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禅净中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627|回复: 0

《增一阿含经》第十六卷共修

[复制链接]

12

主题

22

帖子

7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
发表于 2018-11-20 21: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增一阿含经》第十六卷共修

20181016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六卷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三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十五日中有三斋法。云何为三?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比丘当知:或有是时,八日斋日,四天王遣诸辅臣,观察世间,谁有作善恶者?何等众生有慈孝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颇有众生好喜布施、修戒、忍辱、精进、三昧、演散经义、持八关斋者?具分别之。

设无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是时辅臣白四天王:今此世间无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道士,行四等心,慈愍众生。时,四天王闻已,便怀愁忧,惨然不悦。

是时,四天王即往忉利天上,集善法讲堂,以此因缘具白帝释:天帝当知:今此世间无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是时,帝释、三十三天闻斯语已,皆怀愁忧,惨然不悦,减诸天众,增益阿须伦众。

设复有时,若世间众生之类有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持八关斋,修德清净,不犯禁戒大如毛发。尔时,使者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白四王:今此世间多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

天王闻已,甚怀喜悦,即往释提桓因所,以此因缘具白帝释:天帝当知:今此世间多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时,帝释、三十三天皆怀欢喜,不能自胜,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地狱拷掠自然休息,毒痛不行。

若十四日斋日之时,遣太子下,察行天下,伺察人民,施行善恶,颇有众生信佛、信法、信比丘僧,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好喜布施,持八关斋,闭塞六情,防制五欲?

设无众生修正法者,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尔时,太子白四天王。四天王闻已,便怀愁忧,惨然不悦,往至释提桓因所,以此因缘具白天帝:大王当知:今此世间无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是时,天帝、三十三天皆怀愁忧,惨然不悦,减诸天众,增益阿须伦众。

设复众生有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持八关斋。尔时,太子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往白四天王:大王当知:今此世间多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

是时,四天王闻此语已,甚怀喜悦,即往诣释提桓因所,以此因缘具白天帝:圣王当知:今此世间多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受三自归,慈心谏诤,诚信不欺。时,天帝、四王及三十三天皆怀欢喜,不能自胜,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

比丘当知:十五日说戒之时,四天王躬自来下,案行天下,伺察人民,何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好喜布施,持八关斋如来斋法?

设无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时四天王便怀愁悒,惨然不悦,往至帝释所,以此因缘具白天帝:大王当知:今此世间无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者。是时,释提桓因、三十三天皆怀愁忧,惨然不悦,减诸天众,增益阿须伦众。

设复是时,众生之类有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持八关斋。

尔时,四天王便怀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往帝释所,以此因缘具白天帝:大王当知:今此世间多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是时,释提桓因、三十三天及四天王皆怀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三
【二一O
大意:本经叙述三斋日时,四天王、天王使者、太子们会案行天下,伺察人间的善恶。此日应该受持八关斋戒,闭塞六情,防止五欲等事。依次为佛教传授八关斋法,以及善男信女如受持八关斋戒的话,所愿都能成就之事。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十五日当中,有三斋法,那三天应持斋法呢?所谓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是(三斋法就是每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之三天,在于僧团里所行的布萨,译为净住、长养之义。

布萨为教团特定的忏悔之日。此日一到,比丘们就集在于一堂,举出戒律的纲要,而诵波罗提木叉〔戒本〕,至于每段之末时,诵律的人即向大众询问是否犯这些戒?如有人犯的话,就当场忏悔,如没有人犯戒的话,就继续诵下去。

在这些日子里的在家学佛的人,即守八戒,而清净其心,而休息其业务为通例)

比丘们!当知!或者有如此之时,在于每月的初八日时,四天王会遣诸辅臣(部下)去观察世间的人:那一个人作过善或恶呢?那些众生是否慈孝父母、沙门、婆罗门,以及尊长吗?是否有那一位众生好喜布施、修戒、忍辱、精进、三昧(禅定),演布经义,受持八关斋的吗?

(八斋戒、八戒,在家学佛的人在一日一夜受持八种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非时食,7.不卧坐于高广之床,8.不涂香华、脂粉等饰),都一一详细分别。

如果没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以及尊长的话,在于此时,那些辅臣就会向四天王报告而说:『现在的此世间,并没有众生孝顺其父母、沙门、道士(婆罗门),并没有人行四等心(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没有慈愍众生的人。』这时,四天王听到其报告后,便会怀着愁忧,便会惨然不悦。

同时,四天王就会到忉利天上(第二层天,三十三天)的集善法讲堂,将此因缘具向帝释天报告而说:『天帝!当知!现在于此世间里,并没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以及尊长的人。』这时,帝释、三十三天听到此话后,都会心怀愁忧,惨然不悦,而会减少升为诸天众的机会,而会增益阿须伦之众。

假如又有时,如果世间里的众生之类有人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以及尊长的人,也守持八关斋戒,修德而清净,而不犯禁戒有如毛发之大的话,那个时候,使者就会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就会向四天王报告而说:『现在的此世间里,有很多人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以及诸尊长的。』

四天王听后,会甚怀喜悦的心,就会到释提桓因之处,会将此因缘具向帝释报告而说:『天帝!当知!现在的此世间,有好多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以及诸师长的。』

这时,帝释、三十三天,都会怀欢喜之心,都不能自胜,会增益诸天之众,而减损阿须伦之众,地狱的拷掠自然会休息,毒痛都不得行。

如果在于每月的十四日的时候,就会派遣太子下凡,去察行天下,去伺察人民之施行善与恶等事。会看看是否有众生信佛、信法、信比丘之僧,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以及尊长的人,是否有人好喜布施,持八关斋,

而闭塞其六情(眼等六根旧译为六情,由于根而有情识之故,新译都为六根),防制其五欲(对于色声香味触之五境而起的五种情欲)的人?假如没有众生修正法的话,也没有人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的话,在于那个时候,太子便会向四天王报告其事。

四天王听后,便会怀着愁忧之心,会惨然而不悦,而到释提桓因之处,会将此因缘事实具向天帝报告而说:『大王!当知!现在的此世间,并没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以及尊长的人。』这时,天帝、三十三天都会怀着愁忧,会惨然不悦,而会减少天众之类,而增益阿须伦之众。

假如又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以及尊长之人,也修持八关斋的话,在于那个时候,太子就会欢喜踊跃,而不能自胜,就会去向四天王报告而说:『大王!当知!现在于此世间里,有好多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以及诸尊长的人。』

这时,四天王听到这些话后,就会甚怀喜悦,就会到释提桓因之处,会将此因缘实事具向天帝报告而说:『圣王!当知!现在于此世间里,有好多的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以及诸尊长,也受三自归依,慈心而谏诤,诚信而不欺。』

这时,天帝、四天王,以及三十三天,都会怀欢喜,不能自胜,会增益天众之类,而减损阿须伦之类。

比丘们!当知!在于月的十五日说戒(布萨)的时候,四天王会亲自下来,会去案行天下,伺察人民。会审察那些众生为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以及尊长的人,也好喜布施,修持八关斋,修持如来的斋法。

假如没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以及尊长的人的话,那时,四天王便会怀着愁悒,会惨然不悦,而到了帝释之处,会将此因缘实事具向天帝报告说:『大王!当知!现在的此世间,并没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以及诸尊长的人。』

这时,释提桓因、三十三天,都会怀着愁忧,会惨然不悦,而减少诸天之众,增益阿须伦之众。

倘若又有时,众生之类当中,有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以及诸尊长,而修持八关斋的话,那个时候,四天王便会怀着欢喜,会踊跃不能自胜,即会到帝释之处,会将此因缘实事具向天帝报告而说:『大王!当知!现在于此世间里,有好多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以及诸尊长的人。』

这时,释提桓因、三十三天,以及四天王,都会怀着欢喜之心,会踊跃不能自胜,而增益天众之类,而减损阿须伦之类。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六卷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1017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六卷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三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云何十五日持八关斋法?

是时,诸比丘白世尊曰:如来是诸法之王,诸法之印。惟愿世尊当为诸比丘布演此义!诸比丘闻已,当奉行之。

世尊告曰: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具分别说。
于是,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说戒、持斋时,到四部众中,当作是语:我今斋日,欲持八关斋法,惟愿尊者,当与我说之!

