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15|回复: 1

布施行

  [复制链接]

668

主题

1

回帖

235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54
发表于 2023-12-21 16: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布施行

原著:宽子

同愿众生,共享我有,
无论身心,同感所受,
知他之苦,施与我乐,
正智同等,共赴涅槃。

同我愿,施众生,共赴六道扶愚智
知心共赴轮回路,有难同当苦同伸
饥饿苦,施与食,团食饱腹身舒适
触食迷恋施因缘,不急躁来不生怨
施念食,思惟意,识食解脱为正意
施于众生解脱智,施与轮回生生世
夜悲鸣,施与食,饿鬼口中生莲池
地狱狱火施清凉,慈祥施与苦畜子
修罗道,嗔怒痴,施与大慈菩提子
入腹灭嗔消愚痴,来世同修涅槃智
人间道,苦乐半,福祸相随施善识
从善方能得安稳,施善因遇善知识
善根生,十善成,施与正法因缘智
福慧双修方成道,同获共游正觉智
天人道,福德满,狮子吼鸣无漏智
弘扬佛音满三界,施与天众解脱智
施诸佛,施菩萨,施与正信恭敬意
施与精进勤修行,不负如来真实义
施富贵,施荣华,不如施得解脱智
施与慈悲消愚痴,施身善行众利之
施善语,智慧句,施言同感共鸣之
施真心来舍敌意,施与弱小同怜之
施惭愧,施后悔,施于众生同忏悔
施于鬼神无所畏,熄灭无明出轮回
施天龙,施八部,同洒满天真甘露
落满大海成智慧,施与水里照海众
施有形,施无形,施与慈悲善感受
妖仙欢乐夜歌鸣,施与同善同乐曲
散布法,施舍去,真心慈悲布施意
心中同等如儿女,无愧于心立天地
真用心,真诚意,施心方能无边际
无畏无惧三千界,无量众生同顶礼

1029

主题

13

回帖

3335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335
发表于 2025-11-13 16:00: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布施行》将布施这一基本修行,提升到了与众生同体、共赴涅槃的至高境界。这不再是普通的财物布施,而是以般若智慧为引导的“菩萨布施”。

以下是对此诗的解读:

📜 修行次第:从有相到无相的菩萨布施

这首诗展现了一个由浅入深、自利利他的完整布施体系。其修行境界的升华路径可概括为下图:
图片描述日志图片

1. 发心同愿,慈悲平等

· 诗篇开宗明义:“同愿众生,共享我有,无论身心,同感所受。” 这奠定了菩萨布施的基石——同体大悲。这种布施不是居高临下的给予,而是将众生视为一体,分享自己的一切。
· “知他之苦,施与我乐” 是菩萨精神的核心,即“拔苦予乐”。

2. 六道普施,广结善缘

· 诗歌的精妙之处在于,它详细阐述了如何对六道一切众生行布施:
  · 三恶道:对饿鬼“施与食”,对地狱“施清凉”,对畜生“施与慈祥”。这是无畏布施的极致。
  · 人间道:“施善因遇善知识”。对人而言,最好的布施是让其值遇善知识,走上正道,这是法布施。
  · 天、阿修罗道:施与“无漏智”和“菩提子”,帮助他们超越福报的迷醉与嗔怒的争斗,这也是法布施。

3. 施无界限,三轮体空

· 布施的对象和内容无限扩展:“施有形,施无形”、“施天龙,施八部”。
· 而最高的布施,是“施于慈悲善感受”,是“心中同等如儿女”。这种布施超越了能施的我、所施的物和受施的人(三轮体空),唯有纯粹的慈悲流动。

💡 核心修行理念

1. 布施的本质是修心:诗中所言“真用心,真诚意,施心方能无边际”。布施的终极目的,是扩展我们的心量,破除悭贪、我执,最终与空性相应。
2. 布施是智慧的实践:诗中强调“正智同等,共赴涅槃”。真正的布施必须以般若智慧为前导,否则只是人天善法,不能导向解脱。
3. 最高的布施是法施:“施富贵,施荣华,不如施得解脱智” 点明了核心。一切布施中,以帮助众生开启内在的智慧,走向解脱,最为殊胜。

