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禅净中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遨游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复制链接]

145

主题

237

帖子

125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55
 楼主| 发表于 2016-8-30 18: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16)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造作

造作

1956年2月6日

        (波罗尼瓦寺,在副僧王摩诃毗瓦萨葬礼上的开示。)

aniccā vata saṅkhārā uppāda-vaya-dhammino
uppajjitvā nirujjhanti...
一切造作皆无常,生灭是其本质。
既有生起必然灭去…… [31]

        法在一种意义上,是滋养、净化心的工具。另一种意义上,法是我们自己。我们身体的每个部分,都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而世界不外乎法的运作。不过这不是法的精髓。法的精髓在于心。

* * *

        一切善良与尊贵品质的培育,来自我们自己的意、语、行。来自修布施、持戒等言行方面的善德,属于粗糙与中等层次的善德。精细层次的善德来自修心,也就是禅定。因此在我们必须学懂的事物当中,心的问题是最重要的。
        心有两个层次: 一个层次有生有灭,另一个层次不生不灭。如果心沦陷于造作[saṅkhārā],它必然得重复经历生与死。不过确见明知一切造作的心,就能够放开它们,达到不生、不死。我们如果想要超越忧苦——也就是不再有生死——首先必须了解造作的真正本质。
        造作按实际显现可分两类: 一类是世间层次的造作,一类是法层次的造作。两者都有现实性,但它们都是生灭事件。因此佛陀说, aniccā vata saṅkhārā ……『一切造作皆无常……』因为这两种造作都以升起为开端、接着变化、最后衰灭。凡是能够朝内专注、如实明晰地知见这个状态,调御心,对一切造作聪明起来的人,必然能从一切苦中解脱。
        世间层次的造作,是借着人们的制造与设想而存在的事物,比如财富、地位、娱乐、赞誉。至于法层次上的造作,无论我们是否加以美化,人人都有同样的分量——换句话说,指元素、蕴、处。
        世间层次与法层次的造作,好比那银幕上变幻的色彩,绿、红、黄、白,闪闪烁烁来回地变。我们观看时,为了跟得上那种变幻,视眼也得变——这就是升起误解的东西。当心抓紧这些造作时,它就升起满意、不满意的感受。当它们变好变坏时,我们的心也跟着变——因此它不脱无常、苦、非我这三个特征。
        从另一个角度看,造作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有心执占,譬如人畜; 一类无心执占,譬如树木。虽然这也许是无执占心之造作的标准解释,我却不同意。拿这个大厅的阶梯来说: 你说它没有心占据,那就试试砸了它,看会不会引出喧哗来。田地也一样,试试在别家地里种水稻; 或者,果园里的香蕉树之类,试试拿刀砍一砍,看主人会不会把你投进监牢。世上万物,只要执取够得着,必然有心执占。只有火星,执取的范围尚且够不着,没有心占取。每一种造作,都有心执占它——除非是阿罗汉,他们无执占之心,因为他们根本不执取任何造作。
        执取造作是苦的来源,因为我们已经解释过,造作是无常的。因此只有当我们放开造作、不执取时,才有喜乐自在—— 那是法的自在,清凉、安静、稳固、不变的自在。世间意义上的自在,跟坐在一把椅子上的自在没什么不同: 只有那把椅子不摇动,我们才有些许自在。心动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摇动,一种是在业果影响之下的摇动。一日之间,心动多少次? 有时它因现业[当下动机] 而动,有时因旧业[过去动机]而动,不过它怎么动起来,我们不知道。这就是无明——导致造作也就是念头滋生的无觉知。
        这一切的反面是非造作[visaṅkhārā,离行] 。什么是非造作? 无动摇、无变化、无消解: 那就是非造作。造作在变,但我们的心不变。造作苦,但我们的心不苦。造作非我,但我们的心不是非我。无心执占的造作: 那就是非造作。
        一般来说,我们多数人,只了解六师教给的知见——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念头——它们是变化、不确定、苦、无明、造作的来源。因此我们应当关闭这些官感,因为造作看不见其它造作。我们只有到另一边,才能够看见。


--------------------------------------------------------------------------------

[31] 南传佛国葬礼上常诵此偈,出自长部16 《大般涅槃经》等。古汉译: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37