是时,四部之众,当教与说八关斋法,先教作是语:善男子,当自称名字。彼已称名字,便当与说八关斋法。

是时,教授者当教前人作是语:我今奉持如来斋法,至明日清旦,修清净戒,除去恶法。

若身行恶行,口吐恶语,意生恶念,身三、口四、意三诸有恶行,已作、当作,或能以贪欲故所造,或能以瞋恚所造,或能以愚痴所造,或能以豪族故所造,或能因恶知识所造,

或能今身、后身、无数身,或能不识佛、不识法,或能斗乱比丘僧,或能杀害父母诸尊师长,我今自忏悔,不自覆藏,依戒、依法成其戒行,受八关如来斋法。

“‘云何为八关斋法?持心如真人,尽形寿不杀,无有害心,于众生有慈心之念,我今字某,持斋至明日清旦,不杀、无有害心,有慈心于一切众生。

“‘如阿罗汉,无有邪念,尽形寿不盗,好喜布施,我今字某,尽形寿不盗,自今至明日持心。

“‘如真人,我今尽形寿,不淫泆,无有邪念,恒修梵行,身体香洁,今日持不淫之戒,亦不念己妻,复不念他女人想,至明日清旦,无所触犯。

“‘如阿罗汉,尽形寿不妄语,恒知至诚,不欺他人,自今至明日不妄语,我自今以后不复妄语。

“‘如阿罗汉,不饮酒,心意不乱,持佛禁戒,无所触犯,我今亦当如是,自今日至明旦,不复饮酒,持佛禁戒,无所触犯。

“‘如阿罗汉,尽形寿不坏斋法,恒以时食,少食知足,不著于味,我今亦如是,尽形寿不坏斋法,恒以时食,少食知足,不著于味,从今日至明旦。

“‘如阿罗汉,恒不在高广之床上坐。所谓高广之床:金、银、象牙之床,或角床、佛座、辟支佛座、阿罗汉座、诸尊师座。是时,阿罗汉不在此八种座,我亦上坐不犯此坐。

“‘如阿罗汉,不著香华、脂粉之饰,我今亦当如是,尽形寿不著香华、脂粉之好。

“‘我今字某,离此八事,奉持八关斋法,不堕三恶趣。

持是功德,不入地狱、饿鬼、畜生八难之中,恒得善知识,莫与恶知识从事,恒得好父母家生,莫生边地无佛法处,莫生长寿天上,莫与人作奴婢,莫作梵天,莫作释身,亦莫作转轮圣王,恒生佛前。

自见佛,自闻法,使诸根不乱。若我誓愿向三乘行,速成道果。

比丘当知:若有优婆塞、优婆夷,持此八关斋法,彼善男子、善女人、当趣三道,或生人中、或生天上、或般涅槃。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不杀亦不盗,不淫不妄语,
 避酒远香华,著味犯斋者。
 歌舞作倡伎,学舍如罗汉,
 今持八关斋,昼夜不忘失。
  不有生死苦,无有周旋期,
 莫与恩爱集,亦莫怨憎会。
 愿灭五阴苦,诸痛生死恼,
 涅槃无诸患,我今自归之。

是故,诸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持八关斋离诸苦者,得善处者,欲得尽诸漏入涅槃城者,当求方便,成此八关斋法。所以然者?人中荣位不足为贵,天上快乐不可称计。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无上之福者,当求方便,成此斋法。

我今重告敕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成八关斋者,欲求生四天王天上,亦获此愿。持戒之人,所愿者得,我以是故,而说此义耳!

人中荣位不足为贵,若善男子、善女人,持八关斋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亦生艳天、兜术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终不有虚。所以然者?以其持戒之人所愿者得。

诸比丘,我今重告汝,若有男子、女人持八关斋者,生欲天者,生色天者,亦成其愿。何以故尔?以其持戒之人所愿者得。若复善男子、善女人,持八关斋,欲得生无色天者,亦果其愿。

比丘当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持八关斋者,欲生四姓家者,亦复得生。又善男子、善女人,持八关斋人,欲求作一方天子,二方、三方、四方天子,亦获其愿。欲求作转轮圣王者,亦获其愿

所以然者?以其持戒之人所愿者得。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作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吾今成佛由其持戒,五戒、十善,无愿不获。诸比丘,若欲成其道者,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二一O
那时,世尊并告诉诸比丘们说:「怎样在十五日等日去修持八关斋法呢?」

这时,诸比丘们白世尊说:「如来是法之王,为诸法之印。唯愿世尊当为诸比丘们布演如此之义!诸比丘们听后,当会去奉行!」

世尊告诉他们说:「谛听!谛听!(要注意的听!要专心一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真义。我当会为你们详细分别解说。」

「于是(是这样的:)比丘们!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良家的子女),在于每月之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说戒、持斋之时,到了四部众当中,应当作如是之语而说:『我现在于此斋日,欲修持八关斋法,唯愿尊者,当给我传说!』

这时,四部之众,当会教他有关于八关斋之法。首先会教他说如是之语而说:『善男子!你应当自称你的名字。』他如果已称自己的名字的话,便当给他讲说八关斋法。

这时,当教授的人,就教前人作如是之语:『我今奉持如来的斋法,至于明天的清旦,在此期间修持清净之戒,而除去诸恶法。

如身行恶行,口吐恶语,意生恶念,对于身三、口四、意三的诸有恶行,不管是已作过,或者当会作,或者会由于贪欲之故而所造的,或者会由于瞋恚所造的,或者会由于愚痴所造的,或者会由于豪族之故而所造的,或者会由于恶知识之故而所造的,

或者会在于今身、后身、无数之身,或会由于不识佛、不识法,或者会斗乱比丘僧,或者会杀害父母,以及诸尊师长等事,我现在都自忏悔,都不自覆藏,愿依戒、依法,而成就其戒行,而受持八关如来的斋法。』

甚么叫做八关斋法呢?第一就是:持心如真人(证道者)那样,尽其形寿(一生当中)都不杀生,没有害人之心,对于众生有慈心之念。要这样的斋戒:我某某,现在持斋至于明天的清旦,愿不杀生,没有害人之心,有慈心对于一切众生。』

第二就是:如同阿罗汉,没有邪念,尽形寿不偷盗,好喜于布施。『我某某,现在愿尽形寿不偷盗,自从现在起,至于明天,都持此心。』

第三就是:如同真人那样。『我现在愿尽形寿不淫泆,没有邪念,恒修梵行,身体香洁。今天要持不淫泆之戒,也不思念自己的妻媳,又不思念其它女人之想。至于明天的清旦,都没有所触犯。』

第四就是:如同阿罗汉,尽形寿不打妄语,恒知至诚而不欺诳他人。『自今日起,至于明天,都不打妄语,我从今以后,不再打妄语。』

第五就是:如同阿罗汉那样的不饮酒,心意并不错乱,而持佛的禁戒,不会有所触犯。『我现在也当应如是,自今日起,至于明天的清旦,不再饮酒,愿持佛的禁戒,不欲去触犯。』

第六就是:如同阿罗汉那样,尽形寿不破坏斋法,都恒照食时而食(过午不食),少食而知足,不执着于滋味之好坏,『我现在也是如是,愿尽形寿不破坏斋法,恒照食时而食,都以少食而知足,而不执着于滋味之好坏,从今天起,至于明天的清旦。』

第七就是:如同阿罗汉,恒常不在于高广的床上而坐。所谓高广之床,就是:金、银、象牙之,或者角(用动物角而造的床),或者是佛之座、辟支佛之座、阿罗汉之座、诸尊师之座是。『这时,阿罗汉不在于此八种座上坐,我也不犯于坐上此座(阿罗漠不执着座,经中所谓阿罗汉之座,是尊重他为解脱的圣者,故应有此高尚之座而已)。』

第八就是:如同阿罗汉那样,不着饰香华,也没有脂粉之饰,『我现在也是如是,愿尽形寿不着香华,不爱好脂粉之饰。』

『我某某,现在要离开此八事,要奉持八关斋法,不堕于三恶趣(地狱、饿鬼、畜生)

修持此功德,而不入于地狱、饿鬼、畜生,以及八难之中(1.地狱2.饿鬼3.畜生4.长寿天5.边地6.瘖痖聋盲7.世智辩聪8.佛前佛后。)常得善知识,不和恶知识从事,恒得生在于良好的父母之家,不生在于边地没有佛法的地方,

不生在于长寿天的天上(只知享受,不知精进),不作他人的奴婢,不作梵天,不作释身(天帝),也不作转轮圣王(以上二天一王,均为高高在上,不得修持),恒愿生在于佛前。

自能见佛,自能闻法,使诸根都不乱。如我誓愿,向于三乘(指声闻乘、缘觉乘、佛乘)而行的话,就愿速成道果。』

比丘们!当知!如果有优婆塞、优婆夷,修持此八关斋法的话,这些善男子、善女人,当会趣于三善道,所谓:或生在于人类之中,或生在于天上,或者会证悟般涅槃(解脱生死,寂灭)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不杀亦不盗   不淫不妄语   避酒远香花   着味犯斋者
歌舞作倡伎   学舍如罗汉   今持八关斋   昼夜不忘失
不有生死苦   无有周旋期   莫与恩爱集   亦莫怨憎会
愿灭五阴苦   诸痛生死恼   涅槃无诸患   我今自归之

(1.不杀生,2.也不偷盗,3.不淫泆,4.也不妄语,5.避于饮酒〔不饮酒〕,6.也远离香花,7.以及离开着于滋味而犯斋戒之事,8.同时不去歌舞,不作倡伎,学习舍离其事,都如同阿罗汉那样。

现在愿持八关斋戒,昼夜都不忘失,没有生死之苦,没有周旋之期〔轮回〕,不和恩爱而集合,也不会有怨憎之聚会,愿灭除五阴炽盛之苦,以及诸病痛,和生死的苦恼。涅槃寂灭的境地乃为没有诸患难,我现在要自归依于它。)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受持八关斋戒,而欲离诸苦,欲得生在于善处,欲得尽诸漏而入于涅槃之城的话,就应当求方便,而成就此八关斋法。

所以的缘故就是:在人间之中的荣华之位,并不足以为贵,天上的快乐虽然为不可称计之多,然而如善男子、善女子,欲求无上之福的话,就应当求方便,而成就此斋法。

我现在重新告敕于你们!如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成就此八关斋的话,即欲求往生于四天王天的天上时,也能获得此愿的。那些持戒的人,所愿的都能获得之故,我就是因此之故,而演说此义而已!