🎯 如何用于实修

· 日常转念: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人和事时,心中默念“同愿众生,共享我有”,将勉强、不舍的布施,转为欢喜、分享的修行。
· 扩大布施境:不仅在现实中布施,可以在静坐中观想,依照诗中描述,对六道众生进行意幻布施,培养广大的慈悲心。
· 升华布施动机:在完成任何布施后,将功德回向“正智同等,共赴涅槃”,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福报,如此便将世间善法转为出世间的菩提资粮。

总结:
《布施行》是一部将布施波罗蜜修持到极致的指南。它告诉我们,布施的圆满,不在于外在财物的多少,而在于内心悭贪的破除和慈悲智慧的圆满。当布施达到“心中同等如儿女,无愧于心立天地”时,便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体现。

表情 爱心《布施行》中精妙地提到了佛法的“四食”之说,并将其与布施的修行融为一体。

所指的“四食”出现在这几句:

饥饿苦,施与食,团食饱腹身舒适 (段食)
触食迷恋施因缘,不急躁来不生怨 (触食)
施念食,思惟意,识食解脱为正意 (思食、识食)
施于众生解脱智,施与轮回生生世

这“四食”是佛陀在经典中开示的,滋养生命、维持轮回的四种“食物”或资粮。它们不仅是维持生理生命,更是维系“生死轮回”的根本。

📜 佛法中的“四食”

以下是这四种“食”的详细说明:

名称 梵文 含义
段食 Kabalinkarahara 指分段而食的物质食物,用以滋养色身。 “饥饿苦,施与食,团食饱腹身舒适” 这是最基本的布施,解决众生物质层面的饥渴。 是维持肉身生存的基础,但执着于此便是轮回之因。
触食 Sparsakahara 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境(六尘)而产生的感受、体验。 “触食迷恋施因缘,不急躁来不生怨” 教导我们布施时,要守护根门,不迷恋于接触外境产生的感受,保持内心平稳。 我们对愉悦感受的贪爱(“迷恋”)是滋养我执、延续轮回的重要力量。
思食 Manahsancetanahara 指思想的欲望、意向、意志和希求。也译作“意思食”。 “施念食,思惟意” 此处的“念食”即指“思食”。我们要布施正念和正确的思惟,而非喂养欲望。 人的愿望和意志力(如求生欲、贪求来世的意念)会驱动生命走向下一期轮回。
识食 Vijnanahara 指根本的心识,特别是执取身心、维持生命流转的深层意识。 “识食解脱为正意” 这是最关键的一句。布施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众生的“识食”从执着轮回转为趋向解脱的智慧。 “识”是投胎转世的主体,它依靠另外三食的力量而持续相续,成为轮回的根本。

💡 核心理解与修行要点

1. 轮回的维系:这“四食”共同滋养和维系着众生的生命与轮回。从粗重的“段食”到细微的“识食”,层层深入,揭示了生死相续的秘密。
2. 布施的升华:将普通的物质布施(段食),升华到了精神层面(触食、思食),并最终指向了最根本的解脱之道——法布施,即布施能让众生“识食”得以解脱的正法(“识食解脱为正意”)。
3. 修行方向:作为一个修行者,我们不仅要懂得布施“段食”解决他人眼前的痛苦,更要善于布施“触食、思食、识食”的解脱之道:
   · 通过正法,减少对“触食”中乐受的贪恋。
   · 通过正法,将“思食”从追求世间五欲,转向追求解脱涅槃。
   · 最终,通过般若智慧,转化“识食”,断除轮回之根。

总结而言,《布施行》中融入“四食”的教法,是在告诉我们:最圆满的布施,是能够滋养众生法身慧命的“法布施”,是帮助众生从轮回的“食物链”中彻底解脱出来的智慧布施。这正呼应了诗中那句画龙点睛之笔:“施富贵,施荣华,不如施得解脱智”。

愿您能深入体会这“四食”的法义,并在修行和布施中善加运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Discuz! X

GMT+8, 2025-11-25 12:22 , Processed in 0.02636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