帖子

125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55
 楼主| 发表于 2016-8-30 18: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17)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超越对错

超越对错

1959年1月17日

        要让心出去害人,我们先得为它开路。换句话说,我们先害自己,这就从屋内扫清了道路,让我们出去伤害外人。
        伤害之心[动机] ,是一种严重的害己形式。起码它消耗了我们的时间,破坏了我们行善的机会。我们必须以离害之心——换句话说,入定——把它驱除。这就好比看见我们的地里有大块未被利用,自己却入不敷出。一有机会,我们得跳到那块空地里[32],给自己加把劲全力行善。

* * *

        离欲思维[nekkhamma-sankappo] ,是指安于寂静、独居。离嗔思维[abyāpāda-sankappo],是指我们无须思考自己与他人的短处。离害思维[avihiṃsa-sankappo] ,是指不给自己造成困扰与伤害,也就是1) 不思考自己的短处,否则造成压抑; (2) 如果我们思考自己的短处,它会像野火一样传播开来,转思他人的短处。因此,智者把思维提升到善德层次,使他们能对自己怀有慈心善意,接下来也能够对他人怀有慈心善意。
        当我们的心有了这三种能量时,它就像一张三脚桌,桌腿会朝各个方向转动。换一种说法,我们的心一旦升转到这样的高层次,就可以给上下的一切事物照相。我们将会培养起明辨,好比一盏明灯、又好比一副放大一切细节的望远镜。这叫做智[ñāṇa] ——了解世间诸事的直觉知性: 世间解。
        这里的明辨,不是指普通的知识或洞见。它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能力,是圣道的技能。我们心里将会升起三只眼[33],透视世俗世界的红红绿绿、高高低低: 这是智者的消遣。我们的内眼将会在前后、上下、四周观法,了知善与恶的一切里里外外。这就是明辨。我们心有自在安乐,无痛苦的干扰。这叫做明行足[vijjā-caraṇa-sampanno] ——明察的技能具足。
        心有明辨的人,可以益国益教,好比种成良稻销往国内外的农家,可以促进经济。心无明辨的人,将会败坏宗教。不仅给自己带来灾难,还会连累他人。换句话说,单单那么一个缺少善德、充满杂染渴求的人,做起坏事来造成的祸害,不仅毁灭自己、还会殃及全国各地的人。不过,当一个人心里有了前面所说的三种善德时,它们会转化成定的力量。心会像水晶、钻石一样清澈。整个世界将变得透明。明辨将会升起,解脱洞见的技能与直觉的领悟,将同时升起。
        凡是以贵贱高低看世界的人,还不具备真正的直觉明辨。凡是有知觉智眼的人将会看见,没有什么高低贫富。从三特征[三相]角度看,一切平等: 都是无常、苦、非我,好比那民主化的平等。别家与我家一样,没有什么区别。如今有人犯偷窃、抢劫罪,是因为他们看不见平等。他们以为这人好、那人不好;这间屋好作饭厅、那间不好;这间屋好作卧室、那间不行,等等。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洞见,即明辨的眼力,因此才有这么多混淆动乱。