人中的荣位实不足为贵的,如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八关斋的话,在其身坏命终之后,会生于善处的天上,也能生于艳天(夜摩天,时分天,第三层天),以及兜术天(知足天,第四层天),化自在天(化乐天,第五层天),他化自在天(第六层天),终皈不会有虚妄的。

所以的缘故就是:由于其持戒的人,所愿的都能获得之故。

诸比丘们!我现在重新告诉你们!如有男子、女人,受持八关斋的话,如果愿生于欲界天,或者是愿生于色界天的话,也能完成其愿的。

为甚么缘故能这样呢?因为其持戒的人,所愿的都能获得之故。再者,如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八关斋的话,则如果欲得生在于无色界天时,也能达成其愿的。

比丘们!当知!如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八关斋的话,则欲生于四姓之家的话(1.婆罗门,为净裔,神职阶级,2.剎帝利,为王种、武士阶级,3.吠舍,为商贾、工师等农工商之阶级,4.首陀罗(奴仆的阶级),也能如愿而得生。

其次,善男子、善女人,如受持八关斋的人,假如欲求作为一方的天子,或作二方的天子,或三方的天子,或四方的天子,都能获得其愿。假如欲求作为转轮圣王的话,也能获得其愿。所以的缘故就是:由于其持戒的人,所愿的都能获得之故。

如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作为声闻、缘觉、佛乘的话,都能完成其愿。我现在能成为佛陀,都是由于持戒而来的。所谓五戒、十善,没有一愿而不能获得的。诸比丘们!如果欲成就其道的话,就应当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六卷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1018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六卷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三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事现在前,尔时善男子、善女人获福无量。

云何为三?信现在前,善男子、善女人获福无量;若财现在前,尔时善男子、善女人获福无量;若复持梵行现在前,尔时善男子、善女人获福无量。

是谓,比丘,有此三事现在前,获福无量!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信、财、梵难得,受者持戒人,
 觉此三事已,智者随时施。
 长夜获安隐,诸天恒扶将。
 在彼自娱乐,五欲无厌足。

以是,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当求方便,成此三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二一一】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信、财,以及受持梵行之三事现前的话,则那时的善男子、善女人,必定能获得福德无量,因此,善男信女,应求方便,去成就此三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三种事现在于前的话,则在于那个时候的善男子、善女人,都会获福无量的。

那三事呢?所谓(1)信现在于前时,那位善男子,或善女人,定会获得福德无量的。(2)如果财现在于前的话,则那个时候的善男子,或者善女人,定会获得福德无量的(能布施造福而获福)(3)如果又能受持梵行而现在于前的话,则那个时候的善男子,或善女人,定会获得福德无量的。

这就是所谓的,比丘们!有此三种事现在于前的话,定会获得福德无量的!」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信财梵难得   受者持戒人   觉此三事已   智者随时施
长夜获安隐   诸天恒扶将   在彼自娱乐   五欲无厌足

(信与财,以及梵行,是难以获得的,领受的人,以及持戒的人,觉悟此三事之后,有智的人,定会随时去布施与人。就能长夜获得安隐,诸天也会常恒的扶助其人。会在于其境遇而自娱乐,享受五欲没有厌足〔能享受一切快乐之事〕。)

由于此之故,诸比丘们!如善男子、善女人,就当求方便,而成就此三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六卷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1019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六卷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三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深城瞿师罗园中。

尔时,拘深比丘恒好斗讼,犯诸恶行,面相谈说,或时刀杖相加。尔时,世尊清旦往诣彼比丘所;到已,世尊告彼比丘:汝等比丘,慎莫斗讼,莫相是非。诸比丘,当共和合,共一师侣,同一水乳,何为斗讼?

尔时,拘深比丘白世尊曰:惟愿世尊勿忧此事!我当自虑此理;如此过状,自识其罪。

世尊告曰:汝等云何?为王种作道,为畏恐故作道,为以世险故作道耶?

诸比丘对曰:非也,世尊。

世尊告曰:云何,比丘,汝等岂非欲离生死,求无为道故作道乎?然五阴之身实不可保。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如世尊教,我等族姓子所以出家学道者,以求无为道,灭五阴身,是以学道。

世尊告曰:诸比丘,不应作道而复斗诤,手拳相加,面相是非,恶声相向。汝等当应成就此行:共同一法,共一师受,亦当行此六种之法,亦当行此身、口、意行,亦当行此供养诸梵行者。

诸比丘对曰:此是我等事,世尊勿足虑此事!

尔时,世尊告拘深比丘:云何,愚人!汝等不信如来语乎?方语如来勿虑此事,然汝等自当受此邪见之报。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二一二】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由于拘深(憍赏弥)的比丘之常好斗讼,都犯诸恶行,而演说长寿王之事,去告诫应当同一师侣,共一水乳,不可以斗讼。

拘深的比丘不听,佛乃舍去,而至于跋耆国,见阿那律、难提、金毗罗三人,和合共住,就和阿那律谈论上人之法。这时,长寿大将至,佛乃赞叹此三族姓子而说:如忆此三人的话,就能获得大利等事。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拘深城(憍赏弥,译为不静,十六大国之一),在于瞿师罗园之中(瞿师罗长者奉献的精舍,译为美音精舍)

那个时候,拘深地方的比丘,都恒好斗讼,都犯诸恶行,在于当面相谈说之时,或者有时会用刀杖相加害。

那时,世尊在于清旦之时,往诣于那些比丘之处。到达后,世尊曾告诉那些比丘们说:「你们这些比丘们!要谨慎,不可以斗讼,不可以相互是非。诸比丘们!应当要共和合,共为一师侣,乃同为一水乳,为甚么要斗讼呢?」

那时,拘深的比丘白世尊说:「唯愿世尊,勿忧虑这种事!我们当自会考虑此理的。像如是的过状(恶业),我们会自识其罪的。」

世尊告诉他们说:「你们到底为如何呢?是为王种而修道的呢?为了畏恐之故,而修道的呢?是为了世险之故,而来修道的呢?」诸比丘们回答说:「弗也!世尊!」

世尊告诉他们说:「云何?比丘!你们岂不是为了欲脱离生死,为了求无为之道之故才来学道的吗?而且因为五阴之身实在为不可保持恒久之故,才来学道的吗?」

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如世尊之教言的。我们这些族姓子所以会出家学道的缘故,就是为了求无为之道,为了灭尽五阴之身,因此之故,才来学道的。」

世尊告诉他们说:「诸比丘们!不应该学道当中,而又和人斗诤,而以手拳互相的加害,而当面互相是非,而以恶声相向。

你们应该要成就如下之行才对:要共同一法,共一师受(大家都是同样的学佛的人,都是同由一位师父所传来的门徒,也就是同为一家人,而不是外人,对于外人尚且不可斗诤,何况自己的人呢?)也应该行此六种之法(六和敬),也应当行此身、口、意之行,也当应行此供养诸梵行的人。」

诸比丘们回答说:「这是我们的事,世尊您不足虑此事(对于此事不必挂念)!」

那时,世尊告诉拘深的比丘们说:「云何?愚人!你们不信如来之语吗?为甚么你们刚才叫如来不可忧虑此事呢?这样,则你们自当会受此邪见之报的。」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六卷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1020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六卷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三

尔时,世尊重告彼比丘曰:过去久远,此舍卫城中有王名曰长寿王,聪明黠慧,无事不知,然善明刀剑之法,又乏宝物,诸藏无充,财货减少,四部之兵,亦复不多,臣佐之属,亦复减少。

当于尔时,波罗柰国有王名梵摩达,勇猛刚健,靡不降伏,钱财、七宝,悉皆满藏,四部之兵,亦复不乏,臣佐具足。

尔时,梵摩达王便作是念:此长寿王无有臣佐,又乏财货,无有珍宝,我今可往攻伐其国。尔时,梵摩达王即便兴兵,往伐其国。

尔时,长寿王闻兴兵攻伐其国,即说方计:我今虽无七宝之财、臣佐之属、四部之兵,彼王虽复多诸兵众,如我今日一夫之力,足能坏彼百千之众,杀害众生,不可称计。不可以一世之荣,作永世之罪。我今可出此城,更在他国,使无斗诤。

尔时,长寿王不语臣佐,将第一夫人,及将一人,出舍卫城,入深山中。是时,舍卫城中臣佐、人民,以不见长寿王,便遣信使,往诣梵摩达王所,而作是说:惟愿大王来至此土,今长寿王莫知所在。是时,梵摩达王来至迦尸国中,而自治化。

然长寿王有二夫人,皆怀妊,临欲在产。是时,夫人自梦在都市中生,又日初出,四部之兵,手执五尺刀,各共围绕,而独自产,无有佐者;见已,便自惊觉,以此因缘白长寿王。

王告夫人曰:我今在此深山之中,何缘乃当在舍卫城内,在都市中产乎?汝今欲生者,当如鹿生。是时,夫人曰:设我不得如此产者,正尔取死。是时,长寿王闻此语已,即于其夜,更改衣服,不将人众,入舍卫城。

时,长寿王有一大臣,名曰善华,甚相爱念;有小事缘出城,而见长寿王入城。时,彼善华大臣熟视王已,便舍而去,叹息堕泪,复道而行。

时,长寿王便逐彼大臣,将在屏处而语言:慎莫出口。
大臣对曰:如大王教,不审明王有何教敕?

