他众生,常做折磨自己和其他众生的行为的人呢?
“比丘们,一些灌顶刹帝利王或有大坛场的婆罗门,在都城东面建造一所新的聚集堂后,剃掉头发和胡鬚,穿上皮革衣,涂上酥油,用鹿角来搔背痒;他与夫人、婆罗门、主祭师一起进入舖上青草的聚集堂,首先从母牛身上喝一口牛乳,夫人喝第二口,婆罗门与主祭师同喝第三口,再把剩下来小牛赖以生存的牛乳挤乾,用来祭火,他这样说: ‘宰杀多些公牛来祭祀吧,宰杀多些小牛来祭祀吧,宰杀多些小乳牛来祭祀吧,宰杀多些绵羊来祭祀吧,宰杀多些山羊来祭祀吧,斩截多些树来造祭祀柱吧,收割多些草来作祭祀草吧!’ 他的仆人、佣人、工人迫于无奈,只好哭泣、脸上带著泪水地做祭祀的工作。比丘们,这就是称为折磨自己和其他众生,常做折磨自己和其他众生的行为的人了。
“比丘们,什么是不折磨自己和其他众生,不做折磨自己和其他众生的行为;在现生之中平伏、寂灭、清凉、体验快乐,像梵天那样生活的人呢?
“比丘们,如来出现于世上,是一位阿罗汉.等正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者.天人师.佛.世尊;亲身证得无比智,然后在这个有天神、魔罗、梵天、沙门、婆罗门、国王、众人的世间宣说法义;所说的法义开首、中间、结尾都是善美的,有意义、有好的言辞、圆满、清净、开示梵行。
“居士或出身于各种种姓的人听了这些法义之后,对如来生起了敬信;有了这份敬信,他这样反思: ‘在家生活有很多障碍,是尘垢之道;出家生活有如空旷的地方那样没有障碍。在家生活不易生活在圆满、清净、如螺那样洁白的梵行之中。让我剃掉头发和胡鬚,穿著袈裟衣,从家庭生活中出家,过没有家庭的生活吧。’ 后来,他舍弃所有财富,舍弃所有亲属,剃掉头发和胡鬚,穿著袈裟衣,从家庭生活中出家,过没有家庭的生活。
“他成为一位出家人,具有比丘的修学和比丘的正命。他舍弃杀生、远离杀生,放下棒杖、放下武器,对所有生命都有悲悯心。他舍弃偷盗、远离偷盗,别人不给的东西便不取,别人不给的东西便不要;有一个不偷盗的清净心。他舍弃非梵行,他是一个梵行者,远离性行为这世俗的行为。他舍弃妄语、远离妄语,他说真话、只说真话、诚实、可信赖、说话没有前后不一。他舍弃两舌、远离两舌、不会说离间别人的话,他帮助分裂的得到复合、喜欢和合、景仰和合、欣乐和合、说使人和合的话。他舍弃恶口、远离恶口,无论他说什么,都柔和、悦耳、和蔼、亲切、有礼、令人欢喜、令人心悦。他舍弃绮语、远离绮语,他说适时的话、真实的话、有意义的话、和法有关的话、和律有关的话、有价值的话,他在适当的时候说话,说话有道理,适可而止,对人有益。
“他远离损害种子和植物的行为;他一天只吃一餐,过了中午不吃东西,远离非时食;远离观看跳舞、唱歌、奏乐、表演;远离花环、香水、膏油、饰物;远离豪华的大床;远离接受金银钱财;远离接受穀物;远离接受生肉;远离接受妇女;远离接受仆人;远离接受禽畜;远离接受农田;远离替人做信使;远离做买卖;远离欺骗的量秤;远离贿赂、欺骗、诈骗;远离伤害、杀害、綑绑、拦劫、抢掠。
“他对能蔽体的衣服知足、对能果腹的食物知足,无论去哪裏,都只是和衣钵随行。就正如雀鸟和牠的羽翼,无论雀鸟飞去哪裏,都只是和双翼随行。同样地,一位比丘对能蔽体的衣服知足、对能果腹的食物知足,无论去哪裏,都只是和衣钵随行。他具有圣者之戒蕴,亲身体验没有过失之乐。
“他在眼看到色之后,不执取形,不执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约束眼根的话,贪著、苦恼这些恶不善法便会漏入内心,因此他约束眼根,守护眼根,修习眼根律仪。
“他在耳听到声之后……
“他在鼻嗅到香之后……
“他在舌尝到味之后……
“他在身感到触之后……
“他在意想到法之后,不执取形,不执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约束意根的话,贪著、苦恼这些恶不善法便会漏入内心,因此他约束意根,守护意根,修习意根律仪。他具有圣者之根律仪,亲身体验无染之乐。
“他在往还的时候,对往还有觉知;在向前观望、向周围观望的时候,对向前观望、向周围观望有觉知;在屈伸身体的时候,对屈伸身体有觉知;在穿衣持钵的时候,对穿衣持钵有觉知;在饮食、咀嚼、感受味觉的时候,对饮食、咀嚼、感受味觉有觉知;在大便、小便的时候,对大便、小便有觉知;在行走、站立、坐下、睡觉、睡醒、说话、静默的时候,对行走、站立、坐下、睡觉、睡醒、说话、静默有觉知。