* * *

        把你的注意力,完全放在这一尺宽、六尺长、半尺厚的身体上。这就是中道。如果你使自己对呼吸的觉知太窄,结果会像树桩一样呆坐,毫无警觉。如果你使自己的觉知太宽,直趋天堂地狱,结果会受错误的辨识欺骗。因此哪个极端都不好。如果你想走在正道上,必须事有节制,恰到好处。如果你不理解正确的修持方式,不管出家多久,死时埋在成堆的僧袍里,也不能修成。你们居士可以坐禅一直坐到头白齿落、腰弯背曲,也永远见不着涅槃。
        不过,如果我们能使修持走上圣道,就能入涅槃。戒德将会消解、定力将会消解、明辨将会消解。换句话说,我们不耽溺于知见与明辨。如果我们聪明到获得了知见,我们仅仅知见,而不把聪明当成自我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在低层次,我们不粘着戒德、定力、明辨。在高层次,我们不粘着初果、一还果、不还果。涅槃不粘着世界,世界也不粘着涅槃。只有这时候,我们才可以用『阿罗汉』这个名号。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放松了。人们可以讲无常,那只是讲出来的。人们可以讲苦,那只是讲出来的。人们可以讲非我,那只是讲出来的。讲的固然不错。对他们来说这是真的,他们完全正确——但是完全错误。对我们来说,只有能够使自己超越对错,才是善修。路造了给人走,猫狗也能走。常人疯人都要走路: 路不是给疯人造的,但疯人也有权走。至于守戒,疯人愚人都可以守。禅定也一样: 常人疯人都可以来坐禅。至于明辨: 谁都可以大讲特讲,但讲出来的总不离对错。
        世间的珍宝,没有什么带来真正的喜乐。这些东西除了苦,再没别的。对世界来说是好东西,涅槃却根本不需要它们。正见妄见是世间的事。涅槃无所谓正见妄见。因此,凡是妄见我们应当弃绝。凡是正见我们应当培育——直到有一天它能从我们的抓取中脱落。那个时候我们才有自在。



[32]『行善』: 据英译者,此处指在身体这块内在土地上修善业,即观四元素,发展自己的潜能。见另一篇开示《基本功》。
[33]『三眼』: 据英译者,指外眼与内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37

帖子

125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55
 楼主| 发表于 2016-8-30 18: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18)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零点

零点

1957年4月22日

        『1957年4 月22日,阿育王寺: 我们聚集在禅堂诵经后,阿姜李作了一段开示。一开始我只听见「礼敬阿罗汉……」,听不清作为开示主题的巴利经句,因为他的话音弱,外面风大,我的双耳嗡嗡作响。我静心细听,还是听不清,直到他快讲完时,我才听清了以下这段话: 』


        为了净化心,我们必须脱离对自我、对身体[色]、对心理现象[名]、对一切透过感官进入的对象的执取。要专心修定。随时保持一心。不要让它分成两个、三个、四个、五个等等,因为你一旦使心合一,把它变成零就容易了。只要把小『头』切掉,两端一接就成。不过,如果你让心分成好几个,要把它变成零,就费时费力了。
        还有: 如果你把零放在其它数字后面,就成了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几百、几千、直到无穷。不过,如果你把零放在前面,即使有千万个零也不作数了。心也一样: 我们一旦把它从一变成零,再把零放前面,其他人尽管批评我们,赞扬我们,再也不作数了。好也不作数、坏也不作数。这个心态,写不出、读不出,只有我们自己才懂。
        不再有这种作数时,心就证得了清净与至乐,如课诵本所说:

nibbānaṃ paramaṃ suññaṃ
nibbānaṃ paramaṃ sukhaṃ
涅槃为至高空性。
涅槃为至高之乐[34]。

        这就是为什么经上教导我们,要随时保持一心——这样我们很容易把它擦了变成零。一旦能把它变成零,我们必然会放松一切执取。我们的心将证得清净—— 这便是涅槃。



[34] 据英译者,这两句并列收录于泰王拉玛四世所编的巴利文课诵本。前一句源自中部121 《空小经》。后一句直接引自《法句经》203-204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37

帖子

125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55
 楼主| 发表于 2016-8-30 18: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19 完)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附录 词汇表 英译者后记 福德回向诵文

附录

        《念住呼吸》最早版本中方法二的第3步,后来为阿姜李简化重编,成为今版形式。不过有些人认为原版有益,兹收录于下:

        随着你让呼吸[气]通入支气管,意想它一直下行,沿着右腹部到达膀胱。随着你再作一次出入息,意想呼吸[气] 沿着大动脉血管流向肝脏与心脏,经左侧下行至胃与肠。 随着你再作一次出入息,意想呼吸[气]从喉根沿脊柱内侧(前侧)下行到底。 随着你再作一次出入息,意想让呼吸[气]从喉根沿前胸下行,穿过胸骨底端到达脐部,流出体外。
        随着你再作一次出入息,从上颚吸入气息,下行到喉根,继续穿过胸腔中部,至大肠、直肠,流出体外。
        一旦完成了体内这五个转折,就让呼吸沿着身体的外侧流动: 随着你作一次出入息,意想从后脑根吸气,让它在身后沿脊柱外侧垂直下行。
        接下来,你若是男性,先想右半身,包括上下肢。随着你作一次出入息,意想右臀,让气沿右腿下行,一直到趾尖。
        随着你再作一次出入息,意想左臀,让气沿左腿下行,一直到趾尖。 随着你再作一次出入息,意想后脑根,让气下行到右肩,沿右臂到指尖。 随着你再作一次出入息,把气吸入后脑根,让它下行到左肩,沿左臂到指尖。