长寿王曰:忆我旧恩,便有反复。
时臣对曰:大王有教令,我当办之。

长寿王曰:我夫人者,昨夜梦在都市中产,又有四部之兵而见围绕,生一男儿,极自端正。若不如梦产者,七日之中,当取命终。
大臣报曰:我今堪办此事,如王来敕。作此语已,各舍而去。

是时,大臣便往至梵摩达王所;到已,而作是说:七日之中,意欲观看大王军众,象兵、马兵、车兵、步兵,竟为多少。是时,梵摩达敕左右曰:时催上兵众,如善华语。是时,善华大臣七日之中即集兵众,在舍卫都市中。

是时,彼夫人七日之中,来在都市中。时,善华大臣遥见夫人来,便作是说:善来!贤女,今正是时。

尔时,夫人见四部兵众已,便怀欢喜,敕左右人,施张大幔。时,夫人日初出时,便生男儿,端正无双,世之希有。时,夫人抱儿还诣山中。

时,长寿王遥见夫人抱儿而来,便作是语:使儿老寿,受命无极。夫人白王:愿王当与立字!时,王即以立字,名曰长生。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二一二】
当时,世尊重新告诉那些比丘们说:「在过去久远之时,于此舍卫城内,有一位国王,名叫长寿王。为一位聪明黠慧,无事不知的人。而且善于明白刀剑之法。可是缺乏宝物。诸库藏并不充实,财货又减少,四部之兵(四种军队)也是不多,臣佐之属(智勇等谋士)也是非常的减少。

当于这时候,在波罗捺国有一位国王,名叫梵摩达(梵授),为一位勇猛刚健,靡不降伏的国王,其钱财、七宝,都非常的充实满于库藏,四部之兵也是不缺乏,臣佐也都具足。

那时,梵摩达王便作如是之念:那位长寿王并没有臣佐,又缺乏财货,珍宝都没有。我现在可以前往去攻伐其国土。就这样的,梵摩达王便兴兵去攻伐其国。

那个时候,长寿王听闻有人兴兵攻伐其国,就设方便之计。他想:我现在虽然没有七宝之财,没有臣佐之属,也缺少四部之兵,而那位国王虽然又有很多的兵众,然而如我今日,以一夫之力,足够破坏他们的百千的兵众,足够杀害其众生为不可称计之多,但是我不可以一世的光荣,而作永世的罪业。我现在应离开此城市,更往而到他国,使其没有斗诤为是。

那时,长寿王并不对臣佐们说,就带他的第一夫人,以及一位随从,出离舍卫城,进入于深山之中。这时,舍卫城中的臣佐、人民,由于看不见长寿王,就派遣信使,到梵摩达王之处,而向大王说:『唯愿大王来到此土,现在长寿王已经不知去向了。』当时,梵摩达王,曾来至于迦尸国里,而自治化。

然而长寿王有二位夫人,都有怀妊,都将欲临产之期。这时,第一夫人曾自作梦在于都市中生产,又遇日初出之时,有四部之兵,都手执五尺长的刀,各各都共围遶拥护,而独自生产,并没有佐助的人(没有助产婆等人)

她看见之下,即自惊醒,就将此因缘向长寿王报告。长寿王告诉夫人说:『我现在于此深山之内,为甚么乃当在于舍卫城内,在都市中生产呢?妳现在欲生的话,就当如鹿之生产一样。』

这时,夫人说:『假如我不得如此的生产的话(指在城中生产),我就取死一途!』这时,长寿王听此语后,就在于其夜,更改衣服,不带侍卫,而进入于舍卫城内。

当时,长寿王有一位大臣,名叫善华,为很有相爱念的人(有义气之人)。他为了小事缘,而欲出城外,曾看见长寿王入城。当时,那位善华大臣熟视长寿王后,便离开而去,曾叹息堕泪,复道而行(又顺路行步而去)

这时,长寿王便追逐那位大臣,带他到一屏处,而对他说:『慎莫出口。』(请勿出声)
大臣轻声回答说:『如大王的教言。不知明王有甚么教敕(吩咐)呢?』

长寿王说:『如有忆念我的旧恩时,便有回应。』
大臣回答说:『大王如有教令,我当会去办理的。』

长寿王说:『我的夫人昨夜作梦在都市中生产,又有四部之兵自来围遶,而生一男儿,极为端正。她说:如不如梦中的生产的话,在七日之中,当会取于命终(要自杀)。』
大臣回答说:『我现在堪以办理此事,如大王的敕令那样。』作此语后,就各自舍而去。

这时,大臣便到梵摩达王之处。到达后,作如是之言:『七日之中,意欲观看大王的军众,那些象兵、马兵、车兵、步兵,到底为有多少。』这时,梵摩达王敕左右说:『按时催上兵众,如善华大臣所说的去办理。』这时,善华大臣就在于七日当中,即召集兵众,在于舍卫城的都市中。

当时,长寿王的夫人就在于七日之中,来到该都市之中。那时,善华大臣遥见夫人之驾临,便作如是之语:『善来!贤女!今正是其时。』

那个时候,夫人看见四部的兵众后,便怀欢喜之心,就敕令左右之人,叫他们施张大幔。当时,夫人在于日初出之时,便生一男儿,为端正无双,为世间所希有的。这时,夫人乃抱着其孩儿,还诣于山中。

当时长寿王遥见其夫人抱儿回来,便作如是之语:『使此儿能老寿(长寿),受命无极。』夫人白王说:『愿大王为他取一名字!』当时,大王就立其名字叫做『长生。』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六卷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1021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六卷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三

时,长生太子年向八岁。父王长寿有小因缘入舍卫城。尔时,长寿王昔臣劫比,见王入城,从头至足而熟观视;见已,便往至梵摩达王所;到已,而作是说:大王,极为放逸,长寿王者今在此城。时,王瞋恚,敕左右人催收捕长寿王。

是时,左右大臣将此劫比,东西求索。时,劫比遥见长寿王,便目示语大臣曰:此是长寿王。即前收捕,至梵摩达王所;到已,白言:大王,长寿王者,此人身是。国中人民,悉皆闻知捉得长寿王身。

时,夫人亦复闻长寿王为梵摩达所捉得,闻已,便作是念:我今复用活为?宁共大王一时同命。是时,夫人即将太子入舍卫城。夫人语太子曰:汝今更求活处。时,长生太子闻已,默然不语。

时,夫人径往至梵摩达王所。王遥见来,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敕大臣:将此夫人及长寿王,至四衢道头,分作四分。时,诸大臣受王教令,将长寿王及夫人身,皆取返缚,绕舍卫城,使万民见。尔时,人民之类,莫不痛心!

时,长生太子在大众中,见将父母诣市取杀,颜色不变。时,长寿王还顾告长生曰:汝莫见长,亦莫见短。尔时,便说此偈:

“‘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
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

是时,诸臣自相谓曰:此长寿王极为愚惑!长生太子竟是何人,在我等前而说此偈?时,长寿王告诸臣曰:我不愚惑,但其中智者乃明吾语耳!诸贤当知:以我一夫之力,足能坏此百万之众。

然我复作是念:此众生类死者难数,不可以我一身之故,历世受罪。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

时,彼诸臣将长寿王及夫人身,到四衢道头,分作四分,即而舍去,各还所在。时,长生太子向暮收拾薪草,耶维父母而去。

尔时,梵摩达王在高楼上,遥见有小儿耶维长寿王及夫人身,见已,敕左右曰:此必是长寿王亲里,汝催收捉来。时,诸臣民即往诣彼,未到之顷,儿已走去。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二一二】
这时,长生太子的年龄为八岁。父王长寿,有了小因缘而进入于舍卫城。那时,长寿王的往昔之臣,名叫劫比,曾看见大王入城来,乃从头至于足,都熟于观视一番。

观看之后,就到梵摩达王之处。到达后,作如是之言而说:『大王!您好似极为放逸(非常的疏忽),那位长寿王现在于此城中。』这时,大王非常的瞋恚,就敕左右之人去摧捉收捕长寿王。

当时,左右大臣就带这位劫比一同到城里的东西各处去求索。这时,劫比曾遥见长寿王,便以目去语示大臣而说:『这位就是长寿王。』就趋前去收捕,把他带到梵摩王之处。到达后,向大王报告说:『大王!长寿王就是此人。』这时国内的人民,都听到而知道捉得长寿王之身。

当时,夫人也听到长寿王已被梵摩达王所捉得,听到此消息后,便作如是之念:我现在活着有甚么用呢?宁可和大王同为一时的生命(王死,她也要死)。当时,夫人就率太子进入舍卫城。夫人对太子说:『你现在应更求活处(自己去逃生)。』当时,长生太子听后,乃默然而不语。

这时,夫人就径往至于梵摩达王之处。王遥见她来,乃欢喜踊跃,不能自胜(禁不住其喜悦的内心),即敕令大臣说:『将此夫人,以及长寿王,带至四衢道头(交通要道,人民频繁闹热之处),将他们分作四分。』(一人之身与头为二分,二人计四分)

当时,诸大臣就受王的教令,带长寿王及其夫人之身,都将其返缚,遶舍卫城,使万民都看见。那个时候,人民之类,都没有不痛心的!