“他具有圣者之戒蕴、圣者之根律仪、圣者之念和觉知,居住在丛林、树下、深山、山谷、岩洞、墓地、森林、旷野、草堆等远离的住处之中。他在化食完毕,吃过食物后返回,然后盘腿坐下来,竖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系念的地方。
“他舍弃世上的贪欲,超越贪欲;内心清除了贪欲。
“他舍弃瞋恚,心中没有瞋恚,只有利益和悲悯所有众生;内心清除了瞋恚。
“他舍弃昏睡,超越昏睡,有光明想,有念和觉知;内心清除了昏睡。
“他舍弃掉悔,没有激荡,有一个内裏平静的心;内心清除了掉悔。
“他舍弃疑惑,超越疑惑,没有疑惑;内心清除了对善法的疑惑。
“他舍弃使内心污秽、使智慧软弱的五盖,内心离开了五欲、离开了不善法,有觉、有观,有由离开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乐;他进入了初禅。他平息了觉和观,内裏平伏、内心安住一境,没有觉、没有观,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乐;他进入了二禅。他保持舍心,对喜没有贪著,有念和觉知,通过身体来体会乐──圣者说: ‘这人有舍,有念,安住在乐之中。’ ──他进入了三禅。他灭除了苦和乐,喜和恼在之前已经消失,没有苦、没有乐,有舍、念、清净;他进入了四禅。
“当他的内心有定、清净、明晰、没有斑点、没有污染、柔软、受驾驭、安住、不动摇时,把心导向宿命智。他能忆起过去无数生的事情──不论一生、两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论无数的成劫、无数的坏劫、无数的成坏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么姓名,什么种族,什么种姓,吃什么食物,体会什么苦与乐,寿命有多长,死后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么姓名,什么种族,什么种姓,吃什么食物,体会什么苦与乐,寿命有多长,死后又再投生到另一生。他能忆起过去无数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细节。
“当他的内心有定、清净、明晰、没有斑点、没有污染、柔软、受驾驭、安住、不动摇时,把心导向众生生死智。他以清净及超于常人的天眼,看见众生怎样死后再次投生;知道不同的业使众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种姓或低种姓、善趣或恶趣的地方投生──这些众生由于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责难圣者,怀有邪见,做出由邪见所驱动的业,因此在身坏命终之后投生在恶趣、地狱之中;那些众生由于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称赞圣者,怀有正见,做出由正见所驱动的业,因此在身坏命终之后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当他的内心有定、清净、明晰、没有斑点、没有污染、柔软、受驾驭、安住、不动摇时,把心导向漏尽智。他如实知道什么是苦,如实知道什么是苦集,如实知道什么是苦灭,如实知道什么是苦灭之道;他如实知道什么是漏,如实知道什么是漏集,如实知道什么是漏灭,如实知道什么是漏灭之道。当他有了以上的知见时,心便从欲漏、有漏、无明漏之中解脱出来。在得到解脱时会带来一种解脱智,他知道:生已经尽除,梵行已经达成,应要做的已经做完,没有下一生。比丘们,这就是称为不折磨自己和其他众生,不做折磨自己和其他众生的行为;在现生之中平伏、寂灭、清凉、体验快乐,像梵天那样生活的人了。”
世尊说了以上的话后,比丘对世尊的说话心感高兴,满怀欢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Discuz! X

GMT+8, 2025-5-10 01:33 , Processed in 0.02918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