        你做完后,继续仔细观察呼吸[气]。使呼吸精细、轻质、流畅。使心在这团呼吸[气]中保持稳定、寂止。使你的念住与警觉全面、慎密。让各种气感融会、渗满全身。让心中立、冷静、沈着。

词汇表


akāliko: 无时相;不受时间、季节影响。
apāya: 匮乏、不幸的域界;恶道;恶趣;指四种低等生存状态——地狱、饿鬼、阿修罗、动物界。这些状态皆非永恒。
arahant: 阿罗汉; 应供;尊贵者;清净者——即心已无有杂染之漏而不再重生者。这是对佛陀及证得最高果位之诸圣弟子的称号。
ariya sacca: 圣谛。圣[ariya] 在此也指理想、榜样,在词组中有客观、普遍真理之意。圣谛有四: 苦、苦因、苦的止息、苦的止息之道。
āsava: 漏; 流出: 指作为轮回洪流之因的心理杂染(感官之欲、生存态、观念、无明)[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 。
avijjā: 无明; 无知;受蒙蔽的觉知;虚假的知识。
āyatana: 处; 感官媒介。内在感官媒介[内处] 为眼、耳、鼻、舌、身、识。外在感官媒介[外处]为其相应的对象。
bhagavā: 薄伽梵; 具足吉祥者; 有一切福德者;世尊。
bhāvanā-maya-paññā: 修所成智; 经由禅修培养心智所成就的明辨。
brahma: 梵天; 高于欲界天的天界居者。
buddha(buddho): 心的纯净或清净的觉性素质,有别于心所攀附的主题及对所缘的知见。
chabbaṇṇa-raṅsī: 六彩光芒或光环,常以描述佛陀之相。
chalang'upekkhā: 六支舍;六分舍: 对来自六种官感——色、声、香、味、触、法的任何事件保持不偏不倚的平衡心态。
deva: 天众; 指任一层欲界天的居者。
dhamma: 法;事件; 现象;事物实相;其内在性质;事物发展的基本原理。也指为了顺应自然法则人们当采取的行为准则,以及为了实证不死之境界,人们当培育的心理素质。在引申意义上,法(大写的Dhamma) 也指任何传授上述原理的教义。因此从法的角度观察身心事件[名色] ,意味着直接如实地把它们仅看成事件或现象,看见主导其行为的规律性。从世间角度观察事物,意味着从寓意、功能、情感色彩等角度看,即从事物如何纳入我们的生活观与世界观的方面看。
dhamma-vicaya-sambojjaṅga: 择法觉支: 对于现象、属性、原理等有分辨力。为七觉支之一,其余觉支为: 念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dhātu: 元素; 界; 潜能; 构成内在身心觉受的元属性[指其不可再分]: 地(坚硬性)、水(润湿性)、火(温热性)、风( 能量性) 、空间、意识。呼吸被视为风元素的一个层次,体内一切能量感皆归为呼吸感[风感; 气感] 。按照古印度与古暹罗生理学,疾病来源于前四种元素之任一部分的过盛或失调。健康则被定义为四元素无一占主导的状态: 一切安静、不兴、平衡、寂止。
ekaggatārammaṇa: 一所缘性; 单一的所缘、对象、目标。
ekāyana-magga: 一乘道; 合一之道; 直道。指四念处(身、受、心、法) 的修习。
jhāna: 禅那;静虑。高度专注于某种体感[rūpa jhāna,色界禅那]或某个心理概念[arūpa jhāna,无色界禅那]的禅定状态。状态。寻想[寻]、 评估[伺]、喜、乐与一所缘性为色界初禅的五要素[五禅支]。
kamma: 业;导致存在与出生[有生]的有动机的行动。
khandha: 蕴;聚集体;感识[sensory perception]的构成单元;直接体验到的身心现象: 包括色蕴(rūpa,指体感或其素材)、受蕴(vedanā,指苦、乐、不苦不乐之感受)、想蕴(saññā,指标籖、名号、概念、指称)、行蕴(saṅkhārā,心理造作、思维构成)、识蕴(viññāṇa,指感官意识) 。