这时,长生太子在大众当中,曾经看见其父母被人牵诣城市,欲去斩杀,而颜色都不变。当时,大王曾还顾而告诉长生说:『你不可以见长,也不可以见短(长短是非都不可放在心内,也就是叫他不可以抱怨报复)

那时,便说此偈而说:

怨怨不休息   自古有此法   无怨能胜怨   此法终不朽

(以怨恨,去报怨恨,是不能休息的,自从古昔以来就有这种事的。没有怨憎之法,乃能胜过怨憎之法的,此法终皈不会朽坏的。)

这时,诸臣自相发言谈论说:『这位长寿王实在是极为愚惑的人,长生太子到底是甚么人呢?为甚么在我们的面前说此偈颂呢?』这时,长寿王告诉诸臣说:『我并不是愚惑的人,但是在此里面,唯有智者始能明白我所说之偈耳!诸位贤者当知!以我一夫的力量,实在足够破坏你们的百万之众的。

然而我乃又作如是之念:这些众生之类的死亡,会为难以数出之多,不可以由于我一身之故,而历世受其罪愆。因为怨憎与怨憎(怨怨相报)是不会有休息的一天,自古以来就有了此法。如果没怨憎的话(不抱恨),即能胜过有怨憎的,此法终皈不会腐朽的。』

这时,那些执法之臣们,就将长寿王,以及其夫人之身,牵至于四衢道头,将二人分作四分,然后就舍而去,就各还其所在。当时,长生太子在于向暮之时,即去收拾薪草之类的东西,就将其父母耶维(荼毗,火葬),然后离去。

那时,梵摩达王坐在于高楼之上,曾经遥见有一小儿在耶维(火化)长寿王,以及其夫人,看见始末之后,敕左右之人而说:『此人必定是长寿王的亲里的人,你们赶快去催收捉来。』(把他抓来)。这时,诸臣民就再到刑场,然而还未到达之时,那位儿童已不知去向了。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六卷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1022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六卷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三

时,长生太子便作是念:此梵摩达王杀我父母,又住我国中,我今当报父母之怨。是时,长生太子便往至弹琴师所,到已,便作是说:我今欲学弹琴。

时琴师问曰:今汝姓谁?父母为所在?小儿对曰:我无父母,我本住此舍卫城中,父母早死。琴师报曰:欲学者便学之。

比丘当知:尔时,长生太子便学弹琴歌曲。时,长生太子素自聪明,未经数日,便能弹琴歌曲,无事不知。是时,长生太子抱琴诣梵摩达王所,在象厩中,非人之时而独弹琴,并复清歌。

尔时,梵摩达王在高楼上,闻弹琴歌曲之声,便问敕左右人曰:此何人在象厩中,而独弹琴歌戏?臣佐报曰:此舍卫城中有小儿,而独弹琴歌戏。时,王告侍者曰:可约敕使此小儿来在此戏,吾欲见之。

时,彼使人唤此小儿,来至王所。是时,梵摩达王问小儿:汝昨夜在象厩中弹琴乎?对曰:如是,大王。梵摩达曰:汝今可在吾侧,弹琴歌舞,我当供给衣被、饭食。

比丘当知:尔时,长生太子在梵摩达前,弹琴歌舞,极为精妙。时,梵摩达王闻此琴音,极怀欢喜,便告长生太子:当与吾守藏珍宝。时,长生太子受王教敕,未曾有失,恒随王意,先笑后语,恒认王意。

尔时,梵摩达王复告敕曰:善哉!善哉!汝今作人极为聪明,今复敕汝宫内可否?汝悉知之。是时,长生太子在内宫中,以此琴音教诸妓女,亦复教乘象、马技术,无事不知。

是时,梵摩达意欲出游园馆,共相娱乐,即敕长生,催驾宝羽之车。时,长生太子即受王教,令寻驾宝羽之车,被象金银鞍勒,还来白王:严驾已办,王知是时。梵摩达王乘宝羽之车,使长生御之,及将四部兵众。

时,长生太子御车引导,恒离大众。时,梵摩达王问长生太子曰:今日军众,悉为所在?长生对曰:臣亦不知军众所在?时王告曰:可小停住,吾体疲极,欲小止息。时,长生太子即自停住,使王憩息。比顷,军众未至。

比丘当知:尔时,梵摩达王即枕太子长生膝上睡眠。时,长生太子以见王眠,便作是念:此王于我极是大怨,又取我父母杀之,加住我国界,今不报怨者,何时当报怨?我今正尔断其命根!

时,长生太子右手自拔剑,左手捉王发,然复作是念:我父临欲命终时,而告我言:长生当知:亦莫见长,亦莫见短。加说此偈: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我今舍此怨!即还内剑,如是再三。

复作是念:此王于我极是大怨,又取我父母杀之,加住我国界,今不报怨者,何日当克?我今正尔断其命根,乃名为报怨。

是时,复作忆念:汝长生,亦莫见长,亦莫见短,父王有是教敕: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我今可舍此怨!即还内剑。

是时,王梵摩达梦见长寿王儿长生太子,欲取我杀,即便恐惧,寻时得觉。时,长生太子曰:大王,何故惊起,乃至于斯?梵摩达曰:向者睡眠,梦见长寿王儿长生太子拔剑欲取吾杀,是故惊耳!

是时,长生太子便作是念:今此王已知我是长生太子。即右手拔剑,左手捉发,而语王曰:我今正是长寿王儿长生太子。然王是我大怨,又取我父母杀之,加住我国界,今不报怨,何日当克?

时,梵摩达王即向长生而作是说:我今命在汝手,愿垂原舍,得全生命!长生报曰:我可活王,然王不全我命。王报长生:惟愿垂济,吾终不取汝杀!

是时,长生太子与王共作言誓:俱共相济命者,终不相害。比丘当知:尔时,长生太子即活王命。是时,梵摩达王语长生太子言:愿太子还与我严驾宝羽之车,还诣国界。是时,太子即严驾宝羽之车,二人共乘,径来至舍卫城。

悟慈法师白话文
[二一二
当时,长生太子便作如是之念:这位梵摩达王,杀我的父母,又占住我的国土,我现在当报父母之怨雠才对。这时,长生太子便到弹琴师之处,到达后,便作如是之言:『我现在欲学弹琴。』

当时的琴师说:『你姓甚么?父母在甚么地方?』(问其出身与名字)小儿说:『我已没有父母了,我本来住在于此舍卫城内,父母已早死哩!』琴师对他说:『如欲学习的话,便可学习好了。』(许诺他为门徒)

比丘们!当知!那时,长生太子便开始学习弹琴和歌曲。当时的长生太子,乃为一本自聪明的人,因此,未经数日的时间,便能弹琴和歌曲,没有一事不晓的。这时,长生太子乃抱琴往诣梵摩达王之处,在于象厩之中,非人之时(夜间中),独自一人弹起琴来,同时也高唱清歌。

那个时候,梵摩达王在于高楼之上,听到有人弹琴歌曲的声音,便问左右之人说:『那是甚么人在象厩之中,独自弹琴歌戏呢?』臣佐回答说:『在此舍卫城内有一位小儿,在那里独自弹琴歌戏的。』这时,大王告诉侍者说:『叫人去带那位小儿来到此处歌戏,我欲观看。』

这时,使人就去唤那位小儿来到王处。当时,梵摩达王问小儿说:『你昨夜在于象厩中弹琴吗?』回答说:『如是!大王!』梵摩达王说:『你从今以后,可在我的身边,弹琴歌舞,我当会供给你的衣被与饭食等物。』

比丘们!当知!那时,长生太子在于梵摩达王之前,弹琴歌舞,极为精妙。当时,梵摩达王听其琴音,都极怀欢喜,便告诉长生太子说:『当为我守藏珍宝。』(叫他代管珍宝,授其重任)。这时,长生太子受王的教令后,并没有错失过,都恒随王意,先笑而后说话,恒认王意(都得王心)

那时,梵摩达王又告诉他说:『善哉!善哉!你现在的为人,乃极为聪明,现在又敕你对于宫内的可否之事(诸大小事),你都应该知悉。』这时,长生太子在内宫中,乃以此琴音去教诸妓女,也教其乘象乘马等技术,都没有一事不知道的。

这时,梵摩达王意欲出去游观园馆,在那里共相娱乐之故,就敕长生去催驾宝羽之车。当时,长生太子就听受王的教令,而令人寻驾宝羽之车,在象的身上被上金银的鞍勒,然后还来白王说:『严驾已办完,大王应知时候!』梵摩达王就乘宝羽之车,使长生驾御其车,以及带领四部的兵众。

这时,长生太子驾御王车引导,都离开大众很远。当时,梵摩达王问长生太子说:『今天那些军众,都在甚么地方呢?』长生回答说:『臣也不知道军众在甚么地方。』这时,大王告诉他说:『可小停住(请停一下),我的身体很疲倦,欲作小休息。』这时,长生太子即自停住,使王憩息。比顷(过了一会儿),军众都未到。

比丘们!当知!那时,梵摩达王就枕在太子长生的膝上睡眠。当时,长生太子看见大王已入眠,便作如是之念:此王和我有大的怨雠,曾取我父母去杀死,又占住我的国界,现在不报怨的话,甚么时候当得报怨呢?我现在正可断他的命根!

这时,长生太子右手自拔其剑,左手则捉住王的头发。然而又作如是之念:我父王在临欲命终之时,曾告诉过我说:『长生!当知!也不可以见长,也不可以见短。』(不可执着于是是非非。)曾说此偈而说:

怨怨不休息   自古有此法   无怨能胜怨   此法终不朽

(以怨憎对付怨憎,是不会有休止的一天,从古以来就有这种事的。不报复怨雠,乃能胜于报复怨雠的,这种事终皈不会有朽坏的。)

我现在应舍弃这种怨憎相报之事,就还纳其剑。像如是之事,一而再,再而三,又作如是之念:此王对我来说,乃极为有大怨雠,曾取我父母而杀死,又占住我的国土,现在不报怨的话,要等那一天才能克他呢?我现在正应断其命根,才能名叫报了怨雠。

这时,又作如是之忆念其父王所交付下来之语:你!长生!亦莫见长!亦莫见短!(不可有恩恩怨怨之是非的报复之事)。父王有如是的教敕:『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我现在可以舍弃这种怨雠之事。就这样的还纳其剑。

这时,梵摩达王梦见长寿王的孩儿长生太子,欲弒杀他,就非常的恐惧,寻时即觉醒过来。这时长生太子说:『大王!为甚么缘故而惊醒至于如是呢?』梵摩达王说:『刚才睡眠之时,梦见长寿王的孩儿长生太子拔剑欲杀死我,因此之故,才惊醒的!』

这时,长生太子便作如是之念:现在此王已经知道我就是长生太子了。实时右手拔剑,左手捉发而对王说:『我现在正正就是长寿王的儿子长生太子。然而大王乃是我的大怨家,曾取我的父母而杀死,又占住我的国界,现在不报怨,那一天才能克此怨雠呢?』

当时,梵摩达王即向长生太子说:『我现在的生命乃在于你的手中,愿你垂怜,愿谅我而放弃,使我得全生命!』长生回答说:『我可放你一条活路,但是王您定不会保全我的生命的。』王回答说:『唯愿你垂济,我终皈不会取你而杀你的!』这时,长生太子就和大王共作誓言而说:『都共相济命,终皈不会相害!』

比丘们!当知!那时,长生太子就放王一条活命。这时,梵摩达王对长生太子说:『愿太子还和我一同严驾宝羽之车,还诣国界。』这时,太子就严驾宝羽之车,二人就这样的共乘,而径来至于舍卫城。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六卷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1023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六卷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三

时,王梵摩达即集群臣而作是说:设卿等见长寿王儿,欲取何为?其中或有大臣而作是说:当断手足。或有言:当分身三段。或有言:当取杀之。是时,长生太子在王侧坐,正身正意,思惟来言。

时,梵摩达王躬自手捉长生太子,语诸人言:此是长寿王儿长生太子,此人身是。卿等勿得复有语,敢有所说。所以然者?长生太子见活吾命,吾亦活此人命。时,诸群臣闻此语已,叹未曾有:此王、太子甚奇!甚特!及能于怨而不报怨。

时,梵摩达王问长生曰:汝应取我杀,何故见放,复不杀之?将有何因缘?今愿闻之。

长生对曰:大王,善听!父王临欲命终之时,而作是说:汝今亦莫见长,亦莫见短。又作是语: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

是时,群臣闻父王此语,皆相谓言:此王狂惑,多有所说,长生者竟是何人?长寿王对曰:卿等当知:其中有智之人,乃明此语耳!忆父王此语已,是故全王命根耳!

梵摩达王闻此语已,甚奇所作,叹未曾有,乃能守亡父教敕,不有所堕。

时,梵摩达王语太子曰:汝今所说之义,吾犹不解,今可与吾说其义,使得意解。

时,长生太子对曰:大王,善听!我当说之:梵摩达王取长寿王杀;设复长寿王本所有群臣极有亲者,亦当取王杀之;

设复梵摩达王所有臣佐,复当取长寿王臣佐杀之,是谓怨怨终不断绝。欲使怨断者,唯有无报人,我今观此义已,是故不害王也。

是时,梵摩达王闻此语已,甚怀踊跃,不能自胜:此王太子极为聪明,乃能广演其义。

时,王梵摩达即向忏悔:是我罪过,而取长寿王杀之。即自脱天冠与长生使著,复加嫁女,还付舍卫国土、人民,寻付长生使领。王还波罗柰治。

比丘当知:然古昔诸王有此常法;虽有此诤国之法,犹相堪忍,不相伤害。况汝等比丘,以信坚固,出家学道,舍贪欲、瞋恚、愚痴心,今复诤竞,不相和顺,各不相忍而不忏改?诸比丘,当以此因缘,知斗非其宜然。同一师侣,共一水乳,勿共斗讼。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无斗无有诤,慈心愍一切,
无患于一切,诸佛所叹誉。

是故,诸比丘,当修行忍辱。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是时,拘深比丘白世尊曰:惟愿世尊,勿虑此事!我等自当分明此法。世尊,虽有此语,其事不然。是时,世尊便舍而去,诣跋耆国。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二一二】
这时,梵摩达王就召集群臣而作如是之言:『假如你们遇见长寿王儿子的话,你们会将他怎样呢?』里面有一位大臣曾作如是之言:『应当断除他的手足。』又有人说:『当分身为三段。』更有人说:『当取而斩杀。』当时,长生太子在于王的身边,正身正意,思惟这些话。

这时,梵摩达王乃亲自出手去捉长生太子,而对诸人说:『这位就是长寿王的儿子长生太子,此人身就是。然而你们却不可以又有如是之语,不可以敢有那样的话。所以缘故就是:长生太子乃放我一条活命,我也要给此人一条活命。』

这时,诸群臣听此语后,叹为未曾有而说:『此王与太子,都为甚奇!甚特!乃能对于有怨而不报复其怨。』

这时,梵摩达王问长生说:『你应该取我而杀死,然而为甚么又蒙你的放弃,又不杀我,是有甚么原因呢?现在愿听其因缘。』

长生回答说:『大王!善听!(请听好!)我的父王在临欲命终之时,曾作如是的交代:你现在亦莫见长,亦莫见短。又作如是之语: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

当时,群臣听到我父王的这些话后,都相互而说:此王为狂惑的人,多有所说(说那些干甚么?)长生此人,到底是甚么人呢?长寿王在那个时候曾对他们说:你们当知!在此里面如有智慧的人,乃能明了此语的!我当时欲弒你时,曾忆起父王的这些话,因此之故,才会完成大王您的命根的(不杀他,放他一条活命)!』

梵摩达王听此语后,叹其所作的为奇特,称叹为未曾有的事,乃能守持亡父的教令,而不会有所堕。

这时,梵摩达王对太子说:『你现在所说的意义,我还是不能了解。现在可与我解说内中真义,使我得到意解。』

当时,长生太子对他说:『大王!善听!我当会解说:梵摩达王取长寿王而杀死,假如长寿王本所有的群臣当中,极为有亲信的人的话,也当会取王您,把你杀死。

如果梵摩达王所有的臣佐,又当取长寿王的臣佐,把他杀死的话,就叫做怨怨相报,终不断绝。倘欲使怨雠断灭的话,唯有没有报复的人。我现在观察此义后,因此之故,才不杀害大王您的!』

这时,梵摩达王听此语后,非常的踊跃欢喜,不能自胜。王说:这位王太子乃极为聪明,才能广演其义的。

这时,梵摩达王即向太子忏悔而说:『是我的罪过,去取长寿王而把他杀死。』就自脱其天冠给与长生使着(将王的天冠送与太子戴上)。又加之以其王女嫁给太子。同时也还付舍卫国的国土、人民,寻付长生,使其领治。大王即还回波罗捺国去治其国土。

佛陀将此古事讲完之后,又叫一声:「比丘们!当知!然而古昔的诸王有如此的常法:虽然有这些诤国之事,然而仍然会有相堪忍,而不相伤害的事。

更何况你们为比丘,都由于信心坚固,才会出家学道,才会舍弃贪欲、瞋恚、愚痴之心的。现在又起诤竞,而不相和顺,各不相忍,而不忏改呢?