lokavidū:世间解;精 通宇宙现象者——佛陀名号之一。
magga-citta: 道心。构成出世素质、趋向解脱的正道心态。果心[phala-citta] 指紧随道心证得其果的心态。
nibbāna(nirvāṇa): 涅槃。心从贪、嗔、痴、名色之绑束中的解脱。因该词也指火的熄灭,故含有静止、冷却、安宁之义。(据佛陀时代的物理学,万物或多或少都含有火的潜在属性。激活时它抓紧并受制于燃料。熄灭时则获得解脱。)
nimitta: 禅相。心理征兆、主题、意像。
nīvaraṇā: 盖障; 五盖;妨碍入定的心理素质: 感官之欲、恶意、昏睡、掉举[躁动不安] 、疑。
opanayiko: 朝内、向内观照。
paccattaṃ: 各自证知; 由个人在内心体证。
Pāli: 巴利圣典;现存最早的佛教经典之名称。引申意义亦指书写这套经典的语言。
puñña: 福德; 内在价值。来自行为正善并使人继续行善的内在安宁感。
samādhi: 奢摩他; 止; 定; 三昧; 心集中或专注于单一对象的动作。定的三个层次——刹那定、近行定、安止定——可按本书禅那一章所述的[初禅] 前三步来理解: 刹那定不超过步骤(1)。近行定结合了(1) 与(3); 安止定结合了(1)、(2) 、(3)并继续包括所有更高的禅那层次。
saṃbhavesin: 求生者; 寻找投生处的有情。
sandiṭṭhiko: 即刻即地可见; 现证;即见。
saṅgha:僧伽。跟随佛陀的弟子团体。常规意义上,指佛教僧侣。理想意义[ariya,圣义] 上,指无论在家、出家的佛弟子中至少已修练成就解脱的第一种出世品质[初果] 者。
saṅkhārā: 行;造作——指造作事物的力与因、造作过程、造作而起的事物。作为五蕴中的第四蕴[行蕴],指心内部造作思想、愿望等的动作。作为五蕴的通称,它指一切本质上造作、合成、塑造的事物。行舍智[saṅkhārupekkhā-ñāṇa]指平等俱舍地观一切行的解脱阶智。
vijjā: 明;觉;科学;认知技能。
vijjā-caraṇa-sampanno: 智识与操行具足完美; 明行足。
vipassanā(–ñāṇa): 毗婆奢那智; 观智; 解脱的洞见——从四圣谛角度,从无常、苦、非我角度,如实观照物质与心理现象之生灭所获得的明晰直觉的洞见。




英译者后记

        本书译笔如有任何不准确或误导之处,我请求作者与读者原谅译者无意间造成的障碍。对于译笔准确的那部分,我希望读者能够充分利用、用心体会,求证文中指明的真理。



英译者




        中译者附记: 读者对本书有任何问题,请联络坦尼沙罗尊者。地址:
        Thanissaro Bhikkhu, Metta Forest Monastery 13560 Muutama Lane, Valley Center, CA 92082, U.S.A.
        华语读者亦可就本书有关的禅修问题请教马来西亚柔佛州宁心寺住持基摩轲尊者(阿姜庆) 。地址:
        Khemako Bhikkhu, Santi Forest Monastery Lot 1413, Jalan Ponorogo, Batu 18 1/2 Kampung Sungai Tiram, 81800 Ulu Tiram, Johor, Malaysia



福德回向诵文

Sabbe sattā sadā hontu
averā sukha-jīvino
kataṃ puñña-phalaṃ mayhaṃ
sabbe bhāgī bhavantu te

愿一切众安乐活命、常离敌怨。
愿一切众生分享我善行的福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禅净中心  

GMT+8, 2023-6-8 22:20 , Processed in 0.11474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