诸比丘们!应当要以此因缘(以此事为借镜),而知道诤斗并不是应该的!你们同为一师侣,共为一水乳,因此,不可以互相斗讼才好!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无斗无有诤   慈心愍一切   无患于一切   诸佛所叹誉

(没有斗,没有诤,以慈心去愍念一切众生,也不患扰于一切众生,这是诸佛所叹誉的)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修行忍辱之行。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这时,拘深的比丘们白世尊说:「唯愿世尊,不须忧虑此事!我们自当会分明此事的。世尊!您虽然有了这些教语,其事并不是那样的。」当时,世尊就舍离那个地方,而到别处去,而到跋耆国(译为增胜,十六大国之一)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六卷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1024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六卷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三

尔时,跋耆国中有三族姓子:阿那律、难提、金毗罗。然彼族姓子,共作制限:其有出乞食者,后住者便扫洒地使净,事事不乏。其得食来者分与使食,足者则善,不足者随意所如。有遗余者,泻著器中,便舍而去。

若复最后乞食来者,足者则善,不足者便取器中食而自著钵中。尔时,便取水瓶,更著水安置一处,即当一日扫除房舍。复更在闲静之处,正身正意,系念在前,思惟妙法。然复彼人终不共语,各自寂然。

尔时,尊者阿那律思惟欲不净想,念恃喜安而游初禅。是时,难提、金毗罗知阿那律心中所念,亦复思惟欲不净想,念恃喜安而游初禅。若复尊者阿那律思惟二禅、三禅、四禅,尔时尊者难提、金毗罗亦复思惟二禅、三禅、四禅。

若复尊者阿那律思惟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是时尊者难提、金毗羅亦复思惟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若复尊者阿那律思惟灭尽定,尔时尊者难提、金毗罗亦复思惟灭尽定。如此诸法,诸贤思惟此法。

尔时,世尊往师子国中。尔时,守国人遥见世尊来,便作是说:沙门勿来入国中。所以然者?此国中有三族姓子,名阿那律、难提、金毗罗,慎莫触娆!

是时,尊者阿那律以天眼清净及天耳通,闻守国人与世尊作如是说,使世尊不得入国。是时,尊者阿那律即出告守门人曰:勿遮!世尊今来,欲至此看。

是时,尊者阿那律寻入告金毗罗曰:速来!世尊今在门外。

是时,尊者三人即从三昧起,往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住,各自称言:善来!世尊。尊者阿那律前取世尊钵,尊者难提前敷座,尊者金毗罗取水与世尊洗足。

尔时,世尊告阿那律曰:汝等三人在此和合,无有他念,乞食如意乎?

阿那律曰:如是,世尊,乞食不以为劳。所以然者?若我思惟初禅时,尔时难提、金毗罗亦复思惟初禅。若我思惟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灭尽三昧,尔时难提、金毗罗亦复思惟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灭尽定。如是,世尊,我等思惟此法。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阿那律,汝等颇有是时,更得上人法乎?
阿那律报曰:如是,世尊,我等更得上人法。

世尊告曰:何者是上人之法?

阿那律曰:有此妙法,出上人法上,若复我等以慈心,遍满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复如是,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一切中一切,以慈心遍满其中,无数无限,不可称计,而自游戏。

复以悲心、喜心、护心,遍满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复如是,四维上下而自游戏。是谓,世尊,我等更得此上人之法。

尔时,尊者难提、金毗罗语阿那律曰:我等何日至汝许问此义乎?今在世尊前而自称说。

阿那律曰:汝等亦未曾至我许而问此义?但诸天来至我所而说此义。是故,在世尊前而说此义耳!但我长夜之中知诸贤心意,然诸贤得此三昧故,在世尊前说此语耳!

尔时,说此法时,长寿大将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是时,长寿大将白世尊曰:今日世尊与此诸人而说法乎?

是时,世尊以此因缘具向长寿大将说之。

是时,大将白世尊曰:跋耆大国快得大利,有此三族姓子而自游化:阿那律、难提、金毗罗。

世尊告曰:如是,大将,如汝所言,跋耆大国快得善利!且舍跋耆大国,摩竭大国快得善利,乃有此三族姓子!若当摩竭大国人民之类,忆此三族姓子,便长夜获安隐。

大将当知:若县邑城郭有此三族姓子者,彼城郭之中,人民之类,长夜获安隐。此三族姓子所生之家,亦获大利,乃能生此上尊之人,彼父母五种亲族,若当忆此三人者,亦获大利。

若复天、龙、鬼、神忆此三族姓子者,亦获大利。若有人叹说阿罗汉者,亦当叹说此三人。若有人叹说无贪欲、无愚痴、無瞋恚者,亦当叹说此三人。若有人叹说此福田者,亦当叹说此三人。

如我于三阿僧祇劫所行勤苦,成无上道,使此三人成此法义。是故,大将,当于此三族姓子,起欢喜心。如是,大将,当作是学!

尔时,大将闻世尊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二一二】
那个时候,跋耆国内有三位族姓子,所谓阿那律、难提、金毗罗是。这几位族姓子,乃订有共同的规则:如其中有人去乞食的话。在舍内的人就负责扫洒园地,使其洁净,事事都不缺乏。去乞食而得来的饮食,就分给他吃食,如果足够的话,就为善,假如不足的话,就随意之所如。倘若有余遗的食物的话,就泻在器物中去把它舍去。

如果又有最后乞食回来的,足够就喜,如不足的话,便取器物当中的食物,自放在于自己的钵器中。那个时候,也会取水瓶,再入清水,而安置在于一处,以备一天扫除房舍之用。他们更会在于闲静之处,正身正意(端正身心),系念在于前,思惟微妙之法。然而他们,都终日不共语,都各自寂然。

那时,阿那律尊者、乃思惟欲贪为不清净之想,念持喜安,而游入于初禅的境中。这时,难提与金毗罗二位尊者,乃知道阿那律的内心所念,也同样的思惟欲贪为不清净之想,而念持喜安,而游入于初禅的境内。如果阿那律尊者思惟二禅、三禅、四禅的话,则在于那时,难提与金毗罗二位尊者也会同样的思惟二禅、三禅、四禅。

假如阿那律尊者思惟空处、识处、不用处(无所有处)、有想无想处(非想非非想处。以上为无色界的四空定)的话,这时,难提、金毗罗二位尊者也会同样的思惟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的禅定。

如果阿那律尊者正在思惟灭尽定(灭受想定,将受与想都灭尽的状态,为禅定的究极,合上述之八定,计为九次第定)的话,那个时候,难提与金毗罗二位尊者也同样的会思惟灭尽定。像如是的诸法,乃为诸位贤者都同样的会思惟的诸法。

那时,世尊曾往师子国内(跋祇国内)。当时,守国之人(守园的人)遥见世尊向这里来,便作如是之言而说:「沙门!不可以走入此国中(园中)。所以的缘故就是在此国中(园内)有三位族姓子,名叫阿那律、难提、金毗罗,应慎重而不可以触娆他们!」

这时,阿那律尊者,由于天眼清净,以及有天耳通,曾经听到守国之人和世尊正在作如是之言,欲使世尊不得入其国(其园)内。当时,阿那律尊者就出去告诉守门之人说:「不可以遮止!世尊现在到这里来,欲至此来看看的。」同时,阿那律尊者也入去告诉金毗罗说:「速来!世尊现在于门外。」

这时三位尊者都从三昧起来,到了世尊之处。到达后,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住立在一边。他们各自称而说:「善来!世尊!」阿那律尊者就趋前去取世尊之钵,难提尊者乃在于前面为佛敷一座席,金毗罗尊者则去取水给世尊洗脚。

那时,世尊告诉阿那律说:「你们三个人在这里,都和合,而没有他念,乞食都如意吗?」阿那律回答说:「如是!世尊!乞食等事,乃不以为劳(能顺利的乞到,也很和合。」

所以的缘故就是:如我正在思惟初禅的时候,当于那时,难提与金毗罗,也是同样的思惟初禅。如果我正在思惟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与灭尽定等三昧时,那个时候的难提、金毗罗,也是同样的思惟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和灭尽定的。像如是的,世尊!我们都在思惟此法的。」

世尊告诉他们说:「善哉!善哉!阿那律!这是值得赞称之事。然而你们是否有时,更得上人之法吗?」阿那律回答说:「如是!世尊!我们乃更得上人之法的。」

世尊告诉他们说:「那一种上人之法呢?」

阿那律回答说:「有如是的妙法,能出上人之法之上的:如我又以慈心遍满于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也是同样的遍满。在一切之中的一切,都以慈心遍满其中,为无数无限,不可以称计得出的多,而自游戏于其境地。

又用悲心、喜心、护心(舍心),遍满于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也是如是,四维上下也同样的遍满,而自游戏于其境地。这就是,世尊!就是我们更得上人之法的。」

那个时候,难提、金毗罗对于阿那律说:「我们是在何日到你那边问起如此之义呢?现在为甚么在世尊之前自己称说此事呢?」

阿那律回答说:「你们并没有至于我处而问起此义。但是诸天曾来到我处,而谈起此义的。因此之故,在世尊之前而说起此义耳!同时,我在于长夜之中,知道诸位贤者之心意,因为诸位贤者也同样的获得此种三昧之故,在世尊之前提起此语而已!」

在那个时候,在说此法之时,长寿大将曾到世尊之处,头面礼足之后,退在于一边。这时,长寿大将白世尊说:「今天,世尊和这些人说法吗?」

这时,世尊乃以此因缘(经过实事)其向长寿大将讲说。

这时,大将仰白世尊说:「跋耆大国快得大利了,有这三位族姓子自在这里游化!所谓阿那律、难提、金毗罗是。」

世尊告诉他说:「如是!大将!如你所说的,跋耆大国快得善利了。且置跋耆大国不说,就是摩竭大国,也是快得善利了,乃有了此三族姓子之故。如当摩竭大国人民之类,忆此三族姓子的话,便会长夜获得安隐的。

大将当知!如果在县邑城郭里,有了如此之三族姓子的话,在那个城郭之中的人民之类,就能长夜获得安隐的。此三族姓子所生之家,也会获得大利的,乃能生此上尊的人之故。其父母,以及五种的亲族,如果当忆此三人的话,也会获得大利的。

如果那些天、龙、鬼神,能忆此三族姓子的话,也能获得大利的。假如有人叹说阿罗汉的话,也当叹说此三人。如果有人叹说无贪欲、无愚痴、无瞋恚的话,也当叹说此三人。如有人叹说此福田的话,也当叹说此三人。

如我在于三阿僧祇劫(三无量劫)当中所行的勤苦功行,而成就无上之道,而使此三人成就此法义的。因此之故,大将!应当对于此三族姓子,生起欢喜心。像如是的,大将!应作如是而学!」

那时,长寿大将听世尊所说,乃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六卷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1025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六卷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三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结使,系缚众生,不能从此岸至彼岸。云何为三?所谓身邪、戒盗、疑。

彼云何名为身邪结?所谓计身有我,生吾我之想,有众生想,有命、有寿、有人、有士夫、有缘、有著,是谓名为身邪之结。

彼云何名为疑结?所谓有我耶?无我耶?有生耶?无生耶?有我、人、寿命耶?无我、人、寿命耶?有父母耶?无父母耶?有今世、后世耶?无今世、后世耶?有沙门、婆罗门耶?无沙门、婆罗门耶?世有阿罗汉耶?世无阿罗汉耶?有得证者耶?无得证者耶?是谓名为疑结。

彼云何名为为戒盗结?所谓戒盗者,我当以此戒生大姓家,生长者家,生婆罗门家,若生天上及诸神中,是谓名为戒盗结。

是谓,比丘,有此三结系缚众生,不能从此岸至彼岸。犹如两牛同一轭,终不相离;此众生类,亦复如是,三结所系,不能得从此岸至彼岸。

云何此岸?云何彼岸?所谓此岸者,身邪是;彼岸者,所谓身邪灭是。是谓,比丘,三结系缚众生,不能从此岸至彼岸。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灭此三结。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及词解:
三结: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名数)一见结,我见也。二戒取结,行邪戒也。三疑结,疑正理也。见惑中此三者过最重,故以此三结为见惑之总称,断此三结为预流果。

别译杂阿含经:
断除三结。身见戒取及疑网等。断三结已。成须陀洹。更不复受三涂之身。于无上道。生决定信。人天七返。尽诸苦际入于涅槃。

杂阿含经:
尊者!云何为身见?
答言:长者!愚痴无闻凡夫见色是我、色异我、色中我、我中色,受、想、行、识见是我、识异我、我中识、识中我,长者!是名身见。

《成实论》:一切烦恼皆以身见为本。

俱舍论:于非因道,谓因道见,一切总说名戒禁取。如大自在生主,或余非世间因,妄起因执,投水火等种种邪行,非生天因,妄起因执,唯受持戒禁数相应智等,非解脱道,妄起道执。

杂集论:疑结者:谓于谛犹豫。疑结所系故;于佛法僧,妄生疑惑。以疑惑故;于三宝所,不修正行。以于三宝所不修正行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二一三】
大意:本经叙述有身邪(有身见)之结、戒盗(戒禁取)之结,以及疑结之三结。是系缚众生,使众生不能从此岸而至于彼岸的。因此,当求方便去灭除此三结。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如是的三种结使,会系缚众生,使众生不能由此岸而至于彼岸。那三种呢?所谓身邪结、戒盗结、疑结是。

甚么叫做身邪结呢?所谓执计此身为有我,而生吾我之想,而生有众生之想,而为有命、有寿、有人、有士夫、有缘,有着,就叫做身邪之结(有身见之结,结为结缚,所谓系缚于三界,使其不出离。结与使,同为烦恼的异名。所谓烦恼能驱役人流转于三界!)

甚么叫做疑结呢?(依经文应排为第三)所谓会疑惑如下之事:有我呢?无我呢?有生呢?无生呢?有我与人与寿命呢?或者为无我、无人、无寿命呢?有父母呢?无父母呢?有今世、后世呢?或者无今世、后世人呢?有沙门、婆罗门呢?无沙门?婆罗门呢?世间有阿罗汉呢?世间无阿罗汉呢?有得证的人呢?无得证的人呢?这就名叫疑结。

甚么叫做戒盗结呢?(戒禁取见。所谓执着于错误的戒律。)所谓戒盗就是:我当会以这种戒,而出生于大姓之家,或生为婆罗门家,或生在于天上界,以及诸神当中,这就叫做戒盗结(其所执取之戒,并不能生于大姓之家等处,而以为能生在于那些善趣。)

这就是,比丘们!有如此的三结,能系缚于众生,使众生不能从此岸而至于彼岸。犹如两只牛,而挂在同一枝轭那样,终皈不会相离。这种众生之类,也是如是,都被三结所系,不能得从此岸而渡至于彼岸。

甚么叫做此岸?甚么叫做彼岸呢?所谓此岸,那就是身邪等是(身见之结等三结,彼岸就是所谓身邪等结之消灭是。这就是,比丘们!就是三结会结缚众生,使众生不能从此岸而至于彼岸是。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求方便(努力用功精进),去灭除此三结。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当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六卷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1026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六卷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三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三三昧,云何为三?空三昧、无愿三昧、无想三昧。

彼云何名为空三昧?所谓空者,观一切诸法,皆悉空虚,是谓名为空三昧。

彼云何名为无想三昧?所谓无想者,于一切诸法,都无想念,亦不可见,是谓名为无想三昧。

云何名为无愿三昧?所谓无愿者,于一切诸法,亦不愿求,是谓名为无愿三昧。

如是,比丘,有不得此三三昧,久在生死,不能自觉悟。如是,诸比丘,当求方便,得此三三昧。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幢、毗沙、法王,瞿默、神足化,

斋戒、现在前,长寿、结、三昧。

经文词解:
三三昧
摘自: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二一四】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诸比丘讲说空、无愿、无想的三种三昧,如果不能获得此三种三昧的话,就会久在于生死,而不能自觉,因此之故,当求方便,去得此三三昧。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此三种的三昧。那三种呢?第一就是空三昧,依次为无愿三昧、无想三昧(无相三昧)

甚么叫做空三昧呢?所谓空,就是观想一切诸法,都均为是空虚的(在万事当中,去观人与法之空。所谓空我所见,非我为空我见,都叫做空)。这就名叫空三昧。

甚么叫做无想三昧(无相三昧)呢?所谓无想,就是在于一切诸法当中,都没有想念,也不可见,就名叫做无想三昧(以空而观无差别的相状。无相之名即为是灭,是指涅槃。涅槃乃离一切相与想)

甚么叫做无愿三昧呢?所谓无愿,就是对于一切诸法,也不愿求,就叫做无愿三昧(由于空无相之故,观无愿求之事。为了涅槃,其观则如船筏,必须舍弃。也就是在河海之中须要藉依船筏,在陆地则无须要,故为无求之物,故称无愿)

像如是的,比丘们!如果有不得此三种三昧的话,就会久在于生死当中,不能自觉悟的。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该要求方便,而得此三种三昧。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结颂如下:)

   毗沙   法王   瞿默   神足化   斋戒   现在前   长寿      三昧

(1.高幢品经〔卷第十四〕,2.毗沙鬼经,3.法王经,4.瞿默经,5.神足等三事教化经〔以上卷第十四、十五等连贯〕,6.斋戒经〔卷第十六〕,7.现在前经,8.长寿王经,9.三结使经,10.三三昧经)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七卷  四諦品第二十五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禅净中心  

GMT+8, 2023-6-9 18:14 , Processed in 0.21631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